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唐朝末年以來,中原內戰不休,政權更替頻繁,北方少數民族趁勢崛起。契丹自耶律阿保機以來,國土迅速擴張,國力日趨強盛,問鼎中原之心路人皆知。可就在五代十國末期,實力強大的契丹竟然坐視後周壯大、北宋統一江南而無動於衷,著實讓人費解。現在,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解開這個迷團。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圖

首先,簡單回顧下遼太祖、太宗、世宗時期契丹的擴張史。

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後,眼見中原四分五裂,群雄割據,遂產生經略中原之志,兩次南下親征幽州未果後,採用遠交近攻之策,利用後梁朱溫與晉王李克用的矛盾謀圖中原,但因自身實力不濟而恨恨作罷,轉而自立為帝,集中精力開疆拓土,"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使得契丹領土"東自海,西至於流沙(今寧夏居延海),北絕大漠",為契丹逐鹿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繼承其父遺志,積極謀取中原。先是率軍攻克平州(今河北盧龍縣),繼而牢牢抓住後唐石敬瑭內亂之機,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幽雲十六州這個大禮包。此後三百餘年,中原政權飽受幽雲要地丟失導致的噩夢摧殘。契丹以幽云為基地,進一步南下中原,攻滅後晉,佔領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正式建號"大遼"。契丹飲馬黃河的夙願終於實現。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由於遼太宗縱兵大掠,"括民私財",導致中原仕民奮起反抗,不得已班師北返,半路病故。接班人遼世宗繼續頻頻用兵中原,"大舉南侵中國者凡三次",先侵後漢,再犯後周,但在位五年即被近臣謀弒。即便如此,遼國也已然成為中原政權的重大威脅,如同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接下來,進入本文的正題。一位奇葩皇帝的橫空出世,一改契丹平日裡喊打喊殺的惡霸形象,十餘年如一日的安分守己,給正在重新洗牌的中原政權吃了一顆安心丸。這位皇帝,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睡王"遼穆宗耶律璟(又名耶律述律)。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遼穆宗耶律璟醉生夢死,中原政權趁機重整旗鼓。

公元951年,遼穆宗即位,在平定了謀弒遼世宗的叛亂後,正式開啟了喝酒睡覺不管事的工作模式,硬是讓蒸蒸日上,基本具備實力逐鹿中原的大遼原地踏步了十九年,"實予中國之周、宋二朝以重振國家之機會。"

周世宗北伐契丹,遼穆宗宴飲達旦無所謂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即位為周世宗。柴榮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志向,勵精圖治,西討後蜀,奪取秦隴之地;三徵南唐,豪取淮南十四州,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中原的序幕。與此同時,遼穆宗"自是晝寢夜飲,畋獵無厭,朝政不視",對中原局勢的變化不聞、不問、不管,一副"跟我沒有半毛錢關係"的超然姿態。公元959年,周世宗親率大軍北伐契丹,一月之內,取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收瀛州、莫州、易州三州十七縣,兵鋒直指幽州。遼穆宗聞之,認為後周要攻取的地方原本就是漢人故地,沒必要憂慮(是時,述律以謂周之所取,皆漢故地,不足顧也。),實在不行,就直接把幽雲之地還給後周(謂其國人曰:"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可惜天妒英才,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之時,周世宗突然病故,收復幽雲的天賜良機就此錯過。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宋太祖平定江南,耶律璟我行我素不關心

公元960年,後周重臣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國宋。宋太祖繼承了周世宗"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經過兩年多精心準備,揮師南下,開始了周世宗柴榮未竟的統一事業。962年至975年,宋軍出兵荊州、湖南,佔領南平、武平;兵分兩路入川,將後蜀納入北宋版圖;長驅南下,攻滅南漢;水陸並行,拿下南唐。十來年之間,宋太祖勢如破竹,掃滅了南方所有割據政權,實現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北宋建國之初的版圖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由割據走向統一,強大的契丹為何按兵不動?

北宋統一江南後的版圖

而遼穆宗在這一時期內做了什麼呢?不好意思,本人查閱諸多史料,除了"縱飲"、"觀獵"、"不視朝"和胡亂殺人之外,沒有對宋朝的統一戰爭加以關注和大肆干涉,只有這條記載最醒目:"為庖者因其醉而殺之。"(969年,遼穆宗被廚子乘其醉酒謀殺)。

後續

穆宗之後,遼景宗耶律賢即位,內修政理、選賢用能、休養生息,遼國很快生機勃勃,並在高梁河之戰、瓦橋關之戰大敗宋軍。宋朝方面,則是典型的"出道即巔峰",太祖之後,宋朝的對外擴張急轉直下,再不復當年之勇。此後,宋、遼雙方形成拉鋸,誰也不能徹底擊敗對方,從而奠定了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漢人政權的對峙局面。


參考:《舊五代史·世宗紀六》、《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遼史·本紀六》、《宋史·太祖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