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大宅門》中的王喜光:到死也沒搞清楚當主人的味道

魯迅深刻地指出,幾千年的專制等級制度和專制主義的文化是造成奴性的根源。對奴性十足的奴才進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奴性者雖卑怯,無自主性,但它對強者和弱者有著兩副絕然相反的嘴臉:“對於羊顯兇獸相,而對於兇獸則顯羊相”,“即使顯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

《大宅門》中的王喜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奴才是什麼樣子,他就是一個最好的參照物。

《大宅門》中的王喜光:到死也沒搞清楚當主人的味道

對白景琦表面上點頭哈腰,但是對下面的人卻是刁鑽刻薄,一毛不拔,甚至剋扣僕人們的工錢拿去放印子錢(高利貸);用色厲內荏來形容十分貼切。

在《大宅門》後面的劇情中,王喜光對金錢的追求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妓院的老鴇子來索要妓債,被他分去一半;白景琦委託他將二奶奶做壽時乘坐的汽車賣掉,他玩了個花招將其據為己有,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白景琦無意中發現並對僕人進行調查,王喜光還不知道要幹出多少壞事來。

《大宅門》中的王喜光:到死也沒搞清楚當主人的味道

而他也因此被趕出家門,並且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設計除掉。

王喜光的醜惡言行正如黃立對白景琦所說的那樣:“他是當奴才當慣了,宮奴,家奴,亡國奴,這偶爾一得勢,還真以為自己成了主子了。”

《大宅門》中的王喜光:到死也沒搞清楚當主人的味道

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這是對奴才做了主子而顯出的嘴臉的勾勒。他又對主子淪落成了奴才的嘴臉作過揭露:“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在這方面,王喜光表現得可以說十分到位。

王喜光做了一輩子的奴才,到了晚年“想嚐嚐做主子的滋味”,表面上看他曾小人得志,風光一時,實際上連條狗都不如,當他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馬上就被除掉,這也是作惡多端的他應有的下場。可以說,王喜光到死也沒搞清楚當主人的味道,不僅無恥,而且可鄙可恨。

雖然太監這個奇葩物種早已伴隨著專制王朝的消滅徹底絕跡,但它的陰魂仍舊在華夏大地的上空遊蕩,不肯最後散去,在新世紀的今天,仍然有無數的王喜光們在大搖大擺地穿街越巷,作惡多端;換言之,這也是中國人國民性中最為可悲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