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旅美藝術家王玉琦展覽現場聊畫

“一個畫家的宿命”| 旅美藝術家王玉琦展覽現場聊畫

“一個畫家的宿命”| 旅美藝術家王玉琦展覽現場聊畫

王玉琦

一、

畫這張畫時(《自畫像》2000年),我跟美國的藝術界一點關係也沒有。當時剛用電腦,就接到了美國兩個不同的畫廊協會的邀請,我就分別送去兩張作品。其中一張得了一個榮譽獎,另一張得了最高獎項,就是這張自畫像。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e-mail,是一位從未相識的美國畫家發來的。他說你是大師,跟其他人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怎麼能夠只給你一個榮譽獎?我要給評委會寫信抗議。從此我們就認識了,他經常在網絡上發表一些看法,在圈子裡很有名氣,也總是處處維護我。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自畫像 2000

這張畫(《萊德霍克的幻想》2018年)是去年畫的,正好趕上肖像協會的二十年大展。其實後來我已經很少參加他們的活動。2017年這張畫畫到一半,我回國處理了一些事情,回美國後接著畫。這時收到他們的邀請,當時我感覺這樣的活動更多是為年輕人舉辦的,自己不太願意參加。但主辦方說這是二十年的紀念活動,堅持要我送一件作品參加,我就把這件作品完成送去了。最後評獎的現場跟好萊塢似的,非常熱鬧,獎項由低到高依次頒發,隨著獎項越來越重磅,大家的歡呼聲也越來越高。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我一定會拿到最高的特等獎,但沒想到在倒數第二位,也就是一等獎時喊到了我的名字,大家的歡呼聲一下安靜了下來,都感覺很意外。下來之後其中一個評委跟我說,其實是因為大家覺得你已經得過一次最高獎,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這次就頒給了另外一位藝術家。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萊德霍克的幻想 2018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萊德霍克的幻想 (局部)

二、

這是一位很有名的作曲家(《當代作曲家 希雅·馬斯格雷夫》 2018年),去年九十歲了,得過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獎章。本來我是想把這張寫生作為素材,然後畫成一幅很認真的大畫的。但畢竟是九十歲高齡的老人,無法長時間做模特,這張畫一共寫生了三個小時,回來後我自己又把這張畫完成。這張畫本來是要捐給美國肖像畫廊的,但她在英國的名氣比在美國還要大,因此她後來想要捐給英國國家肖像畫廊。但因為是跨國捐贈,不好運作,最後也沒有捐贈出去。我就說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帶回中國去參展,她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如果能聽到這位作曲家的音樂,再來看這張畫會更有意義,但可惜在中國還無法聽到。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當代作曲家 希雅·馬斯格雷夫 2018

三、

這張靜物作品(《致杜尚——紐約 每一天的日落》2015年)中的物件都是我畫室裡的一堆“破爛兒”,當時就是覺得好玩。之所以標題中寫有“致杜尚”,是因為畫這張畫的時候,整體的感覺包括腦子裡一直來回是杜尚“立體主義時期”的那幾張畫,也是想暗示一下對他觀念的欣賞。我不太想畫一張純粹的古典寫實繪畫,所以在不違背現場視覺的前提下,強調物象的外輪廓線,要求外形的明確的感覺,某種程度上拉平了倫勃朗式的那種強烈光影。如果按照古典繪畫的要求,背景可能畫的會更透明,更有空間感,但這張畫我想讓它更為抽象一點,背景不想畫出室內具體的距離感和光線,所以背景就是整體色塊與前景形成截然對比,但也保留一些筆觸,不是完全均勻塗抹。畫的時候甚至把它想象成在一個無形的宇宙空間中漂浮著的一些東西。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致杜尚——紐約 每一天的日落 2015

四、

這張畫(《一個畫家的宿命》1997-2002年)右下角自己的背影部分是後來加的。畫中倫勃朗頭像上有兩條像陰影一樣的線,暗示著既受到他的影響,但同時這已經不足以講述我今天所面對的生活和文化的衝突。再加上生活的變故,這張畫就擱置下來。直到兩年以後新的畫室穩定下來,才開始重拾進行。但時隔兩年,這件作品已經無法按照當初的預想去完成,自己又心疼已經在

上面花費的那麼多心血。我就想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儘快從中解脫出來的辦法。最後我就想畫一個自己的背影,讓他代替我在畫中去畫這件“未完成的畫”吧,這樣我就解脫了!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一個畫家的宿命 1997-2002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年輕畫家大衛 2006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年輕畫家大衛 (局部)

過程與偶發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方法論構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一个画家的宿命”| 旅美艺术家王玉琦展览现场聊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