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南懷瑾先生: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南懷瑾先生: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易》之失,賊。”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壞得很!“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如果做人沒有做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越大,於是就“《易》之失,賊”了。

——《論語別裁》

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瞭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儘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託在這上面,如果都寄託在這上面就不行了,

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礙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

一切都是在不斷變易之中,而一切的變易,並非亂動亂變,而是循了一種固定的法則而變的。如何去找到這一固定的法則,還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為道是不虛行的。

——《易經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