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中藥問題,人民日報發聲了

12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醫藥重在傳承創新發展》的文章,再一次將聚焦關注中醫藥發展。

該文章提到,“中醫的底蘊是文化,中醫的思維是哲學,中醫的臨床是技術,我們不僅要把思想理論傳承好,而且要把技術方法傳承好。與此同時,在中醫藥發展過程中,要把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中醫精神發揚光大,才能讓岐黃基因薪火相傳,讓這一國之瑰寶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貢獻”。

說到中醫的傳承,大家都想到醫師,同時,也能想到限制不符合要求的西醫開中成藥。

▍中醫人數不佔優勢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調查數據曾顯示,民國初年我國有中醫80萬人。

根據國家衛健委在今年5月22日發佈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執業(助理)醫師共360.7萬人,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僅57.5萬人,佔整個群體的15.9%。

整個醫師群體的數量是在上升的,但是中醫的數量卻形成反差。

曾經有中醫院校的教授表示,中醫類專業額學生,教育需要五年或者八年時間,如果再讀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時間。儘管花了這麼多時間,可是相當多的人對中醫沒有一個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說,相當多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還沒有入中醫的門。

今年7月1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佈的《關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製品)的通知》,對中成藥的合理使用作出了限定,明確西醫必須經過學習、通過考核,才能處方中成藥,

這項規定執行後,意味著很多此前未經過中醫藥系統培訓的西醫,將暫時不能開中成藥。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未來能開中成藥的醫生數量將大大減少。

▍中藥企業承壓

近期,大家都很關注西醫不能開中藥的話題。事實上,中藥企業所承受的,遠不止這項規定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可以說,比西醫不能開中藥的影響還要大得多。

在重慶藥交會的一場會議上了解到,目前中成藥能進院的有1000多個品種,常用的也就是200-300種,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醫院的合理用藥嚴格監管,未來會有一批中藥被清洗。

當前,對於很多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而言,佔據著相當的醫保份額,國家醫保局為了騰籠換鳥,肯定會對那些價格高昂、療效不確切的中藥動手。此外,接下來國家藥品監管部門也會對那些循證醫學、臨床數據、說明書、禁忌事項等都不完善的中成藥進行規範,甚至開展中藥再評價。

有與會嘉賓認為,目前很多醫藥政策其實都不只是針對化學藥的,而是針對所有類別的藥。譬如,現在化學藥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未來對中藥只有利好嗎?對於中藥來說,未來除了是利好,同樣存在很多挑戰。

▍談判中藥大降價
近日,萬眾矚目的2019國家醫保談判准入藥品名單正式公佈,價格降幅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本輪國家醫保談判中,共有18箇中成藥入圍,加上在2017年醫保目錄成功續約的5個品種,本次共有23箇中成藥進入2019版醫保目錄。

據醫藥魔方數據顯示,此次醫保談判成功的23箇中成藥,平均降幅達到56.85%。其中,有5個品種的價格降幅達到80%以上,降價之猛讓人大跌眼鏡。

不符合要求的西醫不能開中藥,短時間可能會感覺中藥受限制,但是長期來看對中藥肯定是利好。因為,專業的醫生開出專業的處方,對患者、對醫院乃至對整個行業都將更有利。

而經過國家醫保談判,中成藥大幅降價,也給我們帶來一個信號,國家鼓勵中藥的傳承和發展,是要在藥物治療價值的前提下,未來,中藥企業必須把重心將回歸到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臨床使用價值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