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計篇》

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動,所以能打裝作不能打,想打卻裝作不願打,要打近處裝作打遠處,打遠處要裝作打近處。

戰爭中總是充滿了詭詐謀略。詐術運用得好,往往能夠更快更容易地取得勝利。

通過混淆視聽,製造假象,令對手產生錯覺,擾亂其心智,使其放鬆對自己的防備,從而抓住有利時機,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長期駐守北疆,抵禦匈奴入侵。   

他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要求在匈奴騎兵來犯時,所有兵士都要迅速進堡自守,誰敢迎戰,立即斬首。

於是,匈奴每次來進攻,都會吃閉門羹,只能無功而返。過了幾年,匈奴認為趙國兵弱將領膽小,不敢出戰,也就不把李牧放在眼裡了。

時間久了,駐守邊境的兵士也以為李牧膽怯。趙王聽說後很生氣,撤了李牧的職,另派將領守邊。

每當匈奴來犯時,守將就率兵出戰,結果屢次戰敗,損失慘重。趙王只好讓李牧官復原職。

李牧回到了邊疆後,一切照舊。漸漸的,匈奴越來越驕傲自得,完全沒有了戒心。但李牧並沒有放鬆軍隊的操練,軍隊兵強馬壯,士兵都希望儘快和匈奴決一死戰。

李牧認為時機成熟了,準備發起攻擊。 他令出戰的士兵佯裝敗退,匈奴兵自傲輕敵,率大軍長驅直入。李牧擺出奇陣,包抄合圍,使得進犯匈奴的十萬騎兵全軍覆沒。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通常情況下,兩軍對壘時,雙方都想呈現自己軍隊的威武雄壯,都不願意能而示之不能,以免敵人輕視自己。但有些情況下,將領就不能貪慕一時虛榮,而是要善於示弱,方能在戰鬥中從容取勝。

李牧就深諳這一計謀。他擁有精兵強將,卻從不輕易出兵作戰,而是故意裝作兵力不強、膽怯懦弱的樣子,讓敵人自滿輕敵,放鬆警惕。然後才乘機出動精銳部隊,大破敵軍。

正如孫子所強調的:能打,裝作不能打;要打,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裝作要向遠處;要向遠處,裝作要向近處。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一般說來,弱者更愛耍詐,而強者是不需要的,因為倚仗著兵多力足,用不著什麼陰謀詭計。可實際上,強勢的一方有時候更要運用詭計。因為處在焦點之中,容易受到更多關注,當然麻煩也會更多。如果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避開一些分散精力的事務,養精蓄銳,反而能夠讓自己更穩妥地圖謀發展。

我們都應該學會這樣的生存方略。對手當前,立刻衝上去硬拼,並一定有把握獲勝。相反的,如果能故意隱藏自己的實力和意圖,暴露一些弱點,轉移對手的注意力,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

同樣的,企業生存要靠競爭。面對無所不在的對手,無孔不入的商業間諜,企業有時也不能不學會使詐,否則自己讓競爭對手看得一清二楚,那就會落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的下場。

如果謀不外洩,志不譁眾,用而示之不用,就會讓你的競爭對手因暫時的強勢而得意忘形,對你隨後的反擊則毫無招架之力。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積水不流,為的是今後打開閘門,一瀉千里。

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為的則是等待最後一舉成功。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