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左雲長城

峻阪武州路,沿邊起赭龍。

壘多枯木合,燧盡凍雲封。

屈曲界胡漢,逶迤分牧農。

昔年戈盾地,今日已共宗。


孤城臨迥野,拱北背恩賒。

遺抱千堆蟻,空圍幾樹鴉。

悲風收碧血,落日起黃沙。

唯復雁回望,愁雲滿月華。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早在公元前六七百年的春秋時期,一致北方民族的北狄部落便活動與生息在今雁門關外大同市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間這一廣闊地帶,並模仿漢人在此建城堡。其中一支“白狄”部落崇尚白色,其所建城堡亦喜以“白”命名:東有“白登”(在今白羊古城,左雲之驕大同陽高一帶),西有“白道”早在公元前六七百“白道”(在今呼市北部的春秋時代,一支北大青山一帶)中有“白羊”一即左雲縣城東五里古城村之所在。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白羊城之驕傲,首先在於其年代之久遠,它不僅是左雲,也是大同地域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其後,“自羊地“遂成為左雲歷史上最早的名稱。到戰國時代,那位以雄才大略推行“胡服西騎射”的趙武靈王,躍馬橫戈騁北疆,迫使白羊部落退於陰山之北。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白羊古地,以谷幽塞險而被歷代兵家所看重,其四周環拱著武州群山(包括今日的洪濤山),使得這塊古老的土地享有“天下雄關數武州”之美譽。趙武靈王,這位政治兼軍事家,同樣為這武州險關所羨,逐在此群山之腹地築起一座指揮兼屯兵的中樞城堡-“武州塞”(遺址在今小京莊鄉東古城村東南二里之河谷地)。至西漢,在武州城設置了左雲歷史上最早的行政治所一武州縣。《漢書·雁門部》載十四縣,“武州”為其一。武州城雄踞於漢胡交通要道,秦漢的多次出塞遠征匈奴,以及胡人的入塞侵漢,大都要經此武州雄關,就連那位遠去匈奴和親的王昭君出塞時都要在武州城駐驊留宿,那昭君娘娘的坐騎還在五路山的一塊巨石上踏下了深深的印痕,於是,這武州境內便有了那座值得驕傲的“蹄窟嶺”(遺址在今陳家富村南山的馬蹄樑上)。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武州城經過近二百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硝煙之催殘,終於變得殘破了。到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逐將武州縣遷到白羊城舊址,重修城垣,白羊城得到了再次新生。東漢初,北方匈奴強大,光武帝劉秀無力抵抗,只得將北部邊疆一些州縣內遷或合併。建武二十七年(公元前51年),武州徒治於太羅水一帶,白羊城遂廢。後來,北魏再置五州縣,卻選定了久陽高山,白羊城失去了再次新生的機會。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在白羊城西南五里處,以白羊站,砂鍋子等幾個小村為基礎的“鎮朔衛”開始建城。此衛城以其獨特的臥牛造型,成為武州塞中的一大景觀。永樂元年鎮朔衛徒治薊州後,衛城有分別成為“大同左衛”雲川衛”之治所。至清雍正三年(公元1275年),改衛為縣,逐以“左雲”之名稱之,一直沿襲至今。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鎮朔衛取代了白羊城,在其後的六百餘年中,白羊城幾經滄桑,終於變成了廢城一座,其城牆或被風沙掩埋,或遭風雨剝蝕而傾頹,“白羊”之名亦被人們遺忘,而只以“古城”稱之。

大同長城:逝去的繁華,左雲白羊古城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