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是一個學校的靈魂?

用戶6632410752


經過多年積澱而形成的獨特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

我曾經到英國的科恩中學參觀學習,下午三點學校就放學了,但大多數學生都未離校,而是參加了各種科技活動,文娛活動或小製作,都有老師輔導。我問校長,這些老師有延時課時補助嗎?校長說沒有。我問是學校硬性規定的嗎?校長說不是。我再問到是什麼原因讓教師犧牲休息時間來輔導學生∵校長想了想說:“文化,是學校文化氛圍讓每位進科恩中學的教師都會這樣,即使不輔導,也會在辦公室看書進修。”獨特的校園文化,讓每個師生受到感染,接受薰陶,自覺踐行。所以,校園文化是學校靈魂。

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伴隨著學校的成長。首先,校長根據本校實際和教育規律,提煉出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並不斷總結完善。其次,校長根據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制訂規劃和管理措施;教師接受辦學理念並踐行。第三,教師將辦學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斷實踐總結,形成行為文化。第四,教師的行為文化逐漸轉化成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由量變到質變,學校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才能夠形成。置身這樣的環境裡,都會受到感染薰陶,自覺踐行,學校的教學質量才會一如既往,穩步提升。

校園文化不是校長提幾個觀點,教師創新一套教法就標榜成文化,它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晶,不因校長的變遷,教師的換代而改變。它是學校的靈魂,引領學校的發展。



名師聊家教


一個學校的靈魂是什麼?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生。

牛校是牛娃創造出來的,有意思的學校是靈魂有香氣的學生們凝聚出來的。


我從來不記得我本科和研究生學生的校訓,也記不清校長的名字,可能翻開畢業證書才能喚醒起來。當然,我也有極欣賞的老師,他們很多也是當時同行中的大牛,才華橫溢,為人謙遜。但構築起,我對學生時期所有回憶的,都是同學的行為。給我心靈帶來觸動的,還是同學的言論。我所在的985,211有那麼多出色的同學,校友,至今讓我感恩: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你們真好。

是同學讓我看到,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很多人說,一上本科就輕鬆了,有很多時間,可以揮霍。真不知到他們是遇到了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人,才會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

我印象中的本科:從早上8點,到晚上八點,就一直在上課。難得沒課,我們要參加校藝術團,去合唱團排練(很多時候,合唱團的排練是雙休日進行的)。平日裡晚上要去家教,這個專業領域,碰到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那種機會你有多渴求,其他的同學有多渴求去,大家是想象不到的。學校引進了一批訓練設備,全國班的一位同學就和我抓搶住這個機會,跟老師學習,觀察實際案例,訓練自己的訓練能力。我們兩還要寫訓練日誌。不可否認,全國班的牛娃,比我書寫的認真多了。

我除了讀高中那會雙休日會賴床,記憶中,之後就沒有睡懶覺的記錄了。即使在孕期,我也沒有睡懶覺的行為。所以本科的時候,我就經常被要求執行一項任務,替學霸們佔教室裡第一排的位子。第一排去晚了的話,第二排也行。 我的小夥伴是這樣說的:上課就是為了能聽清老師講解,回應老師的問題,第一時間解答自己的疑惑。不然我出錢讀書幹什麼?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是我從同學那裡感知到的。

我說過,我本科的同學有一半是我高中時期的同學。高中時,我和一個同學飯後散步,具體是在看什麼東西忘了。她就跟我聊起家裡的情況,就是那種官後代,大家族裡,我們小老百姓不太能理解的家族恩怨。她說父母關係不好,讓她很痛苦。

她其實相當出色,初中的時候就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獎,文章還在青少年讀物上刊登過。她文采飛揚,言語犀利,思維敏捷,但是那天,她很堅定的跟我講:我一定要考上本科,我要為媽媽,為自己爭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出發點不同罷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你身邊言辭犀利甚至咄咄逼人的人,寬厚些,她真的可能只是在自我保護中,習慣了這樣的說話方式。

是同學讓我知道,你想走的路,不一定是她想走的,她對青春有不一樣的定義。

大學的時候,我和幾個很樸素的同學玩的很好。可能都來自周邊的農村,所以為人都比較寬厚。相處起來舒適隨意,關於小時候有趣的好玩的話題一堆。但是因為純樸,對娛樂,現代玩樂的項目瞭解的少。彼此之間一般都是窩在寢室裡聊天,一起去合唱團,一起去參加社會實踐等等。直道有一天,有一個女孩說:她決定以後要跟另外一群女生玩了,因為我們有點無趣,除了合唱團,社團,她想去卡拉OK,去逛街,結交新朋友,當然也想交男朋友。跟我們一起玩,可能大學四年就不那麼精彩了。於是,我們那圈姐妹說,你去吧。不要在外面過夜,熄燈之前回寢室。女孩子要保護好自己。玩歸玩,不要耽誤學習....

即使碰到價值觀不一樣的朋友,也不代表我們要從此決裂。彼此希望對方能過得開心,但也替對方的安全,學業著想。這樣正向的價值觀,交友觀,我是從我同學那裡學會的。

這個世界有人引導你,幫助你,你是幸運的。如果如你所理解,學校很爛,老師很爛,你是否堅定要作一股清流,積極向上。但如果沒人引導你,你是否問過自己,要為身邊的人塑造一個什麼的榜樣?

學校的靈魂始終都是學生,教師渡人,學生渡己。你和你的小夥伴,怎麼應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呈現你所應對後的模樣。


煮婦的留學生活


教育面對的對象是一群鮮活的有思想的生命體,所以承載教育重任的學校也應該有靈魂,並且要有有趣的靈魂,我認為一個學校的靈魂應該是教育者,即校長和教師。

一、校訓、校風、學風是靠人來制定和貫徹

許多人認為學校的靈魂是校訓、校風、學風,這是一所學校的辦學思想。但校訓、校風、學風是人制定出來的,她代表了制定人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但未必被後來人認可,並延續貫徹這種理念和思想,所以容易被改變。很多中小學換了校長後校訓、校風、學風也跟隨變了,沒有傳承的東西當然稱不上靈魂。

二、教育者在學校的主導地位決定可以塑造學校靈魂

校長和老師是學校的教育主導者,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是由這一群體來形成共識構建體系,並由他們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貫徹滲透。一群有趣的教育者就會塑造學校有趣的教育靈魂,校長和老師不一定非要是教育家,他們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過程中的言傳身教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終身發展,這就是教育靈魂的力量。

三、校長是教師的領路人,也是學校靈魂的核心人物

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是校長根據學校的客觀實際來總結提煉昇華,包括對教師的師資力量、水平、素質及學校生源狀況、辦學條件進行綜合研判,制定出的切合實際,具備可操作性,並得到大多數教師的廣泛認可。

四、被受教育者記住和認可的校長和老師是學校的靈魂

學生畢業多年後未必記得當年求學時的校訓、校風、學風,但一定會記得對他有深刻影響的校長和老師們,這樣被學生認可的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塑造了學生的靈魂,因此這群校長和老師就成了學校的靈魂。

總之,學校的靈魂應該是有生命力,能傳承並被受教育者認可,她不應該是寫在牆上的生硬教條,而理應是在教學中時刻影響學生終生髮展,使學生獲得正確成長的教育者。


杏壇新說


一個學校的靈魂不是學習成績,也不是升學率,更不是“教書”,而是“育人”,是對學生精神、人格、情操、文化傳承方面的內在塑造與激發的體現。

一、對學生精神的引領是學校之靈魂。

一個好的學校不可缺少精神的輸出,這種精神應該是民族精神,國家精神,是追求人民獨立和自由的精神。這絕不是大話、空話,想想現在,許多青年“追星追到死”,殊不知何為民族大義,不崇尚民族英雄,這是不正常的。我們可以想想當年的黃埔軍校,在精神培塑方面有其成功之鑑。

二、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是學校之靈魂。

人格的塑造永遠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校靈魂之一。學生的家庭出生各異,但其靈魂可以塑造。不同的學校可能善於塑造不同的人格,但總應該是積極的,向上的,更加完美的。

三、對學生情操的培養是學校之靈魂。

與前兩個不同,情操的培養似乎顯而易見。高尚的情操,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態度上,體現在對待外物的言行上,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如果說一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子,自身修養低,三觀不正,行為卑劣,那麼這個學校顯然很失敗,更談不上靈魂。

四、對歷史文化傳承是學校之靈魂。這裡就不做過多評論,任何一個企業、團體、學校,都必須建設文化,形成獨特的風格,持續輸出正能量,才能算的上成功。





流淌的信仰


學校應當要有一個靈魂,一所有靈魂的學校,才會是一所好學校。而一所好學校必然要有靈魂。靈魂是什麼?簡單的說,靈魂就是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而這些思想、理念又會經過不斷地概括和精煉,最後以校訓、校風,學風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厚德載物,篤行明志。蘇州大學的校訓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等,一個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等應當是固定的,不能隨意亂改。

校訓,校風,學風校校有,但靈魂不一定校校有,現在很多學校雖然有校訓等,但沒有靈魂,尤其是中小學更甚。為什麼呢?大家不覺得現在的學校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嗎?在追求升學率的大環境下各個學校的做法基本差不多。所以體現不出各學校的區別。表面上看是一模一樣,所不同的是學生的生源不一樣,升學率高的學校,能招到更好的學生,升學率差的學校,招的學生就差,結果好學校越離越好,差學校越來越差。甚至於好學校還要辦分部,擴大辦學規模,這樣差學校就被擠得越來越差了。總之一句話,大家都拼升學率。你沒看到每到高考放榜時各個學校的喜報滿天飛嗎?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早就把最初辦學的理念不知忘到哪裡去了。

現在的教育專家很多,基本上一個校長就是一個專家。而每一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理念。所以校長上臺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改校訓改學風,改校風,花很多心思從什麼書中去找幾個文氣文氣的詞彙,然後做個廣告牌,寫幾個字往那個學校最顯眼,最醒目的地方一掛,就顯得自己很有水平了,而實際的操作還是跟其他學校一樣,跟原來的一樣,甚至於自相矛盾。

所以現在的好學校很少,少的原因就是學校沒有真正的靈魂。


大潮河我的保姆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校訓榮獲學校靈魂代號是當之無愧的,且是有理有據的。

校訓:我們長一樣

雖然每個大學在招生時,都打著各自的招牌,生硬的強調我們不一樣,但有一點高校很一樣,那就是校訓。

你家校訓有上面這些字嗎?我們來看看國內名校校訓,一起來找茬。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載物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嚴團結創新

天津大學:事求是

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東華大學:嚴謹奮求創新

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復旦大學:學而志切問而近思

福州大學:明至誠學遠志

河海大學:艱苦樸素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黑龍江大學:學慎思參天盡物

湖南大學:學睿思勉致知

華僑大學:會通中外並育

吉林大學:求創新勵志圖強

集美大學:誠毅

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南京大學:誠樸雄偉勵學敦

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北京大學:奮嚴謹求創新

青島大學:學篤志明求真守正出奇

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汕頭大學:創新求實勤奮團結

上海大學:自強不息

安徽大學:至誠至堅篤行

長安大學:求是學敬業創新

重慶大學:耐勞苦尚儉樸學業愛國家


四川大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蘇州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西北大學:公誠

廈門大學:自不息止於至善

湘潭大學:學篤

盛德日新

新疆大學:團結緊張質樸活潑

揚州大學:求是求求新求真


雲南大學: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


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事求是

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二、港澳臺大學校訓:

淡江大學:樸剛毅

東海大學:求真信力行

東吳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學:忠

輔仁大學:真善美聖

高雄師範大學:誠宏遠

國立成功大學:窮理致知

國立交通大學: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國立陽明大學:仁心仁術真知力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誠樸精禮義廉恥

國立臺灣大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誠樸

國立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載物

香港科技大學:求新求進創未來

香港中文大學:文約禮

香港城市大學:敬業樂群

香港大學:明格物

香港浸會大學:信力

香港理工大學: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香港嶺南大學:作育英才服務社會

澳門大學:仁義禮知信

從上面不難看出,高校的根是連在一起的,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難逃撞字甚至撞名。這裡很值得表揚的是東北大學和武漢大學,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成功重名前兩個字,但是躲開了最難逃的字,真是一對南北稀奇cp.而四川,雲南,蘇州大學的名字看似隨意,實際慎獨。


我們來看一下國外大學校訓


賓夕法尼亞大學: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

杜克大學:追求知識信仰宗教

多倫多大學:像大樹一樣茁壯成長

哥倫比亞大學: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

哈佛大學: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加拿大皇后大學:智慧和知識將是未來時代的穩定劑

加州理工學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願知識之光普照大地

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裡學到想學的科目

麻省理工學院: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密歇根大學:藝術科學真理

普林斯頓大學: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斯坦福大學: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耶魯大學:真理和光明

芝加哥大學: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

愛丁堡大學:有知識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發現其內涵

劍橋大學: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瞭解萬物發生的緣故

牛津大學:上帝給我光明

北海道大學:青年們,要有大志

光州大學:青春開放活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強不息

早稻田大學: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質

悉尼大學:繁星縱變智慧永恆

新南威爾士大學:實踐思考出真知

墨爾本大學:以人為本,與時並進

中國大學畢竟本土出品,校訓相似很正常,都是黃河的水孕育長大。國外就比較直白文藝了。沒辦法誰讓中國有五千年的歲數加持,如出一撤的優秀藏都藏不住。


離歌南筌


學習漢字是學校的根本,寫好漢字是學生靈魂。因為是一切都是從學寫字開始的。我認為書法是學校的靈魂,教師能教育學生寫好漢字的學校,這個學校就一定多出人才的。試看多少辦公室上方都掛著書法作品,不好的字是掛不上去的。由此可見證好字的重要位置。





東方明月方勝利


立德樹人,傳知授業,培技養能。核心是按因材施教之規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的頂尖的出類拔萃的傑出的高能領軍人才!

重師高薪,退休教師最高,一切工作都以教書育人為本,有教育教學能力,有前瞻的眼光,啟智的手段,有嚴學治學學術氛圍的向上精神,教書不厭誨人不倦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甘為人梯正所謂為人師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擔責履職,大愛無疆,正氣凜然,做學生的引路人墊基者,愛學生愛教育愛國家愛人民,做愛的使者,興國富民的奉獻者。

三尺講臺獻忠心,精心培育好花朵。

獻身教育終不悔,育出英才遍天下。


實言守真


什麼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呢?就是在教育方針指導下,形成的學校的辦學思想理念,也就是辦學的指導思想。體現於學校的校風、校訓、學校紀律、校院文化等方面。

現在,一些學校為顯示與眾不同,由個別人編造一個校訓,以幾個平方米見方的大字架在樓上。老師和學生僅把它當成建築物上的裝飾,並不見和學校的教學活動有任何關係。同時,這種校訓也不見和教育方針有任何聯繫,它能成為學校的靈魂嗎?

我覺得這些學校應該重溫一下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並把教育方針做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做為學校的靈魂才是正確道路!


傅天信老師


毫無疑問,辦學思想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長帶領一班人,形成科學的符合學校實際的辦學思想,再通過制度,把它落實在全體教職員工的教學行為上,從而影響學生。

學校一定要確立教師主體地位,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一所名師薈萃的學校才會優生聚集,人才輩出,也只有名師薈萃人才輩出的學校才是名校。抗戰期間,地處邊陲的昆明,由北大,清華和南開的一批名師組成了西南聯大,它培育出了楊振寧,李政道等一批世界級名人。他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現代化的設備。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辦學,熱衷於修高樓,擴校園,購高檔設備,不願把更多的錢花在培養引進名師,建設課程,研究教學上。

一些學校也熱衷於設置部門,任命幹部,崇尚教條,信奉檢查,校長官員化。學校的辦學思想終歸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用於學生,多一個部門就多一個"婆婆",教師忙於應付各個部門的指令,無所適從,無暇讀書,思考,總結和提煉。減少過多的文本和會議,把時間還給教師。學校要為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對教師工作的考核評價一定要科學,公正,全面,不能簡單量化,學生考試成績受多種因素影響。要讓教師從評價中感受到自己的勞動得到了認可,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學校要讓教師有歸宿感,自豪感。

教師要減少頻繁的考試,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學生的很多優秀品質(守規,合作,堅毅,創新等)是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