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鬼谷子原文】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兩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鬼谷子譯文】 如果君王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事理,則你在獻策時應採取與內揵相反的思路,以促其垮臺。如果你在遊說過程中,發現君主只用本國人才,排斥外來人才,你在遊說後應遠遠離開,免遭禍患。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遇到明主是臣子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君王愚鈍,那麼忠臣就可能被奸人陷害,或不被重用,鬱郁不得志。

鬼谷子認為,遇到“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的情形時,要“反”;自己不被重視,就要“飛”。這一“反”一“飛”兩個字,充分表明鬼谷子對“賢臣擇主而從”持強烈的支持態度。

時至今日,鬼谷子的這一主張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那就是,任何人要想發揮自己的才幹智慧,首先必須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工作上,如果你碰到一個很難溝通的主管。你試了很多種溝通方法,他還是不近人情,天天板著臉,不給一點好臉色,弄得你一上班心情就惡劣,無法全心工作;如果你所在的單位或管理混亂,或人浮於事,你的潛能和長處都得不到有效發揮……你該怎麼辦?

怎麼辦?你已經盡力了。那就調換崗位或直接換工作吧!面對危機四伏的環境,最不可取的就是自己不以為然,無奈地或是不作為地選擇了固守,其結果往往將導致你付出昂貴的代價!

正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當環境不適合自己的時候,換換環境不失為一種明智的抉擇。因為在這裡你是閒置的無用之才、是眼中釘,也許在別的地方你是求之不得的人才。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一“反”一“飛”後,新的環境、新的任務等會形成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不僅能轉化為你做好工作的動力,而且可以“逼”著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來適應新崗位的需要,工作業績一般情況下都會有較大的改觀。如能“飛”到最有利於發揮長處和潛能的崗位,更是好事!

綜上所述,鬼谷子所提倡的“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兩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如同“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行”一樣,激勵著人們要摒棄迂腐的固守,奔向更有生命力的新天地!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孔子,具有豐富的學識、高尚的情操,又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裡,他四處奔波、顛沛流離,備嘗艱辛而不改其志,試圖通過禮樂教化提高百姓的道德水準,實現天下大治。

不幸的是,他遊歷的諸國的國君卻一個個地讓他失望。孔子三十多歲的時候,齊景公問他治國之道,孔子讓景公行中正,舉賢才,節用而愛民。

景公聽了很高興,便想給孔子封官,然而大夫晏嬰卻以孔子仕齊會改變齊地民俗為由倍加阻撓,其他大夫也以孔子來齊會觸動他們的利益而欲殺孔子。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景公無奈,只好拿出“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之類的話來搪塞孔子,孔子黯然而去。

孔子56歲的時候當上了魯定公的大司寇,整個魯國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歸於淳厚。這使齊國人驚恐不已,認為孔子為政,必使魯國稱霸,遂將80名美女送給定公以亂其心。定公自此耽於女樂之中而怠於國事。孔子見狀,不辭而別。

此後,吳、陳、楚三國混戰爭雄,楚國想聘用孔子,陳、蔡兩國認為孔子才識過人,遂發兵將孔子及其弟子困住。楚昭王得知此事,率兵迎孔子入楚,想大用他,但遭到了令尹子西的堅決反對,楚昭王也就將此事放下。孔子的仕途上,總是充滿了當道的小人。

鬼谷子:水往低處流,學會順勢而為;人往高處走,懂得趁勢而上

對此,倒是子貢能高瞻遠矚一語中的:“如果你想用孔子,就不要讓一些小人來約束他。”但是,哪個國君也做不到這一點。中原之大,竟無一位老人的立足之地。

孔子曾自比為擇木之鳥,但此鳥繞樹數匝之後竟發現無枝可棲。不是此鳥不願棲止,是普天之下沒有良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