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陳雄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陰陽家”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後來逐漸消失了。因為他們的學說被充分融入易學、儒學、道學、醫學當中,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


陳雄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融入,使得陰陽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隨處可見、且舉足輕重。

陰陽五行學說的深遠影響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滋生、發展和變化。

  “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們相互生助、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中。這種學說對後來的唯物主義哲學有深遠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醫學以及我們要論及的六爻預測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陰陽與五行的結合在易學史上,鄒衍最早把陰陽和五行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了系統的陰陽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即陰陽五行的象數與天命觀相結合的一種哲學。

  鄒衍“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五行概念為核心,以陰陽、五行之氣的運動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此討論極小至無限大的空間,以及從天地生成到現在的時間。

  他在討論空間時說:“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限”;在討論時間時說:“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機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成書於戰國的《呂氏春秋》將當時廣為流行的五行說和陰陽說進一步具體化;《十二紀》中則描述了一年五氣運行對應的天象、氣象、物象,並以此為據制定出一年十二個月的“政令之所行”律令。

  至秦漢,陰陽五行學說開始成為統攝萬物的哲學體系。西漢時,陰陽五行學說逐漸被世人所公認,其表述體系最終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們分別代表“道”和“儒”兩大學派,佔據著不同學術領域,但又互通、互補、互融。道、儒在發展中給易學增添了新的元素,儒學、道學、易學的融通共進,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繁盛。

  陰陽與五行的結合

  把陰陽與五行相結合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傑出貢獻。此後,陰陽與五行兩個詞被緊緊聯繫到了一起,並稱“陰陽五行”,對整個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雄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產生、發展和變化;五行這五種基本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與陰陽一同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