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每年被吃掉的鱗蝦達2億噸,為何它至今還沒滅絕呢?

feigary


主要的原因還是基數大,鱗蝦這種動物在海洋中非常多,多到數量要以百萬億來計算,那麼就算有很多的動物捕食鱗蝦,其捕食的量不足以導致鱗蝦滅絕,

而且鱗蝦的基數大就意味繁殖能力強,鱗蝦每年在夏季的時候要產卵很多次,且每次產卵的量都在數千枚以上。

這些鱗蝦的卵一旦出生之後,就會慢慢的沉入到海底,最終它們又會孵化成新的鱗蝦,那麼這麼一來一回,鱗蝦的數量必然以成倍的數量增長,

另外我們都知道制約一個物種繁衍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獵食的食物是否充足,鱗蝦的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一些浮游生物。

例如說一些海洋藻類,而海洋藻類的量幾乎無法統計,既然說糧食十分充足,制約鱗蝦繁衍的主要條件就不存在,所以鱗蝦的數量之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大部分的鱗蝦,喜歡生活在冷水的環境當中,比如說南極鱗蝦,而水溫較低的海域當中,其海洋動物的數量,要少於溫暖的海洋海域。

海洋動物較少,也就意味著鱗蝦的捕食者沒那麼多,即使說一些大型的鯨魚,每次都可以獵食數十噸重的鱗蝦,這些鱗蝦也只佔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最後在鱗蝦這個物種當中,南極鱗蝦的數量是最大的,而南極鱗蝦主要分佈在威德爾海附近,在南極鱗蝦繁衍的時期,其數量多達每立方米三萬多隻,這麼多南極鱗蝦聚集在一起,連海水都變成了淺褐色.......


種植恆星



磷蝦是甲殼動物磷蝦目的統稱。海洋浮游甲殼動物的優勢類群,總計有11屬近90種,其中許多種的數量極大,且分佈較廣。中國鄰近海區磷蝦有30多種。



在南大洋,南極磷蝦,估計約為379000000噸,比全球人口總重量還多。其中,每年有一半以上被鯨魚、海豹、企鵝、魷魚和魚類吃掉,並通過磷蝦種群的繁殖和隨後的增長而被替代。所以磷蝦每年被吃掉兩億噸,屬於正常範圍。磷蝦在水族館裡最多能活8年,但在野外它們可能會活3到4年,2到3歲時產卵。


它們在食物鏈中很重要,因為它們以浮游植物為食,在較小程度上以浮游動物為食,為以磷蝦為主食的其他動物提供營養。因此磷蝦被認為是南大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物種。

磷蝦每天進行大量垂直遷移,為夜間靠近水面和白天在深水中的捕食者提供食物。


磷蝦種群的大小每年都有很大的變化,觀察到的變化似乎主要是由每年有多少年輕的磷蝦出生來驅動的。這可能是由海冰數量的可變性驅動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擔心氣候變化的影響(儘管沒有實際證據表明整個南極的海冰減少)。

CCAMLR(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成立於1980年,當時人們擔心不斷擴大的漁業磷蝦會對南大洋的生態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從那以後,磷蝦的收穫一直以非常謹慎的方式進行管理。這是對磷蝦在南極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的認可,磷蝦是一個關鍵物種,也是與環境變化相關的不確定性——包括氣候變化。



漁業磷蝦的可持續性是通過對漁業設定限制來保證的,這樣漁業捕獲的磷蝦將留下足夠的數量,以確保有健康的繁殖種群,也有足夠的數量供食肉動物(如企鵝和鯨魚)食用。


漁業磷蝦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相對於種群的捕獲量。基本上,CCAMLR管理漁業磷蝦的方法是最小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不是試圖最大化漁業的面積。

科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模擬磷蝦種群(由一組出生數量、增長率和死亡率的方程控制),然後使用這些數據預測不同捕魚水平可能會發生什麼。為了確定可持續的漁獲量,進行了數千次模擬。


有很多信息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磷蝦的數量,其中許多信息沒有精確的數值。定義了一個合理的值範圍,並使用該範圍內的所有值運行模擬。模擬考慮了生態系統的已知和未知。

西南大西洋的總允許漁獲量目前約為每年560萬噸。然而,CCAMLR決定將漁獲量控制在620000噸的水平內,該水平分佈在大西洋西南部的四個地區。這一水平約佔該地區磷蝦未開發生物量(或原始大小)估計6000萬噸的1%。實際年捕獲量約為磷蝦未開發生物量的0.3%。CCAMLR已經同意,除非科學數據表明磷蝦漁業將繼續保持可持續性,否則磷蝦的任何擴張都不應該發生。



CCAMLR還在南極維持一個臺站網絡,收集南極生態系統其他組成部分的信息,以監測變化。這個項目CCAMLR生態系統監測計劃(CEMP),成立於1989年。根據這一倡議收集的信息有助於CCAMLR努力制定所謂的“磷蝦反饋管理程序”,這將有助於就磷蝦可接受的總體預防水平做出決策。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首句給出答案:磷蝦每年被吃掉的數量巨大,但是它繁殖的數量更大。

藍鯨之所以能長那麼大,全靠吃不完的磷蝦供給。如果藍鯨遵守普通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食物鏈順序的話,受食物數量的限制,就沒法長成世界上最大的巨獸了。

南極磷蝦的數量大約有5億噸,它們以浮游植物,也就是漂浮在海洋裡的藻類為生。鯨魚糞便給海水裡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鐵等營養元素,促進浮游植物的生長。這個生物鏈在寒冷的南極海洋裡很有成效。當藍鯨被大量捕殺後,南極磷蝦的數量也急劇下降。

南極磷蝦在1月到3月產卵,重點來了:每隻雌蝦每次能產6000到10000只卵。如果雌蝦產的卵都能成功受精,孵化成小蝦的話,那繁殖率超過了6000倍。只要海洋中浮游藻類數量足夠的話,磷蝦數量就能成千倍地增長。

南極磷蝦的壽命有6年,磷蝦卵產出後沉入海洋,邊沉邊孵化,5天后就能完成孵化。然後幼體開始慢慢上浮,1個月就長成了小幼蝦。

藍鯨吃不完磷蝦,其它以磷蝦為主要食物的海豹、海狗、魷魚、冰魚和企鵝全部加起來也吃不完它們。每年海洋生物和鳥類加起來要吃掉1.5億噸的磷蝦。

除了捕食磷蝦的海洋生物外,現在人類每年還會打撈5千萬噸的磷蝦,總共2億噸的消耗量,都不會把磷蝦吃完。

只要保持南極海洋生態鏈的正常循環,海洋會給我們提供無窮無盡的食物。


法蘭西is培根


每年被吃掉的鱗蝦達2億噸,為何它至今還沒滅絕呢?

首先,2億噸這個數字有水分,因為全球每年商業捕撈的磷蝦總量為20萬噸左右,而非2億噸。當然如果加上天敵吃掉的,或許會有2億噸,但是這個數據是沒法統計的。但是,儘管這樣,每年不捕撈和被吃掉的磷蝦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那麼,為什麼消耗量如此之大的磷蝦沒有滅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簡單的瞭解一下磷蝦

磷蝦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磷蝦目的總稱,在磷蝦目下一共分為兩個科-磷蝦科和深海磷蝦科。在深海磷蝦科下僅有一屬一種磷蝦,它就是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海中的深海磷蝦,而磷蝦科的成員就相對較多了,在磷蝦科下有10屬85種不同的磷蝦。

磷蝦是世界所有大洋中常見的物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磷蝦種類都有龐大的數量,其中以太平洋磷蝦、南極磷蝦以及北方磷蝦數量最多,而這三種磷蝦也是最常被捕撈的對象,而在這三種磷蝦中以南極磷蝦的數量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南極磷蝦的保有量保守估計也有5億噸左右。

上面我們說過,商業捕撈對磷蝦的數量幾乎沒有影響,影響磷蝦數量的主要原因還是天敵,磷蝦的主要天敵有藍鯨、鬚鯨、鯨鯊等大型的海洋生物,比如藍鯨每天就能吃掉2000000萬隻重量約為6噸的磷蝦,也就是說一條藍鯨一年就能吃掉2190噸磷蝦,再加上其他大型動物的吞食。

全球每年磷蝦至少有1億噸以上成為了人類和大型海洋生物的口中餐。

(南極磷蝦)

從上面的數據看,南極磷蝦的保有量約為5億噸,而每年就能消耗超過1億噸,為什麼磷蝦還沒有滅絕呢?

單純的按照數字來看,5億噸磷蝦只需要5年就滅絕。但是,事實是,到現在為止,磷蝦的數量並沒有大幅度的減少,反而呈現非常穩定的趨勢,原有兩點。

01 養殖

養殖是解決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野豬雖然很容易氾濫,但是在我國野豬氾濫的地區很少,因為大都被人吃掉了。但是通過大面積的人工養殖,不但可以讓多數人吃上豬肉,也能一定程度的保護這個物種不滅絕。

而磷蝦就是如此,磷蝦的適應能力很強,只要不是深海磷蝦,其他的磷蝦都能在人工養殖下很好的生存,這也就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滅絕的可能性。

02 繁殖能力

一個物種之所以會數量龐大且分佈很廣,與它強大的繁殖能力是分不開的。磷蝦就是如此,一年之中磷蝦只需要在春季交配一次,雌性的磷蝦就能在夏季連續產卵數次,在這數次產卵中,一隻磷蝦一共可以產下幾千個卵。這是磷蝦每年都有一半左右消失還不至於滅絕的主要原因。

一隻一年就能生幾千只,那磷蝦的數量豈不是呈幾何狀的膨脹?

按理說,每年磷蝦因為被捕食的數量僅佔總數的不到一半,再加上它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磷蝦的數量確實應該呈增長趨勢的。但是,實際上,磷蝦的數量一直是趨於平穩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也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存活率。磷蝦是一種卵生動物,從卵到成蝦,磷蝦需要經過兩次蛻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磷蝦都能成功蛻皮,就像貓生的幼崽不是每隻都能順利長大是一個道理。

第二點就是寄生蟲。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在許多磷蝦的身上科學家們發現了單細胞生物-纖毛蟲。纖毛蟲是一種體外寄生生物,它們的宿主就是磷蝦。所以,纖毛蟲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磷蝦的數量。

再加上人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捕食,最終擁有如此強大繁殖能力的磷蝦也只是維持相對穩定的數量,不會大量減少,也不會大面積的增加。

總結

磷蝦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物種,它們有著強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即使在如此大量消耗的前提下也不會滅絕。而受寄生生物、存活率以及捕食的影響,磷蝦也不會出現氾濫的情況。

所以,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在食物鏈中尋找到了相對穩定的生存方式。


獵奇動物社


首先問問,到底是磷蝦還是鱗蝦?

南極附近海域有大量(約5億噸)鱗蝦,它們曾經一度每年要被鯨類吃點2億噸,其他生物和人類又得消耗約1億噸,可是它們居然能快速恢復,保持5億噸左右的量。近些年以日本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在南極海域大量捕殺鯨類,使得海洋中鯨類已經下降為最高峰時的1%,問題來了,為何鱗蝦的數量也大幅下降?

鯨類大量減少,鯨類的糞便也隨之減少。而鯨類,尤其是體積最大的藍鯨的糞便很輕,能夠上浮到海水上層,更主要是它們含有大量磷、氮等礦物元素,它們是上層海水中藻類植物的寶貝,而鱗蝦又以藻類為食物。所以食物鏈作祟!

鯨少了,糞少了,礦物元素少了,藻類少了,鱗蝦自然也少了!

其他海區一樣的分析思路,主要分析是否有礦物質(營養鹽類)來源!!

所以:衣食住行,食物才是恆古的王道!





半野生


磷蝦是一種小型無脊椎浮游動物,目前已知種類超過85種,磷蝦平均長度為6-6.5釐米,通常是透明外觀、紅色色調和大黑眼睛,有時可以發出光,由生物發光器官產生。磷蝦被認為是接近食物鏈底部的關鍵物種,因為它們以單細胞浮游植物為食,某些情形下也以其他浮游動物為食,將這些浮游植物轉化成適合大型動物的形態,磷蝦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為了防禦捕食者迷惑捕食者而成群遊動,在1平方米區域內可以達到3萬隻磷蝦的密度,可以綿延數千米。

在南冰洋的南極磷蝦數量多達30萬億個,其生物量高達5億噸,相當於人類對動物蛋白的全部消耗,這些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被其他物種如鯨魚、海豹、企鵝、烏賊和魚類吃掉,並被新的生長和繁殖所取代。藍鯨是食肉動物,最喜歡的食物是磷蝦,一隻成年藍鯨每天可以吃掉多達4000萬隻磷蝦,近3.5噸。

磷蝦至今還沒滅絕,主要是由於以下一些原因

  • 磷蝦每天都有大量的垂直遷移躲避捕食者,白天生活在海洋深處,晚上上升到海面。科學家還發現,磷蝦在水中越深,活動就越少,以減少與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同時保存能量。

  • 雌性磷蝦一次可以產多達10000個,而且磷蝦在產卵季節(1月至3月)會生育好幾次。雌魚在海面附近產卵,然後在孵化前的10天內沉入大海,如果磷蝦能避免成為食物,最多能活10年左右。

因此,無論是被捕食還是人類捕撈,磷蝦數量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科學家們主要的擔心是氣候變化的影響,磷蝦依賴於穩定的海洋環境,尤其是在南極,海冰在冬季被用作庇護所,為幼年磷蝦提供保護,這些獨特水域的維持對於磷蝦棲息地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科學閏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b28a0000ad2b76caaf03\

寶媽交流群


能生


微笑的死神1176


每年被吃掉的鱗蝦可不止2億噸,而是3億噸!

到底誰吃鱗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型鬚鯨,比如藍鯨、長鬚鯨、弓頭鯨等。僅僅是一頭藍鯨,一天就會吃掉約4噸鱗蝦,地球上的鬚鯨每年則會吃掉4000萬噸鱗蝦?


不是3億噸嗎?怎麼鬚鯨才掉了不到六分之一,其他的鱗蝦被誰吃了?大部分鱗蝦其實是被各種魚類、頭足綱動物吃掉了,大概每年2億噸。當然啦,還是我們人類,每年也會捕撈5000萬噸鱗蝦,加在一起就有3億噸了。

圖注:人類捕獲的鱗蝦及鱗蝦罐頭,圖片來自網絡



每年有3億噸鱗蝦被吃掉,為什麼鱗蝦還沒有滅絕呢?原因有二:第一便是鱗蝦超強的繁殖能力,僅僅是一隻雌性的鱗蝦,一次就能產下6000至10000枚卵,這就是6000至10000只小鱗蝦啊!第二是食物充足,鱗蝦以浮游植物為食,而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多得我們難以想象,這麼多的食物足夠數以億計的鱗蝦生活了。

圖注:小小的鱗蝦組成龐大的群體,圖片來自網絡


鱗蝦數量非常多,僅僅是南大洋之中的南極磷蝦就有4至6億噸,每年被吃掉大半,第二年又會繁殖出相等的數量,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作為海洋生物鏈中的基礎物種,鱗蝦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長期的演化也讓它們具有極強的恢復能力,保持食物鏈的完整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鱗蝦超強的種群恢復能力在我們身邊也能找到,那就是討厭的蚊子。當深秋到來時,蚊子完全沒了蹤影,但是第二年夏天,它們又會漫天飛舞,吸食人血。


古生物探索


磷蝦是一種小型無脊椎浮游動物,目前已知種類超過85種,磷蝦平均長度為6-6.5釐米,通常是透明外觀、紅色色調和大黑眼睛,有時可以發出光,由生物發光器官產生。

磷蝦被認為是接近食物鏈底部的關鍵物種,因為它們以單細胞浮游植物為食,某些情形下也以其他浮游動物為食,將這些浮游植物轉化成適合大型動物的形態,磷蝦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磷蝦為了防禦捕食者迷惑捕食者而成群遊動,在1平方米區域內可以達到3萬隻磷蝦的密度,可以綿延數千米。

在南冰洋的南極磷蝦數量多達30萬億個,其生物量高達5億噸,相當於人類對動物蛋白的全部消耗,這些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被其他物種如鯨魚、海豹、企鵝、烏賊和魚類吃掉,並被新的生長和繁殖所取代。藍鯨是食肉動物,最喜歡的食物是磷蝦,一隻成年藍鯨每天可以吃掉多達4000萬隻磷蝦,近3.5噸。


磷蝦至今還沒滅絕,主要是由於以下一些原因

磷蝦每天都有大量的垂直遷移躲避捕食者,白天生活在海洋深處,晚上上升到海面。科學家還發現,磷蝦在水中越深,活動就越少,以減少與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同時保存能量。

雌性磷蝦一次可以產多達10000個,而且磷蝦在產卵季節(1月至3月)會生育好幾次。雌魚在海面附近產卵,然後在孵化前的10天內沉入大海,如果磷蝦能避免成為食物,最多能活10年左右。


因此,無論是被捕食還是人類捕撈,磷蝦數量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科學家們主要的擔心是氣候變化的影響,磷蝦依賴於穩定的海洋環境,尤其是在南極,海冰在冬季被用作庇護所,為幼年磷蝦提供保護,這些獨特水域的維持對於磷蝦棲息地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