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山東淮海地區的紅襖軍首領多在南宋、金、蒙古三方間反覆變詐,叛降不定。
紅襖軍之興起,本為反抗金朝貴族官僚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金廷派遣重兵鎮壓,紅襖軍首領或戰死, 或降金。及南宋招撫忠義軍, 蒙古南下攻略山東淮海一帶,紅襖軍首領李全、國安用、時青、張林之輩紛紛在南宋、金、蒙古三方之間叛順無常。
究其原因,應該與三方對紅襖軍態度和招降政策有關。
金朝的山東地區本為其戰略要地,紅襖軍起事于山東,是金朝的肘腋之患,金廷自然派遣重兵對其殘酷鎮壓。但金廷也試圖用官職為誘餌招安紅襖軍首領,轉運使移剌福僧奏請選擇才幹官充宣差招捕山東地區紅襖軍, 以恩賞諭使復業,且募其壯悍為兵,以為己用。
金朝也確實招降了一些紅襖軍。如滕陽人時青,初與叔父時全俱為紅襖軍首領,楊安兒、劉二祖起義失敗後,時青、時全降金。興定初年(1217),時青為濟州義軍萬戶,時全為行樞密院經歷官。耿格、史潑立、夏全、國用安等紅襖軍首領相繼被金廷招撫。
南宋則以經濟和官職為誘餌招撫紅襖軍,以期收復失地。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勢力最大的紅襖軍首領李全歸附南宋,宋廷封他為京東路副總管。
金朝興兵侵宋,分三路南下。李全率其軍隊保衛南宋兩淮地區,功績甚著。次年,金宣宗下詔招安李全,李全回書誓死不降,且領兵攻益都,勸降金益都守將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十二州之地歸於南宋。
宋廷對李全加官進爵,封其為京東忠義軍都統制、馬步軍副總管。是年,李全和其兄李福率領的紅襖軍在渦口戰役中全殲金軍主力使金軍不敢再窺江東。這一時期,其他中小股紅襖軍亦紛紛歸附南宋。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蒙古大帥木華黎率領蒙古、漢、乣諸軍南征,改變此前的地不守及殺掠政策,招集豪傑,以圖長久統治,也利用紅襖軍與金軍爭城奪地。
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附宋漣水忠義統轄石珪率眾歸降於木華黎,木華黎以石珪為濟、兗、單三州總管。佔據山東西部一帶、曾經附宋的嚴實也於是年降蒙。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孛魯國王率領蒙、漢諸軍圍攻李全於益都。次年四月,李全降蒙,被孛魯承製封拜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可闢置官吏,擁有兵、民、財賦及司法等特權。李全降蒙後,南宋的忠義軍便損失泰半了。
隨著金蒙古戰事、金南宋戰事的進一步發展,南宋對紅襖軍的態度發生變化。南宋既想利用紅襖軍與金軍作戰,又懼怕紅襖軍勢力壯大,難以控馭。
某些南宋朝臣甚至挑撥歸附紅襖軍內訌,致使紅襖軍首領紛紛投降蒙古或降附金朝。李全降蒙古後,仍然向南宋稱臣,外恭順於宋以就錢糧,往往貿貨輸大元,每歲納貢於蒙古國。
李全、楊妙是典型的首鼠兩端的紅襖軍首領。後來李全與南宋交惡,原因即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賈涉、許國等人挑撥分化義軍,甚至陰謀殺害李全。
宋紹定三年(1230),南宋鹽城守官陳遇陰謀在東海截奪李全往青州運糧之船,李全被激怒而反叛,率兵攻宋揚州。
翌年正月,李全敗死於揚州城下。楊妙真率其餘部逃回青州,死心塌地依附蒙古政權了。其他在蒙、金、宋三方之間叛順無常、反覆變詐者。
如金益都治中張林,於成吉思汗十四年(金興定三年,1219)叛金降宋,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又叛宋降蒙, 次年又叛蒙降宋。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為國用安所殺。再如成吉思汗十九年(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附宋的彭義斌率軍北征時,山東一帶郡縣多歸之,可見叛服不定者甚多。
王義深本紅襖軍將領,隨彭義斌降宋,義斌戰死後,王義深投降了金朝。窩闊臺汗四年(南宋紹定五年, 1232),又叛金附宋。更典型的是國用安、時青之輩,國用安本楊安兒部屬,先降於蒙古。
窩闊臺汗四年,叛蒙歸金。不久,又改從宋朝衣冠。未幾,復降於蒙古東平萬戶查剌。很快復叛於宋,敗走徐州,被濟南萬戶張榮攻擊,投水而死。時青在金、宋之間也多次反覆。
後來元人脩金史,對國用安輩很是不屑。李全、張林、國用安、時青之輩曾經是紅襖軍領袖,卻又在金、宋、蒙古之間反覆變詐,此類人並不是反抗異族統治的民族英雄。
像彭義斌那樣矢志為南宋收復失地、不屈於金國和蒙古國的義軍領袖,是很少的。
造成諸多紅襖軍領袖反覆變詐、叛順無常缺點的另一原因是山東淮海一帶的漢人在金朝統治下已有百年,雖然與女真族的民族隔閡、民族矛盾還存在,但是其故國觀念業已淡漠,已經不在意被本民族還是被異族統治了。
有學者指出金朝統治中原以後,中原漢人在心理上則呈現出對南宋的疏遠,和對金朝統治的認同傾向], 確是有道理的。
李全雖有寧作江淮之鬼,不為金國之臣的誓言,但他歸附宋朝,主要還是為了經濟利益。
當另一個異族蒙古族角逐中原漢地時,李全、國用安們為了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在金、南宋、蒙古之間權衡利弊、反覆變詐,是很自然的了。
閱讀更多 大局大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