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宣宗和唐穆宗這兩位皇帝他們是不是弒父奪位?

王超行俠仗義


雖然唐穆宗之父憲宗和明宣宗之父明仁宗的死有疑點,但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後來繼承人要奪位,而且還是殺父,這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古代有封建倫理制約,還更加受人批評,野心再大的人也會考慮到影響的,不是一個能夠輕易下決心去做的事,殺人還是殺父,當真以為是現在演戲訓練演技嗎?

唐憲宗死於丹藥比較正常,至少丹藥確實嚴重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憲宗本身確實對宦官不算扶持,但也沒有壓制,因為他在位時,憑藉長期的威望和重用很多能幹的大臣,像李吉甫李絳武元衡裴度號稱元和四大名相,甚至其他宰相裴垍、李巽名聲稍弱的,也都對百姓有過很好的舉措,很得民心和口碑,基本可以控制宦官勢力。但吐突承璀這種身邊親信,確實很受憲宗包庇。但死因不一定是遇害,至少沒有太大說服力。造成會有誤會,一個本身還是憲宗當年也是依靠宦官俱文珍扶持才能登位的,父親順宗李誦也是身體很糟糕無法理政,有一個樣板參考,所以後來懷疑憲宗一樣是身體糟糕的情況下,服丹藥導致精神失控,經常辱罵責打身邊宦官,宦官陳弘志就提前謀害,然後抬出穆宗李恆繼位投靠新主,這種邏輯看似順利,但不一定每一次都是事實。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太子李恆加害的憲宗。

明仁宗朱高熾更是如此,朱高熾有嚴重的肥胖病,可能還有高血壓等附加問題,身體一向不好,這是事實。患病死儘管顯得比較突然,他在位還不到一年,之前在朱棣在位時,對兒子非常嚴苛,史書表明過,既然太子身體本來就不大好,朱棣心裡更偏愛武勇的次子朱高煦,而且特還流露過想要更換太子的言行,朱棣經常親征塞外,那麼動不動就要太子留守京師,對於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來說,已經超負荷工作了十幾二十年,承受壓力很大,但出於穩定國本的原因,加上宣宗朱瞻基確實非常優秀,討人喜歡,最終沒有換掉太子,朱高熾好容易熬出頭,一下子心理壓力釋放,繃得太緊然後忽然垮下來的現象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見得是意外有人謀害,而且來自兒子朱瞻基的可能性不大,就連最後要奪位的叔父朱高煦,朱瞻基也只是軟禁致死,親手害死至親人的心理壓力畢竟是相當大的,何況朱瞻基擔著一代明君的頭銜,所以有說將朱高煦裝大鍋煮死的說法畢竟是小說,可信度也不高。


何運超


一、明宣宗-朱瞻基

實際上,宣宗殺父也只是猜測,官方的講法是暴斃!

小編覺得仁宗早死也不是很值得吃驚的!

綜觀有明一代,活過或接近六十歲的皇帝,也就朱元璋,朱棣,朱厚熜,而且朱厚熜只有虛歲的60吧。

其他的大多都三四十歲就掛了,他們基因不長命是一原因;

另外,皇帝的沉迷酒色是很有關係的。

朱高熾嘛本來身體也不是好,很胖,又是個瘸子~

所以搞不好有“三高”也說不定哦~再加上近女色再加操勞,積勞成疾也在情理之中,反觀朱瞻基殺他父親,他冒的風險是不是太大了,而且仁宗最終能即位,

朱瞻基也是有一定功勞的!再一個仁宗死的時候,朱瞻基也在京城外,更加沒有明顯直接的證據證明是他殺了仁宗~

所謂的人們懷疑他殺了仁宗的一個可疑點就是他本來離京城很遠,卻在得到仁宗死訊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趕回了京城,順利登基。

關於這一點,小編覺得,一個人在得知父親死了,而且關係著皇位,有虎視耽耽的叔父的窺視,在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下回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關於這一點,多少也有人為渲染的成分,

再一個因為宣宗像成祖驍勇而不像仁宗儒慈,因而得不到仁宗喜歡,甚至引發仁宗要廢太子的風波~小編覺得可信度也一般~~~

不是宣宗這樣的性格:一得到朱棣喜歡,二節制了仁宗兩個兄弟的氣焰和行為,仁宗更是凶多吉少~仁宗也明白,朱棣很喜歡瞻基,有時候在他兩個兄弟面前,瞻基總是能維護到他的地位和尊嚴,所以小編覺得仁宗應該不會要廢掉瞻基的,然後瞻基也不用冒這個險~~~~

小編想以瞻基的為人,斷不會像林彪那樣傻~~~

所以小編還是覺得,仁宗是暴斃,得疾病而死,至於成病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二、唐穆宗-李恆

1、憲宗被弒,為何朝臣疑宦官不疑穆宗?如果憲宗死的時候,宣宗11歲,如果宣宗都知道是穆宗弒君,那誰人不知道?早就天下紛傳了,順宗被弒,可是很快就有《辛公平上仙》傳奇,這瞞不住。

2、穆宗若是弒君者,正該百般掩飾,弄出一副明君的樣子,但是穆宗一即位就是已昏君,充分說明它沒有心理壓力因而可以肆意的放蕩。

3、憲宗餌金丹,性情大變,身體變差,為什麼太子非要行險?如果此時是行險的好時機,絳王才最值得行險一搏。

4、宦官廢立弒君之際最容易牽連到離政治最近的皇子,前面有越王李系,後面有安王李容、太子李成美,這些皇子太子的被殺均是處於宦官意志。唐代宗都能被囚于飛龍廄,唐穆宗就是知道又敢怎麼樣?

5、唐穆宗是一昏君,即便知道弒君真相,由於他是得利者,他才懶得去為君父報仇呢。

6、憲宗為穆宗所弒殺的說法,恰恰是從宣宗即位之後開始的,唐宣宗得位不順,因此很有必要強調自己的正統,貶斥並且防止穆宗一脈就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把陳弘志弒君和唐穆宗連起來就是極佳的選擇了。

既然能夠懷疑穆宗一脈當政的朝臣,那麼為什麼不懷疑宣宗的朝臣裴廷裕的記錄的真實性?

順宗被弒殺,當時的朝臣記錄可是隱隱約約的,韓愈、劉禹錫均有含糊的記載,可是憲宗被弒,可是沒有這樣的含糊記載,因為不需要,誰都知道是宦官所為和太子無關,如果太子是同謀,那麼含糊的記載也就開始了

小編認為唐穆宗是唐憲宗被弒的知情者,具體是先知情還是後知情,這很難判斷。






訊go


題主問:明宣宗和唐穆宗這兩位皇帝他們是不是弒父奪位?

對於這個問題,史書上說,明宣宗之父仁宗皇帝是病死的,宣宗為正常繼位;唐穆宗之父憲宗,則是被宦官殺害,穆宗也沒有弒父奪位。然,後世卻對此存疑。

其中,對唐憲宗之死主要有這麼幾種說法:

第一、為丹藥所誤說。即是說唐憲宗是自己吃丹藥吃死的。當然,這種說法基本已被認為是後兩種可能拋出來的煙霧彈,不可信。

第二、為宦官所弒說。即是說唐憲宗是被身邊親近宦官陳弘志殺死的。正史大多也是這麼記載的。說唐後期宦官專權、干預軍政大事的情況特別嚴重,很多時候,皇帝都淪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工具。

然,我認為這雖是正史的說法,但確實有待商榷。雖然,唐朝宦官專權基本是公認的,幾乎成為一個頑疾。但要真說,國家軍政大權全都落入宦官之手,甚至連皇帝本人都淪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工具也著實有過於誇大之處。

有資料顯示,唐憲宗本人當政時期,就是把宦官壓制的很好的。唐武宗、唐宣宗等也曾裁抑過閹豎勢力,限制住了宦官干政的情況的。再加之外面也有朝臣與之相互牽制,雖然宦官勢力表現出來的氣焰比較囂張高調,但其實他們也遠沒有達到可以左右國政、控制皇帝的地步,皇權的根本還是能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的。

第三、為其子李恆所弒說。李恆即繼位的唐穆宗。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當時李恆雖是唐憲宗正式冊立的皇太子,但憲宗卻不願冊立其母郭氏為皇后,又有其兄,憲宗次子澧王的勢力也很大,其實李恆的地位並不穩固。他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而弒父奪位的。

我也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到唐憲宗後期,太子李恆手下的支持勢力李逢吉、王涯等幾乎都已被排擠出去。可以說,當時李恆的太子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他在這種極度沒有安全感,隨時都可能被替代的壓力下,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做出弒父奪位這種釜底抽薪之事是很有可能的。

但,畢竟根據正史的記載,唐憲宗確實死於宦官之手。所以,綜合上面第二、三點所說。我認為,更大的可能應該是,唐穆宗李恆,是其父唐憲宗之死的幕後黑手,宦官只是具體執行的人而已。

其實這點,也是有跡可循的。史書上說,唐穆宗繼位之後,並沒有像我們正常想象的那樣,為父報仇,而是對其殺父仇人既往不咎。這是不是很耐人尋味呀?

再來說說明宣宗是否有弒父奪位呢?我認為史書上所說還是比較可信的,他沒有弒父奪位,應是正常繼位。

為什麼呢?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很小就已被其祖父朱棣立皇太孫,他的地位是很穩固的,他沒有弒父奪位的動機和理由。

當然,也有人說,朱棣早期曾想立其叔朱高煦為帝,但後面卻傳給了其父朱高熾。所以朱高煦一直也在對皇位虎視眈眈,他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但其實不然,真實的朱高煦,雖然很勇猛,但其人卻很差勁,人緣並不好。據說,他曾經造反之前,想聯合英國公張輔一起,不但沒成,反倒被人給告密了。

所以,朱高煦根本就對朱瞻基構不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之所以,出現朱瞻基弒父奪位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其來源,是因為仁宗皇帝駕崩後,當時的皇太子朱瞻基身在南京,朱高煦打了個時間差,在其回北平奔喪的必經之路設置了埋伏。但最後朱瞻基並沒有掉入他的埋伏圈,而是神奇般的直接出現在了北平,直接就宣佈的登基為帝的消息。

具體他是怎麼繞過去的呢?歷史沒有記載,估計是古人也不知道吧。

於是,就有陰謀論者,提出這一假想:認為仁宗之死根本就是朱瞻基一手策劃的,所以他才能更早的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才能成功的避過朱高煦設置的埋伏。

但這也僅僅只是一種假想而已,是沒有任何歷史根據的。


番薯茄子話古今


宣宗是爺爺嘴裡的我家太平天子,是臣子們眼中的小太宗。還是有不少粉絲的,比如明朝史家鄭曉。

宣宗是個很幸運的人,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的話。他的政治生涯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強勁的挑戰。他有一定的才幹,可以擒叔叔,破朵顏。但是真正遇到牽扯大局的問題,會顯得猶豫不定。對於安南的棄守,他傾向於棄,又不甘心於棄,在選將的一再失敗後,無奈的接受了棄的事實。

對於國都的選擇,他不願回南京,但是也不名正言順的確立北京,南京依然是京,北京依然行在,仍然是仁宗未完成的局面。

他死的時候,內地的民變已有萌芽,外部的瓦剌坐大。雖然事情要到正統年才會變得棘手。感嘆一句,東南的民變 西南的苗亂 北方的蒙古在正統十三年同時爆發,于謙能處變不驚,次第平之,確實是社稷之才。宣宗能否處理好那種全面危機的局面,也許要打問號。

總之爺爺說的沒錯,這是我家太平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