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儒家思想對人們帶來哪些影響?

雲翼情感


儒家思想對現代的中國人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劍風就來為大家回答吧!

儒家思想流傳至今,在現代仍然具有時代的啟示性。 數千年的儒家文化與思想,引導著中華民族發展,讓中華文明具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和強大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核心理念與不朽價值。 儒家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能夠與時俱進, 探索儒學在現代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和所處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文的影響

當今社會由於互聯網絡的普及,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網絡上的一些信息和東西正在改變中國人的價值理念,使我們無意識地被潛移默化,從而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 在這種快餐式、碎片式和缺乏內涵式的文化情況下,儒家思想該怎麼應對呢?

劍風認為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發揚儒家文化的作用。 要有意識地將儒家思想融合在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我們需要的一些文化類的產品,更是要擴大這種影響。要將 儒家文化倡導的思想和道德理性在國際社會中發揚光大。 除此之外,我們不能讓儒家思想一成不變,還要 有意識地讓其他文化的思想融入其中,從而達到補充儒家思想的作用,不僅使其他國家更容易接受,還能讓儒家思想融會貫通,不斷更新,讓它永遠的處於為人類服務。

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環境的影響

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對中國的環境保護具有非常實用的意義。在儒家的哲學體系中,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這樣一種觀念對於我們處理環境問題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 在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有必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之道,才能在自然中生存的內涵。

今天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經濟協調發展和環境保護。 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在今天的中國環境保護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天然的具有適應自然發展的深遠效應。

結論

時代在發展,儒家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它應該吸納各方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儒家文化和思想不斷創新與發展,讓他的價值理念,超越其時代,讓其一直為人類生服務!


劍風撩歷史


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講求“三綱五常”,“天,地,君,親,師”,實則是一種思想主張,感覺沒什麼深度,沒什麼內涵,更談不上體系,所以儒學實則是一種口號,頂多算一種主張,算不上“學問”。

比如,儒家講求“三綱五常”,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算那門子學問啊。但因為這個東西符合統治階級的味口,是統治階級推崇的調調,短短几十年內,儒家就從漢高祖劉邦深深鄙視,往儒生帽子裡撒尿,到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統治了國人幾千年的思想。

從此,孔子被捧上了神壇,稱之為“聖人”,“至聖先師”,然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周遊列國求官,好勉惡勞,實不知“聖”在何處。

從此,腐儒們自稱“聖人門徒”,“名教子弟”,好一點的,還能“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好歹有點氣節;差一點,就是一群蛀蟲,明朝養士三百年,末了崇禎為湊軍費,窮得內褲都打補丁了,這幫“聖人子弟”要麼裝窮,要麼高呼“不能與民爭利”,動輒“請陛下發內帑”,實則一個個狠挖牆角,李自成來了一個個爭先恐後投闖,結果老李不吃這一套,讓劉宗敏敲骨吸髓弄出七千萬兩白銀,清軍來了,這幫蛀蟲又烏泱烏泱降清,那有點聖人門徒的樣子?禮義廉恥那去了?

從此以後,讀書人尋章摘句,皓首窮經,在淺顯低級的孔子語錄上耗費精力,既不事生產,也不探究宇宙奧秘,更不發展生產力,嚴重浪費了國人智力,深深鉗制了民族創新發展,被西方遠遠拋在了後面,深深領悟到了“落後就要捱打”的慘痛教訓!




星宿派高手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樓上的說得一樣,是烙印在我們骨子中的,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範為準則,受到儒家規範的約束。

下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認真讀一讀理解理解吧。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最好與西方文化對比一下能更易理解它的作用。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


上帝視野


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來給我們灌輸的尊卑有序,道德倫理,各種禮數,各種文治,興大學,廢武工(廢尚武,廢工技)。

現在的各種人際關係,各種禮尚往來 全是儒家思想的產物!他是一套教程,洗腦教程,教平民如何做一隻綿羊;如何做一隻優秀的綿羊;如何做一隻積極上進又優秀的綿羊!

儒家思想 也只是一種思想,他(孔子)的定位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他的優勢,也有他的侷限性!總體來說,功過都有!關鍵還要看統治者的操作水平!就像一個工具,一把扇子,天熱你扇扇可以,天你冷也扇,那就是作死了!

儒家思想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到處打仗,他有市場需求,但推銷錯了對象!孔子一心想把儒家思想推為國政,可惜,那時候各國都卯著勁,黃老更實用。秦 滅六國後,要建立統一新制度,在當時屬於超科技,超時代的!儒家未認清形勢,罵罵咧咧,阻礙社會發展的進步(儒家思想 最大的核心BUG )被滅一遍。

之後這種現象幾乎每次都是完美重複!

內施黃老,外示/施 以儒 !

過極失當,環復彼身!

中華智慧!

所謂帝王之道,不過如此,可又有幾人能看懂?


阿山WLS


作為中國流傳千年的哲學,儒家思想對國民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孝道。在喪事中特別能看出來,如披麻戴孝扶靈痛哭。先不說當前演戲的成分佔了大部分,但至少說明大家對於孝道還是認同的。

二,講究做人地道。一個公認的地道人大概有這樣的優點,就是忠誠厚道,待人善良,性格溫和,公平正直。這也是儒家思想中關於修身的要求。

三,講道理。中國人待人處事都講究個道理,那些不講道理的人是被所有人深惡痛絕的。什麼叫道理?道就是道家的天道,理就是儒家的天理,道理二字實際上是巧妙的把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完美結合了起來,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道家和儒家實在是同一家!

四,樂天安命。面對不可知的命運,不論儒家和道家都要求人們樂天安命,而根本不提倡人與天鬥。孔子就曾講過五十而知天命。在這點上,其實現在很多中國人已經完全背道而馳了,很多人就異化為反正命運是不可知的,那就及時行樂這樣的想法。殊不知儒家思想中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的深刻教導。

五,謙虛謹慎。謙虛歷來是中國人的美德,當然也來源於儒家和道家文化,周易中的謙卦就是由上地下山兩卦所組成,意謂大地中蘊藏高山。胸中有丘壑,外表靜如水,這也正是“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形象寫照。文學地說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通俗點說就是“槍打出頭鳥”,這些都是中國人普遍認同的真理。

大概就是這些了吧。


愛國學愛生活


中華傳承美名揚,儒家思想帶進取,

孝忠仁義信和遞,禮智廉平愛德傳,

國人規範為準則,德治教格育後輩,

核心理念綱規正,百川之長品精髓,

追求上進明意行,至善匯良民風淳,

禮智賢誠守信諾,儒道聖者至良善,

守信綿長多道庸,孝敬禮讓德行先,

傳承華夏之邦勉,勵精圖治敬儒家。


大山深處有人家


儒家思想作為古代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古代產生深遠影響更對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以下是我對儒家思想影響的一點看法:  一、儒家思想的內涵    首先,儒家思想講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為基礎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它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倫理和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貴君輕”“孝道”“大一統”“有教無類”等思想主張依然光芒四射。對儒家思想的發掘和借鑑,對儒家思想中的精華髮展和弘揚,可以更加豐富儒家思想的內涵,這對於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相當的積極意義,我認為儒家思想的積極因素及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儒家的仁政思想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仁政”學說是貫穿於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愛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仁政理念的變革和發展對現代社會的安定、和諧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代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的仁的影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  2、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如今的保護環境政策的制訂和實施有其指導作用  人與天道的結合使人不能違背“天的旨意”,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法則,把人與自然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作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能夠達到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有很大借鑑意義。也為我們堅持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人口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思維背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口號也體現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覺悟,是天人合一的體現。  3、“民為邦本”體現了當代社會人們“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儒家思想歷來十分重視老百姓的作用,認為百姓是國家安寧的根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歷來強調君子要有“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情懷。對現代社會的以人為本有重要指導作用。且不論政府是否真正做到了這點,但是口號中“以人民利益為重中之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無不體現了這點。  4、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養了大量高質量現代化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 “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這對教育大眾化和教育平等化無疑是一大貢獻,還有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98愛生活


中華文化的代表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為主,自漢武帝以後,更是納百家之長,成為主流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存在巨大且深遠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漢族及中國其他民族等民眾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

傳統的家國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當今社會文化氾濫,信息爆炸,國外各種形式的文化因素進入我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這些東西表面看來似乎沒有什麼,不過是一種供人娛樂休閒的方式,但實際上卻是在傳播一種價值觀念,使我們不知不覺地被同化,從而失去了民族的根。

事實上這是一種文化的侵略,可以稱之為文化帝國主義。那麼在文化侵略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孔子的儒家文化應當起一個怎樣的作用呢?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既然如此,只有發揚這個根本才可能發揮出儒家文化的作用。就文化產業而言,首先應當有意識的將儒家思想注入文化產品中,並且擴展著這種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提倡和平中庸,提倡道德理性,積極將這些思想注入文學藝術作品中,提高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擴大中國儒家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其次,應當有意識融合其他的文化的精髓,補充儒家文化,使之更容易為其它國家所接受。

儒家文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

孔子的天人觀對於中國的環境保護也有著指導意義。孔子敬天,注重天人合一,他曾求學於老子,而老子的思想中是有順應自然的成份的,孔子在構建他的哲學體系是吸收了這一思想的積極方面。因此,以儒家的天人觀中的優秀部分對待環境問題是積極而有效的。事實上,中國的儒家思想的內涵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內容,人類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在自然中生存。

當今,中國政府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說就是孔子天人觀在當今中國環境保護中的體現。積極的將孔子的思想在人民大眾中作宣傳,使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與自然相適應的慾望,本能的順應自然的發展,自然就會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事實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學習和實踐儒家文化的精髓後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完全展現其超時代的價值,我們的人生將會過得更加有意義


歷小鑑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烙印在我們骨子中的,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範為準則,受到儒家規範的約束。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

仁:仁者愛人。

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小橘子生活記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2000多年來的主流文化,其主要思想和核心理念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的發展粗略的劃分可分為先秦時期的儒家文化(這一時期的代表主要是孔子與孟子,是儒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時期)和漢武帝之後被董仲舒改造之後的儒家文化(這一時期以後儒家文化融合了陰陽學家、墨家、法家的很多思想,使其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並從此確立了其正統地位,主要服務於封建王朝的統治)。這兩個時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區別的。我想寫的我對儒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主要是對先秦時期的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所推崇的是“仁”和“禮”,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

所謂“仁”,孔子認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認為的“愛人”。由此可見孔子把他的“仁”的理念看為儒家最高的道德規範。

從小的方面,“仁”是指人與人自身、人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的關係。這要求人們要“仁者愛人”。從大的方面講,“仁”是指人與國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的關係。這就要求人們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儘管孔子所謂的“仁”即愛人是有等級差別的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應恪守自己的本分。但對古代中國道德規範和傳統的道德理念的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人自我認識、民眾人格昇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時中”、“合宜”的方法和準則,更是直接影響到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

所謂“禮”在很大方面主要是當時孔子為了維護西周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因此具有很大的消極色彩。例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三綱五常,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而對女性的壓制就更加的嚴厲,甚至可以稱得上泯滅人性。魯迅更是將其稱之為“吃人的禮教”。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思想也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適應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及父系男權社會統治的需要。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或許或多或少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吧。

孟子被稱為亞聖,對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他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將“仁”的思想由一種人的“仁”發展成為政治上的“仁”。把“仁”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念,主張實行王道。體現的原始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仁政”的思想影響了歷代君王的統治理念,對中國古代封建君王的統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引導帝王將相要時刻關注老百姓,關心民間的疾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君為舟、民為水,水亦載舟亦能覆舟”就很好的體現了孟子“仁政”的影響。他所創造出來的“貞觀盛世”更是代表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時期。

孟子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是在“性善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正是因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才認為實施仁政是可行的,才是王道。其最為著名的一段話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把仁義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

儒家思想主張的“仁者愛人”幾千年來被奉為道德規範與標準。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關係和道德傳統,對當今日益下落的道德理念的挽救及、倫理道德的教育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張積極入世,將個人的榮辱成敗與國家相聯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為立身的標準,成就了一個個豐功偉績的歷史人物,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更是推動了古老中國的發展,而對於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來說,這種積極入世的觀念有利於提到人們的國家榮辱的意識,對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於道家的無為與逍遙的消極的處世理念,我覺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