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要不要離婚?”答案就藏在你自己心裡

後臺有很多這樣的問題:“你說,我要不要離婚?”

這些提問總會有大同小異的格式。

首先,是將對方及其一家人的罪行逐一數落:

丈夫多麼無情、婆婆多麼自私、一家人多麼愚昧。(因為我後臺提問者女性較多,所以吐槽的也多是老公與婆家。)

然後,是傾訴自己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下,是何其壓抑、憤怒、絕望。

在諸多雷動的雜亂零碎筆觸中,我能讀到提問者的迷茫和痛苦。可是我作為一個只聽到片面之詞的人,頂多只能安撫她們的情緒,幫她們分析一下,但,真的做不到為她們的婚姻下判決。

因為,要不要離婚,你自己不知道嗎?

“要不要離婚?”答案就藏在你自己心裡

1

前幾天,有個朋友又在微信上留言:“在嗎?”

我知道,她肯定又跟老公鬧離婚了。

她的婚姻可算是狗血。婚前因為買房鬧過、婚後因為婆媳鬧過、懷孕時因為丈夫出軌鬧過、如今還是因為新舊問題,隔三岔五地大鬧離婚。

每次一鬧就來找我傾訴,痛罵對方如何不是人。起初我還勸要麼離要麼忍,兩個人別這麼不上不下拖著。後來我漸漸不勸了,就像喚不醒裝睡的人,我也只能配合他們夫妻的表演,在合適的時候哄哄罷了。

每每她問出:“我要不要離婚?”這樣的問話,我都當是她“我不想離婚”的潛臺詞。畢竟,真想離婚就不會一次次地問,是她自己,選擇呆在這個爛泥潭裡掙扎。

“要不要離婚?”答案就藏在你自己心裡

2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差不多的情況,有些人就可以將就著過,有些人就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

就像這位朋友的情況,換做是別人,可能鬧頭一兩次就會離婚。之所以一次次爆發戰爭又一次次遷就容忍,大概在於自己內心裡並沒有清晰這段婚姻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要不要離婚,做這個決定的基礎是各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人格、個性與原生家庭,是自己承受痛苦的閾值。

在網絡論壇上有很多這種情況。有些人喜歡把自己夫妻生活的某個矛盾搬到網上,讓大家評理。比如:

——結婚10年,無性8年,要不要離婚?

——老公碌碌無為,收入不高脾氣還大,要不要離婚?

——婆婆強勢、老公媽寶,要不要離婚?

當圍觀者因為你的遭遇而齊聲譴責你婚姻中的那些“欺負者”,建議她們離婚時,又往往帶著一個轉折——但是。

無性8年,但是老公能顧家照顧孩子……

收入不高脾氣大,但是離婚對孩子不好……

婆婆強勢老公媽寶,但是離了婚我沒有了經濟依靠……

看多了這樣的事情,我發覺其實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不甘心,並且因為不甘心而害怕:害怕離婚後過得不如現在。

世上無全善全惡的人。對方哪怕再不堪,都會有那麼一點好。你要是圖了那一點好,不甘心就來了,患得患失就來了。

只是你忘了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結婚,我擁有這樣的婚姻關係,到底有什麼意義?

“要不要離婚?”答案就藏在你自己心裡

3

除去家暴賭博吸毒等極端情況,要不要離婚,真的就只是各人不同的決定而已。

你的起心動念,如果放在此時此刻的利害得失上,計較哪件事情他做得好、哪件事情他做錯,總是活在一時的情緒、片刻的思緒中,大概率是很難做出理智判斷的。

想要做出最佳的判斷,最好把自己抽離、拉遠,深入到自己的內心裡去,看看自己真實內在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因為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婚姻。

我曾經見過一個年輕女孩,嫁給了一個大她15歲帶娃離異男人。婚後她即成為繼母,開始了與一個10歲孩子較量拉鋸的辛苦生活。

她想離婚,卻又捨不得這段感情。怪丈夫不理解自己辛苦,怪孩子不懂事,懷疑自己結婚正確與否。

這位女孩出自單親家庭,從小沒有爸爸,童年生活拮据。當她走入自己內心,她會發覺其實自己如今面對的這一切煩惱,都是源於她想彌補自己內心“找爸爸”的缺憾——

找了一個成熟男人,生活有了依靠,代價就是要提前當繼母撫養他的小孩。她是否能擔起這樣的責任,要看她自己的決心與能力。要離婚不是不可以,不離婚,就要做出權衡與取捨,這是必然的。

“要不要離婚?”答案就藏在你自己心裡

所以當你遭遇到不幸婚姻時,不妨退回一步,把焦點收回到自己身上,內觀你自己,向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追問:現在我的感受如何?我經歷過什麼過往,我向往什麼未來?

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便永遠不知如何來滿足自己、如何去發展自己。一個懦弱的人會永遠懦弱,一個粗魯的人會永遠粗魯。然後你再計較著婚姻中因為懦弱和粗魯而產生的種種矛盾,又怎麼能跳出這個怪圈?

當女人決定離婚的時候,她的狀態不是氣急敗壞、不是傷心欲絕、不是萬念俱灰,而應該是冷靜。

冷靜,才能思考,才能體察,才能決斷,同時,也續寫人生劇本的一個良好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