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去年暑假,我帶著孩子們去海邊。

路上,大寶的拖鞋裡進了沙子,他很是不舒服。自己清理了幾次,走路依舊一瘸一拐,眼瞅著就走在我們身後,速度又慢,人又不適。

我急了,直接讓他坐下,我蹲在他身邊示意他把鞋子脫了,我幫他清理;順帶又拿了片兒紙幫他清理清理腳丫;還不忘提醒他:“清理鞋子不清理腳丫,腳上的沙子不照樣會磨腳?……”

先生本在前面走著,忽然回頭看見我們母子的模樣,頓時火冒三丈的對我開嗓:“孩子是這樣慣著的嗎?這麼大了連鞋都不會清理?你還能幫他多久??”

然後又看著兒子:“你都多大了,還要媽媽這樣給你幫忙!!羞愧不羞愧?”

我有些愣。最初一瞬間是為了先生的怒火,然後就想明白了我的做法……

是的啊,兒子已經10歲了,站直了個子已經到了我的額頭,而遇到問題,我依舊習慣性的想要為他“衝鋒陷陣”,這是寵他愛他,還是在給他的人生幫倒忙呢?

先生看我在發呆,大步流星的走到我身邊,牽著我的手直接拉著往前走,順帶對兒子說:“自己清理乾淨,快點兒追上我們!”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其實我也有些羞愧。

育兒的道理不是不懂,育兒的知識也並非沒有學習,甚至自己也是幾個育兒群的常客,平日裡幫助群主解決一些媽媽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可是到自己身上,一下子就“雙標”了,不留神兒做了一次“直升機父母”。

何為“直升機父母”?

對孩子無所不管、無處不在,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立即給予幫助,在孩子即將遇到困難時隨時降落,為孩子先挪去障礙……這類父母被稱作“直升機父母”。

你是這樣嗎?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對孩子過度保護】

這類父母是細緻照顧孩子的代表。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曬了。

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家裡真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喝口水都怕會不會嗆著了;

外出的時候對孩子寸步不離,生怕摔了、磕了、碰了,要是孩子摔個大馬趴,無論自己在哪裡,都是一個箭步,用最快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

一邊緊緊的抱著寶寶,一邊心疼的開始安撫:“寶貝兒,摔倒哪兒了?都是這塊地不好,害我們家寶寶摔倒了。我要跺它幾腳給寶貝兒報仇!”說完,還不忘立即用腳狠狠的踩踩地面。

得了,媽媽來這樣的舉動,一定會換來孩子驚天動地的哭聲哦!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寶寶不小心摔倒的時候,只要不是破了皮或者摔得特別嚴重,他的第一反應很少是立即大哭,而是會抬頭看看周圍人的反應。

如果身邊沒人在乎這件事,他就會若無其事的爬起來,該玩玩、該笑笑;但是如果大人表現出非常緊張的情緒,孩子就會跟著感覺到自己很委屈很痛,因此哭得越來越厲害。

因為孩子的哭,就是哭給大人看的,要宣洩自己的委屈啊!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給孩子傳遞的負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嚴重的事、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對的,只有用哭來表示向大人求援。
嬌生慣養中的孩子,抗挫能力會越來越弱,習慣於受傷的時候依賴父母,而沒有自我排解的方法。可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風吹雨打的人生挫折也避無可避,父母又能夠幫助孩子多久呢?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對孩子處處干預】

忽然想起大寶在幼兒園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當時他和一個小朋友發生了衝突,那個小朋友很生氣,對著大寶喊:“我讓我媽過來收拾你!”

大寶說:“我們之間的事情,幹嘛要讓媽媽出面啊?來,我們先談談。”

老師放學的時候,笑著對我說,後來大寶拉著那個小朋友坐在教室的後面,吧啦吧啦不知道給小朋友具體說了什麼。老師就隱隱約約的聽見大寶似乎在分析什麼地方自己錯了,什麼地方小朋友錯了。然後大寶又伸手說:“既然我們都錯了,就相互拉拉手,你原諒我,我也原諒你吧!”

最後,老師說,你家孩子真像個懂事的小大人。

是的,這就是平日裡我和大寶之間解決問題的辦法啊。當他和小朋友有衝突的時候,我基本上都鼓勵他自己去解決問題;當他和小朋友意見相左的時候,我也是建議他們自己想辦法找到解決的方案……


大人肯定有更好、更完美的辦法來幫助孩子,可是有什麼比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更能讓他走心的事情呢?

而且孩子世界很少介意“是我吃虧了,還是你吃虧了”這樣的斤斤計較。往往矛盾發生了,你哭一場,我哭一場,隨後兩個人就和好了。

身邊曾經有過兩個孩子發生衝突之後家長強行介入的事情,後來兩家大人吵得不可開交,臉紅脖子粗,孩子倒是又一派天真的玩在一起。

何必呢?如果成人不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不如放手給孩子去做吧。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就足夠了。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對孩子事事包辦】

閨蜜給我說,她現在特別頭疼每天為孩子準備第二天穿的衣服。

其實這是可以預見的一件事。

她家女兒小的時候本來蠻好,也有自己的主見,我們一起逛街,小不點兒對自己的喜好也很清楚,要什麼不要什麼。

但是閨蜜卻偏偏要在旁邊指手畫腳:“乖,這件衣服顏色不好看啊!”“寶貝,這個公主裙咱們已經有兩件了。”“親愛的,這個洋娃娃還不如那個洋娃娃好看呢!”“乖女兒,媽媽覺得這款披薩才好吃,你挑的那個不好吃的,趕緊換了吧!”……

但凡孩子拿起一樣,她都會給出不同的意見,而且最後還是按照自己的意見來替代孩子的喜好。

而且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她就會每天晚上提前給孩子搭配衣服穿,各種小公主、小美女的模樣倒是好看;剛入小學,又為了給孩子空出時間寫作業……就這樣漸漸地她家女兒就什麼都依賴她了。

“媽媽,我去洗澡,你幫我選一下明天穿的衣服吧!”

日復一日,現在孩子5年級了,依舊要媽媽給她準備衣服。當然,洗衣服、晾曬衣服和收納這些活兒,也都是閨蜜做。

現在閨蜜後悔了,可是孩子就是不想做。而且逼著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時候,要麼孩子搭配的顏色不好看,要麼孩子選擇的衣服厚薄不均,閨蜜自己看著都難受。不得已,繼續替孩子做。

我勸她,這樣的小事兒,做媽媽的就要徹底放手。孩子自己有自己的審美觀,她選擇了就由著她好了。再說自家衣櫥裡的衣服,不都是精挑細選才拿回來的嗎?最多提醒孩子一兩次就夠了。至於衣服的薄厚,熱一回、凍一回,孩子自然就知道了。


要知道,父母替代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會越弱,這是不爭的事實。

父母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卻不能替代孩子做人,更不能替代孩子成長;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當中去享受,到頭來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沒有自己承擔責任的意識。

孩子天生並不笨,只是父母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機會,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有時候,父母替孩子做事,是為了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取得好成績。其實當孩子將來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的時候,決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從小培養的做事的能力。

千萬別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繫鞋帶、穿衣服、盛飯、洗碗這些小事,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悅的獲得等,正是來源於這點點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體驗。

“直升機父母”?你助得了孩子一時,能否助他一世?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父母在子女的世界,終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學會放手,懂得放手,能夠放手!

父母賦予孩子生命,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帶領孩子學會勝不驕敗不餒,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走向幸福……

但絕不是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孔不入,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是非不分的偏袒孩子,盲目無知的干涉孩子……

父母應該是孩子身後的基石,穩穩的讓他有向前進的力量和安全感;而不應該是孩子頭頂的“直升機”,虎視眈眈隨時為他檔災滅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