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謀士,為什麼他們不能識破龐統小小的連環計?

夢迴鯉魚溪


解這個問,需回到《三國演義》之中。

龐統剛獻完連環計,臨走前便被曹操手下的徐庶識破。

拜別,至江邊正欲下船,忽見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諕得龐統魂飛魄散。

這是徐庶是龐統的故人,又受劉備恩德,不肯為曹操點破,而是要求龐統教他從曹營脫身之際。

徐庶看出了不點破,程昱、荀攸等人可也是大謀士自然也瞞不過他們。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中寫道:

操升帳謂眾謀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鳳雛妙計?鐵索連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

程昱的眼光很毒,一眼看出連鎖戰船的軟肋是火攻。

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
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聽到程昱的話,曹操大笑,另一個謀士荀攸也表示認同程昱的看法,提醒曹操注意。

在程昱和荀攸的話下,毛宗崗批註道:

北軍未嘗無人。

李漁也批道:

寫程昱精細以形操不是一味朦瞳。

曹操自然不蠢,他也知道火攻是連鎖戰船的致命傷。

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曹操的這一番解釋,大有道理,毛宗崗在此批註道:

老賊未嘗不奸猾。

鍾伯敬也批註道:

操言大是,但云天時獨不可以人力為。

聽了曹操的解釋,諸將皆拜伏曰:“丞相高見,眾人不及。”程昱荀攸也是無法辯駁。

由此可見,不僅曹操的謀士荀攸程昱看出了火攻的危險,曹操也是知道的。只是火攻需要東南風才可以見效,而現在是隆冬之際,何來東南風呢?

毛宗崗在第四十八回總評道:

火攻之策,不但孔明、公瑾、龐統、黃蓋所知,而徐庶、程昱、荀攸之所知也。徐庶不為操言之,而攸與昱則為操言矣;為操言之,而操未嘗不知矣;知之而終不免於犯之,其故何哉?蓋操知風之不東,而不知風之可借;知火之不利於南,而不知火之可轉於北。

這一回故事其實是為接下來的諸葛亮借東風做了鋪墊,更突出孔明的厲害。


微史春秋


首先聲明一點:題主的問題,只能完全依據《三國演義》來論述回答;

其次糾正一點:題主提到的荀彧,應為荀攸之誤。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赤壁之戰中跟隨曹操獻計獻策的是荀攸,而荀彧並未參戰。

問題中所說的荀攸、程昱,是否真的被龐統連環計給矇蔽的傻不愣登呢?我們先看一下,荀攸、程昱二人的才能到底如何?

荀攸

在《三國志》中對荀攸的描述有一句“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什麼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荀攸生平共計給曹操出謀劃策十二條(當然不止12條,此處是說舉足輕重、影響大局的12條),但是這12條並沒有詳盡記載。在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中,有跡可循的大概5-6條,比如在曹操南征張秀時荀攸獻計卻不被應允最終失敗,比如在曹操征討劉表張繡之後立即諫言東征呂布,比如在官渡之戰時推薦徐晃截擊袁紹糧草輜重,比如至關重要的獻計奇襲烏巢最終大破袁軍,比如建議曹操假意接收袁潭的請降導致袁譚袁尚兄弟分崩離析,等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官渡之戰期間,荀攸完全是曹操的主心骨,他擔當了曹操智囊主謀的角色。

程昱

程昱跟隨曹操多年,出奇謀、立大功,是曹操集團資深謀士,深得曹操的信任。他的主要功勞有:1.曹操征討徐州時,險些被呂布端了後窩,幸虧程昱力保鄄城(作者本人就是鄄城人)、範縣、東阿三成不失。曹操歸還後,親自執程昱之手說道“若非程卿之力,吾無所歸矣”;2.及時規勸曹操不要與袁紹結盟而屈居其下;3.及時力薦曹操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不聽並且最終追悔莫及;4.向曹操推薦關羽斬殺顏良,借袁紹刀殺劉備而留關羽;5.膽識過人,曾以不到千人震懾袁紹大軍南下之勢,被曹操贊為“程昱之膽,過於賁、育”;6.聖手書生,以徐庶母親手札賺取徐庶投奔曹營,害的玄德哭的鼻子一把淚一把的;等等。

在曹操智囊陣營中,荀彧、郭嘉、賈詡,如果他們三個的排名暫且不論先後,那麼排在前三位應該沒什麼異議吧?接下來,程昱、荀攸兩人,應該就是第四、五的位次了吧,至於滿寵、許攸等,應該還要往後排。所以,程昱、荀攸完全有能力資本躋身曹操集團的“智囊五虎將”。(荀彧、郭嘉、賈詡、程昱、荀攸)

那麼好了,前三都沒來(鬼才郭嘉已死),荀攸、程昱就真的被龐統耍的團團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徐庶能看出來龐統的連環計,荀攸、程昱二人當然也能看出來!有人說,徐庶比他倆強,此言大錯特錯。在作者看來,從徐庶母親和司馬徽對徐庶投奔曹營的批判來看,徐庶就已經低了三分。退一步講,作者羅貫中安排徐庶跳出來拽住龐統揭穿他的陰謀,除了彰顯徐庶的機謀外,最主要的還是給徐庶安排一個去處和交代,因為此後徐庶在書中就消失了。

那麼,荀攸、程昱二人對龐統的連環計,到底是一個什麼態度呢?大概是兩種情況,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種情況:二人認定了龐統是詐降,連環計更是陰謀,但是不敢貿然撕破臉皮。

荀攸、程昱為什麼不敢與龐統撕破臉皮、三頭對證呢?或者是背地裡在曹操面前揭穿龐統的真面孔也行啊!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對龐統深信不疑。

龐統演技高超,詐降簡直天衣無縫。1.龐統的藉口是周瑜嫉賢妒能,這是眾所周知的:周瑜容不下臥龍諸葛亮,當然容不下鳳雛龐統;2.龐統觀看了曹操的水寨之後,不但對曹操大加恭維,而且對周瑜謾罵和詛咒,這讓曹操很受用;3.龐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北軍的弊端,又設身處地的為北軍作戰著想;4.龐統以家屬老小的性命安全相托付,拜求榜文以安宗族,這一點讓曹操徹底吃了定心丸。

出於以上幾點,曹操對龐統是深信不疑。

老闆深信不疑了,荀攸、程昱作為員工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了,否則就太不識趣了。大家還記得嗎?劉備入川前,懵懂闇弱的劉璋欣然同意,其手下的忠臣死士諸如黃權、李恢、王累等,以死相諫,哪一個討到好果子吃了?況且,在幾天後曹操橫槊賦詩時,因為劉馥說了句刺耳的話,就被曹操一槊刺死了!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深得為官做人之道,還是別引火上身吧。

第二種情況:二人對龐統投降的性質真偽難以辨清,但是認為龐統的連環計有水分和風險,但是不敢據理力爭。

荀攸、程昱二人對連環計是深深憂慮的,而且提出了質疑。

1.在曹操鎖戰船置辦齊備後,程昱首先提出“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荀攸也連連贊同支持。

2.東南風一起,程昱就趕緊入帳告訴曹操“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3.黃蓋從江面上衝出來,程昱觀察之後立即提醒曹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

荀攸、程昱二人自始至終對連環計持有保留意見、耿耿於懷,為什麼就不敢在曹操面前據理力爭呢?有以下原因:

1.曹操給他們倆上過課,主要是講冬季的天氣和風向情況,而且曹操對自己這堂課甚是滿意;

2.曹操對鎖戰船這個項目已經拍板了,荀攸、程昱二人作為員工不會非得對著幹,否則你讓老闆多沒面子啊,日後會不會給你穿小鞋啊。反正我們已經提醒過了,項目又是你執意定下的,到時候出了問題我們也沒責任!

3.龐統才氣、名氣太大,方案又似乎合情合理,如果荀攸、程昱二人據理力爭,說不定多疑的曹操還會懷疑是不是你倆排外,怕別人搶了你們的功勞和名頭?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才不會自討沒趣。


鳳凰西遊


龐統獻連環計的時候,曹操的謀士、也是劉備的前軍師徐庶就識破了他的計謀。不過他曾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謀,原來曹操為了把徐庶從劉備身邊"挖"過來,用綁架他的母親為要挾,徐是孝子無奈才投曹了,從那時起,徐庶發誓不為曹籌謀劃策,這也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出處。



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引自《三國演義》

由此可見,不是曹操手下沒能人,只是曹種下了蒺藜紮了自己的腳。第二天徐庶藉機帶兵平韓遂、馬騰的叛亂,離開了是非之地。

其實對曹操採用龐統連環計最早持反對意見的是揚州刺史劉馥。曹操把戰船連了起來,果然龐大而平穩,在上面騎馬都沒問題。

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引自《三國演義》

曹操心中大悅,乘著月明星稀在江上和文武大臣開個"啪體",曹操詩興大發,豪情滿懷的賦詩一首,此時一群烏鴉飛了過來,曹操問,"啥兆頭"?文武百官(此時程昱和荀攸都在場)皆說,沒事,很正常,烏鴉聽到丞相詩喝彩來了,曹大笑。



▲曹操橫戟賦詩

可是就有不識時務的人,這個人就是揚州刺史劉馥,他烏鴉嘴裡吐不出象牙來,他說:"丞相我總覺得這不是好兆頭。"曹操正在興頭,正在暢想拿下孫權,抓住劉備,統一華夏攬大喬與小喬於身邊。正意淫好夢呢,讓劉馥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引自《三國演義》

曹操當著眾文武百官的面,殺了持不同意見的人,當時荀攸、程昱及眾大臣心裡怎麼想呢?肯定是在想,主公心意已決,以後說話還是小心點吧,這也是以後荀攸和程昱提出看法不敢堅持真理的原因。



▲程昱

接下來曹操聽不進不同意見,一意孤行採用龐統的連環計。在赤壁之戰前,程昱看出了端倪,給曹操提醒,卻被曹操自以為是的駁回了。因為有前車之鑑,程昱也不敢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

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引自《三國演義》

從前面這段對話,荀攸和程昱都想到和看到了採用"連環計"的隱患了,但曹操對天氣知識太豐富了,不過曹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想不到還有"萬一"呢?畢竟曹是北方人,長江天氣基本知識也是從書本學來的。要說達到專而精我看未必,他總比不過從小生活在荊州的諸葛亮對長江天氣的瞭解吧。



▲諸葛亮借東風

諸葛亮正是抓住了萬一冬天有東北風這個小概率,以借東風的名義,利用冬天罕見的東北風火燒赤壁。綜上,不是荀攸和程昱沒看出來,而是"領導"自以為是不採納也不提前防備,曹操太自信了,壓根沒想到會失敗。其實想想也不難理解,他是攜滅袁紹之威,想乘勝追擊在他暮年實現他一統中原的宏願。(當時曹54歲)。

曹操一意孤行,完全鑽入了周瑜和諸葛亮設下的圈套,曹操自負和孤擲一注堵塞了"言路"。自始至終除了程昱和荀攸能提出意見外,其它謀士不敢多言,揚州刺史被殺就是個警示,誰敢違逆領導之意?

曹操萬萬沒想到諸葛亮會在大戰的時候,向老天爺借得三天三夜的東北風,這就是曹操和諸葛亮的差距所在。

亮於臺上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引自《三國演義》

其實用不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就夠燒曹操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講真程昱作為曹操的謀士也算盡心盡責了,曹操後來哭奉孝實沒道理,赤壁之戰失敗逃跑路上,他當著眾謀士大哭奉孝,也就是哭郭嘉,口裡說道:"奉孝不死,吾無今日之敗,"其實曹操是虧著良心羞辱程昱和荀攸的,程昱不止一次的提出連環計的隱患,就在大戰前一小時還提醒曹操呢,可惜曹操仍然沒有留意。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引自《三國演義》

毛主席曾說過:"經驗主義害死人",我覺得說的是曹操吧?曹操憑藉著對天氣知識一知半解,不看實際,照搬經驗。說到底就是太狂妄自大了,太自以為是了,假如現在聽了程昱的話,趕緊佈防,不讓黃蓋的船隻靠近,我估計還是能夠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可是曹操沒有采取防範措施。



▲火燒赤壁

接下來無論程昱如何識破黃蓋的小船有詐,都為時已晚。

程昱觀望良久,謂操曰:“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擋之?——引自《三國演義》

這時曹操如夢方醒,可惜……。火燒赤壁的事相必都知道了吧。

綜上所述,火燒赤壁的時候,不是程昱和荀攸沒有看出龐統的連環計,而是曹操驕傲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自古云:"驕兵必敗,此言不虛也!"


秉燭讀春秋


龐統的“連環計”,只存在於《三國演義》中,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中,不存在龐統獻計。所以,在此只從《三國演義》來分析。

赤壁之戰中充滿了各種智慧,一系列的計謀展示最終將曹操打敗,其中龐統所獻的“連環計”被認為是所有計策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赤壁之戰雖然十分有名,但是本人一直認為被嚴重誇大了。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統一北方,於是把目光投向了長江以南。但是,曹操此行,到底是要“問鼎江南”還是“叩門一問”,才是赤壁之戰的關鍵。

《三國演義》說:曹操率80萬眾,直下江南,給東吳孫權修書一封,欲與孫權會獵於江東。然而,曹操這80萬眾,實在是多有水份,大部分是江荊之降兵,多數是投機鑽營的鼠輩。曹操真正嫡系部隊,最多在十四五萬兵左右。東吳孫權在周瑜的率領下精兵3萬左右,劉備參與作戰,兵力在2萬左右,孫劉聯軍共計在5萬上下。這是雙方兵力比較。

但是,曹操帶出來的兵士15萬眾,是不是曹操整個北方的兵力總和呢?應該只是主力的一部分,因為在北方,有西涼馬超韓遂虎視眈眈,甚至,連遼東的公孫康都對曹操北方背脊形成牽制。

我們通過地圖再來看看當時江東的情況:漢中張魯、西南部劉璋、南部劉備,東南部孫權,還有江夏等地的劉琦,雖然各部分裂之勢嚴重,但是在諸葛亮的促動下,孫劉形成聯盟,這樣,整個江南地區形成一個整塊,對抗曹操就顯得團結一致了。

曹操就是再厲害,腹背受敵的局面也是兵家大忌,何況曹操這等軍事家政治家,他不會不防。故,本人一直認為,曹操發動赤壁之戰,不過是輕叩江南之門,試試江東等地的水深而已。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細看這場戰役,為何龐統的連環計會如此輕易得逞。

一、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純粹屬於試探性戰役。追擊劉備,不要說張飛喝守當陽橋,稍有頭腦的將軍都會長驅直入,橫掃劉備,為何被張飛一喝戛然而止,難不成張飛真的成神了?非也,因為曹操的戰略意圖不在侵佔剿滅,而在試探江東實力,不追不剿不殺也是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龐統獻計“連環”,並非沒有他的合理性,要是沒有諸葛亮借東風,火攻又能怎麼樣呢?既然在戰略上屬於“試探”,那麼曹操又何必在乎他什麼計策呢?相反,他還能探知其中的真假狡黠。

二、戰船來源?這貌似一個小問題,但實則是個大問題。北方以戰馬騎兵為戰,到了江南就不同了,戰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水上作戰乃是南方基礎,船隻則如同北方的戰馬,沒有船隻,無異於不戰。曹操一路南下,收繳了蔡瑁張允的水軍部隊,還獲得了大批作戰船隻,這些戰略物資在曹操眼裡,是拿來“以夷制夷”的武器,而不是他自己習慣的北方戰馬。所以,曹操並不珍惜,就算是被火攻打掉,只要不損失自家的老本戰略物資基礎,又有何妨?當然,能夠叩開江南的大門,就再好不過了。所以,船隻連不連,怎麼連,曹操並不重視。

三、經驗主義害死人。曹操算得上是南征北戰的老將了,對於戰爭的謀劃絕不亞於任何一位軍事家。《三國演義》中,“連環計”的後面是“借東風”,單純的“連環計”只對曹操有利,但是有了“東風”,便會形成不利。曹操之所以不顧及連環計被火攻,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兵法,相反,就是因為太懂兵法,認為冬季長江難見東南風(的確也是如此),故“連環計”絕對利於曹軍。這是典型的經驗主義,不說諸葛亮借東風是假,萬事總有個“萬一”的概念,只需要那麼一會兒颳了東南風,曹操必定中火攻之計。

況且,在《三國演義》中,龐統獻計之後,徐庶看破,但是他不發言,因為他發過誓,不為曹操獻一策。

謀士程昱說:“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且荀攸贊同程昱的意見。

如此來看,不僅僅曹操,徐庶、程昱和荀攸都看破了“連環計”的要害,並不是題者所說曹操的謀士們沒有識破。

然而,曹操因為這是“試探性戰略”從而忽視了大局,因為不重視對吳作戰的“戰略性物資”從而忽視了作戰基礎,因為“經驗主義”從而忽視了戰爭氣象變化,最終忽視了“連環計”的要害,吃了一次敗仗,逃回北方。

因為這次試探,曹操意識到統一南方並非一日之功,故直到死也沒再踏入南方一步。


青燈問史


荀彧、程昱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了,曹操當時沒聽,反而反駁他們。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諸將皆拜伏曰:“丞相高見,眾人不及。”

程昱跟荀攸都發現了,被火攻就麻煩大了。但是被曹操一頓說,冬天刮西風北風,兩人都服了。

而曹操,是知道冬天會刮東南風的,他還說“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刮幾天東南風是正常的,周瑜居然不知道。這點也比周瑜強。

那為啥曹操會失敗了呢?

主要是蔡中蔡和的情報出錯,讓曹操信以為東吳的人不服周瑜,個個想降。


銫媒體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連環計想必大家不陌生,在赤壁之戰之前,周瑜派龐統前往曹營獻連環計,使曹操的戰艦互相勾連。然後周瑜和諸葛亮而後縱火焚之,曹軍幾乎全軍覆沒。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 防。”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 是,丞相何故笑之?”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其實在龐統獻上連環計的時候,程昱和荀攸就曾向曹操諫言,說明了周瑜火攻的可能。

而曹操十分自信的說道:“凡用火攻,必借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曹操認為當下正是是冬季,冬季的江東吹的是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對方並沒有火攻的條件。

從曹營謀士程昱和荀攸的話語及曹操對二人所說的“火攻”並沒有過多驚訝這一表現,可以看出曹操已經看透了這一計。這個計謀,包括演義中描寫的龐統精湛的“演技”,就已經可以在這一刻宣佈失敗

不過,周瑜的手段實在是高明。用了一招陽謀,首先連環計是讓曹操把戰船都鎖在一起,讓北方的士兵適應水戰,解決暈船與水土不服的問題。

至於火攻的事情,周瑜也一定猜到了曹操會想到這一點。不過曹操的謀士包括曹操自己,都是北方人,他們都不熟悉南方的氣候!這才是關鍵,曹操真認為江東的冬天只刮西北風。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演義中說是徐庶看出來連環計。徐庶之前長期生活在荊州、新野一帶,熟悉南方的氣候,他能看出來周瑜整個的連環計也不足為奇

接下來,周瑜要火攻的關鍵因素就是所謂的"借東風"。首先一定有一個共識,就是東風肯定不是諸葛亮做法借來的,而是當時南方的冬天其實會偶爾刮一天東風。周瑜用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連上以後,就一直在等著這個東風,等到東風到了就馬上發起火攻,東風不到就一直等著。

從赤壁之戰的整體來看,曹操把戰艦鎖在一起,和"諸葛亮借東風"都是赤壁之戰的亮點,正是這兩個"不尋常"導致曹操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慘敗。

最後說說這幾個謀士,荀彧肯定在幫曹操留守大本營,曹操南征北戰時都是荀彧為其看家。

程昱真是有本事,從始至終沒相信龐統。

當日,江面上剛一颳起東風,他就連忙提醒曹操:“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黃蓋從江上來詐降時,他更是看出了船的吃水深度不對,他說:“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可惜最終程昱也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

綜上所述,曹操雖然看破了連環計,但卻因為不熟悉地理環境,沒有識破周瑜的計中計

注:本文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探索這個問題,畢竟歷史上有沒有龐統獻連環計還存在爭議。


古今事


首先對於題主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兩點需要澄清一下:

第一、就是曹操從攻打劉備開始到赤壁之戰就把荀彧安排在了許都,並未參加赤壁之戰,有可能說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在一下的內容中就用荀攸來代替荀彧做回答。

第二、在正史中沒有龐統巧用連環計這個記載,在《三國志》周瑜傳中的記載是曹操的船是連在一起的,並無龐統獻計之說。《三國志》當中的龐統法正傳也並未記載龐統參與的赤壁之戰,只是記載了龐統在吳地的聲望很高,司馬徽和諸葛亮都在劉備面前舉薦龐統。

所以我們就用演義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首先挖掘一下龐統是如何巧授連環計。

在周瑜諸葛亮和曹操的對弈當中,雙方交手了幾次。首先是蔣幹盜書,讓周瑜的反間計成功,曹操一怒之下殺了蔡瑁張允二人,使得曹操的水軍沒有了專業將領的帶領,曹操隨後就後悔了,但是為了面子沒有挑明。下來就是諸葛亮藉著江中起了大霧,和魯肅一起帶著幾十艘小船,帶了曹操的十萬只箭回來,曹操得知之後也是心中氣憤沒有辦法。後來荀攸獻計用蔡中蔡和到東吳詐降,反而中了周瑜和黃蓋使用的苦肉計,本來蔡氏兄弟通風報信又加上闞澤的三寸不爛之舌,把曹操真的是忽悠住了。

黃蓋和周瑜醞釀的苦肉計是成功了,無奈的地方就是如何使用火攻呢?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愁壞了周瑜的多少腦細胞了。這個龐統正好給魯肅說了連環計這個事情,周瑜擔心的是曹操奸猾狡詐,不容易上鉤。正好那個盜書的蔣幹又來了,給了周瑜一個順水推龐統的機會。周瑜和魯肅就安排龐統故作高雅之人,常嘆懷才不遇的想法,故意安排蔣幹和龐統相識。蔣幹以為撿到一個金疙瘩就把龐統引薦給了曹操。

後邊的故事情節估計很多人都猜到了,龐統在見到曹操之後,一番高談闊論就把曹操給征服了,再加上龐統的名聲也是很響的,曹操對於龐統是更加的深信不疑了。當曹操帶著龐統參觀水軍操練的時候,北方軍士來到南方作戰所產生的弊端立馬就展現在了龐統的眼前,曹操的軟肋一下就被龐統看到了,這個時候就是進獻連環計的最好時機。由於北方人在南方水土不服,不適應在船上作戰而導致的疾病和非戰鬥減員,龐統的連環計可以說是一針見血的解決了這些問題,鏈接起來的戰船上甚至可以騎馬。

主觀來講對曹操來說,龐統可以說出的是一個餿主意,但是對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實用的辦法,連環戰船確實是改變了以往曹操士兵不習慣水戰的狀態,曹操欣然接受並且沒有懷疑也是由於這些原因,可能曹操當時手下的謀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對龐統的連環計沒有表示懷疑,雖然這個計謀後邊隱藏了很大的殺機,但是確實是一個很實用的辦法。在正史中記載的是曹操自己想出的辦法,把戰船用鐵環拴在一起,由此也證明了鐵鎖戰船確實是實用的。

在闡述了龐統是如何讓曹操老老實實的中了連環計之後,再看看曹操手下的謀士有沒有人識破了龐統的計謀呢?肯定是有的,首先第一個是徐庶,第二個是程昱和荀攸。下邊就來看看他們是如何識破龐統的連環計的。

首先是徐庶,他是第一時間首先識破龐統連環計的人。在龐統給曹操說了連環計之後,就想著如何脫身,因為當時江東之地的投降派還有很多,龐統就以說服江東地方士族的名義脫身曹操。曹操居然也答應了龐統的離去。在龐統正要上船離開的時候,被徐庶一把攬住,把東吳周瑜的計策一一說出,也把龐統的連環計給抖落出來了。嚇得龐統是魂不附體,但是徐庶雖然知道是知道,但是他許諾過劉備終身不為曹操出一計設一謀,自然也不會說穿龐統的連環計。只是徐庶明知道曹操要失敗,保全自己安全是很重要的,讓龐統為自己出了一個脫身的計謀之後,就去散關監視馬騰韓遂去了。

徐庶雖然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但是也不會給曹操說,反而藉機開溜了,剩下的就是程昱和荀攸的表演了。由於曹操用了連環計之後,軍隊的士氣大增,曹操是飄飄然了。橫槊賦詩之後便是檢閱水軍陣容,高興的說到如果不是自己是天命所歸的話,也得不到龐統的計策,現在是連環戰船,過江如履平地。

當時程昱是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的,程昱對曹操說的是連環戰船雖然是很平穩,對北方軍士很適合,但是如果地方用火攻的話,我們難以及時的迴避,這樣的事情不得不防。荀攸也在一邊附和程昱的意見,證明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曹操到底是熟知兵法之人,對兩人的意見是哈哈大笑起來。

曹操曰:“凡用火攻,必籍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又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看來曹操欣然接受連環計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自身熟知兵法,懂得天文氣象,根本不擔心東吳會用火攻。所以對於程昱和荀攸的提議也隨之置之不理。

綜上所述;用演義的視角是分析的話,曹操手下的謀士和曹操自己可能都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曹操沒有為難龐統,第一是龐統的名氣很大,第二是曹操不想落下害賢之名,禰衡曹操都忍了,更何況是龐統?之所以曹操的失敗,是犯了經驗主義錯誤,認為自己對天文氣象的瞭解很充分,卻不想比他更高明的諸葛亮能“借”來東風,以至於毫無防備而功虧一簣。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周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謀士,為什麼他們不能識破龐統小小的連環計?

  • 首先,龐統是荊州人,並且才華是非常的高,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不光是在《三國演義》裡邊表現出來的,塞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如此。

而且,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已經出仕了,並且是在周瑜的麾下,做了一個小小的功曹。並且,周瑜在赤壁之戰一年後,病逝。就是龐統,親自將周瑜的屍身,送回的東吳。

作為一個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天才謀士,一個天才人物,是不可能默默無聞的。所以說,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已經出仕,並且在東吳周瑜的麾下。

  • 這樣的一個荊州本地名人,還是周瑜麾下,是不可能前去獻上連環計的。

事實上,連環計,真的是曹操,因為北方的士卒,不習慣坐船,暈船的感覺大家可以想象。戰船首尾相連,變成大船,方便軍士來往。

所以,這個黑鍋,龐統表示,我不背。

  • 雖然赤壁之戰的時候,荀彧確實是不在。但是如此大戰,曹操的身邊,當然是有很多的謀士。但是,真的沒有謀士,對於“連環計”提出反對意見。

這當然是因為,在古代,交通非常的不便利,而曹操手下的謀士大多是北方人,雖然征戰半生,但是從來沒有來過南方。對於在南方居住的,像諸葛亮、周瑜等人,冬季偶爾會刮東南風這一點,他們會知道。但是對於在北方居住的人來說,很難想象到。

  • 所以說,曹操敗的不虧。不是曹操的謀士不夠聰明,實在是因為,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謀士的眼界、見識對於這樣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所以,就不要再責怪那些曹操麾下的謀士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導致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瞬間破滅。

可是通過翻看史書,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場戰爭開始以後,我們就很難見到曹氏集團重要謀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議,那也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眾謀士無法識破龐統的連環計?


知己不知彼

曹操集團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其他謀士多以他們四人為首,所以他們四人屬於曹操謀士集團的核心。

環境陌生。這些謀士有一個共同點,生長於北方,他們對於北方情況非常瞭解,所以曹操可以屢戰屢勝。

可是到了南方以後,當眾人面對全新的環境時,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去熟悉周圍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來主張兵貴神速,在眾人還沉浸在研究之時,戰爭就已經打響了。那麼在這樣陌生的環境中,眾人也就很難有所作為。


敵人陌生。曹操陣營中的許多謀士,剛開始並不是曹操所有,他們是來自各個軍閥之中,對自己曾經的主公可謂相當熟悉。比如郭嘉,來自袁紹陣營,所以,他才能提出“十勝十敗”之說,因為他已經將袁紹研究的非常透徹了。

正是因為這種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堅定抗袁的決心,才可以做到統一北方。可是當曹操面對孫權時,眾謀士就知之甚少,而且這個全新的對手還過於年輕,這就非常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一種心理上錯覺。

所以正是因為對於敵人的陌生,這才造成了眾謀士的計謀止步與荊州。


戰術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戰役中,曹操主要以陸戰為主,謀士考慮之處也多於此,可是赤壁之時因為長江天險的緣故,曹操以水軍為主,並且因為軍中沒有精通水戰之人,將水軍交由荊州降將蔡瑁之手。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種不得已,因為自己軍中缺乏通曉水戰之將,缺少善謀水戰之士,所以不得不為。而 對於文人謀士,身體相較武將本來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這也就導致他們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但是即使他們身體健康,他們也不願意全身心的投入,這就是眾人無法識破敵人計謀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曹漢矛盾激化

初心已變。曹操在一統北方後,勢力快速擴展和穩定,他已經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內外無人敢與之作對,當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經被曹操演義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漢獻帝也已經名存實亡,淪為傀儡,尤其是曹操誅殺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赤壁之戰時,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兩人關係自然要更為親近,而且陳群,司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舉薦,自然以荀彧為首,所以謀士已經形成以荀彧為主的核心。

荀彧當初投靠曹操不是因為曹操,而是因為漢獻帝,明確點說,他是漢獻帝的大臣,並不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最初的設想也是與曹操兩人共同輔佐漢獻帝,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可曹操獨攬大權,這已經背離了荀彧的初心,而程昱呢!他本就是漢臣,加之年事已高,對於荀彧也是表示支持。

那麼在赤壁之戰前,在荀彧和曹操之間已經悄無聲息的爆發了矛盾,那麼曹操自然也就聽不到最有效最正確的計策了。


沉默是金。眾謀士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對於他們來說,曹操統一天下,並不是漢獻帝統一天下。曹操本就野心勃勃,他一統天下之後,漢獻帝是不是還是漢獻帝,曹丞相是不是還是曹丞相,那就非常不好說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一統之後他們這些漢臣已經無用,那麼他們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論是從哪一個方面,眾人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天下,所以這就造成了荀彧等人的心照而不宣,換種說法,曹操的失敗是他們樂見其成的,這對於他們利大於弊。


荀彧對於曹操來說亦師亦友,他在曹操集團的地位就像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可是荀彧是儒家出身,他內心深處是忠於漢朝,而不是忠於曹操,這份堅定這份執著是許多人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同樣的,正是因為這份執著,使得曹操非常傷心,他對於荀彧一直都是非常重視,將他當做了自己的親信,可是荀彧一直初心不改,在其心灰意冷之下,他最終為荀彧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結束了荀彧的生命。


古今注


《資治通鑑》和《三國志》上並無龐統獻連環計之說,此情節只存在於三國演義小說中,因此,只根據小說討論。

首先,小說本身其實一直存在神話諸葛亮的傾向。我們可以看一下書裡面寫龐統獻連環計是第四十八回,而下一章也就是第四十九回就是七星潭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試問如果東南風隨便來,那諸葛祭風還有幾分意義,作者越是要襯托孔明的神奇,就越說明當時其實基本上就不會有東南風存在的可能。

而小說中也寫到了龐統獻連環計後,周瑜在山頂遠觀曹營,“一陣風過,颳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卻早已不省人事。”周瑜為何急痛攻心,無他,清風拂過,讓他想起當此之時,絕少東南風起,若無東南風起,一旦曹操大船連接完畢,長江天險再無可憑依,東吳危矣。諸位看官,周瑜可是連環計的發起者呀,龐統只是執行者而已,周瑜都覺得此時用此計絕無火攻可能,否則也不至於猛省此舉實為自掘墳墓之舉而心痛吐血啦。

所以曹營中即便無人覺得用此連環計有危險也並無不妥,更不能說他們的智慮有任何問題,因為從當時的時節天氣徵兆等看,用此連環計的結果大概率會如龐統說服曹操時所說的“周郎周郎 ,剋日必亡”

何況,即便是按照小說上所說,程昱等人也未必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原著有云:“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而曹操則大笑著解釋了一番時節天氣的原理,程昱遂不再堅持,不堅持不意味著信服啊,但是一則誠如曹操分析概率太小,另外,剛有劉馥因秉直諫言身死槊下的教訓,他豈能再固執己見呢。

所以,程昱等即便看不出來在當時看也無不妥,而且也未必沒有看出問題來,只是立場不同採取的選擇就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