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作者簡介:張順義,男,白沙鎮白沙村人,中共黨員,1954年9月出生,1977年參加教育工作,2015年退休,小學高級老師職稱,市作協會員,著有《平凡人生》一書。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了配合三門峽水庫削減黃河下流洪峰,治理伊河旱澇災害,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開始修建陸渾水庫。1965年8月陸渾水庫建成後,為豫西地區引水灌溉提供了寶貴水源,上世紀70年代初,經過六個縣人民請求,河南省政府決定修建陸渾灌區。陸渾灌區位於伏牛山北麓,嵩縣和熊耳山的谷地,灌區西從陸渾水庫引水,東至鄭州市滎陽的汜水河,南到汝河北岸,北達伊洛河南。在黃河流域有總乾渠、東一干渠、西乾渠、灘渠4條幹渠,在伊河龍門以上沿伊河兩岸分佈,龍門以下至滎陽縣丁店沿伊河和伊洛河南岸分佈,東西長55公里,寬8公里,呈條狀地帶,灌區規劃總灌溉面積180萬畝,受益縣(市)有:嵩縣、伊川、汝陽、偃市、鞏義、汝州等。至2013年底工,受益鄉鎮42個、行政村470個,人口達151萬人。1970年2月20日,全體民兵團人員在伊川縣三王村舉行開工誓師大會,陸渾灌區的第一期工程動工興建,一期工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採用“人海戰術”與專業民工相結合的施工方案施工。1970年3月,洛陽、開封地區受益的伊川、汝陽、臨汝、偃師、鞏縣、滎陽組織群眾投入施工。當時採取了軍事化管理模式,也就是省成立陸渾灌區民兵師,縣設民兵團,公社(鄉)設民兵營,大隊設民兵連,連下設排、班。起床、開飯、出工、收工一切行動必須聽從指揮,不同節奏的號聲代表不同的行動指令,猶如戰士一般。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伊河東九皋山上挖渠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工地醫生

當時16歲的我由於受大形勢、大氣候的影響,高小畢業就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水利工程大建設。我記得,我們白沙營部設在當時嵩縣田湖鎮伊河東岸的紙坊村,營教導員叫段金召(公社副書記),營長王和夫(公社幹部),營部衛生員叫李瑞亭(鄉醫),工程技術員是我們白沙公社石嶺大隊的楊衛坤(當時他還是民工待遇,沒有轉成正式工),其他營幹部已記不清了。我們連的正指導員宋某、副指導員唐某、連長常某、排長王某(現均已年邁過世)。我們當時任務就是開挖總乾渠渠道,與彭婆營工地相連。那個年代沒有機械設施,施工技術也很落後,物資也十分匱乏,施工全靠人力車(俗稱架子車)運土,挖土也只能靠人力用钁頭挖,然後人力用鐵鍁裝到架子車上,再有人力推或拉到指定地點。當時雖然施工條件差,生活困難,吃住都很簡陋,但人們幹活的積極性都十分高漲,在施工中許多單位經常開展勞動競賽活動,例如比比看哪個連完成的任務最多,哪個連爭當了第一名。大家爭第一、當模範的勁頭非常高。有時大家寧可晚下工一會兒,也不願落在別人後面。現在回想起來,在當時生活貧困的情況下,人們連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而幹起活來卻那樣的不要命,沒有經過那個年代,沒有親身實踐過的人,恐怕很難想象到當時人們的勞動情況和建設壯舉。雖然那段年代已過去近50個春秋,當時風華正茂的小夥,現已變成滿頭銀髮、年近古稀的老頭兒,但對參加那次工程過程中的幾件事情仍記憶猶新。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垃架子車

第一件事:步行幾十公里路,為連隊伙房拉煤

在修大渠的七十年代初期,我國還處於計劃經濟年代,一切物資供應全部憑證供應,如果沒有計劃內的票證,就是拿著錢也買不到所需的物資,哪怕是人們生活最常用的柴、米、油、鹽也是如此,更不用說緊俏的物品了。我曾記得在修大渠剛開始,各連的伙房均已沒有煤燒了,營部決定從各連抽出部分人員用架子車到我縣的高山煤礦去拉煤,以供應各連伙房所需。可能是有本連知情人的推薦介紹,我這個16歲的小青年也被選派到拉煤隊,因為去拉煤的人大多是身強力壯,年齡均在20—30歲之間,而自己才不足16歲,且剛從學校出來,身材也瘦小,只能是幫別人拉個捎子(如同拉個偏套),不是一個人拉一輛車子。這裡的主要原因是我的一個直系親戚在當時的高山煤礦工作,讓我去主要是需要他向礦上疏通一下關係,裝煤、吃飯不耽誤事。我記得我們一行大約十五六人早晨五點從駐地出發,經過幾十公里行程,下午到達高山煤礦。當時大家又飢又渴、十分勞累,營帶隊領導讓我趕緊去找親戚聯繫吃飯問題。由於當時是計劃經濟,十幾個青壯年勞力的吃住是個大問題,煤礦職工食堂又不對外售飯,要想解決吃飯問題,得先用錢和糧票兌換成食堂內部的飯票才能買饃飯。我記得大家在職工食堂吃第一頓飯,卻招來了許多煤礦職工的圍觀。原因是大家一路步行幾十公里路程十分飢餓,再加上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漢子,平時難得吃到純白麵的饅頭,所以每人按4個計算,共買了六七十個白饅頭,堆放在職工食堂的青石條飯桌上,好大一堆!再加上大家狼吞虎嚥的吞吃姿態,好不招人驚呀!難怪圍了許多職工投來驚異的目光,好像不知從哪來了一群餓死鬼似的。事隔幾十個春秋,回憶起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陸渾灌區明渠開挖

第二件事:王大哥一聲大喊,使我化險為夷。

我是1970年3月到嵩縣田湖鎮東岸紙坊村參加修建陸渾總乾渠的,當時我連的任務是開挖主渠道,就是將高出的土挖掉,用架子車推到深溝裡,因為這些土中含有許多亂碎石,當時群眾不情願讓土倒在他們的田裡,壓住他們的莊稼,所以土需順著下坡推到近百米外的深溝裡。當時我們幹活、伙房吃的主食是紅薯面和白麵捲成的花捲饃,逢過節時偶爾吃頓純白麵饅頭,因饅頭的個頭大約有半斤重,形狀像個兔子,所以大夥兒給這種饅頭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大白兔。副食是什麼季節吃什麼蔬菜,蘿蔔下來吃蘿蔔,南瓜下來吃南瓜,晚飯一般都是糊塗麵條,這樣可以節省許多面條,不過當地盛產一些綠大豆,每頓糊塗麵條中還要煮些綠大豆,這些大豆讓人吃著別有一番味道,所以大家都愛喝這種飯,有時大家連花捲饃也不吃一頓飯要喝兩大碗糊塗面。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食宿在工地

我參加陸渾灌區總乾渠工程大會戰的幾件事

推架子車

當時的修渠大會戰中,曾經有一次險情,讓我終生難忘。現在回憶起來,心裡仍然有些害怕。那是在一個上午的推土勞動中,我的勞動任務是將裝在架子車上的土推倒在十幾米深的溝裡,由於坡度很大,又都是下坡路,近百十米距離的路程,往往需要兩手緊抓車把,車尾朝前,人在車把中間,隨車而行,一般情況下,身強力壯的人,只要用盡全力勉強可以控制車速,就能按計劃將土倒入溝裡。可是如果推車人稍有大意,或者路面有點滑,再加上下坡車輛的慣性就很難控制車速,很容易連人帶車衝到溝裡,造成車壞人傷的事故。當時我推了滿滿一車土,由於自己年輕沒有經驗,再加上下坡慣性衝擊,車速越來越快,我隨著車子像離弦的箭向前衝去,瞬間腦中一片空白,忘記了動作,眼看一場車毀人傷事故就要發生,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當時任我們排排長的王現知大哥大聲命令我,趕緊放手鬆開車子!我聽到他的喊話後立即放手鬆開車把,任車子飛速衝向前方,連車帶土滾到溝裡,我也隨著衝擊慣性緊跑幾十米來到深溝邊,看到車子摔的粉碎,眼前一幕,不由的驚出了一身冷汗,好懸呀!如果不是王大哥及時提醒大喊,連人帶車摔下去,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多虧王大哥那一句“快鬆手”的大喊,才讓我轉危為安。當時在場的王和夫營長看到摔壞的車子,競埋怨王大哥讓我放手鬆開車子摔壞了車子 。王大哥反駁道:“他年輕沒經驗,又控制不住當時的車速,是車子重要還是人重要?”說的王營長張口結舌,無話可說。這件事一直記在我心裡,要不是王大哥,恐怕我的人生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