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寶寶即將上幼兒園,作為父母開始變得焦慮,總是不放心他,怎麼辦?

雲上的記憶


寶寶即將上幼兒園了,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焦慮。

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吃不好、休息不好等等,放不下心。


其實家長的心情都能理解,也都是為了自家的孩子好。但是縱觀世界,也就只有咱們中國的爸爸媽媽會有這樣的擔憂。就拿最先進的美國來說,美國的小孩子很早就被父母給獨立起來了,爸爸媽媽也從來不會有這方面的焦慮。

可能很多人就會說,那人家是美國,咱們不能比。其實我想說的是美國確實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就比如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美國的家長就做的很好。

家長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不能溺愛。做家長的也要對自己的孩子放心,我們國家現在的法律都是很嚴格的,不用過於擔心孩子的安慰。

家長可以時常和孩子進行溝通,及時瞭解目前孩子的情況。及時的溝通,可以瞭解孩子在學習的生活、學習等等方面的情況,就不用過於擔心焦慮了。

也可以時常去幼兒園去參觀,瞭解情況。有問題也可以及時的與幼兒園的領導進行溝通改正。

總結一下,現在的幼兒園沒有各位家長想想中的那麼糟糕,可以為孩子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幼兒園,這樣也方便各位家長及時的瞭解情況!

以上僅是個人的看法!(圖片來自網絡)


小駱三分鐘


孩子離開父母是早晚一天的事,每個做父母的在孩子和自己分別的時候都會不捨得,但是,孩子終歸有長大的那一天,終歸要變得獨立,有時候想一下美國人帶孩子的方式,美國小孩兒早早就獨立了。

我大寶明年開春不到三歲,但是也要去幼兒園了,因為她有一個比她大三個月的小夥伴要上學了,她也要去,要不然就沒人玩了,打算讓她試試,覺得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明年九月大點兒再去。

我也是捨不得啊,總感覺孩子快離開我了,不再時時刻刻粘著我了,哎,沒辦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面對的,我們的重心不止有孩子,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啊!加油吧!



河豚喲


上幼兒園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 想想我家孩子剛去幼兒園的第一天 老師領他進去吃早餐 我目送他往裡走 不願離開 孩子嘴裡含著麵包 轉頭強忍淚水的說 媽媽再見 我的心裡難受的不行 現在也過來了 慢慢的就適應了 孩子也會在這個群體中學習成長 所以說家長也要鼓勵孩子 伴他一起成長



靜靜的完美生活


你好,我是王教授,我家老大上幼兒園前,我特別擔心班裡有打人的孩子,又怕孩子中午不睡覺,又怕孩子不好好吃飯,成天給女兒叨叨注意事項。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比我想象的要適應的多,在幼兒園表現也很好。當父母的都是操心的命,但有時候想想,孩子總有自己選擇人生的時候,從小多鍛鍊鍛鍊[呲牙]


二胎寶媽王教授


我家的生日在尷尬的12月,沒趕上公立的9月開學,現在在上託班。去的第一天,我簡直恨不得在門外等一天,男孩子嘛比較懵懂,有點傻乎乎的[捂臉],又擔心被別的孩子欺負又擔心他越獄跑掉什麼的。但是放學去接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我想象中好,孩子的潛能真是無限的。幼兒園也很貼心,老師加了我微信,第一天發了很多視頻照片給我,安心多了


小魚慢慢遊


我大孫子第一天上幼兒園他在裡面哭,我在外面哭,太多的是捨不得,寶寶後來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放學去接回家立馬做老師佈置的作業,不會的等爸爸媽媽下班回教,早上起來要上幼兒園,說要得第一名,得了第一可以戴一顆心,孩子從小要培養他的興趣和愛好,大家參考一下,謝謝


梅梅167246998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如果在1歲的時候,我就有了記憶,我一定會記得自己,在意識不到父母在身旁的時候,內心有多麼的無助、多麼的焦慮、多麼的不安,以至於必須用大聲的哭喊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讓父母到了我的身邊,才能慢慢的安穩下來。

可我沒有1歲的記憶,但不代表我沒有記得這些,沒有記得“因為擔心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甚至一不小心,將這種分離焦慮融入自己的生活。

是的,朋友你現在提到的焦慮,便是分離焦慮。它來源於我們的本能,在很早的時候就與我們相遇。


當然,就像剛剛提到的。這種不能的存在,本來是為了協助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但慢慢的,它也變成了束縛我們的力量。

就比如現在,孩子去上學了,這本來是很正常、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我們卻因為分離焦慮而難受。

說起來其實蠻可笑的,再過幾年,我們並不會如此焦慮,反而會擔心“馬上要放假了,孩子回來了,誰替我照顧啊,我都夠忙了,我的天啊”。

這種轉變也還是挺巧妙的,不是麼?


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可以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慢慢就會好起來。

如果現在,朋友你的狀態確實很不好的話,那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調整,比如:

1、生活中增加一些放鬆,無論什麼形式;

2、規劃一下自己的生活,然後去實踐它;

3、做一些曾經想做,但是沒有時間做的事情;

4、增加和另一半的交流。


這並不是一個什麼奇怪的事情,但確實也需要考慮讓自己不那麼焦慮。因為如果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的話,可能會演變成,只要孩子一離開,自己的心裡就非常焦慮。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從依戀到分離——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01理解依戀和分離,做好心理準備

依戀是指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父親輔助),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那麼孩子在0到3歲,就與父母產生了天然的社會性聯結。父母深愛他們的寶寶,並願意為他付出一切。我想現在的父母都是的,與孩子建立的都是比較安全性依戀,孩子就是他們的寶寶,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這都是挺好的。

然而孩子隨著成長,大概到了3歲,孩子就開始進入幼兒階段,大概持續3-6歲,在心理學,我們也稱這段時間叫幼兒期,學前期,孩子一部分時間在育兒園度過,開始接受家外面的世界。

我想很多家長會感到,寶寶剛從家出去,到幼兒園,多少會有些不捨,有些擔心,而這種擔心隨著時間越來越近,會變得焦慮,緊張。我非常理解,這背後都是家長對孩子深深的愛。因為愛,所以難分難捨。

然而孩子還是要去的,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心理準備,處理好從最初的依戀到分離。

有的家長沒處理好,對孩子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發展最初階段,越早的分離處理的越好,心理越健康。如果越早的分離沒處理好,產生的心理問題越重。



家長試著想一下,孩子到幼兒園去了,是不是孩子成長的表現的?孩子的成長,難道不是父母期盼的事嗎?你應該高興才對!

02科學處理分離焦慮對孩子一生受益!

有了我上面的講解,我想家長會明白,自己與孩子的情感聯結,突然要分開有些難,有些擔心,有些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家長理解了,就要學會處理好自己的心理,否則一旦真的產生焦慮,焦慮會傳染的,傳到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利,不是惡性循環嗎?所以科學處理分離焦慮對孩子一生的受益,非常重要。讓孩子從家庭,走向幼兒園,與同伴建立同胞關係,由幼兒園老師把大千世界介紹給孩子。

有兩點特別重要:

  1. 自己做好心理準備,處理好自己情緒,不要把自己焦慮傳染給孩子。我這篇說的,家長應該可以理解,可以自己先理性調節,如果不能,建議求助專業人士。
  2. 接納孩子,孩子去幼兒園順利還是不順利,發生的一切我們家長都要接納他,允許他存在,千萬不能不顧孩子的感受,強制要求孩子。上幼兒園是孩子新的一天,搞得的嚎啕大哭,真的很傷害孩子心理。

從生態系統論認識到幼兒園教育扮演的角色意義以及家庭與幼兒園的一致性!你理解了,知道可以做什麼了,就放心了他了,就不會焦慮了!

美國心理學家尤里· 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r , 1917~2005)提出了一種人的發展理論,該理論目前處於本領域的前沿, 因為它在環境影響發展問題上提出了最詳細具體的論述。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認為,人在複雜的關係系統中的發展受到多水平環境的影響。鑑於生物影響因素加入環境中共同推動了發展,後來布朗芬布倫納把他的理論稱為“生物生態模型” CBronfenbrenner &. Evans , 2000) 。 布朗芬布倫納把環境想象為鳥巢狀的結構,包括家庭、學校、鄰居、工作單位等日常生活場所以及這些場所之外的更大空間 。這些環境的每一個層面都對發展有重要影響。



生態系統理論中的環境結構

小環境系統(微觀系統)關注成長中的人與直接生活環境間的關係;中環境系統指幾個小環境系統之間的關係; 外環境系統,是那些會影響卻不包括成長中的人的社會領域; 大環境系統指影響各個層次的活動和互動的價值觀、法律、習俗和文化資源。時序系統(圖中沒有)不是一個具體環境, 它指人所處環境的動態的、永遠變化的特性。

微觀系統(microsystem)是處於環境層次中最裡層的系統,指的是孩子所處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古時孟母三遷,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 對大多數嬰兒來說, 微觀系統一開始僅限於家庭,但隨著嬰兒成長, 活動範圍擴展至幼兒園、學校等等。可見,學校是孩子除家庭以外最能影響孩子的地方。

你發現了嗎?孩子成長小系統就有幼兒園,幼兒園在這個系統中是不可取代的地位。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

再看第二個系統!

第二個環境層次是中間系統(mesosystem),指的是在微觀環境中兒童和其他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兒童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到他在學校中與同學間的相處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兒童處於被溺愛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總是優先,那麼一旦在學校中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則會產生極大的不平衡,這樣不易於與同學建立和諧、親密的友誼關係。

當你看到第二個系統,就明白,學校和家庭對於兒童教育保持一致性對孩子多麼重要。

如果兩者是衝突了,對於幼小兒童來說,她就會錯亂,不知所錯。作為家長,我們就要了解幼兒園環境,瞭解幼兒園教師風格,這樣就會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


很多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不知,害怕無法掌控,如果我們知道,可以應對,就會心理踏實,安全。對於孩子入幼兒園,又何嘗不是呢?

孩子入園,你有的是時間去了解。這樣就就有了方向,就會放下焦慮。


我相信你知道上面的:依戀、分離、系統,就好辦許多了!

請記得:每個孩子的適應期不同,但是家長越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孩子也能被你感染,儘快完成他的適應期。要是家長越慌,越著急,越不能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的適應期也因為家長的不適應而延遲了。


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如果還不放心,那是什麼問題?

當你知道上面,做好自己,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有的朋友提出意見,說可以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提前演練,固然是一種辦法,不過我覺得沒必要。幼兒園,本來就是學前階段,學前階段,就是學之前,還沒正式學呢?!就是鍛鍊嘗試的,安全第一,其他出錯又何妨呢?她這麼小,我們允許出錯,允許他嘗試,不管他出現什麼,我們都去接納他。很多家長就是太過於擔心,才焦慮。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為什麼這樣?有沒必要?

就是我們太按照成人的固有思維去處理問題,追求完美,不能有差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他家長都這樣我不那樣就完了等等這樣不合理信念,絕對化要求,糟糕透頂的擔憂,讓自己痛苦不已,折磨自己,也折磨孩子。願家長們有一定自由,心理彈性,合理面對。


如果實在難,那家長可能需要請心理專業人士幫助了。今天孩子去幼兒園,將來還要去遠點的小學,中學,大學,未來還要有自己的家庭,孩子還可能去世界更遠的地方,終有一條父母也會離開自己感覺孩子,如果一直有分離焦慮怎麼辦呢?那就一直共生嗎?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就是從小時候跟媽媽的共生關係,一步一步走向分離(分化)。曾奇峰甚至說“萬病源於未分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跟父母(尤其是母親)分化好,會產生諸多問題,小到普通人際關係,大到人生大事的選擇,各處都會被沾染。就像人生中的每個產品,都被打上“xx家庭製造”的logo。

如果自己不能面對分離,那可能就是自己童年分離個體化受阻,今天不能接受任何分離。如果是,最好請心理專家給治療下。不然就像我上面說的,人要面對那麼多分離,不是長久的痛苦嗎?自己不能處理好自己,那也會傳染給孩子,再孩子這代重複重演。

好的生命是一代代愛的傳遞,關心孩子沒有錯,得有方向,相信自己。

心理學家說:一個有自信 也有方向的家庭,當然就會出現一個對未來有希望的年輕孩子,也就會覺得生育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不是充滿擔憂的負擔了!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 @解憂心理醫生 ,有時每天做兩三諮詢,平常喜歡看書,偶爾回答頭條問題,喜歡的話,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解憂心理醫生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家長總是免不了的各種擔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生活不會自理,各種不放心。分離焦慮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將分離焦慮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那如何緩解分離焦慮呢?

干預牽制,把事情做到前面

家長提前配合老師在家裡訓練孩子各種生活技能,如自主穿衣、吃飯、睡覺。

玩玩幼兒園的各種遊戲設施,增加對環境的熟悉度。可以從正面鼓勵孩子,讓孩子明白幼兒園不是一個可怕的地方,而是長大的小朋友、棒棒的小朋友才可以去到的地方。

家長固定一個時間段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活動,不管是什麼類型,講故事、繪畫等均可。規律的生活也會給孩子增加安全感。

幫助孩子鞏固心理建設

逐步增加分離時間。提前讓孩子慢慢適應於監護人的分離。

孩子入園後為孩子準備貼身物品(情感依戀物),給孩子增加安全感。

講一些繪本故事,故事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合適的故事會和孩子產生共情,《我愛幼兒園》、《魔法親親》、《我不想離開你》相信孩子會從故事中獲得力量。

祝願所有的孩子入園後能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儘早融入幼兒園快樂的生活當中。也希望我們的家長能正確的看待分離焦慮,能快速平淡的度過這段時間。


小小思維家


一般孩子到了3週歲,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就要上幼兒園了。家長可能一開始都會擔心,怕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玩不好的,怕孩子哭鬧不願意去幼兒園怕孩子挨欺負受氣等等很多不放心,其實,有些過於焦慮了,孩子融入集體生活是一個正常鍛鍊的成長過程,不必過於擔心太多。

家長要做的就做好孩子去幼兒園的前期準備工作,這一點做好了,對於孩子順利開心的去上學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是家長們特別頭疼的一件事,因為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會在開始去幼兒園的時候大哭大鬧,不願意去。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高高興興的去幼兒園呢?做為過來人分享以下成功經驗,希望可以幫到處在這個階段的家長們。

01讓寶寶自己選擇幼兒園

我的寶寶一直是姥爺姥姥帶著的,在他三週歲的時候,我決定讓他幼兒園了,一是因為姥爺姥姥帶他很辛苦,二是因為孩子三週歲以後需要多方面的學習和開發,這些都是在家裡學不到的。

在決定去幼兒園的前兩週,我抽空在我住的小區周圍做了一番考察,對這裡的幾家幼兒園的兒童玩具設施以及師資力量、三餐情況做了瞭解,對讓寶寶去那家幼兒園心裡先有個數。

我特地請了半天假,領寶寶分別到這幾家幼兒園走走,讓孩子熟悉一下老師、小朋友和園內環境,這樣,就不至於他在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因對新環境過於陌生而哭鬧。

我領著寶寶邊看幼兒園的情況,邊對他講,“寶寶過幾天要來這裡上學,這裡有很多小朋友,還有你喜歡的變形金剛,碰碰車,飛機模型,好多你喜歡的呢。”

每一家幼兒園都讓孩子在那裡玩上一會兒,熟悉環境老師和小朋友,這個過程是必須要有的,如果不做這個前期準備工作,孩子肯定無法接受,自己突然在一個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群,孩子哭鬧是大概率的事情。

帶領孩子都看過以後,對他講,“寶寶長大了,要上學了,媽媽讓你自己選幼兒園好不好啊?”問孩子這問題以前,家長心中一定要有主意,引導孩子選擇你覺得各方面都滿意的幼兒園,因為孩子還小,他還沒有區別優劣的能力,採取讓他選擇的方式只是為了告訴他,“你自己選的,要好好的去上學,不能哭鬧”,這樣,孩子會收到一個暗示,幼兒園是寶寶自己選的,所以我不能哭鬧。

他心裡有了準備,還會很期待,因為那裡有小朋友一起玩,有很多玩具,畢竟孩子小,肯定是以玩為主的。

決定好那一天送孩子上學後,在前一天,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到幼兒園玩上兩個小時,最少一個多小時,因為孩子對一個陌生的地方熟悉調動起他的興趣至少要一小時,也不能呆太長時間,一定在他意猶未盡的時候,喊他回家,對他說,我們明天再來!這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第二天,他一定會高高興興的跟你上幼兒園的。

02如何讓寶寶按時起床

早晨,同事米米連跑帶顛的跑上樓,風一樣的打卡之後就開始叫苦不迭,“你說這一大早怎麼這忙啊,做早餐,喊孩子起床,給他找衣服找襪子裝書包,每天都弄得我手忙腳亂的,今天又差一點遲到”。

米米說得口乾舌燥的,看得出來,她被清晨忙碌折磨的了不得,我想幫幫她,就給了她兩點建議,讓她先體驗一下。

一是家長和孩子互換角色,改每天家長叫孩子起床為孩子喊家長起床,三歲以上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意識,你對他委以重任,他會很高興,並樂於去做,他和成人一樣喜歡被尊重和平等對待的感覺。

具體做法是:晚上你和他約定好,對他說:“寶寶,明天由你喊媽媽起床,因為寶寶長大了,要幫媽媽做點事了,媽媽給你定好鬧鐘,你醒來之後穿好衣服去喊媽媽起床。”這時候孩子會很驕傲,媽媽對他委以重任了,這時你一定調好鬧鐘,哄孩子按時睡覺。他一定聽話,因為他記得明天早晨的任務呢?

二是該晚上做好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早上,比如,孩子明天穿的衣服鞋子要準備好,書包書包要收拾好,這樣,就可以節省出很多空餘,不至於在這方面浪費時間

注意的是開始這麼做時候。你不要真的等孩子喊你才起床,這只是讓他按時起床的一個辦法,如果你真的這樣把這事交給孩子去做,那你還不天天遲到啊!

你正常起來做事,距離你讓他喊你起床的點幾分鐘的時候你去床上假睡一會兒等他來喊你,這樣做堅持一段時間,養成習慣後,你會發現,早晨,真的不用那麼忙亂了。

米米接受了我的建議,一週後,我看她悠然自得的走進辦公室,也化了淡妝,精神相當不錯呢,高興的對我說,“姐姐,我按你說的做了,我家寶寶好乖乖嘍。早晨起床再也不用我喊好幾遍了。現在,我上班可不用手忙腳亂的嘍”。

看她高興愜意的樣子,我也感覺很快樂,我個人的一點小經驗可以幫到別人呢,所以寫下來,希望可以幫到遇到這種困惑的一些家長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