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鯽魚、鯿魚是我國水域最常見的魚種,很多熱愛釣魚的朋友都釣起過,因此比較瞭解和熟悉。

昨天,貴州威寧縣釣友在烏江上游,釣獲一堆像鯿魚又像鯽魚的“妖魚”,當釣友將圖片發到朋友圈,眾多人看後議論紛紛,評論更是達到幾百個,真可謂是說什麼的都有。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一天的魚獲,目測有二十多斤重,最大的一條更是半米多長,四五斤重,釣友碰到這些魚,弄得精疲力盡手臂發酸。

有人說,這可能是新品種鯽魚,這魚和工程鯽類似,能長到十多斤重,生長迅速適應環境能力極強。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真有十多斤的鯽魚嗎?據說,這些魚是威寧釣友意外碰上的,原本打算用拋竿釣野生鯉魚,無奈這“妖魚”瘋狂咬鉤,最大的半米長,最小的十多釐米,多次出現連桿,直接把釣友搞蒙了。

剛釣上第一條的時候,他以為這是一條大鯿魚,沒有細看就放入魚護,接著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釣友根本忙不過來.....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這堆魚最大的特點,體型像鯿魚,可魚鱗較大,紋理形狀頗為怪異,魚體更加扁平,如果這是鯽魚或鯿魚,最少活了七八年。

這條“半米長老鯽魚”的體型特徵,確實跟大家熟悉的鯽魚很近似,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其鱗片——看起來似乎是條紋形的,非常奇異。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對於這種魚,大家都比較好奇,有人開始試吃,拿回家宰殺烹飪才發現,這魚肉質竟然是金黃色的,和成熟的南瓜一樣,在座的沒有一人吃過,初次釣起真不敢吃。

查詢資料得知,這不是鯽魚,更不是鯿魚,而是一種外來魚種,在烏江上游有很多養殖場養殖,稱為巴西鯛,學名脂鯉魚。

和羅非魚、斑點叉尾鮰、俄羅斯鱘魚一樣,很早就被引入養殖,在市場很受歡迎,這魚生長迅速,抗病能力極強,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烏江上游“妖魚”氾濫,魚肉金黃像南瓜,初次釣起不敢吃

值得一提的是,這魚肉質金黃色看起來漂亮秀色可餐,相比起鯽魚、草魚,肉質非常粗糙,一般都是批量售賣做成罐頭出售。

巴西鯛雖不是掠食魚種,性情較為溫順,出現自然水域也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可能像羅非魚一樣氾濫成災,佔據本土魚的生存空間。

不知道眾位釣友釣起過這種魚嗎?你們吃過後味道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