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1942年1月,天寒地凍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閃擊”戰術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靈,並在蘇軍的全線反攻下開始撤退。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潰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熱夫地區附近站穩了腳跟。

期間,指揮德軍第41摩托化軍的莫德爾上將,由於臨危不懼、指揮有方,不時地組織小規模反攻,有效遲緩了對手的追擊,成為當時東線唯一一個在撤退中堅持反攻的人。危難之際,他接任了第9集團軍司令,這離他當上軍長僅過了3個月。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收拾“爛攤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第9集團軍從莫斯科一路敗退下來,滿編26萬人的部隊,如今只剩下不足6萬殘兵敗將,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輛,尤其是各部隊聯繫中斷,分不清哪裡是前線哪裡是後方。更麻煩的是,在周圍聚集了蘇軍14個師,形式十分嚴峻。

莫德爾奔波於各部隊之間,首先要做的是,穩定軍心。一個軍人軍事素養的高低,往往體現在關鍵時刻,莫德爾以往表情嚴肅、罵罵咧咧的壞脾氣,反而在混亂的撤退中,給人處事冷靜、心理素質過硬的印象,官兵們很快從慌亂中穩定了下來。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其次,查漏補缺,敦促構建防線。整合被打散的部隊,是莫德爾這段時期的工作重心,他將沒有坦克的裝甲兵集合起來,充當步兵填充防線空檔;將散亂的小部隊組合成戰鬥集體,派往防區。很快,第9集團軍的防線穩固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他堅持“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官兵們對這種提議,起初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是質疑。但當他組織起兩個戰鬥群,向當面的對手發起反衝鋒以後,蘇軍大規模的進攻消失了,這讓他們十分擁戴這位“有勇有謀”的新司令。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然而,莫德爾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德軍的失利在於“該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後勤補給,從戰鬥素養和指揮水平上來說,蘇軍根本不是對手。於是,他一面收攏部隊,一面向上級要求補充力量,他要擴大進攻規模,挽回屬於德軍的尊嚴。

他每天會在地圖前分析戰局、研判形勢。但更多的是來往於防線各個部隊,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鼓舞鬥志。莫德爾粗話連篇的不講情面,以及以身作則,在官兵們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他們開始重塑德軍的“威武”。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莫德爾的特點就是進攻,卻顯示出極高的防守能力。

在勒熱夫地區,從莫斯科一路追過來的蘇軍,也成了“強弩之末”。 他們缺少空軍和坦克的掩護,補給困難、彈盡糧絕,攻擊勢頭越來越弱。這對莫德爾看來,是絕好的反擊機會,他命令對蘇軍的側翼發起了進攻。

雙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裡進行著廝殺,莫德爾的部隊很快突破、幷包圍了蘇軍2個集團軍9個師。這讓所有人為之驚訝,在他們看來,惡劣的天氣下,能夠保住防線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裡還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但莫德爾做到了,他一面應對蘇軍的突圍,一面阻擊對手的援軍。蘇軍兩個集團軍被殲滅,損失3萬多人,這對兵敗莫斯科的德軍來說,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同時,這場圍殲戰,徹底終止了蘇軍的進攻,穩固了脆弱的防線,危機解除了。

這場難得的勝利,德軍統帥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莫德爾不僅晉升為大將,還被譽為“轉危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揮魅力的人”、“伏爾加河奇蹟”。但他認為,無論是硬仗,還是惡仗,指揮官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戰場自主權。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莫德爾倡導“掌握戰場主動權”的理念,很好地詮釋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義。當然,他也是努力堅持的。在“狼穴”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莫德爾如願以償地爭取到第46摩托化軍,這個軍實際上是一支裝甲軍,戰鬥力十分強悍。

但附加條件是,這個軍只能部署在勒熱夫以外的地區。當即遭到莫德爾的拒絕:“到底是誰指揮第9集團軍?作為前線指揮官,我拒絕執行這一命令”。要知道,還沒有哪個將軍敢這樣強硬地拒絕命令。說白了,他就是不允許有人干涉指揮。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當然,事後證明他是對的,“防禦專家”的名聲越來越大。

1942年3月,穩定下來的勒熱夫防線形成一個寬約150公里,縱深約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蘇軍不斷地衝殺下,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總兵力只有剩下了5萬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統帥部要求放棄突出部,但都被嚴詞拒絕。

在他們看來,一方面,勒熱夫距離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棄,不僅在軍事上失去有利態勢,而且在政治上有損於德國的威望,動搖軍心;另一方面,這個突出部勢必牽制大量的蘇軍,有利於其他戰線上的攻勢。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事已至此,莫德爾只得全身心地組織防禦。首先,他十分重視收集情報。包括無線電偵聽、捕捉“舌頭”,戰術偵察等,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他必須及時掌握對手的一舉一動,並認真籌劃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線後方挖掘多條備用戰壕,加強防禦深度。儘管其數量遠遠超過常規的部署數量,但莫德爾依然強迫官兵們這麼做。同時,構築碉堡等火力支撐點,形成層層防禦的態勢,以此減緩蘇軍的衝擊力,確保防線安全。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關鍵的是,組建預備隊。不僅有集團軍直屬的預備隊,而且還要求師、團、營級都要準備預備隊,在戰鬥最關鍵的時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並且在對手進攻時,這些預備隊還可以實施反衝鋒,遲緩和消耗對手的勢頭。

之所以莫德爾選擇這樣的模式,其實也是無奈之舉。斯大林以及他的將領們都認為德軍進攻莫斯科失利後,不會“善罷甘休”,由此在中路擺下了重兵。德軍統帥部決定“將計就計”,將戰略重點轉向南方,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

莫德爾手裡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調往南方集團軍群,他只得盡其所能,堅守陣地,第9集團軍儘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防區在不斷縮小,但勒熱夫城始終未丟,並牽制了大量蘇軍,掩護了德軍在高加索的行動。

拋開正義與非正義,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地區一守就是一年多,蘇軍損失了上百萬的官兵,成為不折不扣的“勒熱夫絞肉機”,這樣的損失蘇軍不願再提;而1:4的傷亡比,也鑄就了莫德爾“防禦專家”的美名。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