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百度AI技術成就“十冠王”商業化落地步入快車道

11月14日,國際知名調研機構Forrester發佈第四季度中國公有云計算機視覺報告,百度智能雲位列榜首,與包括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在內的其他7家公有云廠商相比,在8個維度的比對中勝出。而就在十幾天後,IDC發佈的2019年中國AI雲服務廠商評估報告,百度智能雲又因在技術、市場和商業化方面的優異表現,在能力和戰略兩個維度都處於領先地位,位居領導者象限最上方,在中國排名第一。

至此,百度2019年在AI領域實力包攬十項全能冠軍,包括開發者規模150萬、科研人員佔比61%、AI專利申請量5712件、AI日均調用量1萬億次、語音日均調用量100億次、人臉識別日均調用量1億次、百度智能雲計算機視覺能力第一、小度智能音箱連續3個季度出貨量國內第一、Apollo自動駕駛牌照數量150張、百度智能雲AI Cloud第一,從AI技術能力到AI生態規模再到AI商業化佈局,百度都遙遙領先位居行業第一,展現出中國AI“頭雁”效應。百度能夠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獨佔鰲頭,被確定AI十項全能的“頭雁”地位,其實並不令人奇怪,其真實實力確如Forrester、IDC等國際知名調研機構報告所言,因為在這一領域百度動手最早,佈局最深。

百度AI技術成就“十冠王”商業化落地步入快車道


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始建於2013年1月,2013年到2014年時,整個市場的重心都在移動互聯網和O2O上,而百度卻在此時高調對AI進行投入,2015年,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在兩會提案建議建立“中國大腦”,2017年3月,百度牽頭籌建了首個國字號背景的“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AI市場現有的多數巨頭,多是在互聯網用戶紅利下降之後的2017年之後才將AI作為發展重點的,而此時百度已在這條賽道上狂奔了兩三年的時間,奠定了“人工智能國家隊”的地位。時至今日,百度AI已經形成深厚的技術優勢,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12月發佈的《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百度AI專利申請量達5712件位列第一,是去年的2.4倍,幷包攬了深度學習技術、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駕駛等多個人工智能核心領域第一,這也是百度連續兩年蟬聯第一。

AI是個投入週期較長,見效較慢的項目,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且無法直接產生收益,並前無成功的商業化經驗可循,這些特點往往會對投入者的意志和耐心構成考驗。在數據、算法、算力的AI三要素中,百度是不缺數據的,但在算法和算力方面的能力卻需要一步一步去進行補充。深度學習實驗室、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等,著力的是算法方面的研究,而在隨後建立起來的百度智能雲,則解決的是算力方面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兩者之間還有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構建與融合也需要過程,而這並不僅僅是投入金錢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在發展AI技術的同時,也要從頭開始考慮商業化的可能性,以免最終雖然技術領先卻找不到商業化出口。AI技術的應用目前看來已很廣泛,但在廣泛的應用中找到最具商業價值的環節慢慢培養,卻需要考驗運營者的眼光與定力。算力有可能是未來的AI商業化出口,未來不管用何種算法去解決何種問題,首先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能夠順暢穩定地跑起來,這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個最基礎的底層服務,也正是百度加大對智能雲投入的邏輯。市面上做雲計算的公司目前有很多,但百度智能雲的壁壘在於,這片雲是融合了諸多AI技術的智能雲,為未來幾年企業對於AI技術需求的井噴做好了準備。

AI技術研發出來之後,無法落地被束之高閣的情況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但百度AI的發展策略卻與以往有顯著不同,秉承的原則是邊開發邊應用,效果顯著。百度大腦是百度算法的一個集合地,多種包括語音、識圖等在內的AI能力是通過百度大腦對外分發的,目前僅語音引擎的日服務調用量就已超100億次。這麼密集的服務調用,背後當然是由百度智能雲提供基礎支持的,既要保證服務調用的順暢,還要使其保持穩定不中斷,這其中所包含的能力就相當不簡單了。這與傳統的雲計算不同,是在AI架構下的雲計算向AI系統提供算力的服務過程,其複雜性超乎想象。

百度大腦為何有這麼大的使用量?這與百度AI的開放平臺有很大關係。作為百度業務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百度大腦全面支持百度搜索、信息流、地圖、愛奇藝、小度、Apollo等產品和業務;同時,百度大腦對外全方位輸出超過228項AI能力,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助力超過150萬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加快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升級。

面向“家”和“車”兩大重要場景,百度AI對外開放的平臺有小度助手和Apollo,其中小度助手是中國最大的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擁有中國市場規模最大、最繁榮的對話式人工智能生態。目前,小度助手的合作伙伴數量已經超過500家,與華為、OPPO、vivo、創維、TCL、索尼、小天才等多領域多部品牌建立了多個層級的合作。截至2019年6月,搭載小度助手的智能設備激活數量已突破4億臺,這意味著有4億臺搭載百度語音系統的設備在市面上使用,對話活躍。海量的服務調用請求意味著豐富的反饋,而這些反饋可以用來為百度AI的技術改進和優化作參考。

Apollo是百度旗下智能駕駛、智能交通品牌,目前百度Apollo平臺已經匯聚了全球177家生態合作伙伴,在全球,有97個國家超過36000名開發者使用Apollo開源代碼,開源代碼數量超過56萬,Apollo自動駕駛平臺已成為全球最強大、最開放、最活躍的自動駕駛平臺。百度已形成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車聯三大平臺,三重開放的佈局,一些想快速進入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車企,可以將自己的車輛接入Apollo進行測試、研發乃至於應用,也可以基於Apollo的開放能力開發出自己需要用的功能。目前百度Apollo已累計獲得了150張自動駕駛牌照,幷包攬全部5張中國自動駕駛最高級別T4測試牌照。百度Robotaxi也已在長沙、滄州等地方展開測試,這也意味著Apollo自動駕駛汽車從內部研發逐步走入市場,在真實場景中獲取反饋,商業化前景一片光明。此外,百度Apollo也已與長沙、重慶、保定、滄州、雄安等城市展開合作,助力城市智能交通建設。

當然,不管是小度助手還是Apollo,雲端的基礎服務支持能力仍是至關重要的,雲服務也是未來最有可能的一個商業化出口,這就要考驗到百度智能雲處理多種服務情況並使其保持穩定的能力了。百度AI的優勢在於,技術發展的同時收穫了大量生態合作伙伴乃至於用戶,可以將AI技術落地應用的同時不斷獲得技術優化與提升的反饋。除此之外,AI技術的用戶習慣也正在培育,不管是從企業層面還是用戶層面,一旦AI技術在各種載體中變為不可或缺,沒有就會讓人感到彆扭的時候,下一步就是巨大的商業化機會。

AI技術發展的整個過程,從技術研發到算力增長,再到生態合作伙伴計劃的實施,乃至於初見AI商業化的曙光與前景,在國內諸多要進軍AI的企業中,百度是唯一走完全流程的企業。這不是單純金錢能夠解決的事情,更需要度過一段無盡寂寞和備受折磨的過程。當百度AI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之後,意味著高築的競爭壁壘,領先的行業地位和光明的商業前景。

回顧2019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整體進入快車道,呈現出以下五個主要發展趨勢:底層芯片之爭日益激烈,AI開放平臺建設興起,各行各業全面上雲,5G助力物聯網、車聯網、視聯網等深化應用,智慧城市爭奪戰打響。國內外科技巨頭全面佈局、創業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可以預見隨著AI應用在全社會的持續深入,逐漸變得無處不在之時,百度過去幾年和今後幾年的耐心積累終將迎來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