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於流域內沿河各地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如飛雪,引人注目,當地居民稱蘆花為“苕”,故名苕溪。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1088年,米芾從無錫去往苕溪時做了六首詩,合錄一卷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乃米芾的經意之作。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苕溪詩帖》雄渾老辣,瀟灑自然,是很多人學米入門之帖,但苕溪帖也因為技法上略有”刻意“而使學書者往往僅學到米字的皮毛以至於”怒張“不得筆。

《苕溪詩帖》不僅是初學米字者所愛之帖,也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喜,今天蒐羅出來一些名家臨作,看看他們是怎麼學習此帖的,或有啟發哦。

沈 荃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沈荃 (1677)行書《苕溪詩》卷

沈荃是清朝的探花,當時書法非常有名氣,看到這幅臨米之作,以方筆為主,打眼一看還以為是臨蘇字呢。

方筆能夠減少扭動帶來的造作繁雜感,但同時因為方而露尖之處若是過多,則顯得不夠蘊藉。這幅沈荃送給朋友的臨作,反倒是落款的小字更加精彩。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隋 振 業

這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不知道這麼“心寬體胖”的字,喜歡董其昌的康熙爺怎麼看,又讓我想到了那句臺詞,“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張 廷 濟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清代的金石學家,金石學家臨起帖來不一般,這《苕溪帖》感覺就像是魏碑版的行書,借用了一下米芾的詩而已。不同的是,虛實變化倒有些耳目一新,不過稍微生硬了點。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林 則 徐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大官兒級的書法愛好者,過去的大官兒愛書法起碼不胡寫,他們都有比較很厚的學養和技法訓練,所以即便是玩,也玩得很有格調。

這幅作品厲害的地方就是把米字“掰正”了,沒上更高的境界也是因為太正。一些字流美端莊的程度不下現在電腦裡的“華文行楷”。

書法是水,是流動的,是隨機的,是遇土成泥的,”水“被安排的太過”妥帖“就快成了死水。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第二幅臨作則更多了些草意,行氣通暢,但因為大尺幅的連續運筆迫使其以小字的方式發力,故滿紙提按,線條的厚重感略顯不足了,而連續的側轉和牽絲縈繞,也顯得太過”花哨“,失了大字該有的厚重感。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餘 叔 巖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這是京劇餘派創始人餘叔巖先生的臨作,真的特別想不到哈,過去京劇藝術家的綜合修養居然如此之高。

此作豎式書寫,章法妥帖大方,拉開行距,拉勻字距,字大小也拉勻,稍有算子之嫌,不過用筆血肉豐滿,結體較原帖無老辣之氣更顯甜美之意。

沒有原帖跌宕,但看著倒也是養眼,感嘆的是深沉凝重的老生藝人,書法呈現出來的卻有甜美的蘊藉之意,可見其審美理想。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以京劇為生,書法達到此境界並非易事,據說他為了能夠繼承和發展,專門向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詩詞書畫,還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四聲、音韻方面的知識。憑著他的文化素養,終能繼承譚派而出新,可見中國的藝術,高境界都是“功夫在詩外”的。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丁 治 磐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投筆從戎的儒將丁治磐的作品,更講究形式,有字有畫,對聯配中堂,那個時代流行的形式。作品整體上有一股升騰之氣,相比之下,中間部分的小字,寫的有些草率,而對聯的字更顯得老辣,見碑見帖見明清人。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吳 華 源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是畫家,又是藏家,眼界必定不凡,此作寫的倒是清雅勁健,書寫速度應該不慢,紙比較湮,故有如“住”字起筆處的疙瘩狀,整體上能看出來對原作和字的嫻熟,故能出己意。

陳 奕 禧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寫扇面是明清文人愛玩的,在扇面上臨帖更是常見,這個臨作用筆非常細膩,把苕溪帖臨得更加豐腴(當然和用墨也有關)。

啟 功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啟功先生臨帖不像,還是“啟功體”,很有書卷氣息。

曹寶麟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當代研究米芾的重鎮,曹先生一手米字享譽當代,這是一幅大字臨作,能看出來寫出了米字的風檣陣馬之感,很犀利,墨色變化也很好。只是一些用筆略顯雷同了點。

古今書家同臨《苕溪帖》,差別竟如此之大

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苕溪帖》很受寵,歷來有書家墨客喜歡,或者實臨,或者意臨,或者”玩弄“形制。此帖是米老經意之作,故技法完備、風格獨顯,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莫學習氣,需練準眼力。好字,都是恰到好處的美感,而不是搔首弄姿。

最後順帶問一句,這麼多臨作,您各位覺得哪位得了米家真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