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蔡康永:“用喜歡不喜歡來選擇工作,對90%的人來講,挺危險的”

蔡康永:“用喜歡不喜歡來選擇工作,對90%的人來講,挺危險的”

2019年,北京市的離婚率高達48.3%。

喜歡是門玄學。身邊的人看久了,總覺得不像真愛。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每個社畜也有同樣的煩惱:

現在的工作真特麼不喜歡,我該怎麼辦?

所以說,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離婚&辭職的。

LinkedIn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70後的第一份工作超過4年才換,80後3年半,90後直接斷崖式下降,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而談及辭職理由,更是五花八門。

文藝版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搞笑版的“回家炒股”。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狗糧版的“辭職拍婚紗照,為啥?因為老婆最重要”。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但說白了,千言萬語匯聚起來不就一條:這工作,我!不!喜!歡!

可是,“真愛”這事兒靠譜嗎?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李莎拉。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你以為你喜歡的

就是你喜歡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文學和偶像劇的流行,現代人把“真愛”捧到了至高無上的程度。

戀愛如是,工作亦如是。

根據《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在選擇工作時,自我興趣這一因素在90後中佔比21%,而在80後中則僅有12%。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主流的觀點是:不喜歡的工作,幹起來也不會開心,哪來的動力去成長,去深耕?

就像對一個人沒有了荷爾蒙,你只想趕緊單身。

的確有live for love(為愛而活)的幸運兒毅然決然殺入了自己喜歡的領域。

去年畢業的95後小芸就是其中之一。小芸本科學習酒店管理,平常最喜歡的就是看劇,英美劇、日韓劇、泰劇,統統不挑。

圍觀微博、逛論壇、上豆瓣、刷知乎都是日常操作,被室友稱為“重度網癮少女”,自稱沒有她趕不上的熱點,吃不到的瓜。

愛好吃瓜,自覺天生為熱點而生的小芸放棄本專業,進了一家公司做新媒體運營崗。

本以為自己會特別喜歡這份工作,沒想到這工作和她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複製、粘貼熱點成了日常,搬運、加工文章,排版,檢查錯別字幾乎成為了工作的全部。

再加上公司新媒體粉絲少的可憐,小芸對這份工作一點也提不起興趣。

本來想著忍忍就好,剛剛入職不會給自己大任務,過幾個月肯定能有機會原創。

好不容易等來了原創的機會,每天接觸的內容也都是以前喜歡吃瓜的內容,可是圍觀吃瓜和自己寫完全不是一回事。

天天泡在熱搜中追逐熱點,小芸漸漸覺得自己就是“熱搜”材料加工器。

原先覺得新鮮有趣的料原來都是這樣拼湊加工出來的,以往吃瓜的熱情很快就涼了半截,心灰意冷的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辭職。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

“高薪不喜歡”與“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你選哪個?

其中蔡康永的發言正好印證了小芸的案例。

蔡康永老師認為“喜歡”不是選擇工作的標準,

因為人很難知道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


你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我覺得,用喜歡不喜歡來選擇工作,對90%的人來講,挺危險的。


因為恐怕,你以為你喜歡的事情,你去做了以後會發現,你沒那麼喜歡。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你以為你喜歡的就是你喜歡的了?

這句繞口令有點難理解,換個說法比較好懂:

你以為你喜歡的就能喜歡一輩子了?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不喜歡的工作

就一定幹不好嗎

或許我們這麼執著於喜歡,是有因可循的。

電視劇都是這麼演的:真愛即正義。出軌不對,但出軌的對象如果是真愛,正房通常都會被塑造成阻撓真愛面目猙獰的反派。

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興趣點!)

這樣的話大概是各種商業奇才、業界大佬們分享自己走向人生巔峰時總會提到的金句,也被眾多朝聖者奉為圭臬。

聽得多了,久了,找不到passion你就是個將就的loser,感覺都抬不起頭來。

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抱著滿腔熱情認為,只有從事“本命工作”才是令自己滿意的職業道路。

嗯!我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上天賜予我的,獨一無二的passion,然後剩下的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地好起來。

我的激情、興趣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就像是被埋藏的寶藏,我要做的就是喚醒它、找到它!

但是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PaulO’ Keefe和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現:

這種興趣論Finding your one true passion(找到你唯一的興趣點)在實驗中站不住腳。

在實驗中,研究者們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兩組研究對象各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並讓每個小組成員都閱讀一篇和其所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章。

不出意料,兩個小組的所有成員都非常享受閱讀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章。

然而當他們交換文章時,研究者們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認為“人人都有一個潛在的興趣點”的實驗對象,對學習不熟悉領域的文章並不怎麼感興趣;

而那些認為人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出許多興趣點和激情所在的實驗對象,則更願意學習研究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文章。

這說明了什麼呢?

興趣從來不是零和遊戲,增加對某一領域的興趣,並不必然減少對另一領域的感興趣程度。

思維才是決定你是否能接受並變得擅長某個新事物的關鍵因素。

工作也是一樣。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拋棄固定思維

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

上文中這兩種人,其實擁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某種興趣,並且這種興趣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所以持續探索、尋找自己的其他興趣毫無必要,他們更傾向於找到那個“本命工作”。要是現在的工作不夠喜歡,那就辭!

但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願意相信,興趣是可發展、培養的。

所以,即使你對某一領域有著極強的興趣和激情,也不會阻擋你追求其他新鮮事物。

你對工作的感興趣程度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價值的體現和成就感的上升而增多的。

慢慢地,你就成為了幹一行愛一行的人才。

要是現在的工作不喜歡怎麼辦?那就再學學,再幹幹。

這事兒也體現在戀愛上。

“靈魂伴侶”到底是天生註定的那唯一一個?

還是日久真能生情,可以通過雙方調整逐步發展成為彼此的唯一?

“天生註定”派理所當然地認為你這一生需要尋找特別的那個TA。

一次約會沒被對方驚豔到就趕緊偃旗息鼓,轉換目標,暗暗告訴自己TA不是我要找的那個人。

內心OS是:

好吧,這次約會也還不錯,可是TA並不能讓我感到,對了,就是TA了。

“日久生情”派則在有了第一次還不錯的約會時告訴自己:

我還有很多可以繼續瞭解TA的地方。可能需要些時間,那就期待下一次、再下一次的約會。

這種期待就成為了繼續接觸、發展的動因。(找到至今單身的原因了!)

“成長型思維”的人們從來沒期待“水到渠成”的好事砸在自己的頭上。

他們知道,在發展的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困難存在。

所以,當他們在追尋理想,找尋工作激情或是約會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畏困難,解決困難再前行。

因為他們知道,遇到困難是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而不是你放棄、另尋出路的退堂鼓。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現在的工作不喜歡,你會怎麼辦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GHwKBEges

https://medium.com/s/story/the-truth-about-finding-a-satisfying-career-d2314d321403

奇葩說第五季第七期

LinkedIn領英《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

易觀智庫《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2014》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蔡康永:“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李莎拉。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