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袁崇煥的形象本應該是秦檜,結果卻成了岳飛

宋金和議時,秦檜主和,而岳飛是武將,傳說秦檜認為岳飛是議和的障礙,“殺岳飛,始可和”,於是殺了岳飛。

明朝末年,袁崇煥也是主和的,怎麼看袁崇煥的形象都應該是秦檜,最後怎麼成了岳飛呢?

袁崇煥層與兵部尚書王洽通書,認為毛文龍是議和的障礙,主張“關東款議,廟堂主張已有其人。文龍能協心一意,自當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當效提刀之力。”

袁崇煥的形象本應該是秦檜,結果卻成了岳飛

關於袁崇煥殺毛文龍,明末史料普遍認為殺毛文龍是與滿清議和的條件之一,並將之比作秦檜殺岳飛。

注1,初,崇煥於寧遠捷報後,即令番僧往唁奴虜,意議和,會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五年平胡之命,聲言折衝,慮毛文龍洩其計,是身入島誘文龍至,……命水營都司趙可懷以尚方劍斬之。”

注2,“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會罷歸,未就。迨再出,陛見日,許上五年復遼;既而懼上責效,欲復修款議。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

——《崇禎實錄·卷二》

《國榷》中也記載,袁崇煥聽從了皇太極的話,殺了毛文龍。

“建虜以扼其背,甚忌之。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惜哉。”——《國椎·卷九十》

“初,天啟間,崇煥撫遼東,遣喇嘛僧餾南木座往建州主款,會罷歸,未就。至是再出,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建州曰:‘果爾,其以文龍頭來。’崇煥信之,且恐文龍洩其款計,遂身入島誘文龍至……以尚方劍斬之。”——《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毛帥東江》

“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直主(努爾哈赤)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石匱書後集·毛文龍列傳》

《明季北略·卷五》:“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清主大喜,置酒高會。”

袁崇煥的形象本應該是秦檜,結果卻成了岳飛

殺毛文龍四個月後,就發生了“己巳之變”,袁崇煥帶兵回援時,軍隊中還帶著喇嘛,軍隊帶喇嘛幹嘛?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跟清軍議和。

“袁崇煥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議未成,而崇煥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滅奴,召崇煥授兵柄。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先帝於是逮崇煥誅之,而款議再敗。”

這是後來的英雄徐石麒弘光年間所上的反對與滿清議和的著名奏疏 。

裡面也說了,“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

“一至寧遠,遂為講款計。蓋自崇煥自寧遠奏捷之後,即令番僧往吊東夷以講和,以罷歸未就。

袁崇煥明著主戰,實則主和,想跟滿清議和,而毛文龍顯然是抗拒議和的人。

袁崇煥的名聲本身就一直不好,跟秦檜差不多,主張合議的,從剛到遼東開始,努爾哈赤剛死,就藉著弔唁的機會,跟皇太極談合議,沒談成功,後來有多次會談,依舊失敗。

《明季北略》:“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袁崇煥的形象本應該是秦檜,結果卻成了岳飛

只是到了後來滿清統治,乾隆在看明史的時候,靈光一閃,為了黑化崇禎,就為袁崇煥翻案了。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翻案。

乾隆在《清高宗實錄》中說:“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磬其憂悃,以致身羅重闢,深可憫惻。”

袁崇煥的翻案是從清朝中期開始的,到了清末,為了反抗清朝統治,又把袁崇煥搬出來了,大肆宣傳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