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家如何看待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的情誼變化?

亙古懷念說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同父異母的兩兄弟,是明宣宗朱瞻基僅有的兩個兒子,兩人年齡相近,從小玩到大的兩人非常要好。但是一切都已土木堡之變為轉折點,權力的滋味淡化了兄弟二人的情意,從此形同陌路。對於兩個人情誼的變化,只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皇位只有一個,個人情感永遠抵擋不住權力的誘惑。

兄友弟恭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次子朱祁鈺。朱祁鎮9歲繼承帝位,對唯一的異母弟弟朱祁鈺非常好,平時的賞賜非常豐厚,冊封朱祁鈺為郕王,一直將朱祁鈺留在身邊,捨不得讓他就藩。等到朱祁鎮決定率軍親征時,他選擇讓朱祁鈺擔任監國,足以看出其對朱祁鈺的信任與寵愛。

反目成仇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損失幾十萬的軍隊,隨軍出征的文武百官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瓦剌生擒,瓦剌以此要挾大明。危難之中,留守京城的文官集團提議監國朱祁鈺繼承皇位。

初登帝位的朱祁鈺內心充滿恐懼,一方面大明精銳部隊被全殲,瓦剌繼續大舉入侵,陳兵北京城外,朱祁鈺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恐懼;另一方面文官集團的暴走,在他面前打殺王振同黨,讓他見識到失控文人的恐怖。此刻朱祁鈺對皇位是拒絕的,如果可以選擇,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哥哥朱祁鎮主持大局。

在於謙的主持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得勝利,朱祁鈺逐步穩住了朝廷內外的局面,開始品嚐到權力給他帶來的快樂,對他哥哥朱祁鎮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並在自己一系列行動上予以展現。

一是拒不迎回朱祁鎮

瓦剌人見朱祁鎮已經毫無價值,提出將其歸還明朝,朝堂之上的文官們也紛紛表示應該接回朱祁鎮。面對此等情景,朱祁鈺當場就和文官集團翻臉,認為當初就是這幫人逼著自己繼承皇位,現在天下太平了,要求接回朱祁鎮,認為文官集團根本就是在耍他。

最終於謙向朱祁鈺作出保證,皇位歸屬已定,朱祁鎮即使回來也只是太上皇的情況下,朱祁鈺才勉強派出使團與瓦剌和談,且並未下達接回朱祁鎮的旨意。從此刻開始,朱祁鈺已經將兄弟情義放在第二位,而將確保皇權放在了第一位。

二是處處嚴防死守

朱祁鎮回國後,朱祁鈺以簡單的禮節儀式表示歡迎,將朱祁鎮安置在南宮,歸根結底是告誡朱祁鎮和文官集團,大位名分已定,如今他才是天下的主人。

對於這樣的安排朱祁鎮勉強能夠接受,畢竟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所以兄弟二人在表面上依然保持和睦,內心雖有嫌隙,但還不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三是徹底反目成仇

穩坐皇位的朱祁鈺開始挑戰朱祁鎮的底線。朱祁鎮的底線就是他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他可以接受朱祁鈺對他所有的安排,但是唯獨這條紅線碰不得。

但是被權力迷失的朱祁鈺不但想自己坐穩皇位,還要將皇位繼續在他這一脈傳承下去。為此不惜採取賄賂文官集團的方式,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得知消息後,朱祁鎮內心憤怒的火焰被徹底點燃,但是這些年的風風雨雨讓他懂得了隱忍,他一直在暗處盯著朱祁鈺,尋找出手的契機,兄弟二人的情分徹底喪失。

總結

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在告誡我們,千萬不要拿皇位去考驗親情,因為親情相對於皇位而言一文不值。

回到朱祁鎮與朱祁鈺兄弟二人:朱祁鎮作為大哥,對唯一且毫無野心的弟弟照顧有加是理所應當事,他心懷坦蕩,不需要有所顧忌。然而得位不正的朱祁鈺始終認為皇位是從他哥哥手中搶來的,這就像一根紮在他內心的刺,他永遠無法坦然的去面對哥哥朱祁鎮,他必須通通種種手段以防止朱祁鎮可能的反撲。因此筆者認為,朱祁鎮、朱祁鈺兄弟二人的情意是真摯的,但是世事無常,夾雜了太多變數的情感最終變質。


滌塵索金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的皇帝。因為其在位分為兩段,分別為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兩段之間是他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在位。在“靖難之役”中,宦官為明成祖奪取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於是朱棣開始逐漸增加了宦官的“戲份”,允許識字以及委以重任,但肯定達不到專權的地步。為此,朱棣還下詔允許有子嗣的教官,自願閹割進入宮中教授宦官、宮女識字。

志得意滿的也先率大軍兵臨城下,以皇帝作為要挾,大明岌岌可危。為了穩定人心,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堅決反對南遷,並擁立朱祁鈺當了皇帝。同時于謙等人積極組織明軍抵抗也先大軍,也先見佔不到便宜,就釋放了明英宗。朱祁鎮回來後,面臨尷尬局面:因為朱祁鈺的皇位還沒有坐熱,皇帝隱還沒有過好,所以,他根本不願意讓出皇位。但先皇朱祁鎮還活在世上,不過,當時,朱祁鎮覺得自己能活著回來已經很幸運了,並沒有立即奪回皇位的意思。

朱祁鈺治國理政的水平明顯比朱祁鎮要高,但在狠辣程度、身體乃至生育能力上,他都比不上朱祁鎮。像朱祁鎮這種過氣皇帝,突然暴斃並不算什麼新鮮事,但事實上,朱祁鎮雖然沒了自由,但生活水平還可以,在被幽禁的七年間,他分別與三位妃子生了三個兒子。朱祁鎮展開清算,處死於謙、王文等人,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朱祁鈺也被廢為郕王,軟禁在西苑,不久後病逝。


老羅說世界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那就是親兄弟之間血濃於水。但是這句話也不盡然,在面對著皇位爭奪的時候,兩兄弟之間往往會出現反目成仇甚至相互慘死的情況。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了。那麼面對著皇位爭奪戰,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之間的情誼是怎麼變化的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土木堡之變發生之時

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英宗朱祁鎮成為了瓦剌軍的俘虜,此時朝廷之中最精銳的軍隊已經被瓦剌軍所殲滅,朝廷之中的大臣也紛紛慘死。瓦剌軍即將兵臨北京城下,大明將陷入其建國以來的最大危機。據記載:

“甲子,京師聞敗,群臣聚器於朝,侍講徐珵請南遷,兵部侍郎于謙不可。”

當時朝廷中人心惶惶,人們都認為北京守不住了,要遷都南京。因此此時皇帝的位置不是個什麼好位置,而是個燙手山藥,誰繼承了這個皇帝的位置,誰就要承擔這個帝國的責任。按照當時人的心態來看,好一點的話,可以南渡做一個類似於趙構一樣的半壁江山的君主;差一點的話,那就跟徽宗、欽宗一樣,被北方的胡族擄去,淪為千古笑柄。

因此此時估計是沒有人願意接受這個江山。而這個重擔則落到了朱祁鈺的身上。據記載:

“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在太后和諸位大臣的努力之下,朱祁鈺成為了皇帝,稱為景帝。我猜想這個時候朱祁鈺一定非常不願意當這個皇帝,但是沒辦法,皇室血脈給了他這份責任,他只能去承擔,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不情不願地當了這個皇帝。

二、北京保衛戰勝利後

本來朱見深以為自己要完蛋了。結果在大臣于謙的精密佈置之下,北京保衛戰居然勝利了,大明成功地挺住了這一次大難,朱祁鈺也可以真正意義上地去當他的皇帝了。

而這一次,朱祁鈺也嚐到了做皇帝的那種號令天下的感覺。我們摘取他在位期間做的幾件事情來看:

“是年,琉球中山、占城、烏斯藏、撒馬兒罕入貢。”

朱祁鈺見到了來自各地的朝貢使臣,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天朝大國皇帝的接受的禮拜。

此外,朱祁鈺還滅了王振的全家,給北京保衛戰中有功的大臣升職,體會到了那種操縱萬人生死大權的感覺。

這個時候,朱祁鈺已經嚐到了作為帝國主人的甜頭。不得不說,相對於他哥哥的翫忽職守,任用太監來說,朱祁鈺無疑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朱祁鈺心中漸漸地便會產生這種感覺:我什麼都能做,比我的廢物哥哥強多了,為什麼我還要接他回來?

就這樣朱祁鎮便只得呆在瓦剌軍中不得歸來。多虧了朝中還有很多大臣想著這位皇帝,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朱祁鎮終於回國了。

回國之後,朱祁鎮被囚禁在了南宮之中,跟以前的皇家生活比是萬萬比不上的。在南宮的生活之中,朱祁鎮吃沒得吃,喝沒得喝,還要時不時地受自己弟弟的氣。

朱祁鎮會恨嗎?不,我想這時候朱祁鎮反而會感激。因為畢竟這一切,都是自己自作自受,自己能從瓦剌回來已經是非常幸運了。總比那種“帝獨居氈廬,南望悒鬱”的生活要好很多。

三、奪門之變

有時候人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當自己弟弟朱祁鈺對自己步步緊逼,不僅殺死自己的親近之人,而且還剋扣自己的生活質量之時,朱祁鎮難免會對自己弟弟有所怨言,雖然他不敢表現出有想復位的想法。但是當徐有貞等人將一個機會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便想要抓住這個機會,將自己失去的皇位給奪回來,這邊有了奪門之變。在奪門之變中,朱祁鎮有如此一個舉動耐人尋味:

“至東華門,門者拒弗納,上皇曰“朕太上皇帝也”,遂反走。”

他大喊了一聲,我是太上皇帝!我想這一嗓子,喊出了朱祁鎮的不甘!他認為如果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己一定做一個好皇帝!他想重來一次,不為報復自己的弟弟,僅僅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好皇帝。

而在奪門之變之時,朱祁鈺已經身染重病,時日無多了。面對著自己的哥哥,我想朱祁鈺心中一方面是不甘心,一方面又是安心。不甘心在於自己要把皇位讓回去了,安心在於這個皇位本來就是哥哥的,自己只是暫時幫哥哥保管,時候到了自然要還給哥哥。在朱祁鈺的遺詔中寫到:

“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

朱祁鈺此時可能想的是自己做皇帝的這幾年,想的是為了帝位兄弟二人最終反目成仇,俗話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想朱祁鈺心中的恨可能沒有多少,更多的是一種心安吧。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御駕親征時失策被瓦剌所擒,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劇的一段時間。在朱祁鎮被俘虜的那段時間裡,明朝宮廷裡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臣們看著皇帝被抓走了,宦官弄權的王振也死了。

大臣們對王振是恨之入骨,他禍國殃民的行為造成了“土木堡之變”,促使明英宗被蒙古首領也先俘獲,然後被廢除,引起明朝之後朝政混亂,同時王振自己也在這個時候被護衛樊忠用錘子殺死。 再來是朱祁鎮不諳世事的小弟弟朱祁鈺,本來應該乖乖做個監國,引領眾大臣將朱祁鎮救回來,可是在大臣于謙的周旋下,他不但不救,反而還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但是最後好歹還是將朱祁鎮救回來了。

古人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祁鈺至死也不會想到,因為自己的那幾個念頭,放了朱祁鎮一條生路,會讓自己的結局那麼的悲慘,以至於自己死不瞑目,死後還被自己的哥哥將墓葬移到西郊。

第一個念頭:朱祁鈺和朱祁鎮是明宣王最喜愛的兩個孩子,朱祁鎮對朱祁鈺也是百般的疼愛,不然也不會毫不猶疑的御駕親征,讓朱祁鈺做監國。所以說,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感情應該也是很深的,雖然沒能抵住權勢的誘惑,可是好歹沒有殺了自己的哥哥;

第二個念頭: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用自己哥哥弟弟的血開創了一個盛世,君王功過難抵,世人褒貶不一,朱祁鈺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議論的;

第三個念頭:自己還年輕力壯,完全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好好培養,最後終有一個會是帝王之才,會成為下一個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姓朱,名祁鈺,後人稱之為景泰帝,明朝皇帝都是朱元璋的子孫,所以都是漢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

明代宗的母親是賢妃吳氏,相傳吳氏是帶罪之人,被充入宮中成為侍女,偶然被明宣宗臨幸,生下了朱祁鈺。但是因為吳氏是帶罪之人,所以明宣宗只能將她安置在宮外的大宅院內,直到明宣宗快要駕崩,才將二人接回宮,託付給張太后。

皇帝駕崩後,由長子朱祁鎮繼位,即明宣宗,而作為次子的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明宣宗御駕親征,留下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瓦剌藉機提出無理要求,明朝大臣紛紛提議遷都南京。當時的大臣于謙認為皇家的陵墓都在北京,不能輕易遷移。南宋就是因為遷都過度而滅國,要謹記歷史教訓。

明英宗在朝廷時,寵信宦官王振,凡是得罪王振的,都被處死或者發配邊遠地區,朝廷上下哀聲連連。如今明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被殺,眾大臣覺得這是肅清朝野的好機會,趁機殺死了王振的好友,錦衣衛馬順,也將王順的外甥王山打死在庭上。朱祁鈺何時見過這種血淋淋的場面,頓時監國都不想做了,只想離開,于謙留住朱祁鈺,藉口皇太子年幼,擁護朱祁鈺為新的皇帝,遂明英宗封為太上皇,朱祁鈺登上皇位後,世人稱之為景泰帝,景泰帝在眾大臣的建議下,放棄營救明英宗,拒絕了瓦剌的所有要求,重用於謙等人,擊退瓦剌。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

朱祁鈺,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是明宣宗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

史料記載,明英宗御駕親征,失策為瓦剌所擒,當時的大臣們得知這一消息,竟不想辦法營救,而是先殺掉明英宗的寵臣王振,因為明英宗在時,為了王振對大臣或殺或貶,大臣們對王振早已經心懷怨恨,欲殺之而後快。眾大臣跪在午門外請求當時還是監國的朱祁鈺,不僅殺王振,還要肅清餘黨,朱祁鈺被午門的血淋淋的場面嚇倒,想要逃走,卻被當時的大臣于謙留下,隨後眾人擁護朱祁鈺為新皇,朱祁鎮追封為太上皇。

朱祁鈺繼位後,重用於謙等之前被朱祁鎮貶職的大臣,趕走了瓦剌,救回了朱祁鎮。

救回朱祁鎮後,朱祁鈺因為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害怕朱祁鎮還惦記皇位,所以將朱祁鎮軟禁起來。曾經是皇帝的朱祁鎮自然是不甘心就這樣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他集結舊部,趁著朱祁鈺生病,發動了宮廷政變,成功復辟。

重又做回了皇帝的朱祁鎮為了報復朱祁鈺,不允許太醫為朱祁鈺治病,一說,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對太醫想要為朱祁鈺治病一事百般阻攔,朱祁鈺的病情加重,最後不治身亡;另有一說,朱祁鎮趁著朱祁鈺病重,派去小太監,小太監用白綾將朱祁鈺勒死在他的寢宮。總之最後朱祁鎮向百姓的解釋是,朱祁鈺得重病,不治身亡。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深宮的血雨腥風,我們是真的不得而知了。


福子說歷史


朱祁鎮和朱祁鈺本來就是一對好兄弟,因為朱祁鎮是長子他繼承了老爹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鎮當皇帝,是符合傳承製度的。

朱祁鈺作為弟弟的,也並沒有因此而心生嫉妒之心。畢竟他出生的晚,這個皇位本來就和他無關。

若是沒有意外,朱祁鈺的一生,也就是當一個王爺了。

他們兩個在一起相處的,還是很不錯的。也沒有什麼矛盾發生,但是,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後,所有的情誼就不再有了。

他們之間不但沒有了親情,甚至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因為朱祁鎮這個當皇帝的人,被瓦剌給俘虜了。這時候大明王朝就沒有了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主。

於是在於謙等人的建議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祁鈺本來是和皇位沒有什麼關係的人,但是,他在哥哥被俘虜之後,他這個人就很意外的觸碰到了皇權。

本來天下最富有的人就是皇帝,沒有人能夠抗拒皇權對自己的誘惑。

朱祁鈺在知道當皇帝的好處之後,他也開始變得自私了。若是當了皇帝的人,不到死的話他們是不會把皇權交出來的。

因為生在皇家當中,尤其是涉及到皇權當中的時候。若是掌控不好權利,就會有殺身之禍的。

因此,在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之後,朱祁鈺就感到了後怕,在他看來朱祁鎮這個人,最後能夠死在外面。

但是,現實情況是他偏偏沒有死。這種情況下,若是朱祁鈺想要安心,他就只有把朱祁鎮給囚禁起來了。

這時候就沒有兄弟情分了,因為在講兄弟情分,很有可能會丟了性命的。說白了朱祁鈺對朱祁鎮還算是不錯的。

畢竟他沒有殺朱祁鎮,你看歷史上的李世民,他是如何殘害自己的兄弟的,還有朱棣,他是如何殘害自己的侄子的。

所以說只要是涉及到皇權的想爭,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一場鬥爭。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和朱祁鈺的關係當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了。

不過朱祁鈺防著朱祁鎮也沒有防著,因為他的兒子死了,他也重病了,最後經過奪門之變,他的哥哥朱祁鎮重新復辟當了皇帝。

朱祁鎮當了皇帝之後,也就是數月而已,他就死了。他的死有的人說是和朱祁鎮有關,總之那時候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兄弟情誼了。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就是皇權給他們帶來的改變。


漢史趣聞


朱祁鎮和朱祁鈺都是朱瞻基的兒子,他們都是生在皇家裡的人。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做自古無情最為帝王家。

生在帝王家裡,好像都是沒有什麼親情的,有的往往是權利之爭。

我們都知道帝王家因為存在爭權奪利的情況,所以,難免就會有血腥,有廝殺,而且這種廝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十分的殘忍的。

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就是因為他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還把李建成的兒子全部給殺光了。

還如同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據說趙匡胤的死,就是因為弟弟趙光義斧聲燭影事件導致的。

總之,生在皇家當中的人,他們之間的兄弟情誼,沒有幾個是好的。大家想的都是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然後好讓自己繼承皇權。

這種自私,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最為醜陋的。

那麼,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兄弟兩個人的情誼怎麼樣呢?

說實話在土木堡事變之間,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很鐵的。朱祁鎮是皇帝,他繼承了老爹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鈺作為弟弟的,他也沒有想要爭奪皇位的野心。

一個皇帝,一個王爺,兩個人好好相處,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若是沒有意外發生的話,他們之間的情誼可能會維繫到死。

但是,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後,他們之間的情誼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鬥爭的程度,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原因就是哥哥朱祁鎮被俘虜走了,朱祁鈺做弟弟的有機會當上了皇帝。這時候朱祁鈺為了永遠的把皇權抓在手裡,他就不管不顧朱祁鎮的死活了。

朱祁鎮在瓦剌一年多的時間裡,朱祁鈺從來都沒有問過他的死活,對於朱祁鈺來說,最好讓朱祁鎮能夠死在瓦剌。

這就是人性的醜陋,當自己離著皇權很遠的時候,自己不會有非非之想,想自己距離皇權很近的時候,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了。

所以,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他是希望自己的哥哥朱祁鎮意外的死去的。

但是,朱祁鎮福大命大,他僅僅在瓦剌當了一年的俘虜,又被也先給送了回來。朱祁鈺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先是害怕,然後又把回來的朱祁鎮給囚禁了起來,朱祁鎮再次過上了囚奴的生活。

這一囚禁就是七年的時間,從朱祁鎮被囚禁的那一刻起,他們之間的兄弟情誼,已經不復存在了。

所以說兄弟之間一旦涉及到權利之爭,利益之爭,往往就沒有了親情。有的僅僅就是權利,就是利益了。

朱祁鈺對於朱祁鎮來說是如此,同樣朱祁鎮對於朱祁鈺來說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在朱祁鎮當了皇帝之後,病重的朱祁鈺還是被殺害了。

所以說兄弟之間的情誼的變化是隨著皇權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對於生在皇家裡的人來說,也是最為正常的。


不才講史


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土木堡之變前朱祁鎮貴為皇帝,而朱祁鈺也是親王之尊,兩人關係頗為融洽。然而一場土木堡之變令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的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當土木堡戰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時,京師一片譁然,朝中有大臣甚至建議遷都南京,可以想象當時的形勢是很危急的。就在這群龍無首之際,太后和于謙等人慾擁立朱祁鈺暫代監國。此時的朱祁鈺心裡應當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為這突如其來的皇位而欣喜,另一方面又恐於這眼前的形勢,因為搞不好是有可能重蹈靖康之恥的。


不管怎麼說朱祁鈺最終是當了這個皇帝,京師的危機也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煙消雲散了,時過境遷後朱祁鈺的心境也跟著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朱祁鈺已不用再為外部的軍事威脅而提心吊膽,相反此時的朱祁鈺逐漸嚐到了當皇帝操縱大權的甜頭,他開始逐漸認同了自己的皇帝身份,同時也打心裡一點點把兄長朱祁鎮比下去。

朱祁鈺也開始不在乎身在遠方作為俘虜的朱祁鎮是否能回的來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當皇帝比朱祁鎮強,甚至認為朱祁鎮是自己作死才被俘的。如果說起初朱祁鈺對朱祁鎮還有一些同情,那麼此時的朱祁鈺對朱祁鎮完全就是鄙視。所以當朱祁鎮被迎回京時,朱祁鈺不僅沒有將皇位歸還而且還把朱祁鎮軟禁了,此外還百般壓制朱祁鎮。



這樣一來,兩人的關係就變成了死對頭的關係,所以幾年後英宗復辟後不僅將朱祁鈺的陵墓毀壞了,而且也不讓他入太廟。簡單說就是朱祁鎮並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

朱祁鎮和朱祁鈺兩人沒能抵住大權的誘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試問有幾個人能視皇位為糞土?如果朱祁鎮回京後朱祁鈺將皇位奉還,那將是歷史上的一段美談,但是朱祁鈺沒奉還皇位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人多是凡夫俗子,他朱祁鈺也不是高風亮節的聖賢。


歷史守望者


近日《大明風華》的熱播,土木堡之變前後把明宣宗朱瞻基的兩個寶貝兒子皇太子朱祁鎮和郕王朱祁鈺逐漸拉入人們眼簾。

隨著劇情發展,宣宗駕崩,朱祁鎮繼承大統,朱祁鈺建府稱王。又隨著年輕的英宗皇帝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剌,歷經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大明社稷危急,監國王爺朱祁鈺被于謙為首文官集團推上歷史舞臺,成為大明掌舵人,史稱明代宗。代宗執政七年經歷了北京保衛戰、迎歸英宗、南宮囚兄、奪門之變、病死被廢一系列變故最後憂鬱致死,死因成謎留下後人無盡傳說。

自古無情帝王家,本來關係還算親厚的兩兄弟兄友弟恭,一個御駕親征,一個監國稱王,沒有土木堡之變,他們人生仍會在原來的軌道進行。但是皇權面前無親情,朱祁鈺在皇冠加頂、政局穩定後,逐漸生出了貪戀皇權之心,在迎回英宗囚兄南宮後,廢除了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就是想讓皇權永遠掌握在自己一脈,這大大觸動了一些老臣和孫太后等為首人的底線,也落下了不仁不義的惡名,為後來石亨等人發動的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位,自己身死被廢埋下伏筆。

代宗朱祁鈺和于謙齊心協力發動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執政期間也算知人善任,頗有作為,照比哥哥的好大喜功衝動任性,土木堡兵敗被俘受辱喪失國體,不失為一位好皇帝,但他在囚禁哥哥之後,還妄生傳位於自己兒子,自己兒子夭折後又不復立英宗之子,這在當時禮法觸動了孫太后英宗為首的舊集團利益,的確有點被權欲折磨的喪心病狂,毫不顧及兄弟之情!反觀英宗復辟後對他廢帝號、囚宮中、怠治疾、最後死後賜戾字毀生譽,也毫無兄長之義!

總之英宗代宗兩兄弟先是兄友弟恭,後來互生嫌隙,再後來為皇權兄弟反目,最好的詮釋了最是無情帝王家,皇權面前無兄弟!


大劉侃歷史


帝位的誘惑,實在太大。試問天下,又有幾人對在握的帝位能夠拱手相讓?你若承認了這一點,那麼,你就不難理解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的情誼變化了。

朱祁鎮即位。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出生4個月就被立為太子。

八年後,宣宗駕崩,太子朱祁鎮順理成章即位,是謂明英宗。次年改年號為“正統”,尊張氏為“太皇太后”,孫氏為“皇太后”。

(朱祁鎮)

但朱祁鎮年齡實在太小,當時才九歲,根本無能力主理朝政。國事實權仍然掌握在貴為“太皇太后”的張氏手中。

朱祁鎮掌政。

朱祁鎮年幼時,由太皇太后張氏掌政。她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國家一片欣欣向榮之象。但張氏於正統八年駕崩,三楊也相繼去世。

而此時,皇帝也由少年天子長大成了熱血青年。他勵精圖治,一腔豪情。宣德帝曾因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引發地緣政治,造成動盪不安。他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也算是稍有成效。在朱祁鎮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是宦官王振侍讀。由於張氏在世時不允許外戚參理朝政,王振的邪氣被扼住。但他很會迎合皇上的心思,所以很受寵信。張氏駕崩以及三楊相繼去世,王振猶如脫離鐵籠,受到重用。

英宗即位不久,便封王振為“司禮監太監”,助帝批閱奏章。王振趁機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

土木堡之變。

此時,北方蒙古部落的瓦剌一支已經強大起來。嚮明王朝朝貢的使團在沿途強姦擄劫,無惡不作;且將嚴禁出口的弓箭、火器帶出境外。這些都嚴重損害了明廷的尊嚴,,也影響了沿途百姓的安全,威脅著邊境的安全。

明英宗死要面子。本來明朝負擔就很重,但對瓦剌來的使團都以豐富的賞賜,以人頭點數。

正統14年(1449年)一月,瓦剌首領也先報使團人數3000,虛報了900多。被發現,王振削減了賞金。同時也先強制和親,要娶明朝公主,被拒絕。

也先趁機悍然發動戰爭。在大同遇明軍,大敗明軍,直逼京師。王振想建功立業,便鼓動皇上御駕親征。

英宗心想:①當年太祖和成祖驅逐韃虜多麼讓人激動。自己的父親明宣宗也曾御駕親征,打敗漢王。②何況大明朝正國力強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於是不顧眾大臣極力諫阻,他說:

朕為一國之主,保衛江山社稷,義不容辭。

他作了些朝中安排,立自己年僅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讓異母弟朱祁鈺

監國。率20萬大軍(號稱50萬)浩浩蕩蕩開拔了。

近大同,見屍橫遍野,各路明軍敗退,又因糧草供應不及,且陰雨連綿,半路開小差的軍士不少。

打仗卻沒有了士氣,這仗怎麼打?英宗有心撤軍,王振也膽顫心驚。便催促英宗起駕回京。

眾大臣建議抄近路,由紫荊關回京。王振心想,何不邀皇上去家鄉看看,那將勝過衣錦還鄉。英宗順了他的虛榮心。可剛走40裡,王振怕大隊人馬踏壞莊稼,便又改變主言,建議向東行軍。

至土木堡,發現輜重沒有跟上。王振下令乾等。終於,後面的瓦剌追兵追了上來,且包圍了明軍。明軍數次突圍未成功,精銳親軍喪失殆盡,輜重也被繳獲。王振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殺死,英宗被俘。

(瓦剌進襲土木堡作戰經過圖)

消息傳到京城,為之一驚。

群臣聚哭於朝。

群情激憤,大家提請監國的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上下老小,朝堂之上一片血肉飛濺。

朱祁鈺即位。

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太子年幼,大臣們很是憂慮,便提議擁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也很贊同,但朱祁鈺推辭。

于謙是此時留在京城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他力挺擁鈺為帝。9月20日,朱祁鈺登基,史稱景帝。

也先並未殺掉朱祁鎮,覺得奇貨可居,可挾其嚮明朝索要財物,明迋知也先詭計,財去而人不一定能回。所以沒有答應也先的要挾。也先惱羞成怒,便攻打北京。于謙率全城將士頑強抵抗,多次打敗瓦剌軍的進攻。也先無奈,率軍退回漠北。

景帝在位期間,任人善用,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軍的多次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的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景帝正值春風得意,可也先見扣押朱祁鎮沒有從明迋撈到半點好處,反而失去了與明互市的利益,便嚮明求和,表示願意釋放朱祁鎮。

大臣王直表示應該去奉迎,可朱祁鈺卻不高興了:當初我並不想繼帝位,是你們這幫大幫大臣力推。現在又要迎回哥哥,那我怎麼辦?

于謙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沒他的什麼事了。但按情理應該將他迎回”。

兩兄弟見面,彼此噓寒問暖了一番和謙讓後,朱祁鎮被鎖在南宮。門鎖灌鉛,錦衣衛嚴密看管,吃穿不足。朱祁鎮就這樣在驚恐之中,度過了七年的軟禁生活。

朱祁鈺改立太子。

英宗被幽禁,但他的兒子仍然是太子。明朝,早已不是禪讓的年代。景帝也是個凡夫俗子,他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封自己的長子朱見濟為太子,改封原太子朱見深(哥哥的兒子)為沂王。可是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僅一年多就死了。

於是大臣們奏請重立朱見深。景帝大為惱火:我才27歲呢!還有大把的機會生兒子。他將上奏的這些大臣統統投進監獄。

英宗復位。

雖然一部分大臣被投進監獄,但仍有人議論紛紛。於是景帝抓緊時間“造人”。

聽說江南有個“土娼”李惜兒,貌美如花,景帝將她納入宮中。但脾氣大差,兩三年內與景帝數次反目。一怒之下,帝將她逐出宮外。

景帝又下令全國選秀。一唐姓佳麗,深受寵愛,被封為“唐妃”。兩相承歡,朝夕相處。

這樣,景帝整日沉緬於女色之中。雖忙,但不得法,始終沒有得到龍子。反而把身體的本錢搭進去了。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

偌大的帝國,掌權人又成了問題。於是,又有人想到了被拘禁七年之久的朱祁鎮。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政變,率兵一千,撞開南門,跪呼朱祁鎮“萬歲”。

朱祁鎮時隔八年,重回帝位。他廢掉景帝汪氏皇后,改為“王妃”;廢景帝兒子的太子位,改為“王子”。還有人建議廢除景帝的年號——景泰。英宗沒有批准。

景帝駕崩

朱祁鈺病情曾有一度好轉,但終究油燈耗盡,於1457年3月23日駕崩。英宗令景帝所有嬪妃陪葬,最受寵愛的唐妃當即自盡。

汪皇后也接到殉葬令。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向父皇陳述:①汪氏曾諫阻易儲②汪後已久居冷官③汪後有兩個年幼的女兒,實在可憐。

於是英宗網開一面,免其殉葬。讓她帶其私蓄,遷到宮外舊邸。後有人告密說汪氏出宮時攜帶了大量金銀財寶,英宗便下令錦衣衛去搜查,結果把汪妃弄得一無所有。

太子念及往日交情,時常接濟。太子生母周妃之前與她交往甚密,也經常邀他入宮。使她得以安度餘生。

汪妃於1506年壽終於舊邸,死後被追諡為“景皇后”,與景帝合葬。

文章最後,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如何看待英宗和景帝的兄弟情誼變化?

我們不應該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對兄弟二人凱覦皇位橫加指責。①九五之尊的誘惑實在太大,又有幾人敢吹牛逼:說自己此時能夠乾乾淨淨?②二人互代皇位,都是情勢所迫。景帝取代英宗,是因英宗被擄,太子年幼,才兩歲;英宗復位取代景帝,是因為景帝正走在黃泉的路上,又無子嗣。

③都是朝臣力推。景帝當時堅辭不受,但太子年幼,國家危難之時更加無力主政,但國家又不可一日無君,才“臨危受命”。英宗也是如此。見石亨等人跪迎時,還一臉茫然,石亨解釋了原委,才答應復位。

④兄弟二人都顧念了兄弟情份,沒有大加殺戮。雙方至親都沒有遭受毒手。

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極端的言辭,去評論兄弟二人中的任何一個。因為我們都置身事外。

事關大是大非,骨肉至親。本人僅一家之言,還請各位提出高見,排疑解惑,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請在評論區留言。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作為現代文明法制社會的普通公民,我們對很多古代封建社會的事物的理解存在一些認識斷層。我們想當然地以為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有友愛互助的情誼。那麼,如何看待明朝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的情誼及其變化呢?這需要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分析。

古代封建宗法制中的兄弟關係

兄弟關係只是中國傳統宗族關係中距離比較接近的一種血親關係,朱家哥倆是同父不同母。從血緣上講,父系是同為一脈,而母系是不同的兩支。不出現意外絕祀的話,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後代,從他們之後的後代,母系自然不同,父系也會由此開始分化。

《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古代重要的祖宗祭祀繼承傳統制度來說,通常他們各自的後代只能以自己的祖先為主,而不可能跨越他們祭祀和繼承到另一支去。

所以從歷史上看,兄弟關係只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宗族和宗法關係中的一個小部分。在現代社會,這些封建糟粕已經被扔進了垃圾堆,但是我們看待古人時還是必須要考慮他們所處的時代侷限性。

古代一般家庭兄弟情誼

古代一般的家庭、家族不大時,不會有上面那麼嚴格的宗法制要求。長兄弱弟嫡出庶出的區別可能沒有那麼大,家庭成員間瞭解熟悉互相幫助友愛相處,關係也容易比較親密。

但是即使一般家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情誼,也會經受各種考驗,可能出現各種伏況,尤其是面臨利益紛爭之時。所爭奪的利益對各方來說越大越有誘惑力,越容易出現不和諧以至大打出手甚至不共戴天的分歧和對立。兄弟情誼就會遭到破壞。

但是當共同的家庭及家族利益受到外部嚴重危脅時,為了整合力量進行自保和反擊發展,也會在一定條件下達成共同協議,然後團結與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即為“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這時兄弟情誼就是團結的紐帶。

古代皇家兄弟情誼

封建王朝的皇家可不是一般家庭,是統治天下的第一家庭,或者說是化家為國。

國家的名義和權力,皇家家庭及家族的名義和權力,統一都由皇家中的關鍵人物皇帝所享有,皇家家庭及家族中其他成員必須服從於皇帝,並被其所支配,甚至有時被其決定生死命運。

皇帝只能有一個,作為最高統治者掌握國家政權,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利益。所以不僅在封建皇家內部,而且朝廷內外的各種政治勢力也經常捲入進來,有時兄弟姐妹間也會發生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政治和武裝鬥爭。

通常這種情況下,兄弟情誼就只不過是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面隱藏著勾心鬥角和刀光劍影。因此,有諺語說“最是無情帝王家”

明朝朱祁鎮和朱祁鈺的兄弟情誼變化

對於朱祁鎮和朱祁鈺來說,是皇家的兄弟只是他們一方面的角色,更加重要的是大明王朝皇家潛在的皇位繼承人和備份的角色。

朱祁鎮屬於嫡出,朱祁鈺則屬於庶出,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地位相差甚遠。所以朱祁鎮當皇帝時,朱祁鈺為郕王,他們之間主要為君臣關係,兄弟情誼肯定有,只能是一般般。

在朱祁鎮御駕親征前,令弟弟郕王據守北京,是因為他是皇家親族血統最近的成年人,服從且可靠從而能夠幫自己穩定後方局勢,

兄弟倆有著共同的家國利益攸關。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也先俘囚,不能行使皇帝的職能。而大明王朝不能沒有皇帝,於是在各方支持下,朱祁鈺登基為帝,仍遙封朱祁鎮為“太上皇”。這種方式實際是國家需要與皇家傳承兼顧之意,無關於兄弟之情誼。

後來朱祁鈺廢掉英宗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想讓自己一脈的子孫成為皇家正統,但由於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早死而希望破滅。這是朱祁鈺出於私心,又添的一亂。

圈禁被瓦剌放回的朱祁鎮,朱祁鈺目的是想保有自己手中的權力。這一階段,朱祁鈺要的是朱祁鎮服從和不能反抗,主要是因為朱祁鎮是嫡出和之前是皇帝,不能說是兄弟情誼變壞的結果,但是不考慮所謂兄弟情誼倒是真的。

眼見朱祁鈺絕後,一幫投機分子就聯合孫太后和想改變圈禁命運的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使朱祁鎮重新登上了皇位。朱祁鎮反過來圈禁了小弟朱祁鈺,重新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在這些做法上,朱家這哥倆一前一後圈禁對方都是出於相同的想法,不過朱祁鈺再沒有兒子可廢了。朱祁鎮是想改變命運

也同樣不考慮所謂的兄弟情誼。

綜合以上得出結論:朱家這倆兄弟的情誼既沒有變更好也沒有變更壞,只是他們做事都不會顧慮所謂“兄弟情誼”的面紗。能夠在自己當皇帝掌握生殺大權時,僅是圈禁而沒有殺掉對方,恐怕就是還算有兄弟情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