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系列
NO.1 文明的定義與帝堯、黃帝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一直想寫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華上古史,於是展開了閱讀和研究。然而這件事一旦開始,卻是一個不了之結。原因在於,沒有詳實的史料和更多的證據。也因為如此,國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搞出來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備受詬病。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確切的紀年曆史,是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好吧,我們就先從5000年文明開始講起吧。
文明是怎麼定義的?
喝口茶,靜下心來,讓我們進入遠古時代的中國,開始對中華文明的探索旅程吧。
都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長達5000年的文明史。但我國目前國家認定的《夏商周年表》,也僅僅只是把夏朝的建立,推定到公元前2070年,距今4090年。
而最近吵得火熱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引來了無數爭議。連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主持者許宏先生,也不願意肯定二里頭就是夏的都城。這些都是後話,在此暫且略過。
就算按照中國人自己的認定,夏朝確實存在過,中國的文明史似乎也只有4100年,離5000年文明尚有900年的空白。是不是真的就如同某些學者所言,中華文明史沒有那麼長時間呢?這就是閱讀《真知堂上古史》的目的所在了。
何謂文明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國際史學界關於文明的定義。
何謂文明?其實這個問題在國際上尚有爭議:
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認為:“不論任何文化,只要具備下列三項中的兩項,就是一個古代文明。這三項標準是:1.有高牆圍繞的城市,2.文字,3.複雜的禮儀中心。”
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張光直認為:”初期文明的一般標誌是:青銅冶金術、文字、城市、國家組織、宮殿建築、廟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築。“
而馬列主義的偉大導師恩格斯則主張:“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則認為:“城市的出現是文明時代的開始。”
我國學者夏鼐先生指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三個要素”;安志敏先生則說:“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築等要素的出現,作為文明的具體標誌。”
其實從上面這些學者的觀點來看,所謂文明的定義,大致上有三到四個要素是為大家們所公認的:
第一:城市的出現。城市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城牆圍繞,但一定是古人類的大型聚居地區。
第二:文字的出現。文字應當用於文獻記錄而傳之後世。
第三:青銅器的出現。青銅器是第一種人造的合金,相比陶器而言,它改變了歷史。有了青銅,人類從新石器時代進入到了青銅時代。
第四:宮殿,祭壇等禮儀性建築。這是宗教和君主權力的象徵。有了這二者存在,國家出現了。
所以,綜上所述,有的學者認為是三項,有的認為是四項,有的認為只要具有兩項就能稱之為文明。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我們真的有5000年文明嗎?
《尚書堯典》,春秋時代認為堯帝可信
從上我們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國際上關於文明的定義,並不是以它是否有明確紀年傳之後世的史書來確定的。
那麼,我國古代史書到底記載了多少年呢?想搞懂中國上古史,先得了解這些古籍。
目前,最可靠的中國古代文獻是《尚書》。《尚書》的意思是上古之書,據說是春秋時期思想界孔子從當時流行的古籍中篩選出來的古代文獻。
而被孔子刪掉沒有選入《尚書》的古代文獻,則被稱為《周書》或《逸周書》。
《尚書》第一篇為《虞書 堯典》,省略掉後人加入的部分,它這麼寫到: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尚書 堯典》
這段話一看,就是後人追述所寫,而不是帝堯時代的原文。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意思是:“據說上古時代,有一位帝王堯,名叫放勳。他很有威儀(欽),聰明(明),文化水平高(文),道德也很好(思),足以安定天下(安)。。。”也就是誇耀帝堯道德文章好的意思。
這段話極有可能就是孔子所寫。而真正的帝堯時代的上古文獻是下面這段:
“帝曰:“疇諮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籲!嚚訟,可乎?”
帝曰:“疇諮若予採?”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帝曰:“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僉 曰:“於,鯀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
九載,績用弗成。”《尚書堯典》
文字佶屈聱牙,大家可能看不懂,我來講解一下。
這段話記載了帝堯時代的一次御前會議。出現了幾個人,分別是:
帝堯,放齊,帝堯的兒子朱(丹朱),驩兜,共工,四嶽,鯀。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帝堯要求大臣舉薦賢能,放齊和”驩兜推薦了丹朱和共工,帝堯予以否定。帝堯又讓四嶽(四方的統領)推薦賢能人士治理水患,四嶽推薦了鯀。帝堯雖然不滿意,但還是讓鯀去治水,結果,九年沒能把水患治好。
帝堯時代的事情後文會有詳解,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帝堯應該是孔子認定可靠的上古時代君主。帝堯如果可信,堯舜禹時期則都不存在疑問。那麼,還有更早時期的帝王(王朝)記錄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逸周書》、《國語》、《史記》,黃帝或為信史
其實除了《尚書》,《逸周書》也非常重要。
《逸周書史記解》裡,記載了周成王(西周第二位君主)在成周(洛陽)做了一個夢。夢裡驚醒後,他把三公和左史戎夫(史官名叫戎夫)四個人叫過來,跟他們講了一段話。
“ 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書 史記解》
這裡,成王一共列舉了數十位古代亡國的君主。包括:
"皮氏,夏后氏,殷商,有虞氏,平林,質沙,三苗,有扈,義渠,平州,林氏,曲集,有巢氏,會阝君,共工,上衡氏,南氏,有果氏,陽氏,谷平,坂泉氏,縣宗,玄都,西夏,績陽,有洛氏。”
這裡有我們熟悉的古王,大部分我們都不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君主都是西周建國之前,已經亡國的上古君王。
夏后氏就是夏朝,有虞氏就是帝舜,三苗就是堯舜禹時期和華夏爭戰的古國,義渠是陝西以西的西戎,有巢氏是傳說中三皇之前的人王,共工是堯舜禹時期的人物,坂泉氏就是炎帝神農氏,有洛氏則是被商湯征伐的古國。
其他的我們就不知道是誰了。
這段出自周成王的口述文字,說明了周人對上古君王的認識。我們知道,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幾年後,武王就死了。武王死後,由幼子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不久又發生了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聯合商朝王子武庚的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回師,在河南洛陽營建了成周,並把部分商族遷移到這裡,設立了成周八師來監管他們。不久,成王成年,周公旦還政於成王。
所以,上述這段歷史,大約應該是公元前1000年之前,1046年之後的某一天,周成王所說的並被左史戎夫記錄下來的話,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史記解》中並沒有出現黃帝的名字,但是出現了與黃帝作對的炎帝坂泉氏。那麼,炎黃二帝的最早記載又出現在那部古書呢?答案是《國語》。
《國語》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它的出現比司馬遷的《史記》還早300多年,所以具有更高的史學價值。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國語 晉語》
這裡明確指出炎黃二帝乃同父同母的兄弟。
而同時期孔子及弟子所編的《易·繫辭下》則指出,神農氏之後,是黃帝和堯舜,這裡的神農氏,就是黃帝執政之前的古王,也就是炎帝。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易·繫辭下》
那麼,為什麼在《逸周書 史記解》裡炎帝又被稱為坂泉氏呢?
原因在於炎黃二帝為爭奪天下,曾經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坂泉之戰。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史記 五帝本紀》
司馬遷應該是讀過《逸周書 》的,因此,他把周成王說的坂泉之戰,搬到了《五帝本紀》裡,並以黃帝為五帝之第一人,第一次在史書中提出了五帝概念。
《史記》成書大約是公元前100年-前90年左右的事。
小結
也就是說,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逸周書》,到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國語》,再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史記》,黃帝作為上古時代,早於堯舜禹時期的王者,已經出現在了中國古人的言論中。早於黃帝時代的,還有炎帝神農氏(坂泉氏)。
黃帝到大禹之子夏后氏啟建立夏朝,中間還有五位著名的古代王者(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如果能確定五帝的存在,則中國的歷史最少也要往前推4-500年。
這樣,以公元前2070年為夏禹或夏啟建立夏朝的開始,中國的古代王朝則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換句話說,中華文明就有4500年曆史了。
那麼,黃帝到五帝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的時代能稱之為文明嗎?有沒有古代遺蹟能驗證他們的存在呢?下一回為你講解。
閱讀更多 瓷器鑑定真知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