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長城是如何建造的?

卜坤波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類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來,生產發展起來,為了防止野獸和洪水的襲擊,他們在部落的周圍深挖成溝,疊土成牆來保護氏族成員的安全,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長城就是從史前文化的壕溝和土牆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了相互防禦,保護本諸侯國的領土不受侵犯,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長城,最早修築的是楚國的方城和“齊國巨防”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後魏燕秦等國也紛紛修築長城,但是,這些長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沒有連接起來,我們稱它為“地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就地取材”是工匠們在修築長城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為了避免長距離的運輸,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質條件下,採取不同的建築材料,比如在沙礫多的地方就用沙礫堆積而成,而在黃土高原上,就用黃土夯築而成。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脅,搔攏,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同時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築長城,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擴充了許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宏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四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都超過了一萬華裡,它們分別是秦漢金明,而唯數漢長城最長,它東起遼東,西抵鹽澤,長約二萬餘里。秦始皇在繼位期間統一了度量衡,鐵權就相當於現在的砝碼。

地處甘肅玉門關的戈壁地帶缺少黃土,這裡的長城是用一層蘆葦和一層沙礫闡隔鋪築而成,由於蘆葦和沙礫中有的鹽和鹼,當鹽和鹼分解凝固,牆體就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雖經兩千年風沙的襲擊,至今還堅如磐石。

“一片石關”位於河北撫寧與遼寧綏中的交界地帶,由於它有九個門,所以又稱為“九門口”。由於在修築長城的時候要經過一段水路為了排洪洩水保護長城而修建的。素有“京東首關”之稱。大家看到我左邊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您後方的是甘肅的嘉峪關,它是明代長城最西端,這面是山西代縣的雁門關。

北魏、北齊、東魏、北周都曾修築過長城,進一步說明了長城是各族人民勞動創造的結果,隋朝曾六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唐朝國力強盛,未曾有過修築之舉,宋朝修築長城為了抵禦遼和西夏的攻擊,金長城是少數民族建立中央集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條,長約5000裡,金長城以壕溝著名,元朝未曾有過修築長城之舉。







小濤說天下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臺連接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蹟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嶽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幹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幹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幹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幹米。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幹米。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干米。至今,散佈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蹟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幹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幹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幹米。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的偉大工程奇蹟。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幹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釐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週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複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複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幹裡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幹多年風沙雨雪的衝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臺,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長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內外,就演出了許多壯麗的歷史活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役就在這裡發生,許多改朝換代事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郭中國歷史都是在長城內外寫就。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湧現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豐富了長械這座豆古建築的文化內函。


人生勵志生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雄渾壯觀,是我國乃至古代的軍事奇觀。



當人們氣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嶺之上的長城時,一邊在感慨先人的偉大,一邊也會產生強烈的疑惑感。長城到底是如何修建的呢?


極其龐大的軍事工程

首先要我說明一下長城建造基本沒有成噸的石塊,即使是用到石頭的部分所用的材料也不是沉重的花崗岩,早期長城(先秦到漢)以土石結構為主,加夯土(就是動物血,黏土等等的混合物)。構建主要就是靠人工搬運堆砌,那時所謂的秦長城就是利用大量徭役民夫來建造的。動用的人力大約在十萬上下!直到明長城才徹底對多條古長城進行了整合,並重新加固或重建。

至於建築方法現今認可的主要是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應該說長城工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絕對是偉大的建築大師和設計大師!這樣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建築的工程量,降低了建造難度,和人力資源的浪費,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沒有水泥卻牢不可破

水泥的起源是在十八世紀。十八世紀的時候由一個英國人發明的,隨著水泥強大的作用迅速在世界上推廣開了。但修建長城的年代遠遠沒有發明水泥。



在中國很早的時候,聰明的人類已經會使用石灰砂漿了。燒石灰並不是什麼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跟石灰和殺混在一起製成的石灰砂漿。在堅韌和強度上都不算上乘,建造小型建築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型建築就扛不住了,在潮溼的環境和水中都無法長久的使用,聰明的人類就開始想盡辦法進行改進,古羅馬人在火山灰中還加入了石灰砂漿,這是西方人稱之為最早的水泥。而中國人的辦法就是石灰砂漿摻入了黃粘土。以此來增加砂漿的耐性。



而後中國又發明了在糯米中增加石灰的。明清時代糯米石灰已經是開始普及的東西了,很多的城牆都是糯米灰製造的,經過了幾百年的沉澱,明朝的長城跟明城牆其堅固程度在現代相比,甚至要比現代建築還要堅固,推土機也很難撼動這些城牆。



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長城工程確實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對國家的經濟和人力都是一種巨大的負擔。可以說歷史上最重視長城的兩個朝代秦和明的覆滅都和長城的修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


溫一壺月光品史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濤濤。長城,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象徵,是中國人民抵禦侵略的戰略部署。從遠古時期春秋戰國,各朝各代均參與了長城的修建和維護工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長城也是綿延數萬裡,數千年。

長城的修建,主要依靠人力,材料大多取材於附近山上的石頭,運輸是最大的問題,在古代,這些石頭,幾乎就是靠著那些被徵用的勞工的生命換來的,所以才會有孟姜女哭長城。


禚暉


說到萬里長城,人們就會想到秦始皇修長城的歷史。那麼長城是怎麼建造的?

歷史上的萬里長城,其實並不是由秦始皇一次修建而成。早在春秋時期,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楚國修建了一段長城。到了戰國,燕、趙、秦等諸候國更是大規模修建。(在我的家鄉淄博現在還保留著齊長城的遺蹟,牆體全部是由石板壘砌而成。)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人把北方各諸候國所築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姚,東到遼東,綿延一萬多里,這就是"萬里長城”名稱的由來。在此之後,各朝各代都曾對萬里長城進行過修繕,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長城。

長城依地形而建,就地取材。在有山的地方,長城沿山脊而建,並開採山石,鑿成巨大的條形,堆砌城牆,閃填灰士。在黃土地上,長城主要用土夯築。在沙漠裡,則用沙礫作主要材料,層層鋪設紅柳和蘆葦以使城牆更加牢固。長城城牆上鋪有方磚,非常平整,寬的地方可以並行五六匹馬。城牆的外沿則排列著兩米多高的垛子,並設有射口,用來觀察敵情和射擊敵人。城牆頂上每隔300餘米設有一個屯兵堡壘。另外,長城的兩邊還有峰火臺,一有險情,白天放煙,晚上放火。




半個南山人


長城是古代各民族用來防禦的。根據地理位置,有的使用青磚,有的地方用泥土夯築,有的用毛石,甚至用木柵欄。毛石長城一般建於戰國時期。泥土夯築建於明代,多建於遼東平原地區,木柵欄也是明天用於遼東少部分山區隘口等處,在靠近鴨綠江地區也有用毛石砌築。不僅中原王朝修建長城,居住遼東地區的高句麗民族也修建有長城,一般為土築。長城不是始於秦始皇。早在燕國時期,在史記裡就有記載:燕也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遼東地區明長城研究第一人是錦州已故文博專家劉謙,著有《明遼東鎮長城及防禦考》,並明確指出明長城不是邊界,是防禦設施;明長城也不是始於虎山,是被認定始於鴨綠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