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

左明雪


初次用兵,即大獲全勝

徐庶,字元直,是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期間結交的好友。後來,在北方難以立足的劉備南下依附荊州牧劉表,被劉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聞劉備之名,於是主動前往投效,被劉備拜為軍師,並施計大破曹軍。徐庶足智多謀,成為劉備智囊後,幫助實力弱小的劉備整飭軍伍,並在新野用計挫敗洶洶來犯的曹軍。

徐庶軍事能力很強,不僅劉備對他的才智很是歎服,就連心高氣傲的關羽、驍勇善戰的張飛都對他敬佩有加。

走馬薦諸葛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話說徐庶幫助劉備在新野打敗曹軍後,曹操得知徐庶是幫助劉備取勝的關鍵人物。為了擊敗劉備,曹操用計把徐庶老母誆騙到許都,並冒用徐母的名義給徐庶去信要其趕赴許都相見。徐庶是個大孝子,接信得知母親患病 ,且被曹操綁票 ,竟信以為真,他心急如焚,決定立刻動身前往許都。

劉備雖不忍徐庶離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盡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挾徐庶,因此勉強同意徐庶去許都。

在送行路上,劉備萬般不捨,本已遠去的徐庶又折返回來, 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乃人中龍鳳,天縱異才,定能幫助劉備建立王霸之業,這是劉備第一次聽到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後來“三顧茅廬”的經典故事。

徐庶對劉備分析道,鑑於您和曹操勢同水火的敵對關係,我雖赴曹營,但終身不會替曹操出謀劃策,哪怕一條有價值的計策也絕不會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被騙到許都,老母卻毅然自盡,他果然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

徐庶火急火燎的趕到許都,卻發現老母親好好的,無災無病,頓時明白這一切都是曹操的詭謀。徐母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見徐庶風塵僕僕來到許都,知道是曹操用計把兒子騙來。為了讓徐庶和曹操徹底決裂,她毅然自殺身亡。

當然,這只是小說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極善用兵,且深謀遠慮,因此引發曹操忌憚,並不惜用綁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進行要挾,以拆散劉、許搭檔,可見他絕非等閒之輩。同時,徐庶事母至孝,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拋卻自己的事業與理想,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徐庶雖然逼不得已去許都,但恪守道德底線,堅決不做損害自己舊主的事,還舉薦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為已堪稱仁至義盡了。
劉備雖然求賢若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卻在徐庶家庭出現重大變故時,充分尊重其個人意願,端的是以人為本、不強人所難。

徐母雖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懷漢室,為了不拖累兒子徐庶,同時督促他重歸劉備陣營,輔佐其完成正義事業,不惜捨身取義。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老母已死,沒了牽掛的徐庶為何不重歸劉備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願歸劉?《三國志》的記載隱隱給了答案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徐庶投奔曹營的詳細過程。

曹操率軍在長坂擊潰劉備時,在亂軍中意外虜獲了徐庶的老母親(請注意,是意外抓獲,而不是設計綁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敵營,方寸大亂,以手指心對劉備說,我本想輔佐您成就王霸之業,但現在與母親失散,心神不寧,已經沒心思幹事了,請容我向您告辭。話畢徐庶就去見曹操了。

按《三國志》所載,徐庶入曹營後,竟沒有消極怠工,雖未替曹操出謀劃策(或因曹操謀士眾多輪不到他),但也做了許多其分內應該做的工作,最終被曹操晉升為御史中丞。在此期間,徐庶似乎從未動過重返劉備陣營的念頭。而史料也沒有記載徐庶老母懸樑自盡的隻言片語 ,可見是小說家杜撰之事。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只是因為老母親被曹操抓獲,徐庶就改換門庭,徹底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輔佐曾經的敵人了嗎?

很顯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氣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義小說裡說的那樣,使出齷齪小人手段綁架徐母以要挾徐庶。在《三國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亂軍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荊州以北,彈丸之地,且無險可守,曹操擊劉備雖遇小挫,但發起反擊後一舉消滅劉備絕非難事,根本沒必要抓捕徐母、誑騙徐庶,用通過摧毀劉備智囊的辦法來擊垮劉備。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伎倆都全無用處,都是螳臂當車。

彼時,漢室衰微,群雄爭霸,為了爭奪天下,大家都在不遺餘力的網羅人才,登高望遠、胸懷大志的曹操絕不會去幹亂殺競爭對手劉備麾下一名謀士的母親而遭天下人唾罵、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會厚待徐母,以獲取求賢愛才的好名聲。比如他當年殺掉反覆無常的呂布,後又忍痛將不願投降的陳宮處死,卻將陳宮的老母接到許昌奉養,給她養老送終,後來還替陳宮的女兒找了個好人家,將她風風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斷言徐庶之母被曹軍所獲並不是徐庶棄劉投曹的真實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挾而投曹 ,他就會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一言不發”了,既然他因內心牴觸調動不了工作積極性而消極怠工的話,又怎會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雖有母親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動棄劉歸曹

《三國志》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見之乎’”?由此可見,徐庶一開始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不是準備去許昌時才“走馬薦諸葛”的。


由此可以斷定,徐庶和諸葛亮曾經在劉備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時間。

劉備是個梟雄,頗有權謀,他一向喜歡在自己的幕府中設兩位軍師,目的或許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諸葛亮,後來的諸葛亮、龐統,取益州後的法正、諸葛亮,劉備用“雙軍師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經理人團隊,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獨大,繼而威脅到自己。

諸葛亮深謀遠慮,行政才能卓著,權力慾望頗強,他似乎不甘心有人與其並駕齊驅,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治蜀時,他曾經慫恿劉備誅殺劉封,後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達,流放了廖立,罷黜了李嚴,邊緣化了魏延......劉備時期培養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盡.朱德元帥喜看《三國演義》,他也曾評價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軍事才幹,投到劉備集團後小試牛刀,立即顯出奇效,諸葛亮經他舉薦,後來居上,兩人平起平坐,讓徐庶如鯁在喉。從諸葛亮一貫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歡“雙軍師制”,而是想獨攬幕府,或許免不了在劉備面前抬高自己,貶低徐庶,因而讓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剛好,他母親為曹軍俘獲,於是他藉機辭劉北上,而且是心甘情願的投奔曹操。

徐庶為人厚道,所以《漢晉春秋》記載他和諸葛亮關係一向友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卻記載了徐庶歸曹後發生的一件事,顯示諸葛亮並沒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載,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出漢中攻伐隴右時,聽說徐庶和石廣元在曹魏的官職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

意思是魏國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廣元得不到重用。

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沒問題,其實細究起來有幸災樂禍的意味。假如諸葛亮真的與徐庶關係親密,一定會這樣說:徐庶、石廣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們的領導眼瞎啊!

文藝小說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事實上真實的徐庶和諸葛亮與演義中的光輝形象有較大出入。如此就不難解釋徐庶投曹後為何再也不願重返劉備陣營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徐庶能力有多強這個問題,我認為徐庶的能力與諸葛亮應該是伯仲之間的,徐庶在兵法上應該稍微勝於諸葛亮,而在治理國家上諸葛亮應該勝於徐庶,而兩者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才華。

為何不願再歸劉備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徐庶本人的觀念決定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年徐庶保劉備,因為母親被曹操劫持,徐庶為了盡孝,被迫離開劉備去曹操陣營,雖然之後回來一次勸劉備投降,實則是藉故來見劉備。當劉備勸他回來的時候,其表達了他的價值觀,當時名士都是重氣節的,既然已經從劉備身邊到曹操陣營就要有始有終,否則不知道內情的人以為徐庶為人善變,看哪方有利就去哪方,這是對其人格的侮辱,所以,即便其母親去世後,他依然留在曹營。



2. 基於現實的實際情況,這是現實決定的。在徐庶離開劉備之時,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其與諸葛是好朋友,以前經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下,知道諸葛亮的智慧與才能。當母親去世以後,劉備已經將諸葛亮請出山,劉備正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按部就班的實施著,他與諸葛亮兩人屬於伯仲之間,況且之後劉備又將鳳雛收到帳下,人說得臥龍和鳳雛一人就可得天下,何況現在已經得兩人,徐庶再去,處理好了可以促進劉備統一天下,如果處理不好,畢竟有才能的人在一起會產生異議和不和諧,會造成矛盾影響劉備的統一進程。所以,徐庶不會回劉備身邊。



3.劉備的發展形勢良好。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的發展雖然有曲折和失敗,當時劉備所採取的措施都是諸葛亮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即便有徐庶在,也會採取這樣的戰略和戰術。所以,在徐庶看來劉備發展已經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規劃來進行,按照當前劉備的發展,應該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

所以,徐庶不會再次回到劉備身邊。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拙見,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智者。他有多厲害呢?

劉備是荊州遇到徐庶的。徐庶當時化名單福。初遇時,劉備有一匹千里馬,名喚“的盧"。徐庶說"此馬能妨害主人,終究必害一人。害過一人後就沒事了。"徐庶勸劉備將馬送與一位有仇的人。待害死了那人再騎。劉備聽了十分生氣,說:"你剛來,不教我走正道,卻教我去害人。你這樣的人,我無法和你共事!"徐庶立刻道謙說:“請你莫怪。我一向聽人說你為人仁德。沒敢就相信,故以方才這番話試試你。"劉備聞言也轉怒為喜,拜徐庶為軍師,訓練本部人馬。

你看,徐庶用一匹馬便試出了劉備的人格。如果劉備不是仁德之人,他是不會為劉備效力的。

當時,曹操想取荊州,派曹仁,李典並呂曠,呂翔率三萬人屯紮於樊城。呂曠,呂翔二人向曹仁請戰劉備,曹仁予其精兵五千。時劉備住新野。聞曹軍來,徐庶從容佈置伏兵,結果大獲全勝,趙雲槍殺呂翔,張飛矛斃呂曠,曹軍大半被擒獲。

敗軍回報曹仁,曹仁大怒,與李典率二萬五千人馬,殺奔新野。

新野城下,兩軍對陣。曹仁擺出一陣,威脅劉備。徐庶識得此陣為“八門金鎖陣",令趙雲依法進擊,將敵陣破壞,曹軍敗去。

其夜,曹仁與李典率軍劫劉備軍寨,又早為徐庶料到,事先安排伏兵。待曹兵進寨,四面放火掩殺,曹軍大敗。曹仁率敗軍逃到樊城,樊城已被關羽佔領。原來是徐庶定計,先派關羽乘虛取了樊城。到這時,曹仁才得知,劉備用了徐庶為軍師。

曹仁回許昌,將情況報告曹操。曹操問底下謀士,才知徐庶根底,又知徐庶最孝,便派人將徐庶母親接到許昌,讓徐母寫信,召來徐庶。徐母敬劉備,鄙曹操,堅決不答應。曹操依謀士計,善待徐母,騙得徐母字跡,仿書一封,寄給徐庶,召徐庶回。徐庶知母在曹營,心急如焚,立即告辭劉備。

臨別時,徐庶鄭重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徐庶到曹營。曹母氣極而自殺。從此以後,雖曹操一直優待徐庶,但徐庶終身未給曹操出一策。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樣一句成語。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手下謀士眾多。可是,在這裡,為了得到徐庶,他競用了脅持徐母這樣的下三爛的辦法。這從反面證明了徐庶確是相當厲害的人物。

徐庶雖然終生未為曹操設一策,但也未在母死後尋機回劉備處。這原因,第一,是劉備有了諸葛亮輔佐。徐庶是諸葛亮的好朋友,他明確承認,自己的才能遠不如諸葛亮。第二,徐庶有士人節操,不願意反反覆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其實徐庶離開劉備一直都是個迷。

演義裡說,徐庶因為母親落到了曹操手裡,徐庶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於是哭哭啼啼的拜別劉備,找自己母親去了。

找到了母親,母親卻很詫異徐庶突然到來,知道原委後,還大聲斥責徐庶,數落他不該來此,男兒當以家國為重,不該眷顧自己老母。

於是從此,徐庶就與母親相伴,從三國演義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義中的情節。

曹操真的會做這種事嗎

曹操把徐庶的母親帶過來,安頓好,這在外人眼裡看來就是軟禁吧。

然後給徐庶帶信,你母親在我這裡,快來我這裡吧,這在外人眼裡是威脅吧。

曹操會做這種事嗎?

翻遍三國演義,似乎從未見曹操使過這種不入流的手段。

用這種手段逼著徐庶來,徐庶來了也不會真心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會不懂這其中道理。

看看關雲長,曹操也沒有寧可放在我這裡爛死,也不讓你出去的做法啊,由著那關羽殺了好幾個將領,一路橫衝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他非常的愛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認為曹操不會做這種事。

徐庶怎麼不回去劉備身邊

徐庶和他老母親談話過後,便淡出三國演義,也沒有回劉備那裡。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會強留,徐庶大可以帶著母親回到劉備那裡去。

曹操不是土匪,沒那麼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沒帶母親回去,也沒自己跑回去,這真的很蹊蹺。

照道理孝子應該聽母親話,他母親讓他為劉皇叔賣命,他就該為劉皇叔去拋頭顱灑熱血。

什麼也沒發生,這很奇怪的。

其實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來,這個故事的版本應該是這樣:

徐庶跟隨劉備有陣子後,發現了劉備的真實野心,也看到了劉備的真實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而感到後悔。

此時,曹操已經發現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攬過來,聽說徐庶的母親獨自在家,無人照顧。曹操就很熱心的讓人把徐庶的母親接了過來,好好的照顧著。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書信,知道了母親的近況,聰敏的徐庶馬上計上心來,哭著跑去向劉備哭訴。

劉備內心自然不捨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劉備就沒有參謀了,但是劉備仁義的包裝享譽四野,沒辦法,劉備只得裝著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見到了老母親,待老母親說完,徐庶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聽罷,徐庶母親也沒再多言。

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會再回到劉備身邊。

看淡一切的徐庶,選擇了陪伴母親終老,不再過問天下大事,這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以上個人觀點,非三國演義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先說說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記載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遊學,他們學問都非常精進。但諸葛亮談論天下大勢時,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到什麼官,諸葛亮則是笑而不答。所以,從他們這番問答來看,徐庶離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差一段距離的,其實這也是廢話。不過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嚴、城陽太守鄧艾的標準來看,徐庶的能力跟他們應該在同一個檔次上,在三國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州。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但是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曹操抓住徐庶的母親後威脅他,徐庶考慮再三,還是辭別劉備,投靠曹操。但是其後並未有出色的表現,魏文帝時,大約十五年後,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糾彈百官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部的一般幹部;右中郎將,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局的一般護衛將領。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國那個動盪年代中,魏國內部沒有什麼大事需要徐庶處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閒官員了。

徐庶當初選擇跟隨劉備,肯定是想有所作為的,但到了曹操那裡,能力並不算特別出眾,忠誠度就更不用說了,自然也就不會獲得重用。徐庶不願意再歸劉備,是因為他和諸葛亮一樣看清楚了當時的局勢,天下三分之勢已成,以他的能力,來蜀國一樣也改變不了這個局面,不如在魏國潛伏,以待時機。可惜他死的也早,沒有等到諸葛亮攻到長安的那一天,否則蜀軍兵不血刃收復長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徐庶曾是劉備手下足智多謀的一名得力干將,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華甚至不亞於諸葛亮。他曾幫助劉備多次挫敗曹操,甚至在一戰之中就讓曹操損失了兩員大將,同時又巧奪攀城,可謂是諸葛亮之前劉備身邊最得力的一位謀士。

當時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其實也是徐庶勸導劉備放下身段,這才讓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這樣一位有才智、神機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頭大患。曹操覺得此人必須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綁架徐庶母親為由,讓他進了曹營。徐庶明知此事為假,母親知道此事之後也讓兒子棄暗投明,可是徐庶卻不願再歸劉備,這到底是何緣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於徐庶的盡孝心理。《三國志》中記載,當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擄後,徐庶辭別先祖時說了這一段話:“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由此可以看出母親對於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羅貫中的筆下,更是將徐庶的“孝”無限放大。

徐庶這樣一個極賦智慧、堪稱神機妙算之人,在接到母親書信之時,絕對能夠看出此封書信並非母親的親筆,也可以猜出這很有可能是曹操讓人假造的書寫。然而這個時候,他已經無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斷,為了母親的安危,徐庶無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風險。

更何況,對於古人而言,他們立身處世都是以“忠孝為本”,一個對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對上級朋友盡忠盡孝呢?出於為母盡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辭別先主,轉身去了曹營。

劉備

其實去了曹營,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劉備身邊的機會的。徐庶的母親為了讓兒子不揹負“棄明投暗”的罪名,她對兒子的這種做法進行嚴厲譴責,甚至自縊身亡來反對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時候母親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營也無法對母親盡孝,更何況他母親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應該是仇恨曹操再次迴歸漢營,而且,他的確有兩次可以迴歸劉備身邊的機會,然而,他都沒有選擇這麼做。這其中,當然不僅僅出於對母盡孝的緣故。

曹操

其次,這是出於徐庶“仗義”,對曹操賞識的感恩心理。曹操將徐庶的母親擄至曹營,只是為了求得這一枚賢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顧徐庶母親,從未對徐庶母親過任何加害;更何況,曹操對待學術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揹負惡毒之名,假造書信以換取徐庶,其實就是因為對學術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還派徐庶去獨守散關。曹操待徐庶的好無法更改的事實,這種“好”反而變成了學術的一種心理負擔,權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終還是留在了曹操身邊。

徐庶

最後一點,徐庶不迴歸漢營,更是出於一種“盡忠”的心理。劉備曹操二人對於徐庶而言,一位是有著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對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營“一言不發”,可是他一旦迴歸漢營,勢必就會讓曹操腹背受敵,這樣一來反而讓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繼續待在曹營,反倒可以對舊主、新主都達到盡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處在複雜環境之中,盡孝而未能盡孝,盡忠而未能盡孝,反而讓他大事難成。


鳶飛九天2018


徐庶曾經和伏龍鳳雛這些人都是朋友,他的才能和諸葛亮龐統相去不遠,也是人中龍風,三國時期最高明的謀士之一。

徐庶剛開始扶保劉備的時候。曾大破曹仁於新野,他的才能這才引起曹操的注意。然後曹操才想辦法想把他弄過去。

曹操想的辦法就是用徐母來挾持徐庶棄劉歸曹。因為曹操聽說徐庶是個孝子。挾母賺子必能成功,果然,此計一施立竿見影。徐庶聽說母親被曹操“請”到許昌去了,立刻就亂了方寸,又見到曹操假造的徐母手書,只能與劉皇叔灑淚而別奔向曹營。



徐庶並非不疑書信有假,而是因為徐母在曹營是真。別的己無關大局。他若不去曹營,徐母必有殺身之禍。

徐庶的才能我們還可以通過火燒赤壁這一段一個細節來了解一下。


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前,龐統用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綁在了一起。為火燒做第一步準備的時候就被徐庶識破。除了徐庶,曹營再無第二人有這個預見能力。龐統獻完計剛剛走到江邊。徐庶一把將他拽住說:“你做的好大的事情。”差一點把龐統嚇得魂飛天外。以為自己的計謀被別人識破了。當他心神稍定發現拽住他的人是徐庶的時候,才放下心來。由此可見徐庶有多麼厲害。後來火燒赤壁,曹操大敗。徐庶安然無恙。因為在火燒赤壁以前,徐庶早早向曹操請命去守別處。當時曹操心裡還很高興,這徐庶徐元直終於是被我感動了。如果曹操知道徐庶是看清了孫劉火燒赤壁的計謀而避險,不知會不會一怒砍了徐庶。


三七配紅花


三國群雄並起,謀士頗多,不勝枚舉,徐庶是名士之一,但在三國中其才華被淹沒在曹魏文幫之中,得不到展露。

據三國演義載,徐庶與孔明、崔州平、 孟公威、石廣元皆為密友。司馬薇說,孔明具有宏觀大略,而其他四人皆“務於精純”。可見,徐庶還是有才華的,但不如孔明。徐庶輔佐劉備僅指揮過“新野之戰”,打得曹仁丟了樊城,星夜投許昌。徐庶這一戰打出水平,同時也打出了曹操的計謀——“協其母賺其子”。結果,徐庶離開劉備,奔赴許昌,發現是曹操之計,其母自殺後,徐庶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在魏國鬱鬱而終。

那麼徐庶為什麼後來不回來繼續輔佐劉備?

主要是徐庶不想當叛徒,既然已經在魏國為官,辭官而去是不可能的,因為曹操不可能同意;偷跑又有損人格,會落下不忠不義的臭名。

總之,徐庶在三國是一個悲劇人物。

真是個——

恰得英主展抱負,

又被賺到許昌來;

母義殉身絕後憂,

只為忠名聊此生。


古道D調


徐庶字元直,幼好學擊劍,行俠仗義,是個遊俠,常與水鏡先生司馬微談論,倒也能學到些本事。在三國演義中,彰顯他能力的就是,幫助劉備在新野,樊城,將曹仁兵團擊敗。要知道在曹操軍中,能單獨領兵外出作戰的將領,都是軍事綜合素質出眾的人物。能擊敗曹仁,就證明了他能力水平高,是可以讓曹操另眼相看的人物。後因曹操將其老母挾持,不得不歸順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期隨軍南下。後因曹操擔心大後方的馬騰,韓遂會趁機作亂,於是派他到散關把守。這也是曹操對徐庶能力的肯定。馬騰,韓遂,是曹操頭疼的對手。沒點本事是鎮不住的。

至於徐庶為什麼沒有再回來投靠劉備,主要有幾點:1.徐庶性情耿直,好面子。自然不會像呂布般反覆無常,讓人恥笑。2.在戰亂時期的人,是沒有歸屬感的,大家都是東漢軍閥,他可以投靠認為靠譜的老大。目的都差不多,都想建功立業,撈個一官半職。比如,曹操的許多謀士,將領,大都是從別的軍閥中投靠過來的。3.到了曹營後,感受到劉備實力跟曹操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曹操跟劉備的實力對比可以用碾壓來形容。綜合實力強,人才多,人口多,地盤大,更有發展空間。劉備還在到處流亡,能撐多久難說。正應了那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徐庶當然也看出來了。


愛飛的豬66


不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三國志》,其實對於徐庶的描寫都不多。但是在人們心中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此人才學一般,但重情重義!

徐庶早年間,給別人報仇,結果被官府抓住,面對官府的審判,他卻一句話都不說,打死也不供出同夥。後來,官府準備對他施以肢解的酷刑,徐庶依然不懼。

由此可見,此人非常講義氣!

此外對於諸葛亮,徐庶也是出力不少!

當年因為躲避戰亂,徐庶來到荊州,並在這個地方認識了諸葛亮,兩人甚是相投,結為好友。

正是因為這層關係,他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當時,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是很難遇到的謀士,問劉備是否願意見他,但是劉備很器重徐庶,便同意了,但是後來徐庶又說為了更加彰顯誠意,希望劉備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於是在徐庶的幫助下,劉備才獲得了諸葛亮這個為他奪天下的重要人物。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

眾所周知,徐庶原本在劉備部下,但是後來卻投靠了曹操,這其中是有他的苦衷的。

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向南,劉表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駐守荊州,派兵向曹操求降,當時在樊城的劉備聽說這件事情以後,決定率部下向南,徐庶帶著自己的家人也一起向南。

沒有想到的是,在逃的過程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住。

為了救母親,他和劉備告別以後,只好去到曹操那裡,但去到曹營以後,徐庶並沒有為他獻計,所以直到徐庶去世,他的官職也很小,基本上沒有給曹操做出什麼貢獻。

首先徐庶為救母而離劉備而去,這事兒放在以孝治國的漢朝,那是再正常不過。於道德上,是說得過去的。

而且這對劉備也好!

徐庶老母身陷曹營,自己已經是“方寸已亂”,思慮之間,無不投鼠忌器。他現在對於劉備不再是助力,而是累贅,他幫不了劉備,甚至還可能會害了他。

所以去往曹營是最好的選擇,即不拖累劉備,也能以盡孝道。

至於後面在曹營不受重用,這個就得兩說了,從個人情感來講,大家當然是認為,徐庶是因為忠心劉備,而不願事曹。

而從現實角度來講,徐庶可能是真的才智相對平庸或者官場手段差了些,沒有能在魏營脫穎而出。

沒辦法,比較曹魏不比劉備,手底下人才太多,而且派系早成,寒門出身的徐庶不受重用也屬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