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你在“此時此地”,並將永遠如此

這不是一個經過理證過後被扭曲的概念,而是一個本來如此的事實,它是心智的本來面目。

須知,對當下時刻種種念頭的認同,是人們所能犯下的最大錯誤。不論是對這句話嗤之以鼻的人,還是自認為早已知道這個概念的人,又或者是當下正在說這句話的我自己,都需要時刻注意——

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1、我不知道

此時此地。

這是一個乍看起來很簡單的概念,潛意識中幾乎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個自己不知道的概念。然而,讓他們解釋什麼叫做“此時此地”時,大都會做出如下反應——

窮盡過去所掌握的一切信息來對這個概念做出定義,並且為了在下一刻的未來能夠“確信地”告訴自己以及他人,他們是知道這個概念的

簡而言之,他們通過“過去”的定式思維來達成“未來”的某個目的,而現在這個目的是對“此時此地”的解釋。

不願承認“我不知道”,這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人心中的定式思維。

看到這裡你先不要急著否認,一你旦開始否認,就選擇了與我的“言論”對抗,而事實上,作為被主觀觀察到的事物的一種,你沒有任何“左右互搏”的必要。

請先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個問題——

什麼是“此時此地”?如果你不願意靜下心來,抱著批判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文字,那麼關閉當前頁面是你最好的選擇——我並不想在浪費您寶貴時間的同時,將您越推越遠。

如果你決定確實想要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那麼請不要欺騙自己,告訴自己,你真的明白什麼是“此時此地”嗎?

假如你確實明白,那麼我接下來的話,將是一種對“保持警惕”的詮釋,這是共勉;假如你不曾真正明白,那麼是時候“重新”認識何謂“此時此地”了。

請記得,在想要學習任何你不曾具備的能力時,請大聲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不知道”,否則,你的行為僅僅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批判而已。

“我不知道”,這是一個事實。若真的知道,便不會輕易說“我知道”,而是會用心把自己的體悟傳遞給他人。因為誠心才能進行真正的交流,而批判除了增強自我的虛假身份認同、證明卑微自我的“正確性”以外,毫無用處。

話雖難聽,卻是事實。若對此不能平靜以待,內心還要劇烈反抗,那便是沒有做好超越形式“自我”的準備——

你始終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以你就會用自己過去認同的形式“自我”這一身份來對我接下來的每一句話進行篩選和判斷,我想這樣的談話沒有任何進行下去的必要,因為它會變成你拿來衡量我們之間誰對誰錯的二分法工具,而且我敢肯定,最後“贏”的一定會是你

而這,毫無意義。

2、以痛苦為食

能看到這裡的人,通常已經或多或少體驗過生活所帶來的痛苦了,當然如果沒有,也不妨趁機對此做出一番瞭解。但是請先別忙著下定義,譬如——“生活帶給了你痛苦”這一看似不證自明的事實。

現在讓我們先對“痛苦”的來源進行剖析。

痛苦的來源,通常是由對比產生,這種對比產生於心理時間的縱向對比,譬如“現在不如過去好

”,又比如“未來可能會比現在更好(更壞)”。

請靜心對以上這句話進行思考,並確認是否確實如此。

然後我們再對如上描述進行進一步分析。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如果認為“現在不如過去好”,你就會下意識對現在抗拒而不斷產生“懊悔”、“悲傷”,譬如失戀或者親人逝世。

如果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好”,你就會想要未來而不想要現在,那麼為了達到未來那個“更好的”結果,每一個“現在”對你而言都將是不完美的。這就好比在等待放假前的最後一個工作的下午,每一分鐘可能都是一種煎熬。

如果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壞”,你就會產生對未知的恐懼心理,認為現在的一切可能變成自己所不認識的樣子,拒絕繼續前行。例如一些被告知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在例行體檢前還和正常人無異,一旦被告知這個噩耗,立馬就會進入一種恐懼狀態,整個生活被徹底顛覆,有些甚至沒能撐過三個月。

請認真思維如上所述情境,並不要忙著對此做出任何判斷。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現在我們來對此進行分析,以上的任何一種情境中的行為,都是思維通過對過去或未來的分析而進行的應對。而事實上,我們很可能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只可能發生在現在,而絕不是過去和未來。換而言之——

過去和未來,僅僅是你的思維利用大腦中的記憶所進行的幻想而已。

你只可能在現在有所行動,任何事情也都發生在現在,你絕對不可能回到過去又或者去到未來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即便你確實回到了過去又或者去到了未來,那此時的過去和未來,也就當下成為了現在

這便是“此時此地”的淺表含義——即我們的生命絕不可能存在於除了現在以外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理解痛苦的來源。只有在過去、未來與現在的對比中,我們才會產生痛苦,而只要你不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在”,你就必然有一種達到過去或未來那種你自以為“更好狀態”的渴望,而事實上,過去和未來並不存在,所以你永遠也不能滿足於現在——

因為你始終想要的是過去或者未來,而不想要現在,但你又永遠都處於“現在”。

每當你“現在”滿足了“過去”你的一個願望時,你就超出了它。我並不是說它超出了你的願望本身,而是說它會衍生出一個更高、更好的“對未來的願景”,而“此時此地”永遠都是被你所抗拒的。

在這種對現在“永遠的不滿”中,你必須不斷感受“現在的殘缺”所帶給你的痛苦,同時思維讓你認為,更多的時間能幫助你彌補這種“殘缺”,並撫平你的痛苦,然而你卻恰恰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定義就是從過去到未來,而當這兩者本身都是痛苦的來源時,你就永遠不可能從中得到“解脫”

形式上的“自我”以痛苦為食,並非生活給你帶來了痛苦,而是你的大腦和思維需要時間、需要過去和未來給自己製造痛苦。但是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畢竟,如果離開了對過去的身份認同和對未來的願景——

就在此時此地,你又將是誰?

希望你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3、沒有問題

思維模式通對過去記憶的“歌頌”讓你產生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虛假的、形式化的“自我感”讓你錯把這種思維模式和現在的身體當做了自己本身。

現在經常聽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否則別人會對你有不好的看法。”

其實不僅僅是家庭,即便是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很多孩子從小就是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成長。

首先不要忙著以我們曾經的思維模式去給這個情境下定義,因為我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至今。請先花幾秒鐘或更長時間清空一下大腦,然後我們再來對此進行分析。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不要做某事”這個引導,本身並不存在對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情境不同,那麼他當下所需要採取的行動就未必相同。然而,當你“因為別人會對你有不好的看法”所以才“不做某事”時,這就是思維對你的欺騙了。

請回憶上一節,我所說到的對痛苦的定義,由於“別人會對你有所看法”是你創造了心理時間後對未來某種可能的情境產生了恐懼,所以它就直接決定了你是否做某件事的行為。你以為你做出了選擇,而當你的心中始終對未來有一個判定時,你就絕對沒有選擇的權力,“思維”會通過對過去的總結來控制你製造它想要的痛苦,以此,它便可以通過你來活出它自己。而這個“自己”,就是被你所認同的那個“形式自我”。

當父母和社會這樣教育孩子時,其實並沒有真正教給他“道德準則”,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把自己和他人分裂、孤立起來的同時,創造心理時間來讓自己恐懼。而事實上,短時間內或許給父母和社會的規範化“教育”減少了麻煩,卻埋下了更深層的隱患,它叫做——

自我。

每當在“此時此刻”發生這種情況時,請務必觀察這個“自我”是在如何給你創造痛苦的,是如何給你製造問題的。

你的生活中或許充滿了各種問題,它們都是從過去的身份認同中投射到未來的投影,而事實上,就在此時此地,請停止你的臆想,不是一個月後、一天後,也不是五分鐘後,就是現在,請你思考,就在此時此地

你有什麼問題?

如果你真的放棄對未來的回顧和對未來的幻想,那麼你將會發現——

此時此地,沒有問題。

這並不是說自我欺騙、逃避現實,給你理由放棄行動,與此相反的是,問題只會存在於過去和未來,而不是因為過去未來讓你有了行動。

此時此地,你才能行動,而從來不會有一個你在過去未來行動,關於這一點,上一節已經說了很多,不必再贅述。

當你不再把意識投射到過去和未來上,你將對現在更加警覺,你將採取更好的行動,而絕不是回顧過往止步不前,又或者對未來望而卻步。事實上,大多數人,正是認可了過去和未來而放棄了行動。譬如,一些頗有成就的人活在曾經的功勞簿上放低警覺,最終一敗塗地;又譬如學生時期,總想著“明天”再複習考試,“下週”再開始學外語,結果最終哪一件都沒有成行。

請注意,此時此地沒有任何問題,生活也沒有給你製造任何問題,而你的自我身份認同——

才是唯一的問題。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4、此時此地

我們已經描述了自我的思維模式是如何給你製造痛苦的,如果你對生活中的痛苦感悟良多,很可能你此時已經對它有了一個深刻的認知。

現在我們來詳細探討一下,如何讓“自我”停止給我們製造痛苦。

事實上,讓自我停止給自己製造痛苦,只需要堅持一件事就可以做到——

觀察它所產生的一切思維和情緒

不要判斷它們,也不要對抗,那是你的一部分,僅僅觀察它就好,對抗就等於你在否認這個自我,就會產生痛苦,而痛苦只會助長“自我”的力量

自我不是你的對立面,它是你的一部分,它不是你,而

是你能利用的工具和部分投影。當你被“自我”駕馭時,你就不再是“完整的你”,打個比方來說,你變成一了個被“自己的手扼住脖子的人”,那隻手就是失去控制的“自我”,而那個人就是你。

自我可以有許多個,也許是你曾經認為的那個你自己,又或者是思維中那個正在對你說話的我,還是其它的什麼人——這僅僅是左手和右手的區別。但是不論在你眼中有多少個你、我、他,請記住,真正的你,從來只有一個。

當你瘋狂地誤認為那隻手就是你時,你將陷入自作自受的怪圈中。

當你觀察自己思維時,其實那個觀察者才是你,也是你的本來面目

所以“自我”渴望異性的身體、渴望權力、渴望金錢,因為在“它”看來,它必須擁有更多才能完整,甚至向你自己發起攻擊,所以當你認同你是一個男人時你就需要一個女人,當你認同你是一個下等人時,你就渴望權力,當你認同你是一個窮人時,你就渴望金錢。

你渴望任何一種你當前所認同的身份所“缺乏”的東西,而事實上,當你獲得這些東西后,你又形成了新的身份認同,你的自我將“永遠殘缺”

觀察它,不要抗拒它,否則這隻手將越縮越緊讓你喘不過氣來。每當你的思維產生不好的想法和情緒時,及時警醒,觀察它,這時,他就會慢慢消失,你就會進入此時此地

當然,在一開始,你不可能始終處於警醒的狀態下,但是隻要你突然警覺,你又開始被自我操縱去到對過去的認同和未來的茫然中時,你就又進入了此時此地。

在被“自我”主導的情境中,自我當然需要你去回憶過去,因為“自我”源於對過去的認同,並不斷把“此時此刻”變換為過去以維持他對抗你的力量。你也當然會對未來迷茫,畢竟未來本身就不存在,你又怎麼可能確定未來是什麼模樣。如果你用過去和未來這種心理時間去對抗它,你就正好中了自我的圈套,因為它正是以此為食。

當你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它時,你就進入了此時此刻,因為“自我”是存在於時間中的形式和幻象,而這個觀察者,本身就超出了時間。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只有超出一件事物的存在,才能看到它的本來面目,而通過它自己,就絕不可能。這就好比那句千古名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你的立足點不在山中時,你才能從各個角度看到山的全貌。

我常聽有人在和我談格局,他們認為目光長遠才能有大成就。

他們所說的長遠,通常是放眼幾年後,甚至十年、數十年後,但是可曾想過?

當你真正目光長遠,放眼到你將死之日,一切成就都將成空

山河大地,都將成空,唯有那個無形的,你放下思維用心能與之合一的觀察者,它必然永恆存在。

請不要忘記,當下,當你活在此時此地,你就會發現,你不是你的思維、不是這個身體,也不是那座沒有被識得真面目的廬山。

原來,你就在這裡,在每一個此時此地,不必去到任何一個“彼岸”,

此岸就是彼岸,你就是這個世界。

“活在當下”的咒語——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成為自己,見證生命的真相,只有一個辦法,請謹記——

此時此地,保持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