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郟縣隸屬於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59萬。全國知青文化發祥地,1955年,毛澤東主席親自為郟縣寫下光輝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郟縣是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

一、歷史沿革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春秋時期的郟邑

1、春秋為郟邑,先屬鄭,後屬楚。戰國屬韓。秦王贏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國滅掉韓國,設穎川郡,置郟縣,治今郟縣縣城,屬潁川郡。東漢、三國魏仍屬潁川郡。晉屬襄城郡。

2、北魏改名為峽城縣,太和十七年(493年)置龍山縣,治今郟縣東南。北齊廢峽城縣。隋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輔城縣。大業二年(606年)移治今郟縣縣城;四年改輔城縣為郟城縣,屬襄城郡。

3、唐屬汝州。北宋改稱郟縣,屬潁昌府。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郟縣入梁縣。元大德八年(1304年)置郟縣,屬南陽府。明、清屬汝州。

4、1913年屬豫西道,1914年屬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5、1949年屬許昌專區,1969年屬許昌地區,1986年改屬平頂山市。

二、地名來歷

“夾”,指郟縣地勢,背靠劉山,前面汝水,山水相持謂之“夾”。“邑”,古代稱諸侯國為邑,夾加邑,成為“郟”字。 “郟”就是指“夾邑”這個地方,東周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左右,正式稱為“郟”。

三、風景名勝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1、三蘇園。位於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2、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青紀念館。位於郟縣廣闊天地鄉廣闊大道北側,佔地3100平方米,建於2001年,2002年8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廣闊天地鄉過去叫大李莊鄉,後來因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才改為廣闊天地鄉(公社)。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知青運動,全國先後有1800萬知青投身於這股洪流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當年,廣大知青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這裡成了他們嚮往的地方。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3、郟縣山陝會館。位於西關大街,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陝廟,也有人稱其為關帝廟。會館坐北朝南,大門兩旁站立一對高大石獅。迎門是一座照壁,館內有前後殿、戲樓、鐘鼓樓等建築。進門是三間面北戲樓,戲樓建於會館的山門之上,臺下為出入會館的通道,歇山式臺頂,這裡可容納3000多人同場看戲,是會館最熱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裡演出,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三節更要演戲娛神。全國很多地方的戲班都在這裡演出過。

河南平頂山郟縣----春秋時期的郟邑

4、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於郟縣城內東南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