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時參加過靖難之役和土木堡之變的是誰?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心


英國公張輔,早年隨父親張玉參加靖難之役,與朱高煦有著很厚的交情。其父在靖難中戰死,其受朱棣恩惠頗多,享公爵。後來朱高煦謀反,聯繫張輔,準備讓他當內應,張輔識時務,提前告知朱瞻基,朱瞻基御駕親征,輕鬆平定朱高煦叛亂。朱祁鎮即位後,太過年輕,被宦官王振欺騙,親率大軍出征瓦剌,此戰帶去了明朝所有精銳,還有所有重臣,包括當時已經年邁的張輔。張輔最後據記載歿於土木堡。


俇攘


據史料考證(主要以《明史》為主)

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五十二人,皆死於土木堡之役。

據筆者的考證,只找到了一人有確鑿的證據參加過兩次戰役!

英國公張輔

據《成祖實錄》記載,朱棣在一統天下之後,大封功臣,而在名單裡,筆者看到了一個人:張輔。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明代重臣。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阯,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叛亂。洪熙元年(1425年),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宣德元年(1426年),率軍平定朱高煦之亂。

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累加光祿大夫、左柱國。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諡號忠烈,追封定興郡王。

所以,張輔應該是少數的參加過兩次會戰的人(畢竟隔了50多年,大多數古代人活不了那麼久)

寫到這筆者也不禁感嘆此人: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竟然死於亂軍之中,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我是虔誠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虔誠者路易


明朝初年重臣、名將

張輔(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

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河間王張玉長子。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以右副將軍隨成國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帥,屢戰告捷,於次年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布政司。戰後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券。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總兵官討平交趾叛亂。先後四至交趾,史稱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後世多以張輔不得世守交趾為恨。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位太師。次年,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權,加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功臣。張輔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蹇義、夏元吉等同心輔政,促成“仁宣之治”,並維持了正統初年的朝政清明。

正統十四年(1449年),張輔隨英宗北征瓦剌,於土木之變中陣亡,年七十五。次年追封定興郡王,諡號“忠烈”。《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一卷。


見賢思齊


這個問題,要回答,我首先要感謝當年明月。因為看他的《明朝那些事兒》,我知道了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楊善的人。楊善不是科班出身,是個秀才,在靖難之役時,大致應該算是低等軍需官,搞後勤的。經歷成祖、仁宗、宣宗到英宗土木堡之變,也就是四十多年,毛頭小滑頭蛻變成白鬍子老油條,他成功逃離土木堡慘案現場,並在代宗百般不情願,千般阻撓之下,用唾沫星子沾回了英宗皇帝。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同時參加過靖難之役和土木堡之變的有以英國公張輔為代表帶領的一些中流砥柱的中堅兵將。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繼位,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進行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 ”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但是主力不斷被殲。 最後朱棣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

土木堡之變: 又稱土木堡之戰、土木堡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瓦剌叛軍屢次騷擾百姓,正統十四年六月明英宗親率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當時京師二十萬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英宗被俘,國不可無君,于謙等人力推郕王朱祁鈺為帝。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戰時英國公張輔已經七十五歲,他是名將張玉的長子,曾經為朱棣打敗建文帝立下汗馬功勞。1404年,越南內部發生叛亂,張輔率軍予以平定,此後,又連續三次平定越南叛亂,史書上說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在唐朝滅亡四百多年後,再次將越南收歸版圖。亦多次參與明成祖朱棣的多次北征。

本來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寧侯陳瀛等幾十位大明能征慣戰的名將的實力和朱祁鎮的兵多將廣,當時明軍精銳實力還在且頗強的,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軍不應該失敗的,況且結果還是慘敗。主要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讓一點兒都不懂戰略戰術軍事的王振全盤指揮。王振怕武將奪了功勞,壓根沒讓他們參與指揮。以至於蒙古軍隊來了,將這些名將全給殺了。最可惜的是張輔,自靖難之役起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身經百戰的名將,既不能發揮自己的智謀,又已經失去自己的武力,最後默默無聞死於亂軍之中。


劉文廣


楊善(1384-1458年),字思敬,京師大興(今北京市大興區)人。明朝中期大臣。楊善十七歲,中諸生。此後燕王朱棣起兵(1399年),發起了“靖難之戰”,楊善因為參與守城有功,授典儀所引禮舍人。永樂元年,改為鴻臚寺序班。鴻臚寺掌管慶典朝儀,序班為從九品,官職雖小,卻能經常見到皇帝。楊善“偉風儀,音吐洪亮,工進止”,每每為明成祖朱棣所矚目,後來累官進鴻臚右寺丞。明仁宗即位後,擢為鴻臚寺卿。明英宗即位後,楊善的兒子楊容詐作中官書,假金於尚書吳中。事發後,楊容謫戍威遠衛,楊善竟然沒有受到牽連。不久後,擢升為禮部左侍郎,兼管鴻臚寺。

楊善為人圓滑,善於雄辯。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明代宗即位後,派右都御史楊善、工部侍郎趙榮率隨行人員出使瓦剌。楊善通過變賣家產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明英宗,致使後來徐有貞等發動了著名“奪門之變”,成功的讓朱祁鎮復辟登基。

那麼下邊來談一下楊善是如何成功把明英宗朱祁鎮接回京城的呢?這件事也是楊善仕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一件事了,他的圓滑,雄辯使他得封爵拜將,得以善終。楊善出使瓦剌,如同三國時期孔明舌戰群儒為主子,為國家尊嚴據理力爭,即點贊對手又維護主子與國家尊顏。自春秋戰國以來少有的辯手,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最終迎回明英宗。在楊善到達也先營地後,迎接他的第一挑戰來了。在宴會中,接待他的人員問了他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土木之戰,你們的軍隊怎麼這麼不經打?,他裝作難以啟齒的模樣說當時明軍都是新兵,那是因為主力部隊不在,都去南方出征了。王振率軍隊輕敵而入,才會失敗。現在南征的部隊回來了,且已在邊境上各個交通要道布好了埋伏,等待著你們。最後還煞有介事的說:“實話告訴你們,每天夜裡你們睡覺的時候,我們還排了很多刺客窺視你們,來無影去無蹤,你們還不知道吧!最後還煞有介事的說:“實話告訴你們,每天夜裡你們睡覺的時候,我們還排了很多刺客窺視你們,來無影去無蹤,你們還不知道吧!”,硬是把也先的人員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結束了一這場的交鋒。現在最後一個挑戰來了,那就是也先。如何在不費一絲一毫的情況把也先說服,能把太上皇接回來才是最大的挑戰。他在回答了也先一些關於雙方貿易的事宜之後,他來到了最後的交鋒,也先說為什麼國書上沒有提及讓太上皇回家的事,楊善說這是為了也先的名聲啊,不是聽從明朝的安排,而是照顧了他的面子。並且不用錢財來顯示也先的仁義。這番說辭可謂深深打動也先。也先當場決定讓朱祁鎮迴歸。 在不費一絲一毫的情況下,楊善憑藉自己的一口好口才,硬生生把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了。他的語言可謂藝術,他雖然完成任務,但他並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賜。只因他帶回來了一位皇帝並不想見的人。

楊善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也先,帶回了朱祁鎮。這不是靠一張臉,也不是僅僅靠一張嘴,而是大智慧。進退自如,知己知彼的智慧判斷,滿足也先的面子,順勢給也先一個臺階。完美的成就了這件仿間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在此不得給楊善點兩個大大的“贊、贊“!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張輔。他是大明永樂一朝第一戰將,張輔跟隨父親河間王張玉參加了靖難之役,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新城侯,後被朱棣派到安南平叛,前前後後四次到交趾,被評為“凡三擒偽王,威震西南。”張輔一生共輔佐了四位明朝皇帝。作為軍人,他有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剛正不阿,黑白分明。由於朱祁鎮當時寵信宦官王振。王振大肆攬權,勾結權貴,張輔對此十分看不慣,數次駁其情面。土木堡戰役實際指揮權在王振,但由於其根本不懂軍事指揮,王振作為前軍將領,雖能研判戰情,但由於指揮不統一,導致軍隊被瓦剌軍屠殺殆盡。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致死。真是痛心


lewis1114


沒有這樣的人,最接近的應該是河間王張玉的長子張輔,而張輔隨明英宗親征的時候都已經七十五歲高齡了。


史爭朝夕


可憐的英國公張輔,最後死在土木堡之變。


果爸講歷史


英國公張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