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導讀:

乾隆朝是軍機處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才得以定型,並一直延續至清末。乾隆皇帝的統治是兩千年中國帝制史上有確切記載統治時間最長的:如果算上他做太上皇的時間,共是63年(乾隆元年至六十年,嘉慶元年至三年1736年-1799年)。軍機處是在乾隆朝初年重組統一的,它處理京城內外的許多政務。軍機處能夠擴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可以每天接近皇帝,這個條件得天獨厚,而且可以做到保密,以及所承襲的非正式地位。它憑此不受傳統、行政法規的束縛,免於外朝的監督,而當時老資格的外朝機構都受這些限制。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紫禁城的“軍機處”

拓展中國疆域的戰爭造就了僅次於元朝(1206年-1368年)的遼闊疆域,以及清政府對於文化事業前所未有的支持,這提供了激勵軍機處成長的進取心。一個自信時代的新秩序正在京師形成。軍機處就是位於這一全新秩序的中心。

1、乾隆時期奏摺數量上升,乾隆帝的奏摺需要動用184個箱子才能裝滿,每月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奏摺數量指標展現了軍機處的成長,它處理的文書在乾隆時期增長了一倍多。乾隆初年有個月,各省所上漢文奏摺共172份,平均每天5.7份,軍機處經手的奏摺數不斷增加,到乾隆末年,這一數目差不多是上面的三倍,每月480份,平均每天16份。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清廷檔案示意圖

於是軍機處創設了"隨手登記檔",逐日登錄這些呈覽的奏摺,對這些奏摺的正式批答也展示出同樣的增長: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前,隨手登記檔每年是薄薄的一冊,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每年還是一兩冊不等,而接下來到乾隆朝結束,每年都是兩大冊。——《隨手登基檔》

軍機處漢文錄副奏摺在雍正末年每月平均不到一包,嘉慶初年以前則是每月兩包,每包的文件比過去多三分之一或更多。滿文錄副奏摺的包數也激增。滿文檔冊的數目也有所增長,雖然在乾隆朝開始之前數目已經很大。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清朝漢文奏摺

漢文檔冊從雍正末年的每年三四冊增至乾隆時期每年八冊以上。用於存儲這些增多的文件的空間也是軍機處發展的一個指標。雍正時需要15個箱子存放奏摺,合每年1個多箱子,而乾隆時需要184個箱子,約合每年3個多箱子來存放乾隆六十年執政的奏摺。——《清實錄》

《清實錄》也反映這一文書工作的迅速增長。實錄的平均每年卷數從順治時期的1.7卷和康熙時期的1.1卷,到雍正時期的3卷,進而到乾隆時期的6.2卷。

2、定期申請新設備也是軍機處擴充的又一標誌

乾隆二年(1737年)軍機處申請12櫃子和12個手提箱用於裝文件,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一次就要求35件傢俱,包括軍機處所需的櫃子、桌子和靠背椅。同一年申請了5斤徽墨、30個硯臺、200支小號毛筆和300支大號毛筆。——《議覆檔》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軍機處常用的硯臺、毛筆、徽墨

這些巨大的數字顯示,內廷比過去監管著更多的政務領域。現在,一些問題由內廷和外朝共同處理,而一些徹底轉入內廷,有的是首次受到中央政府關注的新的領域。

3、軍機處應對大量的文書工作,要求增加人員

儘管難以計算隸屬於乾隆軍機處的確切人數,但通過軍機處日常的飯食供應大概能瞭解人員的規模。一份19世紀初的資料說,軍機處內每天供應12桌,每桌12人,共有144人。——《樞垣記略》

軍機處所增加的人員大部分應是每日輪流入值的,在12桌上吃飯的人應該包括以下機構中的值班人員:32位滿漢章京,方略館約150人,內翻書房人員,以及筆帖式、譽錄、供事、雜役等許多屬員。——《軍機大臣年表》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軍機大臣示意圖

乾隆時每年平均有7位軍機大臣,這些人不會與其他人同桌用餐。因此,最保守的估計,乾隆末軍機處的總人數,包括當值和不當值的人應該在200以上。這與數千外朝人員相比是個小數目,但即便如此,與雍正時相比已增加了很多。——《清史·軍機大臣年表》

內廷的統一和總理事務王大臣這一過渡班子在乾隆服喪期結束後繼續存在,這構成了軍機處成長中的最初步驟,而在乾隆後面的時期更可以看出它的一些突飛猛進。例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通過了一項對於軍機處有利的決定:高級機密文件繼續交軍機處存記,而不是外人可以更多接觸的外朝。——《清高宗實錄》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年輕的乾隆皇帝畫像

這一做法既加強了軍機處壟斷秘密信息的權勢,也是它繼續與某些外朝機構鬥爭取得的一個小小勝利。其他勝利源自乾隆皇帝對出巡的喜好。君主四處巡幸是乾隆朝的一個特徵,這一再證實了軍機處作為一個小規模、高效的集權管裡機構的有用性,為了皇帝出巡,軍機處可以將人數減至最少,只處理出巡路上攜帶的重要文件,在皇帝出巡過程中執行主要的政府職能。

如此一來,清廷能夠在帝國的任何地方發號施令,包括塞外地區。每次皇帝出巡,軍機處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隨行機構,軍機處在路途之上可以作為一個紀律整肅的管理機構,給皇帝提供合理的建議。

4、18世紀後期的戰爭也刺激了軍機處的迅猛擴充

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在針對四川西部土著的第一次金川之役中,軍機處指揮京中的籌備,在前線也表現活躍。戰爭第一年,軍機大臣從8人增至12人,有三位滿軍機大臣派至西南指揮作戰,另一位派往山東擔負調查任務。——《清高宗實錄》

軍機處為何擴張?乾隆帝:因為我很忙,每月要御批480份漢文奏摺

晚清軍機大臣合影

新增添了24位章京(17位滿人、7位漢人)。約此前後,軍機處得到靠近皇帝理政區域的新辦公場所,軍機大臣在"北屋",章京在"南屋"。——《樞垣記略》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時期軍機處第一個下屬機構方略館建立,它是一個常設機構,管理數量激增的戰爭檔案等文件,並刊印新的乾隆朝第一場戰爭的歷史也就是方略。

結語:軍機處就是一個由滿族大臣和極少數漢族大臣組成的全權班子,軍機處變成了清朝內廷永久性組成部分,它在18世紀的清朝起到了決策性的作用,所以到了乾隆朝的鼎盛時期,軍機處得到了極力發展。


參考文獻:

《樞垣記略》

《清高宗實錄》

《清史·軍機大臣年表》

《議覆檔》


-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