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圖

“西方淨土變”是敦煌壁畫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經變。淨土變所表現的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因為阿彌陀佛在西方,故而統稱為西方淨土變。西方淨土也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在那裡,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反映出中國老百姓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白居易曾作發願文:“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早期淨土變只是單幅的《無量壽佛說法圖》,到了唐代則出現大量場面宏大、富麗堂皇的大幅淨土變。淨土變根據所依據的經典,又可分為《阿彌陀經變》《無量壽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三種。《阿彌陀經》的特殊性是釋迦牟尼“無問自說”,經文內容一部分是言說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另一部分是言說“六方護念”,也即六方諸佛都來讚歎阿彌陀佛,證明其說法真實不虛。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5窟(局部)

盛唐時代的《阿彌陀經變》,我們可以在莫高窟第225窟見到。南壁正中是《阿彌陀佛說法圖》,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掌對坐,周圍環繞聽法的菩薩,法相莊嚴,嫻靜美好。空中彩雲遍佈,飛舞的箜篌、古琴、排簫、琵琶、雞婁鼓等鼓樂合鳴,還有白鶴、孔雀、鸚鵡、迦陵頻伽展翅飛翔,呈現了“廣淨明土”的令人嚮往的境界。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329窟(局部)

此外,莫高窟第329窟南壁也繪有《阿彌陀經變》。這一窟壁畫大約修建於唐貞觀年間,最突出的是表現了綠水環繞、碧波盪漾的水域,還有兩進結構的水上建築。第一進為三座平臺並列,主尊及脅侍菩薩、供養菩薩居中間平臺,左右兩座平臺為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菩薩,三座平臺之間有橋相連;第二進也有三座平臺,中間平臺之上為巍峨的大殿、兩座樓閣和“七重行樹”,營造了風吹寶樹、法音遍佈的佛國世界。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莫高窟第220窟是空前絕後的壁畫傑作,其南壁的通壁大畫《無量壽經變》,是敦煌《無量壽經變》的代表作,畫面呈現了極樂世界的種種令人嚮往的美妙圖景。《無量壽經》被譽為淨土群經之首,是公認的淨土宗的根本佛典。《無量壽經》的大意是一個國王棄國捐王出家當和尚,法號法藏,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如願不成誓不成佛。最終修成正果在西方淨土成佛,佛號無量壽。敦煌莫高窟的《無量壽經變》,始於初唐而終於西夏。第220窟的《無量壽經變》勾畫了安樂國的種種莊嚴,飛舞著的樂器代表十方世界的妙音,鐘磬、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極樂世界的精舍、宮殿、樓宇、樹木、池水皆為七寶莊嚴自然化成,所謂七寶,即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在最重要的阿彌陀佛說法的場景中,所有天人都置身於碧波盪漾的象徵八功德水的七寶池中。無量壽佛居中,左右兩尊脅侍菩薩坐於蓮臺,周圍還有三十三位菩薩。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可以順應人的心意,自然調和冷暖,如想吃飯,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慾念皆可應念而至。特別是七寶池九朵含苞待放的蓮花,能看見裡面的化生童子,活潑可愛。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321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321窟(局部)

第321窟北壁也繪有通壁《無量壽經變》,以十身飛天,三十五件繫著飄帶的飛動的樂器,散花飛天撒下漫天花雨,萬種伎樂勾畫了十方佛國飛來聽法的妙不可言的盛景。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

敦煌莫高窟的西方淨土變中,《觀無量壽經變》的數量較多,其中第12、44、45、66、103、112、148、159、171、172、197、217、237、320諸窟的經變都是代表作。《觀無量壽經變》表現了《觀無量壽經》裡的內容,也即“未生怨”和“十六觀”的故事。敦煌莫高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始於隋而終於宋,隋代僅有第393窟一鋪。初唐第431窟的《觀無量壽經變》是一鋪採用橫卷式畫法的壁畫,結構完整且忠實於經文。這鋪壁畫刻畫了三重空間,第一重是王舍城氣勢恢宏的城牆,幾乎佔滿了整個牆壁的下部;第二重是國王被囚禁的“九重室”,只一人可以容身;第三重是國王給王后展示的十方佛國中映現的十座大殿。此外,第393窟還繪有“九品往生”的九扇屏風畫,以及一佛二菩薩為王后及五位侍女說法圖。第217窟是初唐盛唐之交著名的代表洞窟,這一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中所繪淨土莊嚴相堪稱輝煌燦爛,氣象萬千,輕盈的飛天開創了盛唐飛天的新面貌。北壁左側條幅接下沿畫序分;右側條幅畫十六觀。右側十六觀以條幅式的結構展現了十六個場景,每一觀都以山水為自然劃界。第66窟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在伯希和1908年拍攝的照片中有體現,松本榮一還依據這些照片作過研究。此窟西側為十六觀,東側為未生怨,淨土莊嚴相中三尊的描繪與經文一致,尤其是三位主尊周圍的人物畫堪稱傑作。第171窟東、南、北均畫有《觀無量壽經變》,是典型的淨土窟,以棋格式的《觀經變》方式體現。中間為淨土莊嚴相,下面有九扇小屏風,繪有九品往生,一邊以三十二格畫序分,一邊用十八格畫十六觀,故事情節較其他窟更加豐富。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112窟(局部)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112窟 | 《反彈琵琶》

在我看來,經變畫實際上是佛教思想傳播和普及的重要形式,是佛教各宗派為了宣揚各自的佛教思想和教義而採用的藝術方法,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佛教思想、佛教宗派教義大多都能在經變畫面中反映出來。雖然當地的佛教文化隨著莫高窟的廢棄而衰落了,但是和佛教思想相關的佛教藝術得到了生根、繁衍、發展、傳播。

樊錦詩:敦煌壁畫中空前絕後之作——《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45窟 | 《戴金冠菩薩》

在我看來,幾乎每一鋪經變畫就是一個大課題,等待著研究者的破解和闡釋。有時候在一個洞窟內,既有彌勒淨土變,又有西方淨土變、藥師淨土變、《法華經》變等,甚至多達十多鋪經變,研究起來就更復雜。經變畫藝術形式上的變化,固然與佛教藝術本身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中國佛教思想和佛教宗派發展的歷史有關。例如,敦煌石窟淨土變的傳承與變化正反映了中國淨土宗從萌芽到最終形成的歷史,反映了唐代及其以後西方淨土信仰在中國民間的興盛與傳播的歷史。

敦煌石窟的營建歷史,適逢中國佛教發展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石窟藝術從本質上講是以佛教為主題的藝術,從建築到窟內壁畫和塑像,都是具體的佛教義理、佛教思想的載體和反映,都是為弘揚佛教教義和開展佛教活動服務的。所以,我們現在作石窟研究還應該進一步加深對敦煌佛教主題內容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