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神話故事中的后羿和羿是不是同一個人?

中華民俗花式講解磚家


羿的神話,主要散見於《山海經》和《淮南子》。《山海經》裡關於羿的傳說十分簡略,只說帝俊賜羿以神弓,命其下界匡扶人間。《淮南子》則要詳細的多,但,派遣羿的卻換成了堯,射日和誅殺怪獸的羿,則變成了個半人半神的傢伙。

這倒是個很好玩的現象。

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們有把神話變成歷史,把神話人物變成祖宗的過程。

顯然,羿的神話故事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山海經》和《天問》絕口不提逢蒙,更沒提過羿向西王母求仙丹以求長生的故事。提到逢蒙的是孟子,提到西王母的則是《淮南子》。孟子生活在戰國,《淮南子》成書更晚,是在西漢。可見,到了戰國時代,羿的形象就已經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一個半人半神的形象。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熟知的后羿形象,實則是被人改造過的。事實上,在早期的傳說中,羿的原始形象既不是半人半神,也不是人類,他就是神,一位明白無誤的神。

神,當然不必向西王母求仙丹,更不可能被一個叫做逢蒙的凡人弄死。之所以要把神降格為人,是因為我們需要祖先崇拜。

2.

羿與后羿,到底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不同的人,這個問題在屈原的時代就已經不清不楚。在《楚辭·天問》裡,屈原一方面說“羿焉彃日?烏焉解羽”,一方面又說“帝降夷羿,革孽夏民”。顯然,前者指的是射日的羿,後者說的則是亂夏的羿。兩句詩詞,提到了兩個人,都叫“羿”,那,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

對此,司馬遷恐怕也是一頭霧水,他的辦法,是在《史記》裡只說太康失國,而對后羿亂夏一事,乾脆閉口不談。後來的《帝王世紀》則認為他們就是同一個人,但,賜羿神弓的則既不是帝俊,也不是堯,而是“帝嚳”。因此,羿的老領導至少有三個:帝俊、帝嚳、堯。

帝嚳到底是不是帝俊?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我個人認為應當不是,因為《山海經》中對帝俊的記載充滿神性,而《史記》中的帝嚳雖有靈性,卻更像個世俗君王。事實上,我認為帝俊就是帝俊,既不是帝嚳,也不是虞舜,他就是一位上古先民想象出來的主宰神,他多子,多妻,他的後代既有建立國家的,也有成為神明的,可見,在先民的眼中,帝俊應與希臘的宙斯一樣,是一位極具權威的始祖神。

關於后羿射日的傳說,記載最詳細的是《淮南子》。《淮南子》的說法是,堯的時代,十日並出,怪獸橫行,於是堯派羿誅殺怪獸,射穿十日,天下得以安定,萬民因此奉堯為天子。有意思的是,射日和亟獸的是羿,為什麼萬民要“置堯以為天子”?而射日的英雄羿,既沒得到政治待遇,也沒得到應有的賞賜,反倒千里迢迢找西王母求仙丹去了,這靠譜嗎?

我覺得不靠譜。事實上,《淮南子》的記載,並不是羿的原始形象。《淮南子》實則更像是一個總結,是對古往今來后羿傳說的整理和再加工。因此,想探討上古時代真實的羿,不能只看《淮南子》,還得看《天問》和《山海經》。

《天問》和《山海經》裡的羿,是個什麼形象?

神。

《山海經》裡對此說的明白,說“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扶下國”,說明帝俊和羿居住在“上國”。上國,在上古時代不一定非得指天庭,也有可能是在山上,比如希臘的奧林匹斯山,中國的崑崙山。“扶”,則說明人世艱苦,需要羿來匡扶。也就是說,在原始的神話傳說裡,羿更像是一個救世主,一個馬爾杜克似的人物。射日,不過是其功績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其實是擒殺妖魔。

但《山海經》和《天問》也有矛盾。今本《山海經》從沒提過射日的情況,只說羿“與鑿齒戰於疇華之野”;《天問》則明明白白問到“羿在哪裡射日?載日之烏又在哪裡羽散身死?”也就是說,《山海經》沒提過射日,《天問》卻提到了。這倒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地方。

我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矛盾,是因為原始的羿的形象,與射日毫無關聯。事實上,古人在提到那十個太陽的時候,都只是說曾有過這樣一場災難,而從沒提到它們曾被人射下來。比如,按《莊子》的說法,是“十日並出,草木焦枯”,《楚辭·招魂》則說是“十日並出,流金鑠石”,《呂氏春秋》也說“十日出而焦火不息”,它們都沒提到過射日。最早提到射日的,只有《天問》,可見,后羿射日的傳說,在最初並不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說,原始的羿的形象,只是一個斬妖除魔的神。他射日的事蹟,恐怕也是後來附會上去的。

有意思的是,《天問》不僅提到了羿在哪裡射日的問題,還提到了鳥的問題。鳥從何來?

這裡的鳥,指的應當是三足金烏。

這當然是可能的。按《山海經》的說法,十個太陽,並不是自己升上去的,而是被“烏”馱著飛上天的。郭璞在此注曰“日中有三足烏”,然而這恐怕只是後人的想法,在先秦時代,三足金烏並不是在太陽裡面,而是身在太陽底下,運載太陽飛行的。比如仰韶文化的彩繪中,太陽都是在鳥之上,到了戰國和秦漢的瓦當,才變化為日中有鳥。因此,后羿射日,射中的實則是鳥,也許這才是射日的本來面貌。

射日之後,羿又擒殺了猰貐、封豚、九嬰、修蛇、鑿齒、大風。上述怪獸都有神力,但唯有鑿齒是人,《山海經》說“有人曰鑿齒”,但郭璞在此注曰“齒如鑿,長五六尺”,可見也是個半人半神的怪物。

不過,根據嚴文明先生對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表明東夷的諸多部落曾有過拔牙的習俗,他說“(大墩子、大汶口和西夏侯)有許多人實行拔牙,男女皆然,其總比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這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上古時代,拔牙主要使用敲打的方法,因此,又被成為“鑿牙”或“鑿齒”。羿遇到的鑿齒,指的是否是東夷的某個部落呢?不知道,不敢肯定,因此寫在這裡,算是聊備一說。

3.

后羿亂夏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在這裡,后羿是一個箭術高明,但品格低下,又剛愎自用的部落首領。他趁著夏王太康出遊打獵,數月不歸的時候,發動政變奪取了夏的都城,革了夏的天命。因此,才會有屈原的那句“天帝為什麼要降下夷羿,革了夏命,作孽夏民?”

這裡透露出了至少兩個信息:一是,發動政變的羿,實則源自東夷;二是,之所以能夠發動政變,說明羿對夏的情況瞭如指掌。

后羿源自東夷,自不必多說。其部落對夏頗有了解,則其來有自。事實上,按照《說文·弓部》的解釋,(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大概是上面一個變形的“開”字,下面一個“弓”字,下面以“X”代替),帝嚳射官。若這個“X”既代表后羿,則說明後羿的部落早在帝嚳時期既與中原部族有過接觸。這當然是可能的,舜既是來自東夷,商人的始祖契,周人的始祖后稷,也都曾在大禹的手下出謀劃策,但也都未曾脫離自己的部族。后羿部族,很可能也一直在夏主導的部落聯盟裡擔任射官或射師,只是在武觀之亂,夏族衰微之後,才脫離夏的統治,來到窮石,做起了蛇吞象的大夢。

但,革了夏命的后羿並不具備正統性,號召力有限。因此,在佔據斟鄩的最初階段,后羿仍然操縱仲康做傀儡,直到仲康死後才驅逐新的夏王相,成為聯盟領袖。他沉迷於聲色犬馬,醉心於酒色淫亂,因此不久便被其謀臣寒浞奪權,自己也落得個身首異處。

這,大概就是后羿亂夏的全過程。當然,還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本題下便不做討論了。

4.

羿和后羿,是同一個人嗎?

我認為不是。

羿和后羿的確有相似之處,他們名字相同,而且也都擅長射箭。但,首先,派遣羿的,無論是帝俊,還是帝嚳,還是堯舜,都是在夏之前;而後羿,則很明確的是夏人。因此,他們時代不同。

其次,羿是一個熠熠生輝的英雄,后羿,則是一個自私自大的小人。很難想象後來人會為這樣的人物編造一個如此完美的英雄神話,因此,他們形象不同。

最後,羿的射日,誅殺妖獸,表現的都是人與大自然的鬥爭,他的神話裡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而後羿亂夏的故事,則既有利害衝突,也有道德取向,甚至還有階級鬥爭。因此,他們的價值觀取向也不同。

所以,我覺得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5.

不過,這並不代表,羿與后羿之間,就一定沒有聯繫。

眾所周知,夏、商、周、秦皆有始祖。夏的始祖是鯀,商的始祖為契,周的始祖為后稷,秦的始祖為伯益。南方的楚也有始祖,只不過是位神話人物,叫做祝融。

羿,有沒有可能就是后羿部族傳說中的始祖呢?


冠瑋奇談


后羿和羿就是一個人。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先弄明白什麼是“後”。

1、後,現在用於前後的意思裡的後。所以有朋友理解的是一個是羿,一個是後來的后羿,兩個人。

2、在古文字中,後,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就是近些年新的研究成果。

3、皇與後,兩個字,本來同一個意思。後來被引申為一陰一陽,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意思。但是仍然保留了“偉大,了不起,收人尊敬”等含義。

4、因此後羿其實就是“令人尊敬”的“羿”。不能說就是兩個人。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不是同一個人。需要從羿、后羿、大羿幾個人說起。

羿

《山海經·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帝俊時期的羿部族,是中華歷史上最早的警察。帝俊時期出現為非作歹的壞人壞事,帝俊授命羿族除暴安良、扶危濟困。

有窮氏名稱有兩種推測,一個是窮可能是穹之意,因為善於造弓而得名。另一個是,如同蒙古包,古代漢語稱為穹廬。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這是羿族在祁連山主峰一帶的崑崙虛接受任命,並且攀登祁連山主峰。這是向天下揚名立萬的儀式,給了羿族很高的權威名望。扶危濟困所以被稱為“仁”。

大羿

南下參加堯平定東部叛亂的戰爭。關於大羿的神話傳說其實是這次戰爭中大羿的戰果。

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以《山海經》為藍本,《淮南子·本經訓》將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總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淮南子(本經訓)》

所謂的大羿建立了“十日國”,還有什麼大羿陵,完全是胡編亂造一派胡言。恰恰相反,大羿時期有窮氏在今山東德州市南,而且傳說被逄蒙用桃木棒偷襲打死。很像是堯和其它部族默許的削弱有窮氏的陰謀。

后羿

后羿是夏朝太康年間,后羿取代太康,這就是太康失國。

后羿繼承了有窮氏能徵善射的傳統,能射穿厚厚的皮革。當時洛陽一帶的管理黃河的一個部落酋長河伯,也是夷人南下的一支,叫馮夷或“冰夷”。后羿殺了河伯,霸佔了河伯的妻子洛嬪。后羿射殺大野豬,向天帝祭祀。后羿寵幸奸臣寒浞,寒浞與后羿的妻子純狐私通,陸續害死了后羿的親信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寒浞殺了后羿,后羿的妻子純狐拿了后羿祖先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的寶物,來到寒浞的寒國。

后羿從德州南的有窮國出發,向西來進攻到達今河南孟縣西,即窮谷一帶。在這裡,夏族的人打著鯀的旗幟名義,憑藉有利地形擋住了后羿的西進。因為這裡距離鯀的封地嵩山不遠,是夏族的大本營。這就是屈原《天問》“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而為黃熊,巫何活焉?”

后羿被寒浞謀殺後,后羿有窮氏被流放到今安徽霍丘縣西南。《路史》:“今壽之安豐有窮谷、窮水,即窮石。”

嫦娥奔月是後人的編纂加工。后羿的妻子純狐,可能是九尾狐氏,在青丘。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之谷 …… 青丘國 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呂氏春秋·求人》:“ 禹 東至 榑木 之地, 日出 、 九津 、 青羌之野…… 鳥谷 、 青丘 之鄉, 黑齒 之國。”

青丘,地名,今山東菏澤市境內,高青縣境內。

以上。


無稽崖下


據考證,歷史上羿和后羿不是一個人。這兩個人前後相差數百歲。最初的資料記載,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也有資料說羿是好人,后羿是壞人。傳到後來,羿和后羿合二為一,統稱之為后羿了。  

  1979年版《辭海》這樣註釋道:“羿,傳說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在註釋“后羿”詞條時,相對詳細地寫道:“后羿,又稱夷羿,傳說中夏代東夷族首領。原為有窮民部落首領,名羿。善於射箭。推翻夏代統治,奪得太康的王位,不久因喜狩獵,不理民事,被家眾殺死。又神話傳說堯時十日並出,植物枯死,猛獸長蛇為害,羿射去九日,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

  按照《辭海》的權威解釋,羿、后羿、夷羿,都是一個人。而另外不少文獻記載並非如此,遼寧師範大學教授魯剛撰文指出,羿和后羿應為兩人,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時代,他們有完全不同的歷史內涵,不同的品貌和不同的人格,把他們混為一人是一樁歷史錯案,是對羿的極大不公,應該把它改正過來,還羿一個清白。

  按照魯剛先生用比較神話學的方法研究出來的結論,羿是射日英雄,而後羿則是一個荒淫無恥的壞蛋。

  歷史上的后羿和羿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按照大學者顧頡剛先生的說法,從先秦到西漢中葉,羿和后羿的傳說就是混為一談的,那時羿的故事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神話家所傳說的;第二組是詩歌家所傳說的;第三組是儒墨學派所傳說的。他列舉了《山海經》、《淮南子》對羿的故事敘述,論證了神話家對羿的“政治結論”是做了“宗布神”。而以屈原為代表的詩歌家卻把羿說成了荒淫無恥的傢伙,天帝讓他下界為民除憂患,他卻去射河伯,佔了人家的妻子,最後被一個叫寒浞的人和羿的妻子純狐合謀把他弄死了。屈原在《離騷》中的結論是“羿淫遊以合畋兮,又好射夫封狐……”一句話給羿來了個“蓋棺定論”。  

  而孔孟學派對羿的結論又有不同。孔子認為,羿尚巧(或作功)力不尚德,結果是不得善終的。孟子乾脆認為,羿就是有罪的,因為君子取友必端,羿不謹慎擇友,把技藝傳給匪人,故也有些罪。荀子則認,羿是“聖人所以治天下”的二十官中一個“作弓”的官。《荀子·解蔽篇》進一步明確,羿只是“精於射”,並不作弓。而最後死法也不盡相同,有說死於寒浞之手,有說死於蓬蒙桃木棍下。

  據此,顧頡剛先生認為:在西漢中年以前,羿的時代還沒有固定,有的書說他是堯時人,有的書說他是夏時人,又有書說他是周時人。羿的品格也沒有固定,有的書說是有功的好人,有的書說他是有罪的壞人,又有書把他當作世職的名職看。最通行的就是他的善射的傳說。到了西漢初年以後,才有羿為夏帝的說法。西漢末年以來,楚辭一派的傳說獲得勝利,羿才固定為夏時淫遊佚畋的君主了。其實,把羿和后羿混為一談的決不止楚辭一派,後來的司馬遷也是這樣認定的。而這個定位,沒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似乎更現實一些。

  從其它書本上可以查閱到,喪於寒浞之手的是后羿,為蓬蒙桃木棍所殺的是羿。不過,顧頡剛作為一大學者,是不會如此糊塗地把時隔幾個朝代的兩個功過不同的人拉到一起合而為一的吧。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顧先生研究出來的結論,從先秦到漢,對羿文化研究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準確的結論。更為驚人的是顧頡剛先生考證,《天問》的作者並非屈原,而是比屈原早得多的無名氏,因為,《天問》與《尚書》、《詩經》是同時成書的。因此,我們的現代版《辭海》才把羿和后羿、夷羿合為一個人。三合一就合成了一面三稜鏡,可以折射出羿作為射手和作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淫徒集於一身的矛盾統一,這是一種很有趣的人格扭曲現象。

  歷史上的后羿和羿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正史中對羿和后羿記載明顯不足。我們不妨再從野史裡撿些材料來補充它。

  《山海經·海內經》載:“帝俊賜羿彤弓素贈(去貝加矢),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這裡說的帝俊,就是帝嚳,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堯的父親。羿當時是帝嚳的射正,因擅長射術而總攬兵權。帝嚳後期,東夷十個部落內訌,這十個部落都崇拜太陽,所以有“十日並出”之說。羿受帝嚳派譴,征服十個部落,合為一體,是此才有“羿射九日”之說流傳。羿最後死於非命,喪在自己徒弟逢蒙的桃木棍下。 

  而後羿則是有窮氏的首領,野史認為后羿是羿和嫦娥私生子摯的後代。后羿故事,幾乎是羿的故事翻版。后羿也曾做過驚天動地的英雄事,統一東夷十個崇拜太陽的部落(這一點羿和后羿的事蹟相互雷同過),推翻了荒淫無度的太康皇室。然而他晚節不保,同太康一樣不修政事,圍田射獵。結果被他自己重用的諂媚之臣寒浞發動兵變“殺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寒浞還納娶了后羿的妻子純狐(己不是嫦娥了)。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對后羿射日的故事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歸納一下,可以這樣認定,其一,射日傳說的主人公是羿,而不是后羿;其二,原始文字混淆了羿和后羿,把他們合二為一了;其三,古為今用,可以採納《辭海》中對羿和后羿的註釋;其四,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后羿文化,可以從古人征服自然的願望和弓箭崇拜的角度切入。以弘揚樂於獻身、敢於挑戰、勇於勝利的精神為主線,闡述其故事脈絡和文化內涵,而不必去揭那些“沒治了”的歷史瘡疤,偏要把羿當成冤假錯案的對象去平反。如果要主持公道,為其平反,做不好會適得其反。因為羿和后羿都是神話中人物,今天我們評判或敘述的依據都是從古書中獲得的一鱗半爪,而這些斷簡殘篇,也都經過了先人的篡改和歪曲,不能作為絕對真實的依據來對待的。

  后羿還是后羿

  有人把后羿寫成“后羿”,認為“後”是“後”的繁體字,其實誤解了。  

  先後的“後”,是可以寫作“後”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后羿”,並不是相對於“先羿”的,“後”不是說前面有過一個羿,後面又有一個后羿。“後”可以是指皇帝的正妻,可以是指君主,可以是指諸侯,也可以是姓氏。而這幾層意思的“後”,是不可以寫作“後”的。

  后羿的“後”,實際是有窮國君的意思。有好事之人考證出后羿就是羿的後代,而且是通過“私生子”的形式過渡承接而來的。這近乎於荒誕,因為那時沒有“DNA”檢測,故事任意編了也無從稽考。於今,我們只能確認“后羿”就是“王羿”的意思,所以“后羿”不能寫作繁體字“后羿”。



老劉大叔


羿射十日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並出,萬木焦枯,天下大旱,地上的毒蛇猛獸四出殘害生靈百姓。這時天帝賜弓箭給當時的著名射手羿,要他為民除害。羿使出高超的射技,用弓箭射落了九個太陽,又殺了無數毒蛇猛獸,使民眾的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這個神射手與夏代初年的后羿應不是同一個人。 中國史常常把羿和后羿混為一個人,其實后羿乃是羿的直系後代。 后羿乃有窮氏首領,其先祖即為少昊。少昊又號窮桑氏、有窮氏,因為東夷舊地古稱桑、扶桑、窮桑,為適於蠶桑之地。毫無疑問,后羿是羿和嫦娥的私生子帝摯的後代;如同嫦娥為兒子取名“摯”是紀念其先祖少昊(摯)一樣,后羿的命名顯然也是為了紀念家族祖先羿,只不過后羿心高氣傲,剛愎自用,擅自在名字前加了一個“後”字———呵呵,那時後羿就會使用“後現代”的“後”字了———“后羿”,分明是超越羿的意思:無論是射術,還是世間的榮譽,甚至是愛情。 “后羿”一詞,也可以解釋為“大羿的繼承者”。但此人並未繼承大羿的正義傳統,反而倒行逆施,塗炭生靈,其罪行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結果被學生逢蒙所殺,可以說是死得其所。詩人屈原不辨真相,在《離騷》裡對大羿提出憤怒的詰問,就連目光犀利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裡也混淆了大羿和后羿的區別,把后羿的許多罪行安在大羿頭上。正是那些名家的指證,令大羿蒙上不白之冤長達數千年之久。大羿名譽的受損程度,真是令人髮指





天其書法


今天我們說說羿與后羿的事,從小的時候我們就常聽大人們說古代的神話故事後羿射日,說是自天地開闢以來,天上便有十個太陽,後被一位叫羿的勇士張弓射下九個,於是就有了羿射九日、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那麼這羿與后羿是否就是同一個人了?

其實不然,這個羿了乃是三皇五帝時期帝堯的射師,相傳羿在五歲的時候被父母拋棄在深山裡,羿自幼在山中長大,為了生存,久而久之便練就了高超的射術,時逢帝堯之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出現,把土地烤焦,使莊稼乾枯,人們熱的喘不過氣,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飛禽猛獸也紛紛出來殘害人民百姓,

帝堯見此就請來了羿,羿誅殺猰貐、封豚、九嬰、修蛇、鑿齒、大風等惡獸,取下弓箭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應,萬物得以生長。而後羿乃是夏王朝時有窮氏的首領,因為其也善於射箭,故隨著時間的流傳人們將羿與后羿認為是同一人。


神機門


按照《辭海》(1979年版)的權威解釋,羿和后羿是一個人。

《辭海》是這樣註釋的:“羿,傳說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

也有一些學者根據對早期文獻的研究認為,羿和后羿並非一人,羿是射日英雄,而後羿則是一個叫做有窮國的國君,是荒淫無恥的壞蛋。究其原因,是從先秦到漢,對羿文化研究沒有一個統一的準確的結論,諸子在涉及到羿的問題上說法就難以統一。

《辭海》把羿和后羿合為一個人,可以折射出羿作為射手和作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淫徒集於一身的矛盾統一,這是一種有趣的人格扭曲現象。


小牛在雲端


不是同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