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戚繼光抗倭時的“倭寇”究竟是些什麼人?他們全都是日本人嗎?

八戒逗你笑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一)倭寇的起源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1467年,日本發生了應仁之亂, 開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

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倭寇之患就是發軔自此時。這些由純日本人組成的強盜集團,可稱為“前期倭寇。”

自從明太祖以來,海禁作為一種鎖國政策,一直在堅持著。在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漸盛,當時朝廷於是開放了勘合貿易,但公元1523年爆發爭貢之役之後,朝廷遂宣佈中斷一切貿易往來,但就此斷絕了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漁業、手工業、造船業、貿易)的生計。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達,維持這種政策是困難的,於是產生了大量的海上走私貿易者。這裡頭有西方來的葡萄牙人,他們因為得不到明朝政府正式貿易的許可,不得不加人走私貿易,日本的商船則以國內豐富的銀生產為背景與之合流。

我國很多中小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鉅額的利潤驅動他們開始“暗中”和日本人做交易。走私者和地方鄉紳、官僚勾結,形成強大勢力, 起初他們以舟山雙嶼島為基地,正式將官方交易轉入地下走私交易。雙嶼港也因此一度成為亞洲最大、最繁華的海上國際自由貿易港。

公元1548年四月,嘉靖皇帝生朱紈為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防禦倭寇。

於是朱紈指派都司盧鏜率明兵由海門進兵,攻克了雙嶼港,活捉日本人稽天和中國海盜許棟等,並築塞雙嶼,堵擊倭寇,又將捕獲之通倭罪犯統統處死。由此,這幫中下層商人階級徹底淪為“遊寇”團伙。

但朱紈的行動觸犯了閩浙地主豪紳的利益,招致閩人官僚仇恨。最終導致御史陳九德的彈劾:

“閩人資衣食於海,驟失重利,雖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壞之。”(《明史》)

朝廷遂將朱紈革職,朱紈憤而自殺。朱紈被迫害致死後,東南海防廢弛,閩浙沿海人民和地主豪紳都深受其益,但中國的倭害從此越來越烈,國勢也越來越衰弱,作為大明皇朝的財賦重地、已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東南地區,受到倭寇的毒害,元氣大傷。

倭寇更加猖獗,荼毒東南沿海十餘年。但是這時的倭寇,其成分構成複雜,為區別於前面的倭寇,可稱為“後期倭寇”。

據統計,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嘉靖(1522年—1566年)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

(二)戚繼光抗倭

公元1555年,正是倭患最猖獗的時期,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積極抗禦倭寇。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他經過十年的抗倭,可謂是戰績驕人,重要的戰役統計如下: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犧牲陳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戰鬥:我敵對比:1500對2000餘,全殲2000多名倭寇,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己方犧牲陳四等3人。

長沙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

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犧牲陳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戰:擊潰數上萬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斬首688顆,己方無一人犧牲。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斬首960顆,俘虜26人。己方陣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滅300多名倭寇,斬首150多顆,犧牲20人。

平海衛戰鬥:斬首2622顆,己方犧牲金漁等16人。

仙遊之戰:擊潰10000餘名倭寇,殺死倭寇1000餘,斬首498顆,生擒1名,己方犧牲童子明等24人。

王倉坪戰鬥:擊潰倭寇近萬名,斬首177顆,己方無一人陣亡。

蔡陂嶺戰鬥:擊潰倭寇7000餘名,殺死1000多名,斬首160多顆,己方犧牲31人。

其實,這時的倭寇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真正的日本人在裡頭佔的比例數很小,並且不是匪首。

“今之海寇,動輒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之無賴,孑人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寧紹往往亦有之,夫豈盡倭也。”(《籌海圖編·敘寇源》)

“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其十之一二。”(《吾學編》)

不光是在海盜群中,倭人所佔的比例數很小。就是在整個集團的構成中,他們大多是被僱傭的,不過都是些跑龍套的角色而已,根本就沒有產生過首領。

“金子老、李光頭、許棟、王直、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顯、鄭宗興、何亞人、徐銓、方武、徐海、陳東、葉麻、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肖雪峰、謝老……凡十四蹤,皆昭灼人耳目,故詳列之。其餘或入寇而姓名不傳,或有名賊酋而未嘗專主兵柄,與夫事蹟之未詳者不敢濫錄也。”(《籌海圖編》卷八《寇蹤分合始末圖譜》胡宗憲)

從上面敘述可以清楚看到,胡宗憲列出的14股勢力最大的倭寇,他們的頭目都是中國人,而且是掌握“兵柄”實權的大頭目。這才是戚繼光抗倭的歷史真相!

看完以上數據,大家是什麼感受?怎麼看都好像有一種被歷史所忽悠的感覺。

同時問題也來了,既然南方沿海的匪患以海盜為主體,為什麼叫倭寇呢?

這裡頭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因為當時的朝廷不願意放開“海禁”導致的

明朝的海禁政策時寬時緊,但總體保持著封閉狀態。這一方面是不能違背洪武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一方面也是有利於統治穩定。而將東南沿海地區的動亂稱為“倭患”,無疑也有利於進一步說明海禁的必要性。

第二層意思是由於獎勵額度的差異造成的

抗倭畢竟是抵抗外族的侵擾,朝廷給予的各種獎勵,他們所取得的功績,要比剿匪多得多,所以很多官員都願意把剿匪這種事情當做抗倭來上報。

第三層意思來自於被抓漢人的招供

這些被抓住的漢人也願意把自己說成是日本人,這樣可以避免那些尚在明朝的家屬受到株連,保全了其家人的安全。

(三)關於海禁所引起的反思

中國古代自漢、唐、宋、元以來,各朝基本上採取了對外開放政策。當時的中華文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從西漢開始,張騫通西域,到唐朝開闢了陸地絲綢之路,後來又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的對外交流大致有一下幾種渠道: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

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

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

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

對外交流,促進了貿易的發展,也促成了經濟發達,文化的繁榮。唐天子還被西域各國尊稱為“天可汗”,可見當時的影響力。

到了明成祖年間,最後又冒出一朵火花,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當時他的船隻噸位不可想象。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花費600萬兩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

但是這次遠航除了引進一些外國的物產以外,什麼都沒有留下。但這也就是中華帝國最後的一點餘暉了,鄭和下西洋成了最後的絕響。

這個時期由於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朝廷卻要實行全面的海禁!

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世界都發生了什麼?

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以下是幾個標誌性的事件: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德國人馬丁·倍海謨設計出第一臺地球儀。

1498年 華斯科·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闢了印度航路。

1522年 9月6日,麥哲倫的船隊回到聖盧卡港,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533年 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滅亡新大陸的“黃金之國”印加帝國。中國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古文明。

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

“自有史以來,海權都是統治世界的決定性因素,任何國家要稱霸世界,並在國內達到最大限度的繁榮與安全,控制海權為首要之務。陸權國家,如果沒有出海口,無論其國土如何廣袤,最後終難免於衰亡的命運。一個國家如果能用海軍力量控制了海上平原,並保持強大的商船隊,則全世界的財富資源,便都可以供他役使。”(《海權論》[美]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而我們的朝廷呢?此時卻正在慶祝抗倭的巨大勝利和禁海的成功上。就像潑髒水連孩子也潑掉了一樣,海面是平靜了,但在喧騰的海洋裡,從此少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身影。

這時的我們,要說GDP,科學文化技術,還是世界一流的。但坐吃山空,世界正在發生鉅變,而我們卻獨居一隅,夜郎自大,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世界有多大,還堅守天圓地方這個古老的傳說。最終失去了這次和世界的交流與碰撞的機會。

時間又過了200年,西方的工業革命到來了,西方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時已是大清王朝,他們延續了明朝閉關鎖國的國策,依然做著泱泱大國的夜郎夢。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此時的他們已經是日落西山,江河日下了。

終於有一天,洋槍洋炮打開這閉關鎖國的大門,炮火之猛烈,出乎朝廷的意料之外,頓時被打的鼻青臉腫,毫無還手之力。這才醒悟過來,原來我們老祖宗發明的火藥,在我們這裡只是放放煙花,他們卻能變成火藥,發射炮彈!

(四)結語

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追溯當年的這段歷史,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感到悲哀呢?

戚繼光的抗倭成功,海禁的順利實現,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或者是利弊相當。只有客觀的逐一列出,才能夠形成客觀公正的判斷,才能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經驗教訓來,大家以為呢?

《籌海圖編》明·胡宗憲

《明史》清·張廷玉

《海權論》【美】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老衲侃春秋


近日有網友提問:明朝戚繼光抗倭時的“倭寇”究竟是些什麼人?他們全是日本人嗎?確實,在傳統印象中“倭國”是指日本,“倭寇”自然應該是指日本人。但是,歷史的真相常常出人所料。今天就專門講講明朝“倭寇”的那些事。

1、明朝之初,“流寇”與“倭人”同謀

朱元璋是馬上皇帝,東征西討打敗方國珍、張士誠等人,他們的部下有很多亡命之徒,不願做大明朝的順民,“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就逃竄到日本諸島,糾集倭人侵入山東沿海各州縣。“流寇”與“倭人”同謀,這就是“倭寇”的發端。

“流寇”把日本諸島作基地讓朱元璋很惱火。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頒詔,說你們真要與中國為寇為盜,會受到上朝天兵懲罰。史載,日本國王良懷不聽,支持“倭人”又掠奪溫州、台州、明州的漁民,還侵入福建沿海郡縣。

2、胡惟庸親信曾以“倭人”為助手

史載,胡惟庸謀反,曾把日本作為後援,讓人假稱親信林賢有罪,把他貶到日本,實際上充當了胡惟庸與日本君臣的政治掮客。胡惟庸還致信日本借兵,因此林賢回國時,日本僧人如瑤奉命率兵400多人,謊稱來進貢,把火藥和刀劍藏進巨大的蠟燭裡。

這些“倭兵”登陸後得知,胡惟庸已經失敗,計謀沒有實行。幾年後此事敗露,朱元璋誅滅了林賢的九族,斷絕與日本的往來。後來著《祖訓》把日本列為15個不征討的國家之一。此後日本不來朝貢,“倭寇”漸漸消失。

3、明成祖朱棣後,“倭寇”又起

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登上皇位,次年有對馬、臺岐各島的海盜搶劫沿海居民,朱棣命日本國王捕捉,日本發兵捉住海盜頭子20人送到寧波交差。朱棣下旨讓日本自行處理,“倭人”把這些人放進甑裡,用火蒸死。

此後沿海“倭寇”屢禁不絕,但“大抵真倭十之三”,就是說真正的“倭人”10個裡面有3個。那麼,其他“倭寇”是何人?後世推測,主力應是支持建文帝的勢力和人馬,他們招募流民,襲擾沿海郡縣,燒殺搶掠後就逃到海上。

4、不法商人勾結“倭寇”

1417年前後開始,“倭寇”船載土產、兵器出沒,有機會就侵掠,沒機會就擺出土產稱來朝貢。“倭寇”中有大量沿海不法商人。對此《明史》記述:明成祖後不許“片板入海”。近百年後有不法商人私自出海,與倭人、佛郎機諸國通商。

其中福建人李光頭、安徽人許棟佔據寧波雙嶼島。不法豪商支持他們,以漳泉兩地最多,有的與他們通婚,借濟渡名義造雙桅大船,運載禁運物資,官府不敢過問。有人欠債,許棟就引誘他們做海盜,“倭寇”也與許棟合作劫掠沿海,大有割地稱王之勢。

5、豪紳把“倭寇”當作利益代理人

“倭寇”禍亂沿海,與部分豪紳將其當作利益代理人有關。《明史》載,因不法之徒與“倭寇”勾結,正德年間的抗倭名將朱紈下令,凡抓獲這樣的人,不上報朝廷可就地斬殺。如此一來,浙閔兩地以“倭寇”為利益代理人的豪紳,因為經濟損失而惱火。

朱紈則上報朝廷指出這些豪紳的勾當,引發閩浙兩地人的厭惡。巡按御史周亮是閩人,上書詆譭朱紈,周亮的同黨也四處活動,最終剝奪朱紈的官職,羅織罪名,逼迫朱紈自殺。史載,此後4年海防無巡撫之職,海禁鬆弛,“倭寇”之亂越發嚴重。

6、少數人助紂為虐

“倭寇”發展到無法控制,與少數人助紂為虐有關。明朝曾在浙江寧波設“市舶提舉司”,管控海上貿易。明世宗時撤銷,不法商人便操縱海上貿易,後來操縱權轉移到達官貴人之手。與倭人交易後這些人不結賬,欠錢不還,出言恫嚇,使倭人怨恨。

一些人因在國內無法生存,就到倭人那裡做事,鼓動他們做海盜。穿倭人服飾、打倭人旗號,分船搶掠,愈演愈烈。1552年“以僉都御史王忬任之,而勢已不可撲滅”。王忬出任巡撫時,“倭寇”勢力已無法撲滅。現在,讓我們記住《明史》中提到的這些人:汪直、徐海、陳東、麻葉。

查閱明朝相關史料,可大體得知“倭寇”初期多為前朝流寇勾結倭人組成,後來不法商人、豪紳、亡命之徒加入,《明史》、《太宗實錄》等書記載“真倭不過一二”、“真倭十之有三”,其中還有大量南海諸島、朝鮮、琉球、佛郎機等國的流寇和罪犯等人。

在明朝,“倭寇”一詞帶有極強的感情色彩,“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甚以噤其小兒女雲”。這裡是說,縱覽整個明朝,嚴令禁止與倭人來往,街巷中百姓爭執時,會用責罵對方是“倭賊”來貶低其人格,有的地方還用“倭賊來了”嚇唬不聽話的孩子……


指動濟南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歷史擺在那裡,明朝時期肆虐沿海地區的“倭寇”,很多都是沿海地區的海盜假扮的,是假“倭寇”。

日本“倭寇”的到底是什麼來歷?

“倭寇”從13世紀到16世紀,一直肆虐明朝、朝鮮甚至南洋沿海地區的廣袤土地。但是這些所謂的“倭寇”,除了搶劫以外,最主要的“行當”是進行走私貿易。

“倭寇”,最開始確實是日本活不下去的底層人員,甚至是失業的武士,但是在後期也有日本國內鬥爭失敗走投無路的“大名”,組織的武士集團進行大規模的劫掠。

“倭寇”為什麼越剿越多,實力越來越強?

從朱元璋剛剛登基建立大明朝開始,沿海地區就已經開始有小規模的“倭寇”,但是在明朝的打擊之下,並沒有成為禍患。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不僅探明瞭航路,就連航海的必要條件“造船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海外貿易得到較大的發展。

但是明朝在嘉靖時期為清除“倭寇”,正式下達的“海禁”政策,逼反了大批“倭寇”。

沿海地區興起的海外貿易,甚至是走私團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不僅是得到了好處有權有勢的大商人,就連從事手工業的沿海漁民,也因此受益。

但是,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正當的海外貿易被禁止,但是利益動人心,走投無路的漁民開始大規模的假扮為“倭寇”從事走私貿易。

戚繼光最終是如何剿滅“倭寇”的?

戚繼光建立了“戚家軍”,確實勢不可擋,保護了沿海地區漁民的,剿滅了盤踞沿海地區的大規模的倭寇、海盜集團。

但是真正使“倭寇”銷聲匿跡的,還是在這一時期,明朝採取了開放的海禁政策,准許開放貿易,得到了朝廷的允許,當然不需要進行走私,更不需要假冒“倭寇”。

沿海地區的“倭寇”才真正的銷聲匿跡。

可笑的是,儘管當時沿海地區“倭寇”集團的首領都是漢人,但是明朝朝廷官方一直掩耳盜鈴,稱之為“倭寇”。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戚繼光時的“倭寇”裡面不全是日本人。嘉靖帝自己都說裡面有中國人。還有人說裡面也有高麗人。

倭寇在元末明初時期誕生,並且伴隨著整個明朝的一生。到了嘉靖時期應該是最盛的時期。抗倭大將戚繼光就是在這個時期靠刷戰績出名的,當然還有別的一些戰績。但是戚繼光抗倭刷的人頭都是日本人嗎?

史學界就不這麼認為了,他們考證嘉靖這個時期倭寇裡面最多應該是中國人,為什麼會是中國人最多?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同學應該知道,裡面都有官員通倭的情節。雖然這部電視劇不是反映的事實。但是明朝是中國閉關鎖國的開端,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就開始實行海禁了,這個歷史課本上都有。

而到了明嘉靖年間,特別是晚期,嚴嵩等奸臣當道。地方官員的苛稅暴政頻頻不斷,所以都發生了民變。這些沿海的百姓為了表達不滿,和維持生計。就搖身一變成了“倭寇”。而戚繼光等人名為抗倭,實則是肅清這些造反的民眾。這其中對錯,不好評判。


淡看天上月


噴子不滅,中華必亡。

一些人並不查證歷史,總是死不要臉的吹。

一個遺創改歷史而吹出來的英雄。

查詢明史戚繼光傳,1563福建之戰,胡宗憲1562春罷免,而上面寫的京憲復檄繼光剿之?怎麼存在?明明創改歷史。當時福建總督譚綸在掛帥,就這麼幾個字把元帥名字抹去,成了戚繼光掛帥,抗倭總功就戚的,天下就有這樣不要臉的人,在譚綸死後明目張膽的送巨禮張居正,為美化自己為自己修史,赤裸裸創改,誤導一代代年輕人把他尊為英雄,戰神。

中華民族是不是就是噴子民族,民族英雄的歷史都是創改歷史搞笑出來的?希望有關歷史部門能改正歷史錯誤,不要讓創改的惡史坑害我們的下一代。


天皇太一


前期還是基本是日本人,到後期,慢慢就演變成了“真倭寇”、“假倭寇”,其中“假倭寇”包含了華人,洋人。

其實倭寇由來已久,只是小股作亂,更多的是經濟因素,無傷大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將倭寇牽扯到了政治鬥爭當中,內外因素促使了“倭寇”的壯大。

《明史·日本傳》記載:“明興,高皇帝即位,方國珍、張士誠相繼誅服。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明史·日本傳》:“先是,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

當時朱元璋登基後,方國珍、張士誠的餘孽並未降服乾淨,開始亡命,活躍于山東沿海,經常入寇山東沿海地區。胡惟庸也是勾結日本人。

這段時間,所說的倭寇,那是真的日本人。而這幾次的政治鬥爭,將日本牽扯到了大陸,並開始真正活躍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倭寇本質上是強盜,在利益的促使下,倭寇當中開始出現很多洋人,華夏人。

《明史·日本傳》記載:“(嘉靖三十二年)五月複合新倭,突犯嘉興,至王江涇,乃為經擊斬千九百餘級,餘奔柘林。其他倭復掠蘇州境,延及江陰、無錫,出入太湖。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而嘉慶年間,所謂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只佔到總數的十分之三而已,大部分為雜居。

所以戚繼光抗倭,其中的大部分倭寇,並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沿海的海盜和走私商團。


笑嘗歷史百態


嘉靖倭寇的產生背景:大航海時代與閉關鎖國的糾葛

1541年,明嘉靖在位的第二十個年頭,後來成為抗倭英雄戚繼光,此時才13歲。這一年冬天,幾艘葡萄牙船隻在中國南海洋麵緩緩前進,海霧散去,瞭望臺上的水手興奮地看著前方,出現在他們視野中的地方,是明朝治下的澳門。他們來東方的目的,一開始並不是侵略,而是做生意。


▼1818年張寶《澳門遠島》木版畫


來中國的葡萄牙商隊,並非只去了澳門。至少在,至少在1524年,葡萄牙人來到了浙東海,在一個叫“Porto Liampó”的地方紮營,“Porto Liampó”翻譯成中文就是“寧波港”。前不久的1523年,最後的朝貢官方港口寧波已經海禁。這裡“寧波港”應是寧波府轄區的明代私人貿易據點——雙嶼港。那裡因民間貿易而繁榮,聚集著東西方許多海盜和 商人,被很多學者稱為“16世紀的上海”。

▼雙嶼港


1524至1548年,中國、日本、葡萄牙商人常常在這裡展開三角貿易,每年的貿易額超過300萬克魯查多(即後來葡萄牙通用的貨幣埃斯庫多)。當時,這是一個驚人的貿易額,因為葡萄牙首富達·伽馬的年薪也不過1000克魯查多 。


這種貿易十分繁榮,但與王朝的海禁政策背道而馳,自然會遭到打擊。後來,譚綸等摧毀了這個港口,這裡邊被絞殺的並非純粹的日本人,而是由日、中、葡等多國走私商人組成的亦道、亦商的群體。



如果僅從國籍看,所謂“倭寇”中當然包括日本人,也包括中國人——但這並非問題的本質。


明倭寇問題,因為它遠比想象中要複雜,遠不是“英雄般”的完全肯定或“翻案式”的完全否定,所能概括的。


16世紀雙嶼港的繁榮,在朝廷眼中當然是“非法的”。1548官軍將這些人以“倭寇”的名義絞殺——這些人,有常在日本諸島活動,有明朝人,也有日本人,也有葡萄牙人、荷蘭人。

站在王朝統治者立場,這些海上據點,是不安的因素,作為農耕文明的王朝,閉關鎖國帶來的思維,更是無法看到:當時,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已經全面鋪開,推動海洋文明、開展海洋貿易是大勢所趨。

彼時,寧波、溫州、台州等沿海居民也已經深度參與著這場大變革,並給自身生活帶來了改善。雙嶼港,是浙江,乃至東海領域最大的貿易場所。“一葉之艇,送一瓜,運一罐,率得厚利……三尺童子,亦知雙嶼為衣食父母”(朱紈語)。

對此,內地平原居民可能會一是費解不理解:“沒有了大海可以種地嘛。”


但是,福建、浙江所在的東南沿海,不僅是水鄉、而且是“山鄉”,對於人多地狹的沿海人民,航運、貿易、大海就是命根子,海禁對沿海人民來說,極其致命。走私,或許結局不好,但總比等死好百倍,鋌而走險的民眾,加入了劫掠的海盜,或走私的海商隊伍。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打擊走私集團的行為,上升為反侵略戰爭,的確有些誇大,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走私隊伍不排除有日本浪人侵擾劫掠中國百姓。

有人曾寫文章呼籲須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拉下神壇——這本是個偽命題。此二位是朝廷命官,為朝廷做事,執行的國家政策,即使在大明時期,也未曾登上過神壇,又何來拉下(至於後來如何走上神壇的,應該跟近代抗戰時期的宣傳有關,當時國難當頭的情況下,需要有歷史英雄來鼓舞士氣)。


我們不贊成過分神化或貶低戚繼光——但無論怎樣,在軍事方面,他出色的天才——無論他們的對象是誰,都無法否認其軍事家的地位。


嘉靖倭寇的人員構成,史料說的很清楚,不必過分爭論

關於嘉靖倭寇隊伍的中、日人員構成,基本已有定論,而且明人都沒避諱(“大抵真倭十之二三,從者十之七八”。《明史》),保守估計,大明籍人佔了七成。


他們,一起被視為倭寇: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批人的作戰方式的確是“倭式”的,從兵器到戰法,機動靈活,適合流竄作戰,戚繼光的鴛鴦陣,正是為對抗“倭式”戰法而發明。不過,這些人畢竟不是日本正規軍,更像是擁有倭人作戰方式的國際走私武裝。


關於倭寇問題,把其說成“反侵略戰爭”的確值得商榷,但直接說成“鎮壓先進的海洋文明”,似也矯枉過正。查史料,明朝高層也並未把這個事塑造成可歌可泣的事件;而萬曆年間的“壬辰抗倭”更被王朝重視,它(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寧夏之役,一起被列入“萬曆三大徵”。

戚繼光等人的軍事行動可以看成,明朝肅清中國沿海國際走私集團的行為,而對象的國籍問題,如果不涉及民族主義的話,似乎並不那麼重要。

如果非要宣傳反侵略的抗倭,不妨可以多宣傳下萬曆年間李如松等人對日本正規軍的功績。戚繼光從來不是神,他就是一個軍事家,執行了一場任務而已,雖然沒有殺多少真倭,但也沒必要背上“劊子手”的之罵名。、


“抗倭”客觀上是對海禁政策的執行,但我們不能苛求於戚繼光

且不管出發點如何,執行“海禁”政策、打擊自由貿易,對沿海地區,尤其是寧波這樣的港口城市,其打擊是致命的的,而且寧波下一次重新對外開埠,已經是三個多世紀後的1844年了。


戚繼光等人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從根本上禁絕走私,反而讓走私更加嚴重。


走私問題並不是滅絕的,而是因為隆慶開關恢復開埠,問題反而就迎刃而解了。

海禁、港口經濟危機、海洋經濟崩潰過程連鎖反應是這樣的:海禁➩貿易中斷➩港口廢棄➩商鋪進出貨源斷供、碼頭工人水手失業、航運商人破產➩城鄉經濟命脈崩潰➩地下走私猖獗➩合法貿易轉為“非法貿易”。


總結:

1.戚繼光是個極其出色的軍事家,他的軍事行動是對海禁政策的執行,客觀上的確與當時的世界貿易潮流相悖。

3.戚繼光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和自身條件,其視野還是明朝大陸,並不懂經濟學,那些“真倭”也好,“假倭”也好——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幫危害國家的騷亂分子。

3.從國籍構成來看,“倭寇”中有日本人,但不是正規軍,他們在沿海的活動,有走私貿易,也有侵擾百姓活動。戚繼光斬殺的人中,這兩種人都有。

4.軍事行動是極其複雜的,絕非一種偏激的看法可以概括。


大地理館


“倭”表示“身材矮小的人”,“倭寇”的原意是指日本來的海盜。早在11世紀的朝鮮半島就已經有關於倭寇的記載,到13世紀這些“畏威而不懷德”的倭寇就形成規模,開始大舉襲擊成鎮、搶劫財物並擄掠人口。

因此,中國人指的“倭寇之患”是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這些倭寇不僅僅是日本人,還包括中國人、東南亞人、歐洲人等等。

他們除了主動進攻搶劫外,還從事於走私貿易,因為不少倭寇原先就是靠海吃飯的商隊,像中國沿海的王直、徐海等人。當明朝不再進行海外貿易,這些海商就失去生機淪為倭寇,他們能貿易就貿易,不能貿易就戰爭。

倭寇裡的日本人最早是九州島沿海一點的浪人、失業農民、海商等等,後來日本南朝政府倒臺後的戰敗武士加入進來,主要特徵是國內活不下去,就靠海外冒險求生存。

倭寇裡的中國人主要是沿海靠海生活的海商、漁民,明朝不允許海外貿易後,他們被逼成海盜。他們正常時間過自己的生活,一旦當起倭寇,就穿上日本人的衣服、用日本的佩刀、剃日式髮型你個,在戰場上官軍就認不出是中國人。

倭寇裡的其他國家人員,主要也是貿易帶來的,當時中西方貿易已經開始,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也參與進來,分享當倭寇的收益,主要是葡萄牙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隨著明朝對倭寇之亂的全面打擊,湧現出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等傑出將領,給予倭寇沉重打擊。倭寇們進行海盜活動的成本大大提升,以至於變得不合算,出海禍亂的積極性下降。

另外,當時日本戰國時代走向末期,日本沿海勢力遭到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整頓,到德川家康開創的幕府時代,更是採取“閉關鎖國”政策。

倭寇,這個古代東亞乃至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武裝海盜集團,最終被徹底清除。有一點,或許還要強調一下,危害中國沿海的倭寇,不少人是中國人。


子屠龍


在明初時的倭寇基本上全是日本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公元1392年,日本初步完成了統一,結束了長達千年的諸侯分裂狀態,武士階層和浪人失去了君主大夫的靠山,也失去了收入,只能漂流海上。最終這股勢力演進了海盜,開始襲擊海上商船,並擴大搶掠範圍,到了中國東南沿海。

朱棣當上皇帝后,曾照會日本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要求日本人自己管好自己的國民,如果日本不願意做的話,明朝願意替他們打擊海盜。在朱棣強硬立場的威攝下和兩國的聯合打擊下,倭寇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危害。

公元1467年,日本再次進入戰國時期,政府失去了控制局勢的能力,沒有辦法打擊倭寇。明朝方面則因為長期海軍鬆弛,國防空虛,日本大名成為倭寇的後盾,加強了對中國東南沿海的搶劫。

到了明嘉靖年間,當時的世界局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明朝政府卻仍在走老路,閉關鎖國,不願意開展對外貿易。

歐洲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東西方的貿易變得非常火爆,而明政府的閉關鎖國則嚴重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空間。

明朝一些精明的商人開始突破海禁,自行組織與西方的貿易。為了對付海盜,保護自己的海上船隊,他們組織了自己的武裝,並從歐洲進口了部分先進裝備。

後來,這些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王直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曾上書要求明朝開放海禁,被明中央政府拒絕。王直就勾結日本人和歐洲人,以日本據地組建巨無霸的海上貿易集團。

業務包括和歐洲的貿易、海上搶劫、武裝押運等業務,王直自己成了日本國的霸主,大量失業的日本武士和浪人成了王直公司的員工和打手,負責衝殺在第一線。

到這時的倭寇已不僅僅是日本人了,包括中國人,歐洲人,還有東南沿海的部分官員和商人。還有一些貧困農民為倭寇當起了導遊,專門蒐集情報和當帶路黨,以獲取報酬,甚至一些當地官員也成了保護傘。

因此與其是倭寇是日本人,不如是中國老闆僱傭的僱傭軍。倭寇的出現和產生,不過是扭曲對外貿易才導致出現的一個怪胎。實際上倭寇的產生已正式宣告中國的全面滿後,離被歐洲強國吊打的日子不遠了。

一個脫離了世界主航道的閉關鎖國的國家一定是沒有前程的。


新知傳習閣


當然不全是日本人,明朝倭寇是指東南沿海地區中國的老百姓。起因是朱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民間和海外通商,但中國東南亞海一帶民眾從宋到元長期依靠海外貿易謀生,沿海明民苦於生計鋌而走險,出海走私南洋一帶,地方官府為掩飾社會問題,捕獲後一概以“倭寇”之名處刑。明朝的倭寇說白了就是走私為生的沿海百姓。明朝中期走私首領王直上書請求開放海禁,明朝皇帝嘉靖憤怒了不同意,才有了戚繼光抗倭,所謂抗倭不過就是打擊明朝沿海迫於惡政走私餬口百姓罷了。裡面有日本人,日本人只是被明朝百姓走私集團僱傭的保鏢並不是強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