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代人是怎麼知道楊廣不是昏君李世民才是昏君的,難道他們比古人還了解歷史嗎?

沈靜軒


其實判斷歷史君王是明君還是昏君,有一定的參考標準,首先是看這個君王的作為給後的影響,其次就是在位時有沒有重用奸臣,再者就是有沒有給人民造福。



參考這幾個標準,隋煬帝肯定不是昏君,我們現代人通過史料一看便知,楊廣不但不是昏君,而且是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的歷史功績可以媲美秦始皇,可堪‘’千古一帝‘’。 隋煬帝之所以被稱為昏君,那都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所賜。李唐取代隋朝,就不得不把隋朝的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貶得一文不值,這好像也是歷史慣例,亡國之君的結局大多如此。 楊廣從小就非常聰明,為人處世也相當不錯,深得父母的喜愛,正因為這樣,才使得隋文帝和獨孤皇后最終廢太子楊勇,而立次子楊廣為太子。

楊廣繼位後,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疏浚河道,修建大運河,使得水運更加暢通,經濟繁榮。興辦學堂,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擇優選仕,使得平民百姓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這些舉措給後世的影響深遠,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對中國文化的推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楊廣文才也是相當好的,寫過不少佳作,他的作品藝術性比寫了四萬多首詩的乾隆要高出很多。同時楊廣也是個優秀的軍事將領,他統兵滅了陳,指揮能力很強,深受將士們的擁戴。 在政治進行官制改革,增設殿內省,與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形成五省管理機制,增設謁者、司隸二臺等部門。

修訂法律,對酷法進行了改革。 不過隋煬帝為了面子工程,大修東都洛陽,大量徵用勞力,並多次發動戰爭,因此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人民的生活艱難,以至於隋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後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和部下殺害,隋朝隨之滅亡。 隋煬帝死後,宇文化及、竇建德和李淵之間進行了你死我活的爭鬥,最後李淵勝出,建立了大唐王朝,不過李淵也沒有撐多久,他的兒子們之間也出現了相互殘殺的局面,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太子李建成後,逼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即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被後人稱為明君,‘’貞觀之治‘’開創了唐朝的繁榮局面,李世民善於納諫,重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不過李世民的皇位來路不正,所以他處處小心,表現出明君形象,其實李世民統治時期人民的生活並不幸福,有很多地方有人餓死的現象,這些在史料上都能找到記載,所以有不少人說,‘’貞觀之治‘’其實是欲蓋彌彰的謊言。 但要說李世民是個昏君,我個人覺得也不合理,李世民還是有雄才大略的,至少他恢復了初唐的元氣,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唐史》對李世民歌功頌德,對隋煬帝楊廣儘量詆譭,這些都不是歷史真相。比較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對後世的貢獻,我認為楊廣更大。

感謝大家支持與關注!


史道驛站x


我被你搞糊塗了。我上學的時候歷史書上說楊廣是昏君,什麼時候改了?隋朝那麼強,在楊廣手裡完了。單從這一點,就可以判處楊廣死刑。都是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大唐蒸蒸日上,怎麼會是昏君?


卿協西


昏君,糊塗之人。為什麼說李世民不是昏君?因為他不糊塗,他開創了貞觀之治,這是一個糊塗之人能做到的嗎?為什麼說楊廣是昏君?因為他糊塗呀,天天等著別人來割他美麗的脖子,結果被宇文化及割去了。這樣的人不是昏君,那誰還夠得上昏君呢?至於楊廣修了大運河,開了科舉,也有所作為,但作為一個帝皇,首要職責是,保住天下才是第一位的,平時,我們常說,政治掛帥,最大的政治就是保住政權,丟掉了政權,一切都是煙消雲散。



朵朵佬爺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啊,怎麼會和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相提並論呢?

  首先他們都是排行老二,並且都是有軍功的人。兩個人都是廢太子強行上位的人。並且兩個都是對兄弟下死手啊。楊廣大哥楊勇,楊堅死後,楊廣偽造隋文帝聖旨,將已經是庶人的楊勇賜死,追封房陵王,兒子們不得襲封。

  楊勇有十個兒子都被楊廣弄死了。

  李世民也一樣,在玄武門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還沒有等當上皇帝在玄武門事情結束之後,他去找父皇李淵請罪的時候就已經下令把李建成的兒子全部殺死一個不留,這點上跟楊廣一樣絕情。但好歹楊廣是當了皇帝之後才偷偷的動手的,並且還讓自己的侄子多活了幾日。相比之下,李世民就顯得一點氣度沒有。

  楊廣也只是殺了自己大哥的孩子怕以後打著太子繼位的名號影響他當皇帝,其他親人一個沒動。

  而李世民不光殺了自己大哥李建成的子嗣,在李元吉被尉遲恭打死之後,李世民派人把他的兒子們也全部殺死,一個不留。如果說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兒子,李建成是太子,怕人們以後立李建成的後人當皇帝,這也能夠理解。但是李世民把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部殺死,這就讓人有點不可理喻了。

  楊廣跟李世民相比在處理自己親屬的態度上,楊廣要溫和很多了。不得不說李世民在處理競爭對手親屬的態度上太過絕情,成為了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幻中詩


隋煬帝為修大運河,鬧的民怨四起,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最終走向滅亡。然而這麼大工程永遠載入史冊,至今都在受益。李世民為爭奪皇位,製造玄武門之變,自己的親兄弟慘死在他之手。一將成名萬古枯,但同時開創大唐盛世幾百年。功歸功,過歸過,老百姓只認這個理,這也是己經形成的事實。所以執政的人,無論是誰,歷史都有公證的評判,民間都有流傳,的傳說。歷史就是記錄,整個過程的重點。個人觀點。


石仁炎


根據歷史進行相關分析。

楊廣,歷史書上暴君寶座上經常看到他的名字。雖然無法準確判斷是不是暴君,但 科舉制度、京杭大運河、打突厥征討契丹,這些都是值得歷史留名的。 作為當時的皇帝,普天之下都是他的,或者至少他楊家的。驕奢淫逸、寵幸民女這應該是很多皇帝都會有的,現在人回到當初當皇帝的話 大多數人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別反駁)。 至於弒父殺兄淫嫂,歷史書這麼寫,我們只能半信半疑。李世民奪了他表叔的江山,畢竟是親戚之間,為了避免給百姓和後人落下口實,改歷史不過是再正常的操作。所以,隋煬帝 譭譽參半,功過拆分來看。

至於李世民,肯定是狠人一個,宣武門事變、逼父親退位都是有的。不過也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貞觀之治 不是空說的。

所以個人意見是隋煬帝還是不錯的,可圈可點;唐太宗 狠人一個,功勞應該更多。


不正經英語老師老楊


我不知道我學的歷史是不是假的,不應該楊廣是昏君,李世民是明君嗎?

其實人無完人,特別是身處高位的人,我覺得楊廣之所以稱謂昏君主要是濫用民力,飯都吃不飽跑去修什麼大運河?老百姓哪有那麼長遠的眼光呢,弄的民不聊生,不造反才怪!

李世民呢,他家裡的事就不提了,反正他們兩個皇位都不是名正言順的。但起碼他登基以來,百姓不是安居樂業嘛,所以啊,只要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就是明君。


是蘇慕呀


這兩都不昏,前者算暴君,暴而不昏,後者算明君。


中外雜談


簡明扼要的說:歷史是成功者寫的,他當然值得推敲,後世懷疑不無道理。


烏鄔


就現代而言,我覺得楊廣可以稱為明君,但就古代而言,不能稱之為明君。我們沒有生活在古代,沒辦法去給一個人做最主觀的判斷。

你說楊廣是昏君吧,他也確實是昏君。為了自己的享樂,修運河,勞民傷財,當時的百姓可不堪言。建東都,遷都洛陽。這些舉動雖然讓百姓怨聲載道,但給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這些行為而言,沒法評判。

最關鍵的是一個沒有將才之能的皇帝偏要劍走偏鋒,以自己那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動他並不擅長的戰爭,還是失敗的戰爭。可能最開始的時候老百姓還能忍受,但長此以往下去肯定會產生反抗的,因為他們那苦難的生活沒有盡頭,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楊廣的功過其實就跟秦始皇的一樣,世人無法去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