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教父》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

​關於作者

馬里奧·普佐(1920—1999),生於紐約。1955年普佐出版了他的小說《黑暗的劇場》,故事背景是被佔領的德國。1965年普佐出版了小說《幸運的流浪者》。由於普佐負債累累,45歲那年他決定要做一個暢銷書作家,接受傳統作家寫法去賺一大筆錢,這樣他寫出了《教父》這本書。這本書使他賺了一百萬美元,並改編成電影。電影拍出後,獲六項學院獎。

關於本書

《教父》出版於1969年,半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37種語言,暢銷全世界。《紐約時報》曾經斷言,《教父》將永遠暢銷下去。1972年,《教父》搬上大銀幕。原作者馬里奧·普佐擔任編劇,科波拉擔任導演。次年的奧斯卡,影片斬獲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成為當年奧斯卡最大贏家。2007年,《教父》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百年百佳電影第二名”。

核心內容

《教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黑手黨家族裡的,權力更迭的故事。老教父遭受暗算,他的兒子復仇,擺平了所有仇家,接班成為新一代的教父。其中,教父這個稱謂,指的就是黑手黨家族的首腦。英文是“Godfather”,也就是上帝和父親這兩個詞的組合。同時,在情節設計上,小說高度還原了真實世界裡黑手黨。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社會環境,人們需要這樣的作品,來發洩壓抑的情緒。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教父》將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


《教父》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美國出版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馬里奧·普佐的著作,《教父》。

《教父》出版於1969年,半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37種語言,暢銷全世界。《紐約時報》曾經斷言,《教父》將永遠暢銷下去。1972年,《教父》搬上大銀幕。原作者馬里奧·普佐擔任編劇,科波拉擔任導演。次年的奧斯卡,影片斬獲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成為當年奧斯卡最大贏家。2007年,《教父》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百年百佳電影第二名”。順便說一下,第一名是1941年的《公民凱恩》。這部電影很特殊,因為它有很大的開創性意義,業內普遍把它當做現代好萊塢的起點。後面的電影就算再好,排名也不可能比它高。所以,在影迷中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教父》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

那麼,《教父》的小說和電影,到底哪個更出色呢?其實,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爭論的必要。因為《教父》的電影和小說,從一開始就是一體的。這得從作者馬里奧·普佐的身世說起。普佐是一個意大利移民,從小愛好文學。在20世紀初的意大利移民裡,有大量的黑手黨分子。普佐一直覺得,他們的故事,非常適合寫成小說。但是,一直沒想好怎麼寫。

後來,普佐沉迷賭博,欠下大筆賭債。情急之下,他決定試一把,把黑手黨的故事寫出來,賣給好萊塢的派拉蒙影業,用稿費償還賭債。1968年,普佐拿著故事提綱,找到了派拉蒙的高管,結果對方並不是很上心。給了普佐1萬多美元的預付稿酬,跟他說,先回去把小說寫完,然後再來談電影。這個只有幾頁提綱的故事叫作《黑手黨》。一年之後,普佐把它寫成了小說,並改名《教父》。小說出版之後,火得一塌糊塗。同時,派拉蒙的競爭對手,環球影業也找到了普佐,想買下小說的改編權。直到這會兒,派拉蒙才意識到,自己撿到寶了。他們快馬加鞭,把電影拍了出來。

所以,從最開始,《教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為電影而創作的小說。二者的故事完全一致。只不過,電影因為時長和分級限制,把一些細節一筆帶過,並且隱去了一些情愛描寫。好萊塢影星湯姆·漢克斯說過,《教父》是男人的聖經,是智慧的總和,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前黑幫頭目,後來成為 FBI 線人的亨利·希爾說過,他曾經看過無數遍《教父》。但是,以他自己為原型,拍攝的另一部黑幫片《好傢伙》,他一次都沒看過。

那麼,《教父》到底偉大在哪呢?假如用一句話總結,《教父》,奠定了黑幫文學的敘事風格和美學基礎,是現代黑幫小說和電影的開山之作。幾乎全世界的黑幫片,比如《無間道》《英雄本色》《美國往事》等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教父》的影響。

但是,這也引出一個疑問。你看,《教父》講的是黑手黨移民美國之後的故事。而在西西里,黑手黨已經存在了至少幾百年。為什麼在這幾百年裡,意大利卻沒有出現《教父》這樣的小說?要知道,這個國家的文學基礎並不差,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曙光,就是在意大利出現的。而且在美國,黑手黨直到20世紀初才形成規模,和19世紀就已經壯大的愛爾蘭黑幫、猶太黑幫比起來,他們算是晚輩。那麼,其他黑幫的故事,為什麼無人問津呢?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把《教父》還原到真實的黑幫史上。你會發現,《教父》的誕生,其實是一系列偶然造就的結果。馬里奧·普佐恰好生活在黑幫史上,最特殊的一個時期,一部黑幫小說需要的所有要素,都恰好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些要素成了普佐的取材對象,促成了《教父》的誕生。

接下來,我將給你帶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一下《教父》這個故事本身。說說它在現實世界中的原型。第二部分,我將把《教父》還原到真實的黑幫史上,說說它到底是怎麼誕生的?把這兩部分內容連在一起,你就明白,《教父》為什麼會成為20世紀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先給你講講《教父》這個故事。

假如用一句話概括,《教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黑手黨家族裡的,權力更迭的故事。老教父遭受暗算,他的兒子復仇,擺平了所有仇家,接班成為新一代的教父。其中,教父這個稱謂,指的就是黑手黨家族的首腦。英文是“Godfather”,也就是上帝和父親這兩個詞的組合。

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紐約,二戰剛剛結束。當時,現實中的美國有很多黑幫組織。這些黑幫共同組成了全美黑幫協會。協會的最高權力,由紐約的五個黑手黨家族掌控。在五大家族裡,勢力最大的,是甘比諾家族。《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原型就是甘比諾家族。順便一說,這個家族今天仍然存在。2015年,當時甘比諾家族的教父還向恐怖組織 IS 喊話,說只要他們還在紐約,IS 就別想在這裡開分店。

《教父》的故事從一場婚禮開始。柯里昂家族的教父叫維託·柯里昂。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桑尼,脾氣暴躁,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二兒子叫弗雷德,性格膽小懦弱。唯獨小兒子麥克,上過大學,參過軍,繼承了父親維託的聰明冷靜。但是,他卻從不參與家族的生意。這天,是維託女兒的婚禮。到場的賓客把柯里昂家族的莊園填得滿滿登登,比舞會還要熱鬧。來賓裡什麼人都有,有好萊塢的電影明星,有依附於柯里昂家族的黑幫,也有接受家族庇護的生意人。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一部黑幫小說,為什麼要以婚禮作為開場呢?在當時人們的想象裡,黑幫故事應該充滿槍戰、暴力、爾虞我詐,開場應該很刺激才對。其實,這正是《教父》的特別之處。小說裡有一句話,叫“地獄血流成河,而他不必在場”,是對這種敘事方式最好的詮釋。意思是,一切的血腥、詭計、殺戮,都是在暗地裡展開的。

咱們回到這場婚禮。表面上看,賓客是來祝賀的。但是,其中有不少人,都遇到了麻煩,而且這些麻煩沒法通過法律解決。他們想趁這個機會,來懇求維託·柯里昂幫忙。他們知道,維託是個老派的西西里人。而西西里人有個傳統,他們不會在自己女兒結婚這天,拒絕任何請求。

小說的前1/4,就圍繞這些請求展開。比如,一個棺材鋪的老闆,女兒被兩個富家公子強暴。這兩個公子哥買通了法官,被判無罪。他希望維託替他主持公道。再比如,好萊塢的影星,事業走下坡路。他看中了一個角色,只要能出演,事業就能重回第二春,但電影公司的老闆卻百般阻撓。

作者通過描寫維託回應這些請求的方式,從側面刻畫了維託這個角色,以及柯里昂家族的行事作風。比如,維託對棺材鋪的老闆說,假如你願意稱我為教父,你就會獲得我的友誼,我會還你公道。但是,相應的,你欠我一個情。也許有一天我會找你幫個忙,也許不會。在這一天到來之前,請收下這份友誼。

你看,這段臺詞,處處滲透著契約精神。其實,這正是真實的意大利黑幫的行事方式。在意大利黑幫裡,通用的貨幣不是錢,而是恩惠。說白了,就是情分。你幫我,我幫你。柯里昂家族也靠這種方式,彙集了大量的資源。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聯通黑白兩道的資源平臺,很多富商、議員、政客都欠柯里昂家族的情。只要維託一句話,他們就不能拒絕。

當然,維託也很守承諾,他派打手教訓了那兩個公子哥。而對待明星的請求,他先禮後兵。先是派人去和電影公司的老闆談判。對方拒絕之後,再派出殺手。而且,你肯定想不到,殺手會怎麼做。不是去直接拿著刀子威脅這個老闆,而是把他最心愛的馬殺了。把馬頭割下來,放到正在熟睡的老闆的被窩裡。老闆醒來,發現被窩裡有一個血淋淋的馬頭,嚇得魂飛魄散,馬上就答應了維託的要求。

你看,這其實和現實中的黑手黨作風很像。和其他犯罪團伙不同,現實中的意大利黑手黨,很重視犯罪的儀式感。比如他們會在殺完人之後,像判官一樣在現場留下字據,說明這個人犯了什麼錯,為什麼會被殺。再比如,有的黑手黨會把屍體全身的骨骼打碎,塞進酒桶裡,並且故意丟棄在鬧市區,來震懾別人。

當然,維託·柯里昂也不是什麼要求都答應。在婚禮結束之後,他接到了一個請求。對方是一個剛剛來到美國的毒販子,想借助維託的資源渠道,打開紐約的毒品市場。作為回報,他會分一部分利潤給維託。這是一項非常賺錢的生意,一年至少能賺三四百萬美元。但是,面對巨大的誘惑,維託還是拒絕了。因為柯里昂家族的規矩是,不碰毒品。

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普佐虛構出來的,盜亦有道的橋段。其實,在現實世界裡,美國黑幫協會確實有這個規定。但不是出於道義,而是為了利益。1920年,美國實施了長達十年的禁酒令,期間大量的黑幫通過酒品走私,賺到的錢幾輩子都花不完。按說,錢賺到了,大家應該滿足才是。但是,偏偏有一些不識趣的人,非要去搞一些槍殺、毒品之類的勾當。這就觸怒了當時的美國政府,胡佛總統曾經親自下令,要根除黑幫。為了自保,美國的24個黑幫家族,召集了全美黑幫峰會。會上確定了三條規矩:不販毒、不殺警察、不內訌。總之,一切能惹毛政府,或者觸犯眾怒的事情都不做,只要悶聲發大財就好了。

但是,禁酒令結束之後,走私酒這條財路也就不存在了。很多幫派蠢蠢欲動,重新打起了毒品的主意。現在,回到小說,這個來主動找維託·柯里昂的毒販子,其實早就和其他幾個家族達成了協議,他們早就串通一氣要販毒。但是,又害怕被警察抓住,所以想借柯里昂家族在政府的資源,作為保護傘。

這些小把戲,當然瞞不過維託。維託知道自己拒絕之後,其他家族會找自己的麻煩。但是,他沒想到,麻煩會來得那麼快。而整個柯里昂家族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在拒絕毒販之後,其他五大家族派出殺手。聖誕節前夕,趁維託在路邊買水果的時候,朝他的後背連開幾槍。維託身受重傷,昏迷不醒。維託昏迷期間,大兒子桑尼當家作主。前面說過,桑尼是個火藥桶。眼看父親受傷,他馬上向其他家族宣戰。派出了幾百個殺手,天天去街面上巡邏。原本相安無事的紐約,從這個聖誕節開始,風聲鶴唳。

其他家族眼看事情不妙,開始盤算著和談,希望能跟柯里昂家族和解。但是,桑尼卻有另一番打算。他想借著和談的機會,幹掉仇家。那麼,誰來動手呢?柯里昂家族的每個男人都是老道的黑幫,仇家會對他們嚴加防範。全家上下的成年男丁,只有小兒子麥克從來沒有參與過家族生意,沒有任何幫派經驗。仇家也知道這點,不會對他那麼警惕。所以,麥克將代表柯里昂家族參加和談。當然,和談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幹掉對方。

這次談判,是《教父》這個故事的高潮,也是黑幫文學史上,最精彩的橋段之一。柯里昂家族知道,對方一定會搜身,不能把槍帶在身上。怎麼辦?麥克想了個辦法。由柯里昂家族先確定談判地點。他們選了個意大利餐廳,然後,提前把手槍藏在餐廳廁所的水箱後面。等談判到一半時,麥克找機會去洗手間。把槍拿取出來,幹掉對方。在行動之前,家族裡的長輩囑咐麥克。從廁所裡出來後,馬上開槍。記住,朝每個人的頭上開兩槍。開完槍之後,不要跑,因為奔跑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一定要用走的,快步離開餐廳。注意,不要和任何人對視,也不要表現出膽怯。只要你表現得自然些,沒人敢盯著你看。

你看,這段劇情,和以往的犯罪場景很不一樣。柯里昂家族,在像設計一項精密的工程一樣設計犯罪。每一個環節都反覆推敲,而且不摻雜任何情感。感覺他們不是在策劃謀殺,而是在設計大樓施工圖一樣。其實,真實的意大利黑手黨,就是這麼做的。這得從意大利的國情說起。意大利曾經長期分裂,國家職能缺失,監獄人滿為患。國家只能把多出來的罪犯,流放到意大利南部的島上。而其中最大的一個島,就是黑手黨的發源地,西西里。同時,這些島也成了犯罪的研發基地。罪犯在島上,每天都在鑽研犯罪的技巧。他們已經習慣了像設計工程一樣,去設計犯罪。

回到《教父》的故事。這次談判,是整個故事的分水嶺。維託受傷,標誌著老一代權力的衰落。而麥克報仇,標誌著新一代權力正在萌芽。

復仇之後,為了保護麥克的安全,家族把他送回了西西里老家。老教父維托出院,但身體大不如前,家族的事情,繼續交給大兒子桑尼打理。當然,這場火併沒有就此結束。

還記得開篇說過,維託有個女兒,也就是桑尼的妹妹嗎?其他家族的人,買通了這個妹妹的老公,讓他毆打妹妹。捱打之後,妹妹肯定會向桑尼訴苦。而桑尼是個暴脾氣,一定會第一時間去找自己的妹夫算賬。五大家族的殺手,就埋伏在桑尼前往妹妹家的路上。他們用衝鋒槍,把桑尼的車子,連同桑尼一起,打成了馬蜂窩。這個橋段,取材於一個真實事件。這就是曾經震驚全美國的,由號稱“芝加哥之王”的阿爾·卡彭發動的情人節大屠殺。有關這段故事,你可以去聽我解讀的另一本書,叫《美國黑幫》。

桑尼剛死不久,躲在西西里的小兒子麥克,也被殺手找上門。殺手在他的車裡安裝了一枚炸彈。但沒有炸死他,卻炸死了他的妻子。

眼看著兩個兒子相繼出事,老教父維託終於妥協了。他主動發起和談,跟其他五大家族的首領,定下了和平協議,並且同意為他們的毒品生意提供支持。和談結束後,麥克回到了美國,並繼承了教父的位置。老教父維託正式退休。但是,此時此刻,麥克只是繼承了教父的名分,權力的根基很不穩。這也是柯里昂家族最艱難的時刻。其它家族想趁機吞掉柯里昂的生意。而柯里昂家族內部,也出了奸細。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新任教父麥克指揮柯里昂家族,和其他五大家族開戰。從這裡開始,麥克的人性分裂成了兩面。一面是殺伐果斷的黑幫頭目,一面是寬容可靠的家族教父。他一面用仁厚的姿態,去處理家族內部的關係。一面又用兇悍的手段,殺掉外面的仇家。在小說裡,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這場黑幫大戰。但是在電影裡,這段故事被大大壓縮,只佔全片的不到1/4。這是普佐和導演一致同意的改動。他們都認為,《教父》要表現的重點是一個家族的故事,而不是黑幫之間的仇殺。

最後,麥克贏得了這場戰爭,幹掉了其他五大家族的首腦。肅清了家族內部的奸細。其中還包括他的姐夫。當家人質問麥克,到底有沒有殺死姐夫時。麥克冷靜地回答,沒有。眼神當中沒有一絲愧疚。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柯里昂家族的教父。而在教父眼裡,家族高於一切,任何背叛,都不能容忍。

同時,麥克已經意識到,要想永久的避免紛爭,就必須徹底從黑道生意中脫身。他決定,放棄黑道的生意,讓家族的事業走上正軌。在後來的幾年裡,柯里昂家族在麥克的操辦下,離開紐約,前往拉斯維加斯,從事賭場生意。而老教父維託,退休後沒多久,就心臟病突發去世了。發病時,他正在跟自己的孫子在花園玩耍。他倒下時,孫子以為他在開玩笑,還圍在他身邊奔跑嬉笑。換句話說,維託是在孫兒的笑聲中,離開這個世界的。對一個黑手黨家族的教父來說,這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內容。我們介紹了《教父》這個故事本身,還有它在真實世界中的原型。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跳出故事,回到真實的黑幫史上,說說《教父》到底是怎麼誕生的?前面說過,《教父》恰好集齊了一個優秀的黑幫故事,需要的所有條件。包括取材對象、創作氛圍和時代氛圍。

第二部分

先說第一個,取材對象。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意大利首相,開始大範圍清除黑手黨。很多黑手黨成員,被迫離開意大利。當時,正好趕上美國的第三次移民潮,大量外國移民湧入,這給了黑手黨一個新的選擇。美國也就成了黑手黨分子的首選。顯然,假如沒有這次清掃行動,黑手黨就不會在美國壯大,普佐也就沒了取材對象。

同時,這裡面還有另一個疑點。當時美國的移民潮,催生了很多外國黑幫。比如愛爾蘭黑幫,是早期最大的幫派,它難道就不能成為小說的取材對象嗎?不是不能,而是不合適。愛爾蘭黑幫,其實就是一群地道的愛爾蘭農民。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染上了枯萎病,導致大範圍的饑荒。他們為了一口糧食逃荒到了美國。後來又在一些腐敗的政客唆使下,組成了幫派,為政客賣命。同時,他們的犯罪手法,也很簡單粗暴。在他們看來,最高級的犯罪,就是拿著衝鋒槍掃射。而在意大利黑手黨看來,這種做法跟沒文化的暴發戶沒什麼區別。

比如,當時最大的愛爾蘭黑幫叫死兔幫。他們的標誌,是一個鮮血淋漓的死兔子。看起來是不是很嚇人?但是,你要是知道這個名字的來歷,就不會這麼想了。最早,愛爾蘭黑幫因為脾氣暴躁,人高馬大,給自己取了個綽號,叫暴躁的大塊頭。注意,這個名字是用愛爾蘭語發音的。恰好,這個發音,和英語裡的死掉的兔子,特別像。愛爾蘭人覺得,死兔這個名字好像更酷,就把死兔幫,作為幫會名稱。而且他們還會在自己的地盤上,找個顯眼的地方,掛上一隻死兔子。

其他的幫派也是類似的情況。在黑手黨看來,這些同行不是太土,就是不夠酷。說白了,就是太業餘。只有黑手黨,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專業犯罪集團。他們有著嚴密的組織信條,和強烈的犯罪儀式感,自帶故事屬性。這是催生《教父》的第一個因素,黑手黨移民美國,給作者提供了最合適的取材對象。

第二個因素,是創作氛圍。你可能一直覺得奇怪。黑手黨在意大利已經存在了那麼多年,為什麼沒人寫?其實,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意大利黑手黨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信條,叫緘默原則。任何人,敢談論幫派的任何事,都會遭到滅門之災。後來,黑手黨到了美國。一來,這不是自己的地盤。二來,美國政府不像意大利那麼無能,不會坐視不管。所以,他們對緘默原則,也就沒法徹底貫徹了。

換句話說,《教父》這部小說,可以說恰逢其會。因為在普佐這個年代之前,美國還沒有出現規模化的黑手黨組織,普佐沒有取材對象。同時,在意大利本地,緘默原則恐嚇著人們,讓人不敢染指黑手黨題材。這就導致,在此之前,世界上一部黑手黨題材的小說都沒出現。而《教父》,也就成了這個題材的開山之作。它極大限度的滿足了人們對黑手黨的好奇。當然,《教父》之所以暢銷,也跟當時美國特殊的社會環境有關。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三個因素,時代氛圍。

《教父》誕生於1969年。當時,恰好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許多家庭沒了收入來源,有的甚至因為還不起貸款,被銀行收回房產,無家可歸。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茫。曾經人人掛在嘴邊的“美國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在這種充斥質疑、前路不清的時代氛圍裡,美國誕生了一大批帶有濃重批判色彩的電影作品。比如1967年的《邦妮和克萊德》,講述了一對雌雄大盜,浪跡天涯的故事。他們搶劫了很多銀行,其中有不少次只是為了發洩。再比如1969年的《逍遙騎士》。講述了兩個美國小夥子,騎著哈雷摩托走遍美國,尋找美國夢的故事。但一路上,他們卻看到很多跟他們一樣,對美國夢感到迷茫的人們。比如在教堂裡經營色情生意的老鴇,整天和大麻為伴的嬉皮士等等。當然,這批電影中最傑出的作品,就是1972年的《教父》。

表面上看,《教父》講的是黑幫的故事,其實其中處處流露出對政府的不信任。比如開篇的棺材鋪老闆。假如法官公正,他根本不可能找維託幫忙。再比如有一場對白,維託對麥克說,自己這一生都在受人擺佈。假如人生重來一次,他不想當柯里昂教父。他想成為柯里昂議員、柯里昂州長,成為在背後擺佈一切的人。言外之意,所有的黑幫,幕後的大老闆,都是腐敗的政客。同時,這句簡短的臺詞,也是《教父》的點睛之筆。因為它訴說了一生冷靜的老教父維託,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衝動。那就是,擺脫被人控制的生活,成為規則的掌控者。

顯然,在當時,這種設定很對美國人的胃口。這就為《教父》暢銷,奠定了紮實的讀者基礎。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內容。《教父》的誕生需要哪些因素?我們從黑幫史的角度,解釋了《教父》的成因。它恰好集齊了一部暢銷小說,所需要的所有條件。黑手黨移民美國,為普佐提供了最合適的取材對象和不受限制的創作空間。同時,美國的社會氛圍,又給《教父》奠定了充分的心理基礎。這些因素一起成就了這部著作。

總結

到這裡,這本《教父》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教父》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黑幫小說。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黑手黨家族裡的,權力更迭的故事。同時,在情節設計上,小說高度還原了真實世界裡黑手黨。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社會環境,人們需要這樣的作品,來發洩壓抑的情緒。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教父》將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一直有一個感覺。《教父》其實和咱們中國的武俠小說,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它們都用了同一種方法,來打動讀者。這種方法就是,打破禁忌。把那些你想做,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做、不能做的事,付諸行動。

你看,武俠小說講究快意恩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受任何規則的約束,只遵循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注意,武功高強,行為上不受約束,只是打破禁忌的初級階段。更高級的俠客,打破的不僅僅是行為的禁忌,更是某種價值體系的約束。比如,金庸的很多作品,主角的一生,都是在試圖打破某種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天龍八部》裡的喬峰,認為漢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生命不分貴賤。他打破的是傳統的,以國家民族為單位的價值觀。《笑傲江湖》裡的令狐沖,認為正邪不是一個簡單的門派標籤,人性的好壞不能以門派而論。他打破的是一個門派之間標籤化的價值判定方式。

咱們再看《教父》。兩代教父,維託·柯里昂和麥克·柯里昂,他們都在試圖打破規則的約束。維託想擺脫政客的操縱,而麥克想擺脫黑幫規則的束縛。換句話說,他們都在努力從規則的參與者,變成規則的制定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這大概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渴望吧。

撰稿:李南南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轉述:徐惟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