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究竟靠什麼才奪得皇位?

風起雜聲


朱棣的心志、手段遠超朱允炆,朱允炆低了朱棣好幾個數量級,朱棣稱帝是歷史的必然。然而,朱允炆真的就沒有機會嗎?當然不是,朱允炆就是傳說中那種把一手王炸硬生生玩爛的悲催孩子。。。而且豬隊友時不時就給對方送助攻。下面給大家講講,這順風局是怎麼被朱棣翻盤的。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史》形容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似先帝。朱元璋非常器重他,曾說:攘外安內只能靠他。甚至將明朝的政治中心北平分封給他。朱棣也非常爭氣,跟自己的岳父徐達把殘元的勢力阻擋在北方,兩次北伐,兵不血刃的招降蒙古大將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鐵木兒,把蒙古人虐了一遍又一遍。在朱元璋的兒子中,武功方面屬他最強。

然而古時候立太子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朱標就被立為太子。朱棣心中肯定不平衡,但怎麼排都輪不到他,他前邊還有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他只能老老實實的做燕王。第一次爭奪太子,朱棣完敗。

第二次爭奪太子的機會是在25年後。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死,等了25年,還是沒熬過朱元璋的身子骨,沒繼位就嚥氣了,享年37歲。這時候朱元璋心中開始糾結了,該立誰為皇太子呢?朱元璋有心想立朱棣,曾經試探的問群臣:我想立燕王為太子,你們以為如何?翰林學士劉三吾回應道:“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年長,可以繼承矣”。朱元璋無奈,於是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又一次毫無懸念的敗了。

有時候命運就像劇本,戲劇化的情節不斷上演。洪武二十八年老二朱樉死了,洪武三十一年老三朱棡也死了。這時候立朱棣為太子還真就合情合理了,但朱允炆已經立了五年了,並無過錯,朱棣還是沒有機會,而且朱元璋也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去找兒子們了,於是叔侄之間鬥智鬥勇的橋段開始上演。

朱允炆秉承皇位正統,手握重兵,而朱棣僅僅蝸居在北平一角,這麼好的開局,是什麼樣的神操作,能在短短三年靖難之役中,就把皇位丟掉呢?

其實,剛開始朱允炆做的還可以,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仁聲義聞遠播西域、朝鮮。但這遠遠還不夠,朱允炆最想做的就是削藩。在兩位重臣齊泰、黃子澄的幫助下,朱允炆磨刀霍霍向叔叔。

1398年7月。周王被兒子舉報,於是被廢,扁為庶民。1399年4月湘王自焚而死,齊王代王被廢為庶民。6月,削岷王為庶人。朱允炆一年內廢了五個王,戰果累累,手法狠辣。其他沒有被廢的王爺們都戰戰兢兢,如同待宰的豬羊,甚至朱棣這時候也只能算是一隻比較強壯的羊。

接著,朝廷以北部邊防漏洞為名,派都督宋忠帶走三萬燕王府護衛軍駐紮開平,又調北平左右衛軍赴臨清練兵,再令謝貴、張信掌握北京都指揮史司,工部侍郎張昺去北京做布政使,三人負責監視朱棣。朱棣別說打南京了,北京他都出不去,而且三個兒子都在南京做人質,更不敢起兵造反。朱允炆此時只要再加把火,使使勁,很有可能就幹掉朱棣,此時勝面還真是不小。

反觀朱棣已然被逼到絕境,於是他開始裝瘋了。

瘋到什麼程度?蓬頭垢面走在大街上跟別人搶東西吃,晚上就睡在大街上,大夏天穿著棉襖抱著火爐瑟瑟發抖還讓加炭。朱棣這份堅毅的心志和影帝般的腹黑表演天賦,絕對是當皇帝的料。謝貴和張信這兩個豬隊友看到後,向朝廷稟報,燕王是真瘋了。朱棣趁機向朝廷告病,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回來看望。另一個豬隊友黃子澄開始送助攻了,他向朱允炆建議:恐事覺,彼先發有名,且得為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這時候,黃子澄居然還認為不能讓朱棣發覺,擔心他懷疑削藩,勸朱允炆放人。朱允炆居然真聽了這貨的蠢招,把朱棣的三個兒子放了。。。放了。。。

1399年6月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朱棣誘殺了張昺、謝貴,連夜奪下了北平。8月朱允炆令老將耿炳文率30萬大軍討伐朱棣,被朱棣大敗。敗績傳入南京,朱允炆又驚又怒,召來齊泰和黃子澄商議。黃子澄又開始了他的表演,向建文帝推薦了大草包李景隆為主帥。於是,朱允炆拜李景隆為大將軍,率50萬大軍北上,討伐燕王,圍攻北平。10月,朱棣攜朵顏三衛於鄭灞大破李景隆部隊,李景隆連夜逃往德州,全軍潰散。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師,被黃子澄壓下了,他謊稱李景隆大勝,因天氣寒冷,暫時退往德州,朱允炆大喜,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師。黃子澄的神操作可謂是一波連著一波,讓人目不暇接。1400年4月,在建文帝的多次催促下,李景隆硬著頭皮與朱棣在白溝河決戰,毫無疑問的又輸了,退到德州,隨後又退到濟南,同年10月回到南京。燕軍一路南下,打到了鎮江,屯兵修整數日後進攻南京,李景隆直接投降,開門迎敵。。。朱允炆看大勢已去,消失不見。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

  • 結語

朱棣能成功的原因有五點:


1、朱棣文武全才,心志堅毅,知人善任,身邊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作戰所向披靡。

2、朱元璋殺了太多的開國名將,導致朱允炆幾乎無人可用,派出的老將耿炳文善於防守,並不擅長進攻。

3、朱允炆削藩太過急躁,又削又廢,完全不給活路,徹底激化了矛盾,把剩下的藩王徹底推向朱棣一邊。

4、朱允炆重文輕武,讓一群儒生出謀劃策,自己又沒有軍事才能,方孝孺、黃子澄等文官的低級失誤導致最後的崩盤。

5、朱允炆識人不明,優柔寡斷,眼高手低,毫無韜略。聚攏這麼多的蠢材坑自己,這應該是失敗的最大原因。


弘毅說歷史



這個問題看似沒什麼難度,實則是使人毫無頭緒啊!

朱棣靠什麼奪得皇位呢!?

這個讓宋安之咋說呢!籠統來說,自然是靠實力和運氣啊!

朱棣可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明初的藩王權力本來就大,更何況是邊境的九大塞王呢,權力更是大。

朱棣也是經歷過戰爭歷練的,明朝開國以後曾對於元朝殘餘勢力北元(蒙古)進行了八次北伐,朱棣就參加過其中兩次北伐,還是戰功赫赫,表現很不錯。

正因為有這樣的資歷,所以朱棣在起兵造反以後,可以拉攏到很多邊境將領支持,更是打的建文帝的南軍丟盔棄甲。

而且人家朱棣也聰明啊,覺得自己兵力不足,跑弟弟寧王那裡,還將戰鬥力強悍的朵顏三衛給騙來,為自己所用。

而且人家朱棣運氣好啊,遇上一個很水的對手建文帝朱允炆啊。

朱允炆這個人指揮能力很水不說,還很仁慈,像命令大軍北征朱棣之時,說道:“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光是這個神操作,就使朱棣很多次死裡逃生了。


宋安之


朱棣能夠奪取皇位靠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實力,另一個是運氣,如果要比較哪個作用更大,應該說是運氣。



朱棣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行政能力也非常強。論能力朱允炆和朱棣不在一個層次上,朱棣和朱元璋是明朝兩個能力最強的皇帝,毛澤東評價說,明朝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不識字的皇帝搞得好。

靖難之役,朱允炆雖是皇帝,但能打仗的武將都被朱元璋殺了,能治國的文臣也被朱元璋滅了。論打仗朱允炆的武將沒有抵得過朱棣的,論策略朱允炆的文臣根本不是姚廣孝的對手。



朱允炆是皇帝,他掌握的戰爭資源要比朱棣掌握的戰爭資源大得多,但是戰爭最終的決定因素是人,朱棣的人要比朱允炆厲害得多,這場戰役大概率朱棣會贏。

既然朱棣的勝靠的是實力,為什麼還說運氣成分更多大呢?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實力都是比較而言的,因為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才能顯得實力強,遇到這樣的對手靠的是運氣。

朱元璋為了避免他創下的大明江山落入別人之手,把能打仗的武將都殺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竟然沒有優秀將領可用,這是運氣之一。



朱允炆對儒家思想很重視,因此重用書生,他身邊的三個重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儒都是儒生,他們文化很高,氣節沒問題,但政治能力都很弱。這是運氣之二。

朱允炆是個東郭先生,他對即將出徵的老將耿炳文說,不要殺朱棣,讓他揹負殺叔罵名。朱棣就是狼,他要吃朱允炆,朱允炆還要保護他,可見朱允炆迂腐至極,不比東郭先生強多少。這是運氣之三。

歷史上,如果不是腐敗透頂的王朝末期,造反很少有成功的,朱棣是個特例,所以說朱棣成功更主要靠的是運氣。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談到朱棣登上皇位的前情後事,必須要按照明朝自己寫的史書才更可信。

為了避免有人說清修《明史》不可信,引起爭議,所以我參考專門描述這段歷史的《奉天靖難記》,來給大家說說這個過程。這部史書是明朝人自已寫的,而且作者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是經歷者。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出生時就有異象,【雲氣滿室,光彩五色,照映宮闥,連日不散。】

因此,朱元璋和馬皇后很寵愛他【心異之,獨鍾愛焉】。

朱棣文武全才,天文地理,外語化學,無所不精,性情仁厚誠實,享譽四海,得到眾人的愛戴。

【文武才略,卓越古今。勤於學問,書一覽輒記。六經群史,諸子百家,天文地誌,無不該貫。日延名儒,講論理致,自旦達暮不休。言辭從容,簡明典奧,謙虛處己,寬仁愛人,始終如一,意豁如也。任賢使能,各盡其才,英賢之士,樂於為用。下至廝養小卒,鹹得其歡心。暇則閱武騎射,便捷如神,雖老將自以為不及。每料敵制勝,明見千里,賞罰號令,不爽而信。用是威震戎狄,虜人帖服,不敢近塞。】

他對兄弟也是一團和氣。

【仁孝友弟,出於天成。】

這麼優秀,被朱元璋寄予厚望。

【太祖常曰:“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

朱棣長得也很帥,美男子一個,有帝王之相。

【上容貌奇偉,美髭髯,舉動不凡。有善相者見上,私謂人言:“龍顏天表,鳳資日章,重瞳隆準,真太平天子也。”】



當時的太子朱標,總是幹壞事,違逆朱元璋,朱元璋責備他,他就懷恨在心,行詛咒魘鎮,咒朱元璋,還私下招募了三千死士,養在宮中,欲謀不軌。

【初,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常於宮中行呪詛,忽有聲震響,燈燭盡滅,略無所懼。又擅募勇士三千餘,東宮執兵衛。】

朱元璋就和馬皇后商議,想把帝位傳給朱棣。但朱標聽到消息,就日夜嚴密監視朱元璋。

【太祖聞之,語孝慈高皇后曰:“朕與爾同起艱難,以成帝業,今長子所為如此,將為社稷憂,奈何?”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與知,惟陛下審之。”太祖曰:“諸子無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撫國家,吾所屬意。皇后慎勿言,恐洩而禍之也。”有潛以告太子者,太子乃日夜伺察太祖。】 

太子朱標就與將軍藍玉商議,欲圖謀逆。還汙衊朱棣。

【由是太子漸至猜疑於上矣。乃日夜構隙,求所以傾上。】

晉王也想當皇帝,他私造龍椅,性情惡劣,幹盡壞事,還養著吃人肉的狗,被朱元璋責備。而太子朱棣卻和他勾結在一起。

【時晉王聞太子失太祖意,私有儲位之望,間語人曰:“異日大位,次當及我。”遂僭乘輿法物,藏於五臺山。及事漸露,乃遣人縱,並所藏室焚之。自此性益猜忌,荒淫無度,醜聲日聞於外。又好弄兵,擅殺人。一日無事,以軍馬圍村落,屠無罪二百餘家,其慘酷尤甚。常飼惡犬,以齧人為樂,犬不齧人,即殺其犬。小兒為犬所齧,死者甚眾。】

他們互相勾連,汙衊和誹謗朱棣。還把朱棣的功勞據為已有。 

太子多行不義必自斃,死翹翹了,朱元璋想把皇位傳給朱棣。

【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屬意於上矣。】

但有奸佞之臣卻勸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

【學士劉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年已長,可立以繼承。”太祖遂默然。】  



尚未即位,朱允炆就想削藩,和黃子澄商量害人。 

朱元璋臨死前想傳位給朱棣,但被封鎖在宮中。    

【至是病革,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無敢應者,凡三問,言不及他,逾時遂崩。】

朱允炆篡改了遺詔。還作法,辱罵先皇,毫無半點悲傷。

【允炆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用巫覡以桃茢祓除宮禁,以硫磺水徧灑殿壁,燒諸穢物以闢鬼神。梓宮發引,與弟允熥各仗劍立宮門,指斥梓宮曰:“今復能言否?復能督責我否?”言訖皆笑,略無戚容。】

朱允炆聽信奸臣饞言,開始削蕃,太祖的子孫們被一個個清理,受盡苦難。

【拘至京師,削爵為庶人,遷入雲南,困辱至極,妻子異處,穴牆以通飲食。未幾,遂罪代王。已而罪湘王,逼其闔官焚死。又籍齊王,困於京師。又誣岷王,降為庶人,流於漳州。】

朱允文壞事做盡,居然焚燒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遺像。大興土木,蓋鹿臺。

【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

朱允炆無恥好色,奢糜無度,獸性大發,連老嫗、母豬和母羊都不肯放過。

【遣宦者四出,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慾。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



種種惡劣行徑不堪入目。以至於天象大怪,災害頻發。

【出公主與尼為徒,敬禮桑門,狎侮宗廟。嘗置一女子於盒以為戲,謂為時物,舁入奉先殿薦新,盒開聚觀,大笑而散。倚信閹豎,與決大事,凡進退大臣,參掌兵馬,皆得專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撻。紀綱壞亂,構成大禍。】

【狐狸滿室,變怪萬狀,徧置鷹犬,亦不能止。他如日赤無光,星辰無度,彗掃軍門,熒惑守心犯鬥,飛煌蔽天,山崩地震,水旱疫癘,連年不息,錦衣衞火,武庫自焚,文華殿毀,承天門災,雖變異多端,而酗樂自如。】

朱允炆還和姦臣們商議迫害英明神武的燕王朱棣。 

【齊泰、黃子澄曰:“但加之罪,何患無辭?今其書詞多營救周王,指以通情,夫復何辭?”】

【黃子澄曰:“為大事豈能顧小疵,況太祖常主立燕王,欲傳以天下,兩宮深致嫌隙。及至陛下,幾失大位,非二三臣寮力爭,則固已為所有,陛下安得至此?今事機如此,矧值其病,不因此時圖之,他日難也。”允炆曰:“燕王勇智絕人,且善用兵,雖病恐猝難圖也,宜更審之。”齊泰曰:“今胡寇來放火,以防邊為名,發軍往戍開平,護衞精銳,悉調出塞,去其羽翼,無能為矣。 不乘此時,恐後有噬臍之悔。”

允炆頷之,乃以謝貴為北平都指揮,張昺為布政使,訹誘王府官屬,覘察動靜。】



朱允炆集團佈下陷阱,準備將朱棣滿門抄斬。 

【齊泰等乃密謀令人上變告,適上遣人來奏事,齊泰喜曰:“事機就矣。”遂執之,鍛鍊成獄。即發符逮王府官屬,且令謝貴先發, 密約長史葛誠為內應,宋忠等為外應,令王府人無大小獲之必盡殺。】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忍無可忍,決定替天行道,揭杆而起,推翻朱允炆的殘暴統治。

【上親問謝貴、張昺,盡得奸惡交構之狀,上曰:“我初不信人言,奸雄設計逞毒如此之甚,幾為其所屠矣!聞之令人心膽震悼,不知有生。”於是大慟。對諸將士曰:“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鑑。

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予躬,實欲求生, 不得已也。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鑑予心。”將士聞之,皆感動流涕。俄陰晦,咫尺不相見。少焉,東方雲開,露青天,僅尺許,有光燭地,洞徹上下,將士皆喜,以為上誠心感格也。】


  

於是,朱棣就率兵南下,攻入京城,朱允炆畏罪自焚。朱棣在皇親眾臣的一致推舉下,即皇帝位。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元璋在世時封他為燕王。


1389年6月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在南京繼位為建文帝,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擁兵自重,對自己虎視眈眈。朱允炆年輕氣盛,在準備不充分的狀況下,聽憑迂腐的舊東宮親信黃子澄和齊泰的提議去削藩。一個月後建文帝意氣風發地開始了所謂的“削藩”行動,勢力較弱的幾個藩王貶的貶、關的關、死的死;到了第二年春天目標終於對準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朱棣早有準備只等過招。


為了削減朱棣的勢力,建文帝調兵遣將在北平的四周駐守,隨時準備動手。


刀已架在脖子上,沒有別的退路了,朱棣認識到朱允炆絕不會放過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在北平起兵,當年7月就掃平了北平外圍。


朝廷經過朱元璋二三十年對功臣的血洗,已經沒有良將謀臣為其賣命;建文帝只得派老將耿炳文率軍30萬平叛,但最終還是敗給了朱棣。建文帝又派年輕的毫無作戰經驗的李景隆集合耿炳文的殘兵敗將並調各路兵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圍堵朱棣,李景隆首戰即敗,退守德州,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軍60萬,自德州分兵兩路與朱棣會戰白溝河,再次大敗,退守濟南,朱棣佔領德州。

朝廷確實是無將可用,建文帝把實在是拿不出手的盛庯去替代李景隆,盛庯率20萬抵達夾河與朱棣決戰,可老天爺還是眷顧朱棣,打敗了盛庯,夾河之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朱棣極大地士氣,原本接應盛庯的吳傑、平安等人聽到戰敗的消息後落荒而逃,朱棣戰情一片大好。
建文四年元月,朱棣率兵取道館陶渡河,攻克南京的門戶徐州,同年六月攻破南京,建文帝逃得無影無蹤,朱棣即位稱帝,年號永樂。
朱棣在歷史上頗受爭議,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手上也沾滿了鮮血,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的將士戰死沙場;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年的政治生活。

遺產君


關於這個問題無法給出絕對答案,但是可以根據中國歷史的更替循環規律得出一定的結論。

首先朱棣想奪得皇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中國人最講究的,如果三者缺一,都不能實現奪取皇位的目的。

所謂天時,當時的皇帝朱允炆統治政權已經出現了問題,中國人向來迷信明君統治,如果皇帝本身出現了問題,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一方面是朝政混亂,一方面是地方民間動盪不安。這就為朱棣提供了天時。


其次地理。朱棣在朱元璋的鳳陽老家做藩王,這個地理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其雖然死了,但是聲威尚在,而朱元璋的老家則暗指正統。而朱棣在朱元璋老家做藩王,又聲威甚好,訓練兵馬,兵強馬壯,勢力強大。具有對抗南京政府的實力。


最後,說人和。因為前兩個原因的促成,導致朱棣身邊擁簇了一大群能人義士和勇將猛士。在此三個條件的完美撮合之下,朱棣打敗已經搖搖欲墜的朱允炆政權,奪得皇位,那是志在必得,順乎天意。


說歷史的女人


朱棣奪位真的是靠運氣,也算間接靠了他老爹朱元璋吧,首先,朱允文不作死,朱棣看北京那一隅之地絕不是朱允文的對手,另外由於朱元璋殺戮功臣,使得將門對老朱家的內鬥敬而遠之,有能力的大將又被殺完了,沒有一個能力可以匹敵朱棣的將領能領軍,最終讓朱棣逮到了個機會打到南京,所以說運氣真的很重要


大宗師令東來


朱元璋死前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嫡長孫。登基後的朱允炆開始了削蕃政策,剛開始還是很順利的,不過朱棣作為燕王不甘心如此,於是打著清佞臣的旗號,與自己的侄兒展開了戰鬥,不過朱允炆害怕傷到自己的四叔,前線將領打仗畏手畏腳,決策失誤,被燕王朱棣攻取了南京,而朱允炆下落不明。自此朱棣成為了皇帝,再後來遷都北京。


城南舊事a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3]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裡,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藩王勢力日盛。



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1]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