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廣州有許多旅遊的景點,珊珊三丫頭一直喜歡選擇到一些“深藏閨中”古村落遊玩, 這是因為濃濃的鄉村氣息和有文化傳統的地方是珊珊三丫頭所喜歡的,置身在這些古村,除了看到鄉村的美麗風景,還有機會遇見鄉間仍然存在的古老建築,有機會聆聽鄉村的歷史故事,有機會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在這些古村落中,會對廣州這個"國際大都市"有一個全新的理解。這個週末,珊珊三丫頭又一次走進廣州周邊的鄉村,這一站的目的地:廣州番禺莘汀村。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選擇到這個交通不太方便的“鄉野小村”莘汀村遊玩,是因為喜歡歷史文化旅遊的珊珊三丫頭,曾經在廣東的許多歷史旅遊景點遊玩時,常常聽到“一個名字”和“一本書”:屈大均和《廣東新語》。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他所著的《廣東新語》,內容廣博龐雜,與一般的地方誌不同,整書記述翔實,內容豐富,對廣東民俗文化作系統記述,記述了那時廣東的天文、地理、礦藏、草木、動物、文化、民族、習俗、人物、風俗等方面的資料。作為旅行者參觀歷史景點時,從屈大均的記錄中,能感受到景點在古代時的鮮活場景,這是非常珍貴的。而莘汀村,因為“屈大均”而承載了特殊的意義,屈大均在小時候曾在村裡的書舍內讀書,後來到越秀山跟名儒陳邦彥讀書,再之後走遍嶺南及全國各地,將嶺南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現在村內最著名的建築“屈氏大宗祠”是紀念屈大均。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莘汀村,位於廣州番禺化龍鎮,即番禺新造到化龍的公路旁,是一個遠離市區,交通並不算太方便的古村。從廣州市區出發,可以走南沙快港快速路,在七星崗站出。暫時還沒有地鐵直通,有公交車番51、番53、番60到達莘汀村站,下車後,就可以看到“莘汀村”的村牌坊。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珊珊三丫頭下車之後,沿寫著“莘汀村”三字的牌坊走進去,進村的第一感覺:僻靜。進入村子本想找人問路,結果,沿路都沒有發現一個人。走了不遠,在莘汀村的德仁自然村村口,有一座氣勢不凡建築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屈氏大宗祠。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屈氏大宗祠,建於明朝,初建的年份不詳,在清代(1813年)重修。從祠堂的外觀上看,眼前的屈氏大宗祠已被修葺一新。在大門正上方懸掛著“屈氏大宗祠”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大門的牆上掛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示牌。在宗祠大門兩側,有一對大石鼓,在從前是有象徵宗族權力和門北高貴。大門的兩側是青雲巷,左邊的青雲巷石額刻著“遵道”、右刻的青雲巷石額刻著“徂庭”。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屈氏大宗祠正門兩側的山牆位置上,分別並排建有一個亭子模樣的建築,外觀看有點像紫禁城鐘鼓樓,是一個“敞開式的鼓樓”結構,非常有特色,這種結構的祠堂在番禺能常見到,例如在石樓鎮官橋村的袁氏大宗祠、化龍鎮柏堂村的李氏大宗祠、新造北亭村的梁氏大宗祠和崔氏大宗祠……都是這種“敞開式的鼓樓”結構,但走出番禺,珊珊三丫頭至今沒有見過類似的例子。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屈氏大宗祠的大門與我們平常見到的門不同,分為上下兩截,即“大門”和“腳門”。眼前所見,只見大門是緊鎖的,腳門是虛掩著。一般日常是隻開啟腳門供人們進出,當有喜慶活動時,大門開啟。珊珊三丫頭從“腳門”推門而入,開始了屈氏大宗祠參觀行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整個屈氏大宗祠是三進兩天井式的祠堂,祠堂是內部是磚、木、石混合結構建築:青磚砌成的牆壁、硬山頂和人字封火山牆、眾多圓木做成的廊柱、地板和牆角用巨大的條狀石柱砌成的……這些讓整間祠堂顯現出古色古香的特質。而從整潔的地面和佈置看,這裡肯定是有人經常維護的。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而在整個屈氏大宗祠,體現最多的,是關於屈大均生平展示,很明顯這裡已是屈大均的紀念館,除了有有屈大均的塑像外,還通過許多圖片展示了屈大均的生平,還擺放和介紹了屈大均的傳世著作。從前對屈大均的瞭解是在景區參觀景點時所聽到,也只限於名字和《廣東新語》,而這次參觀,對這位從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瞭解得更深。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屈大均是番禺新造鎮思賢村人(過去思賢村、莘汀村、沙亭村統稱沙亭村),有錚錚鐵骨和愛國精神。除上面提到屈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他的詩文以愛國詩人屈原為楷模,效法注民生的詩聖杜甫,但又自鑄偉辭,開闢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詩派”,形成詞語璀璨瑰麗、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獨特風範,將文采美、情感美與理性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他的詩文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後人輯有

《翁山易外》、《翁山文外》、《翁山文抄》、《翁山詩外》、《四書補註兼考》、《皇明四朝成仁錄》、《永安縣次志》及最有名的《廣東新語》,一共八本,這些作品,有屈氏大宗祠都可以看到展示,可以說是文化財富,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寶貴資源。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參觀完屈氏大宗祠,珊珊三丫頭繼續前往旁邊屈大均的故鄉思賢村,參觀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賢亭等紀念建築物。在1696年(即康熙35年),屈大均在家鄉廣東省番禺市新造鎮思賢村病逝,其墓位於該村寶珠崗麓。屈大均因為反清被清朝一直追殺,所以村民雖然都知道屈大均的墓地,但誰也不講出來。最初屈大均是沒有墓碑的,只有一個小山墳。1929年,番禺縣縣長陳樾主持修繕墓地,才立了墓碑。當時很多人說這裡只是屈大均的衣冠冢,但其實他的屍體就是葬在這裡,是真正的墓地。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1985年,為緬懷先賢,發揚屈大均的愛國主義精神,政府撥款再次對屈大均墓進行修繕,在墓地右側興建“思賢亭”一座,被列為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每年清明春雨紛紛時節,敬慕屈大均者紛沓而至,借憑弔先賢,向其致敬。

探訪“廣東徐霞客”故鄉,聆聽鄉野小村裡走出“嶺南名士”的故事

從宗祠到墓地,作為旅行者來說是很短的路,但對於這個愛國詩人和學者來說,卻是一生的路:幼年讀書成名、青年起義反清、中年出家雲遊、晚年歸隱著書……最後長眠故土。而他的著作得以傳世,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寶貴資源遺產。

那麼,你有來過莘汀村和思賢村這“鄉野小村”嗎?你有來看過屈氏大宗祠嗎?你是否有遊玩某些景區時聽過屈大均和《廣東新語》?你瞭解過屈大均嗎?如果你是一位對廣東歷史感興趣者,是否會看看屈大均的著作?如果有機會來廣州旅行,你會來莘汀村和思賢村看看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