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既然司馬懿不是篡奪曹魏天下的權奸,那真正的謀主到底是誰呢?

講述了司馬懿,我考慮了一下,下一位應該繼續講誰。在司馬懿篇,本號可以說為司馬懿揹負的陰險權謀,圖謀篡奪曹魏政權的誤解做了平反。然而司馬炎受禪讓從而建立了晉朝取代了曹魏,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做到的呢?要說清楚這件事,沒有比繼續講述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更適合的了,所以本篇就說說司馬師。


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是司馬懿和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同母大哥。


史料上關於司馬師早期的的記載很少,只是說他的性格沉著堅強,雄才大略,年輕時與夏侯玄、何晏齊名。

既然司馬懿不是篡奪曹魏天下的權奸,那真正的謀主到底是誰呢?


魏景初年間,司馬師官拜散騎常侍,積累功勞,逐漸升遷為中護軍。選舉和任用人才的時候,不徇私誇大自己推薦的人,嚴格的按照功勞成績來任用,使得自己的部下官吏也不敢徇私。張春華過世後,司馬師辭官在家居喪,以孝道聞名。


後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大權獨攬,恣意妄為,引起魏國諸多大臣們的不滿。於是司馬懿表面上裝病,麻痺曹爽,暗地裡則在謀劃推翻曹爽勢力集團,密謀這件事期間,司馬懿只是單獨和司馬師一起商議,連司馬昭都沒有告知。


直到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前去祭祀曹叡的前一天晚上,司馬懿認為時機成熟,才告訴了司馬師和司馬昭,準備第二天發難。然後派人暗地裡觀察這兄弟二人的反應,發現司馬師坦然酣睡,而司馬昭則徹夜輾轉不能安眠。


第二天早上,司馬師親自率兵屯駐在司馬門,從而控制京都,陣容十分整齊。而且在早先,司馬師私下暗地裡蓄養了三千死士,這些人散佈在民間,不為人所知,在那天早上便突然一齊聚集起來,聽從司馬師的號令,旁人都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就連司馬懿看到這個情形,也不由得感慨,說:“我這個兒子竟然能做到如此地步。”

既然司馬懿不是篡奪曹魏天下的權奸,那真正的謀主到底是誰呢?


如果說司馬師和他父親司馬懿不同,有專權的野心,其實從他私養了三千死士這點上就能看出苗頭了。司馬懿雖然總是教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為人要低調,不能居功自傲,但是在這兄弟倆心裡看來是沒有聽進去司馬懿的教誨。


高平陵之變過後,司馬師論功封為長平鄉侯,加衛將軍之職。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少帝曹芳親自前去弔唁,並囑咐按照東漢霍光的標準進行安葬。


我們總說少帝曹芳,其實曹芳8歲即位時,是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到了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已經過了12個年頭了。曹芳已經成長成為了一個二十歲的成年男子了,按說已經可以獨立接管政權了。然而由於司馬懿功勞太大,而且對魏國又是一片忠心,曹芳對司馬懿是又倚重仰仗,內心卻又不想讓司馬懿過於大權獨握。


因此在司馬懿死後,年輕氣盛的曹芳一方面感激司馬懿的輔政,一方面也在心裡暗中尋思:“欺負人的曹爽被您幹掉了,您老爺子可算也壽終正寢了,您對我魏國可算功高蓋世了,可我對你們司馬家也算極盡封賞了,多少子弟都被我封了侯爵啊?如今您走了,我總算能收回政權,做名副其實的皇帝了。”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事實告訴曹芳,你想多了。司馬懿死後,在朝的官員都議論說:“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意思就是讓司馬師來取代司馬懿的地位來掌事。

既然司馬懿不是篡奪曹魏天下的權奸,那真正的謀主到底是誰呢?


滿朝文武都眾口一詞,這位少帝曹芳意識到這是眾望所歸啊,無奈之下,將司馬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來輔佐朝政,執掌魏國的軍政大權。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在第二年,魏嘉平四年(252年)春正月,司馬師又升遷為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這時候的司馬師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大權在握了。


司馬師當權後,命百官多舉薦賢才,明確長少尊卑之序,體恤窮苦鰥寡孤獨的百姓,下令治理荒廢和停滯的事物和項目。任命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等人都督四方,讓王基、州泰、鄧艾、石苞等人負責監察州郡,由盧毓、李豐負責選舉和考察人才,讓尚書傅嘏、虞松負責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等人參與朝議,可以說將魏國的一眾人才全部任用到位,使得朝野肅然。


這時有人提出來,要改變現有的一些制度,司馬師回答說:“民風淳樸,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自古以來就被詩人所讚頌。祖上傳下來的典制,最好還是順應遵從的好,這不是軍事戰略要因地制宜,需要經常改變,應該不要妄加改革。”


這年十二月,東吳的皇帝孫權病亡,臨終前,下令封鎖了東興(今安徽省含山西南,無為縣的北方)的濡須水上堤壩,以阻擋魏軍。


吳國負責制定封鎖東興戰略的是大將軍諸葛恪,他命人加固濡須水上堤壩,並在兩山之間修築了東西兩座城,由將軍全端防守西城(關西),都尉留略防守東城(關東),每座城各留千人駐防,來防禦魏軍的進攻。


而魏國這邊,司馬師果然要趁東吳孫權去世、新帝即位、內政不穩之際,打算髮兵攻打東吳的東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