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為什麼與十三爺有過命交情,同母的十四反而關係不好?

野路上


兄弟之間的感情與親疏和父母脫離不開聯繫,雍正與兄弟之間的關係自然就不得不提他們的父親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可以算的上清朝的“武帝”,十幾歲拿下權臣鰲拜,青年時期又平定三藩,之後提拔姚啟聖和施琅等人成功收復臺灣。對於分裂清朝的勢力康熙也是絕不手軟,割據一方的準葛爾丹最後也落得身首異處。另外在東北,和老毛子幹仗也沒慫過,尼布楚之戰將沙俄侵吞中國的野心一下打沒了一百多年。 都說虎父無犬子,但是對於皇帝來說,一般老爹很厲害,作為繼承者的皇子就都比較坑爹。康熙剛一開始立的是老二胤礽,可是老二沒能擺正儲君的位置,從而被康熙廢掉。於是其他的皇子便開始對皇位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什麼大爺黨,三爺黨,八爺黨的都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


雍正雖表面上與世無爭,但是對於皇位也是十分渴望的,因此他和十三阿哥結為了革命的戰友。但是雍正還有一個同母兄弟十四阿哥,這個老十四不但沒有幫助老哥爭奪皇位,反而是加入了老八的陣營,後來還處處和他親哥作對,這又是為何?

首先,老十四這個人從小嬌生慣養,對於哥哥從來沒放到眼裡。都知道雍正是佟佳氏養大的,可是事實上雍正的生母並不是佟佳氏,而是出身低微的德妃。

當年德妃生出雍正的時候,連嬪都不是,所以當雍正生下來之後,她連養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後來德妃慢慢得寵,相繼給康熙生下好幾個兒女,從而成為後宮四大妃之一,掌管永和宮。而十四阿哥正是在德妃得寵之後生出來。所以德妃親自撫養,康熙也對這個小兒子寵愛有加,整天走哪都帶著。在清朝皇子一般十八歲之後都會被派到宮外居住,但是老十四在十八大婚之後卻被康熙特批可以住在宮中。
而四阿哥自小離開生母,養成了安靜孤僻的性格,也不討人喜歡。所以德妃就一直冷落胤禛(雍正),卻疼愛胤禵,讓胤禛心裡很不是滋味,打心底裡羨慕嫉妒這個親弟弟能得到母親的所有疼愛。


父母如此寵愛的十四阿哥胤褆怎麼能看得上自己的親哥哥?

兩人雖說是同母,但是卻從來沒有共同生活過,而且康熙皇子眾多,親兄弟之間的關係可能反不如異母的兄弟。後來雍正即位了,老十四回京,見到遠處已是皇帝的雍正不但不跪反而是大放厥詞,雍正也沒辦法,雖說這胤褆不聽話,可是畢竟也是自己的親弟弟啊,所以也就這樣過去了。由此可見,胤褆這個人,情商實在太低,要不是看在已是皇太后德妃的面子上,估計雍正就不是把他幽禁那麼簡單了。


而老十三,雖然不是雍正的親兄弟,可是雍正和他的關係確實比親兄弟還要親。雍正即位以後,立馬就封老十三為怡親王,而且還給他委以重任。當他去世的時候,雍正那叫一個傷心啊。

為何雍正就和老十三這麼親呢?

在十三阿哥小的時候,雍正受康熙之命教這娃功課,老十三不僅聰明伶俐,而且還十分的好學。既是哥哥又是老師的雍正當然是十分的喜歡,而且老十三長得好,是個人都會喜歡的。

還有一點孤僻的雍正跟同樣失去生母的十三阿哥胤祥,惺惺相惜玩到了一起,這是不失一種互相取暖的兄弟關係。

在九子奪嫡的時候,老十三還給雍正背了不少鍋,雖然雍正表面上裝出不想當皇帝的樣子,但是其他的皇子都知道這貨不過是個大尾巴狼。好在此時老十三挺身而出,為雍正捱了不少刀子。


後來雍正當了皇帝,身為親王的他也不驕橫,反而是和雍正兢兢業業的幹起事業了。而這樣的人,不喜歡都難。

總的來說,雍正和親弟弟胤褆之間關係差,一是因為沒有共同生活的經歷,另外一點就是胤褆這個娃情商真的太低,雍正都當了皇帝了,還是和以前一樣耍橫擺譜,沒有擺正自己的地位,不斷的挑戰雍正的底線。

反觀老十三對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確,當弟弟就該有個弟弟的有樣子,而當臣子就該好好幹活。

君是君,臣是臣,很明確自己的地位,一心輔佐雍正,盡力辦才.深得雍正的心。

十四阿哥的一生是個悲劇,但從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現代社會那些桀驁不馴的孩子的影子,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成熟世故,放寬胸懷,小時候與父母鬥,與學校鬥,長大了與領導鬥,與社會鬥,這些人自視甚高但其實對很多事都看不透,如果運氣沒有那麼好的話是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生活的。


歷史早知道


雍正和允祥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允祥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敏妃就去世了,康熙皇帝把允祥交給了雍正的母親德妃來撫養,後來康熙皇帝又指定胤禛親自教允祥算學,兩個人非常投契,即使兩人有短暫的分離,兩人也會有書信往來,而且允祥的才能和忠誠讓雍正非常地信賴。

相反雍正和允禵,胤禛出生時他母親地位不高,所以只能由隆科多的姐姐佟貴妃撫養,雍正當上皇帝以後把他外公這一支都封的很高,但是沒有封他母親的外戚,這可能是對他母親不滿的地方吧。而十四阿哥允禵卻是德妃一手帶大,母子兩人形影不離,有一次他母親給他寄來荔枝的時候,他捨不得吃,寫了詩,其中兩句:天漿未敢輕沾齒,敬述慈恩籍管城。雍正和允禵他們不是在一起長大的,接觸的少,沒有什麼基礎感情。

在九子奪嫡過程中,十三阿哥允祥始終站在雍正這邊,十四阿哥允禵跟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他們幾個關係最鐵,始終是支持八阿哥允禩,所以雍正和允禵關係不好。


吾替施主把把脈


四阿哥胤禛(雍正)跟十三阿哥胤祥關係好,而跟同母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關係不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與人之間都是有緣分的,不一定血緣關係越近關係就越好,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因為志趣相投成為生死之交的大有人在。比如劉備與關羽張飛趙雲等就是生死之交,而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他們的親兄弟是誰,反而沒有多少人知道。

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之間比較志趣相投,成為鐵哥們。而十四阿哥胤禵個性爽直,重情重義,他從小和才華橫溢、為人謙和的八阿哥胤禩情投意合,關係非常好,因為八阿哥被康熙冤枉處罰,為了替八阿哥打抱不平,十四阿哥差一點被父親康熙拔刀殺害,幸虧五阿哥胤祺抱住康熙的大腿,十四阿哥才倖免於難。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是不清楚的。

其次是親兄弟為了爭權奪利同樣可以反目成仇。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為了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的也屢見不鮮,最典型的是李世民殺害一母同胞的大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並殺害李建成李元吉的全部兒子,霸佔李建成李元吉的妻子。李世民對那些不是一個母親生的十幾個兄弟,李世民反而沒有那麼狠。四阿哥與十四阿哥都是康熙比較喜歡的兒子,他們雖然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為了爭奪儲君地位反目成仇也在情理之中。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因此十四阿哥普遍被認為是康熙的接班人,這不能不讓四阿哥胤禛羨慕嫉妒恨,也是雍正篡改康熙傳位詔書甚至謀害康熙的傳說由來。

第三是兄弟之間拉幫結派。十三阿哥胤祥,出身比較普通。母親章佳氏,在康熙身邊只是個庶妃,生前沒有任何封號,死後獲得康熙追封敏妃。而胤祥在眾多皇子中排行十三,又沒有顯赫的母家勢力支持,是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機會的。為了自己的未來,很容易就選擇投靠某個年長的哥哥。


所謂九子奪嫡,實際上這九人雖然都在奪嫡鬥爭中表現搶眼,但大多數都不是自己爭儲位,主要爭奪儲君大位的只有大阿哥胤褆與二阿哥即皇太子胤礽,以及四爺黨與八爺黨。比如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就是依附八阿哥胤禩,八阿哥被康熙冤枉失去成為儲君可能以後,九阿哥十阿哥又隨八阿哥一起支持十四阿哥胤禵。這與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四阿哥胤禛的道理一樣,自己沒機會,就希望跟自己關係好的兄弟上位,以後自己也能有個好前途。

第四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在一起長大的關係往往比較好,比如四阿哥與十三阿哥一起長大,而四阿哥與親弟弟十四阿哥卻不是一起長大的。

十三阿哥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康熙皇帝把十三阿哥交給了雍正的母親德妃來撫養,後來康熙皇帝又指定四阿哥胤禛親自教十三阿哥胤祥算學,兩個人非常投契,即使兩人有短暫的分離,兩人也會有書信往來,而且十三阿哥胤祥的才能和忠誠讓四阿哥雍正非常地信賴。

相反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很少在一起生活過,胤禛出生時他母親烏雅氏地位不高,所以只能由隆科多的姐姐佟貴妃撫養,雍正當上皇帝以後把他養母這一支都封的很高,但是沒有封他生母的外戚,這可能是對他生母不滿的表現。



而十四阿哥胤禵卻是德妃一手帶大,母子兩人形影不離,有一次他母親給他寄來荔枝的時候,他捨不得吃,寫了詩,其中兩句:天漿未敢輕沾齒,敬述慈恩籍管城。

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不是在一起長大的,接觸的少,沒有什麼感情基礎。


厚德載物49847


前者是拉幫結派,後者是互相妒忌。


雍正跟異母弟弟十三阿哥胤祥關係密切,這個恐怕並沒有太多特殊原因,僅僅是皇子之間的拉幫結派而已。十三阿哥胤祥,出身比較普通。母親章佳氏,在康熙身邊只是個庶妃,生前沒有任何封號,死後獲得康熙追封敏妃。而胤祥又在眾多皇子中排行十三,不前不後,這樣的皇子,又沒有顯赫的母家勢力支持,是絕對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機會的。他們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未來,很容易就選擇投靠某個年長的哥哥。我們說九子奪嫡,實際上這九人雖然都在奪嫡鬥爭中表現搶眼,但好幾個都不是自己爭儲位,比如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就是依附八阿哥胤禩,後來又隨胤禩一起支持十四阿哥胤禵。這與胤祥支持胤禛的道理一樣,自己沒機會,就希望跟自己關係好的兄弟上位,以後自己也能有個好前途。


反過來,胤禛也需要有兄弟作為自己的的支持者。畢竟單打獨鬥太難了。所以自然也會在兄弟中挑選合適的人選,施以善意,或用情,或用利。除了胤祥,後來胤禛即位後頗受重用並且最後成了雍正託孤大臣的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顯然也是他的嫡系兄弟,就像胤禩拉攏胤禟、胤䄉一樣的道理。這沒有太多特殊原因,或許兄弟之間發生過什麼,但歷史顯然不會記載。

然後就是為什麼胤禛和同母弟弟胤禵關係不好。我說是相互妒忌,因為二人身上恐怕都有對方羨慕而不可得的。


胤禛身上有胤禵可望不可及的,一是更年長,二是皇后養子的身份。首先,年長這點無需多言,雍正作為四阿哥,排名靠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康熙有過兩次大封皇子,第一次康熙三十七年,胤禛獲封貝勒,八阿哥胤禩之後的皇子因為年紀小,在那次分封中都沒獲得爵位。第二次是康熙四十八年,胤禛獲封雍親王,胤禵僅僅獲封貝子。二人同父同母,僅僅因為年紀大小區別,胤禵一直在哥哥之下,自然不是很甘心。


第二是皇后養子身份。雖然二人都是德妃烏雅氏所生,但其實並不是一起長起來的。因為清朝早期規定皇子不由生母扶養,尤其是地位比較低的生母。胤禛出生的康熙十七年,烏雅氏還沒有任何封號,只是後宮一個普通女子。是胤禛出生後才獲封德嬪。所以,這樣沒有足夠地位的母親無法扶養胤禛,胤禛就被交由當時的貴妃佟佳氏扶養。而這位貴妃佟佳氏,後來成了皇貴妃,並最終成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這就是為什麼雍正即位後稱佟隆科多為舅舅,隆科多就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所謂子憑母貴,胤禛有了這樣一個養母,自然身份也是非比尋常。這恐怕是胤禵非常妒忌的。


明白了胤禵沒有的,同樣也就知道了胤禛缺失的,那恐怕就是母親的疼愛,甚至包括父親的疼愛。胤禵出生時,烏雅氏已經是德妃,真正的一宮之主,於是獲准親自扶養胤禵。所以胤禵從小受到母親的疼愛,這可能是小孩子最渴望的。而胤禛,出生後就在佟佳氏宮中。雖然佟佳氏貴為後宮之首,但畢竟不是親孃,難免有些隔閡。佟佳氏又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子,看著別人的兒子,或許不太好受,難保不給胤禛一點臉色(畢竟胤禛生母德妃在世,如果母親已死倒是可以全心全意做佟佳氏的兒子了)。胤禛曾被康熙評論為“喜怒不定”,恐怕也和早年的壓抑有關。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胤禛十二歲時去世,胤禛又回到生母身邊,這時候母親已經有了弟弟胤禵,胤禛似乎成了多餘的人,這對他幼小的心靈怕是影響很大。同時,胤禛的歸來,也分割了原本屬意胤禵全部的母愛,胤禵因此恨胤禛也是情有可原。


在母親這邊已經問題重重,偏偏胤禵在父親康熙這邊也很受寵。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因胤禩奪嫡一事欲嚴加治罪,胤禵拼死力保,氣得康熙拔劍欲砍。但事後康熙卻看中胤禵對兄弟的友愛,從此對其的賞賜都超過其他兄弟,甚至是他們這些親王。康熙五十七年更是封胤禵大將軍王,代天子出征,讓其成為皇位繼承者的大熱門。而胤禵的兒子們也被康熙親自養在身邊,要知道,胤禛的兒子弘曆、弘晝可是在康熙六十年才第一次見到爺爺。這種反差也讓胤禛嫉妒不已。

所以,從小不生活在一起的二人,又互相妒忌,為了皇位難免勢成水火,最終反目成仇。


伊耆角木


野史民間傳聞。四爺篡改遺詔。本來傳位十四爺。被改成傳位於四爺。話說,十四爺文武雙全,能力在雍正之上。雍正一直提防十四爺,就連西北戰亂,也是讓年羹堯代替。目的就是排擠自己親兄弟,穩坐來之不易的皇位。


鑫鑫vip666


親情一脈相承,沒有選擇。政治盟友志同道合,可以選擇。就這麼簡單。


gkyy2000


  

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和十三爺的關係很好,但是跟一母所生的十四爺關係不是很好,而且還站在對立的一面。大家都很疑惑,雍正和十四爺是一母所生,為何關係不好?反而和十三爺關係好?就跟小編一起探個究竟。

四爺和十四爺雖然一母所生,但是兩個人也就這點一樣了。 首先~四爺雖然是德妃烏雅氏所生,但是從小並不是在烏雅氏身邊長大,而是在皇后身邊長大的。康熙皇帝四個皇后,不記得是孝懿仁還是孝昭仁皇后了。 這和清代內廷制度有關,為了防止明代後宮亂相,清代對於皇子和後宮關係做了嚴格限制。自己生的並不能自己養,位份低更是一生下來就要抱走,見面不見面後宮嬪妃說了不算數。再長大些,皇子要入毓慶宮讀書,練武,更顧不上見面。所以對於四爺來說,烏雅氏和別人都一樣是額娘,情分上實在不特別。

但是十四爺是從小跟著德妃長大的,老二可以留著自己養活,那時候德妃已經是妃子了,母親偏疼小兒子是必須的,所以雖然一母所生,但是四爺和十四爺並不親近。反而正是這個一母所生,有可能加劇矛盾。

關於十三爺的生母,史書上語焉不詳。有科爾沁公主說,有出家修行說,有情死說。但是依照清代制度,可以料想他童年很艱難。因為按滿洲先例,雖然生母和兒子不親近,可是母親的地位直接決定兒子的地位。因為先是“子憑母貴”,後來才說得上“母憑子貴”。母親早死在後宮,那麼失恃的兒子日子怎麼能好過。不要說十三爺,能幹如八爺,也受了不少生母良妃衛氏是辛者庫賤奴的氣,康熙皇帝曾經明發上諭說老八不配當皇帝。四爺和十三爺的良好關係,應該就是在十三爺童年受到有身份皇子的排擠後,建立起來的,因為他們陪太子讀書,太子受罰都是老十三頂著,大家都欺負他,老四在皇后身邊長大,對他還算厚道,然後自然走得近。並不像其他人那樣見人下菜碟。

接著老十三在九王奪嫡時候站對了地方,跟著雍正幹了,沒和老八老九站成一隊。他被軟禁也是老八他們整得。老十四跟著老八幹了。不僅站錯隊了,康熙晚年他出去打仗,回來雍正已經繼位,他根本不服,回來大鬧天宮啊。清代的王爺和明代不一樣,明代王爺無詔不得進京,而清代王爺無詔不得出京。所以王爺外出處理軍務這件事本來就很敏感。只有帝王親征的時候這種事情才會順其自然,比如康熙親征,傑書和福全兩個親王隨行。而且大將軍王本來就不是王,清朝有八家鐵帽子親王,世襲罔替的。大將軍王什麼都不算。回來必然遭政治清算,雍正可是個小心眼,連年羹堯都容不下,別說十四爺。不安分就收拾你,老八老九是阿琪那,賽斯黑,高牆軟禁對於十四爺已經算是議親議貴了,皇太后死了會更慘。所以時代命運和性格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