10.01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零零後》是我國第一部關於00後的成長記錄片,導演張同道從2006年開始,用了12年的時間,跟拍了同一所幼兒園的18個孩子,記錄了他們生動的成長故事。

此劇在央視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之所以會拍這樣的一部記錄片,起因緣於他的兒子。

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張同道洗完手後,叫兒子也去洗手,結果兒子手一伸,說:燙。

張同道說:“不燙,我剛洗完。”

這時4歲的兒子非常嚴肅地對他說:“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燙。”

就是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張同道,引發了他想了解孩子世界的想法。

看過這部片,你會覺得生命是如此美好又令人敬畏,每個孩子的世界又是如此純淨又與眾不同。

我們會重新審視教育,審視孩子的成長,也會引發思索:其實,尊重孩子生命的不同姿態,才是教育正確的打開方式。

1

尊重孩子的天性

記錄片中,小女孩一一是個很獨特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她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睡覺,一個人玩耍。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老師問:“你為什麼總喜歡一個人玩兒?”

她回答:“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

老師又問:“跟他們玩兒沒意思嗎?”

一一很認真地、一板一眼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一一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興高采烈:

孩子們都在玩耍,她在一個角落裡安靜地看小書;

小朋友都上外面去了,她一個人在教室裡轉圈圈,並口念臺詞,自導自演;

小朋友們一個個地吃完飯離開了餐桌,她一個人還在慢悠悠地吃她的中午飯;

小朋友們一起揚沙子、堆沙堡,她一個人砌她的小沙包、小房子。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總之,別人從來打擾不了她的節奏和韻律,一一總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但一一的與眾不同並沒有讓老師大驚小怪。

老師說:你看她的行為是那麼的怡然自得,看上去又是那麼的高貴,能夠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能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只是老師會時不時地和她嘮嘮嗑,瞭解一下她內心的想法,發現她最喜歡的人是媽媽,就讓媽媽來一下,帶她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四處走走串一下門。

一一的媽媽也覺得自己的女兒很正常,因為她自己和一一爸爸也都是偏安靜和獨處的性格類型。

後來一一慢慢長大了,天性自然的舒展,加上大人們溫和的引導,從上小學起,就開始愛和小朋友接觸了,雖然和熱鬧相比,她還是更喜歡安靜。但她已完全長成了一個很受大家歡迎的又愛獨立思考的孩子。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從性格上來論,一一的這種性格就是屬於內向型性格。

在一本書中看到:孩子的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

現在的大部分家長卻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可以外向一點兒,覺得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所以,總喜歡“拔苗助長”,總愛用強迫的方式逼自己的孩子外向。

我表姐就是這樣的家長。她的孩子小濤,性格就比較內向,總喜歡一個人做事,見人也不愛打招呼 ,所以表姐就很著急,總強迫他做不喜歡的事情,以此來期盼他的性格能變得合群點。

有一次,表姐強迫小濤上臺當眾講演,結果,面對底下的人群,小濤一句話也講不出來,緊張的汗都下來了,他的窘態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從此以後,小濤就變得更加內向了,連人都不愛見了,甚至一和陌生人說話就結巴。

教育專家說:對內向性格的人進行逼迫性教育,是註定失敗的教育

哈佛大學的教授們曾做過一項研究: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內向的孩子,即使長到18歲,他們性格也是內向的。

所以人為地對孩子性格做一些強迫性的改變,恐怕起不了太大作用。

而且,專家認為,內向型性格有著外向型性格不具備的潛在優勢。根本不需要改變。

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更有專注力,更善於思考,在某些領域也更容易成功。他們中更容易出現“大器晚成”型人才。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所以家長沒必要求孩子整齊劃一,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天性,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2

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記錄片中,有個特別有“個性”的男孩子,他叫錫坤。

錫坤從上幼兒園起,就是個“破壞大王”。他從來都坐不住,總是不停地找點“”做。

趁著小朋友們睡覺,把小朋友們的鞋子一隻只象老鼠搬家似的運出房間,然後把它們扔進比自己還高的垃圾筒裡。

不光是鞋子,球啊、玩具啊,只有他覺得好玩的,都樂此不疲地扔進去。因為東西一扔進去就不見了,他覺得這件事很神奇。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後來這件事情被老師發現了,老師不以為怪,認為這是他對世界空間的一個探索。

另外,錫坤還喜歡把放整齊的東西弄亂,把高處的東西扔到低處。總之,他所到之處,都會成為災難現場。

老師索性在別的孩子吃飯的時候,讓他晚吃半小時,然後把他一個人留在教室裡,讓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好好地深入地探索一次。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與幼兒園相比,錫坤更喜歡家裡更自由的空間。他會把家裡所有感興趣的東西都“探索”一遍,弄得一片狼藉,媽媽也不生氣。

後來錫坤上了小學,他“探索”的精神依舊沒有停止,會在家裡做各種實驗,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媽媽從來不制止,哪怕是作業做得晚一點兒。

《零零後》:養孩子,允許他們“與眾不同”

她認為像兒子這樣的孩子,只要做家長的不對他的行為暴跳如雷,將來都會有很好的發展,也許會成科學家或者研究員。

不僅如此,媽媽還在家裡建了一個專為錫坤實驗用的科技工作室 ,取名為“錫坤工作室”。後來,錫坤小升初時,在媽媽的鼓勵下,錫坤還去參加了科技特長的考試。

像錫坤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數。可是卻常常當作“壞孩子”的典型被家長和老師嫌棄,並嚴加管束。

其實,適當的對孩子進行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看看孩子是因為什麼“淘氣”。

家長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如果孩子的出發點像錫坤一樣,是為了探索事物的“秘密”,就應當對孩子給予鼓勵。

至於孩子的行為造成了破壞性的結果,只要給他一些規則教育就可以了,但處理的效果也要有利於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精神。

要知道,“天才”都是很“淘氣”的。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5歲時,看到母雞孵小雞,他也找了幾個雞蛋,躲在鄰家的倉庫裡,學著母雞的樣,蹲在雞蛋上孵起小雞來。看到氣球裡充了氣就會飛上天,就想起了一種叫“沸騰散”的瀉藥,認為人吃它,肚子裡一定也能冒氣會上天。於是,他把一大包藥讓鄰居的孩子吃,差點鬧出人命。

所以,很多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而只是在慢慢的探索和成長中才變成的,因此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保留他們的“特性”,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允許他們和別人不一樣,不要一刀切地剪掉他們的“枝椏”,否則,既使我們的孩子是牛頓,也可能被我們養成牛倌的。

3

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獨立自由的人

以前我們的教育,如同複製粘貼式的教育,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學習,然後考上好的大學,最好再考研究生、博士……這好象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而觀看了《零零後》以後,就有觀眾留言:《零零後》是新興的時代,也是整個社會在反思的時代。

我們應該反思什麼呢?

那就是:究竟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一位網友說得非常好:培養孩子遇事有自己主見,處世有自己章法,心中有自己目標的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簡而言之,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獨立自由的人!它離不開“尊重”兩個字。

好在,零零後遇到了一個尊重個性化的時代,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也是充滿希望的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