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為什麼能夠永久性的消滅來自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具體採用了哪些有效措施?

無根樹花正孤


從周朝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就以機動性強,驍勇好戰著稱,從秦漢開始騷擾內地,成為歷代統治者頭疼不已的心腹大患。為了防範遊牧民族入侵,歷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資源來修建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入侵與反入侵,幾乎成了中國北方兩千年來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後,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國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滅亡以後,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時常入侵中原,還一度俘虜過明英宗。幾百年來,蒙古一直是盤旋在漢人政權上的一塊雲,久久不能消散


但當歷史前進到了滿清統治的時候,蒙古卻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滿清政府呼來喝去,跟隨清軍出征,再也沒有敢掀起什麼波瀾。與之相對的,清朝也再也沒修建過長城,對蒙古完全不設防。

那麼,滿清統治者對蒙古勢力到底用了什麼魔法,才能讓桀驁不馴的蒙古人如此老實呢?

一、和蒙古鬥狠、以毒攻毒。

滿清統治者搞定蒙古勢力,總的說來就是“兩硬、一軟、一分”。

兩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還有一硬是洗腦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軟是用和親的辦法把拉近彼此的距離,用溫柔鄉把桀驁的蒙古人徹底泡軟;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擊性強,野蠻好鬥,跟日本人有點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講道德,他們什麼都不服,只服強者,見到弱者,他比誰都兇殘,見到強者,他們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腳下。美國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把他們打殘,他們怎麼可能對美國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樣?

古人所講得“蠻夷,畏威而不懷德”,就是這個道理。



滿清統治者出身蠻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鬥毒,蒙古人自嘆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雖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裝備也不行,跟八旗兵較勁佔不了便宜。

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金就對蒙古人多次發動戰爭,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軍丟盔卸甲、鬼哭狼嚎。對於出爾反爾、採取“敵退我進”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徹底從肉體上進行滅絕,“全行剿滅”,斬草除根。

滿清幾代皇帝對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軟,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年,乾隆平定準格爾叛亂的時候,下令“一人不留”,盡情殺戮,該部落沒有留下一個活口。幾十萬準噶爾人瞬間灰飛煙滅,千里大草原被鮮血染紅,看不到一線生機。

經過多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蒙古族人口急劇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對增加;此消彼長,蒙古人淪落為少數民族,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對中原的滿清政府構成威脅。

二、聯姻、泡軟他們的鬥志。

雖然滿清從肉體上消滅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個蒙古民族從地球上抹去;對那些不那麼死硬的蒙古人,他們就採取拉攏的政策,束縛他們的手腳,瓦解他們的鬥志,用聯姻把他們變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軟他們的野性。



滿清的聯姻是實打實的,不像漢朝皇帝弄個宮女或者遠房親戚的女兒來冒充公主嫁過去。因為滿清在沒有入關的時候就有跟蒙古人接親的習慣,再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滿清皇帝聯姻都是把親生女兒、準公主嫁過去,而皇帝老兒也親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過來,給以名分,以顯示滿蒙一家不是喊口號的。

清軍入關後,滿清公主嫁給蒙古王公,滿清皇帝和王爺娶蒙古貴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飯,滿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順治的親孃孝莊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兒古倫公主就嫁給了蒙古貴族——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靠著和親政策,蒙古貴族成為了清朝皇室的姻親,被拉攏為愛新覺羅家族的“自己人”

聯姻雖然有效,但只侷限於對蒙古的上層統治者,對於大多數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驁不馴、腦後長反骨,可能為患一方的好戰分子,滿清皇帝則採用了政治思想教育,進行馴化,把他們從“野生”變成圈養養。

三、磨滅鬥志,思想馴服。

佛教早就傳入蒙古,但影響有限,那些勇猛、鬥狠的蒙古人沒有工夫也不會去信佛。

但滿清皇帝入關後,對蒙古人開始了大力推廣喇嘛教的嘗試,從康熙開始,把在蒙古推廣弘揚喇嘛教當成了一項政治任務來抓。19世紀時,蒙古共有喇嘛廟一千兩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數佔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戶都有一個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這樣一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時,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徹底改變。這就像把一頭野外的小虎關進籠子裡圈養,長大了放出去的時候,已經成為小綿羊了。經過佛教佛經的薰陶,好戰好鬥的蒙古漢子,個個都成了溫順的佛教徒,即使給他們一把刀,也連一隻雞都不敢宰殺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統治者在思想腐蝕的同時,還沒有放鬆對蒙古各部的管控,對他們進行分割統治,以防他們進行串聯。

滿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為了二百多個盟和旗,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盤活動,不能來往不能合併。滿清統治者在各區域還部署有一到兩名特派員,一旦發現有聯繫,馬上報告,立刻嚴懲。


在草原上,天災經常導致草場退化,牧民們需要進行遊牧才能養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統治者實行的嚴格區域管控制度,事實上終結了遊牧的可能。這讓蒙古部落抵抗天災的能力變的很弱,導致蒙古人的人口進一步減少。

滿清統治者為了搞定蒙古可謂是煞費苦心,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沒有對滿清統治構成威脅。可是這種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後的,錯誤的,是值得譴責的。在現代社會,蒙古族早就已經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要平等的對待他們。


小約翰


請您歇會!波仔來答!

在明末清初蒙古已經不再強大了,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實力大減,明朝大將李成梁幾次討伐將他們打的落花流水,而建州女真八旗統一女真各部後,實力倍增,軟硬兼施,迫使蒙古結盟自然不在話下。
清朝建立以後,更是擁有了他們以前無法想象智慧以及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作為盟友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各自為戰,所以雖有反抗,也成不了氣候。

但是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採用了一系列措施,徹底穩定了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具體如下:

一、稱蒙古大汗,直接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法統;

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盟旗原則重新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直至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其中,旗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賜給旗主的世襲領地。旗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通過任命札薩克(執政官)而形成。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監督屬下各旗等職責,但無發兵權。同時,清代嚴格限制各旗屬民越旗遊牧、耕種、往來、婚嫁。盟旗制下,蒙古諸部的經濟基礎實質上已從遊牧制轉變成畜牧制,實現了人口土地緊密結合,方便清廷統治。

二、奉喇嘛教,實施計劃生育,遏制人口增加;

這招很歹毒,清朝變相的頒佈了一個計劃生育的政策,就是如果有人家的孩子生多了,多出來的孩子必須會去當和尚,這個和尚是不能結婚的,當然人口也不能增加了,人口用總數也不會增長了,在清朝三百年中,清朝還修建了喇嘛教,組建了許多的教堂,一戶蒙古人如有三到五個男子,就必須有二到三個出家當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那麼就沒有更多的人來組織經濟建設活動了,同時,經濟也沒有發展,什麼都沒有前進,如何能夠對清朝構成威脅呢。

三、文化抑制、禁錮思想;

眾所周知,蒙古族民風剽悍,善於征戰,喇嘛廟從思想上禁錮了蒙古族的遊牧思想,同時喇嘛廟的建立也更夠能更好的管理和統治。喇嘛修行是禁止再結婚的,因此此舉大大的降低了蒙古的人口數量,從側面削弱了蒙古的即戰力。

武力的統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抑制和思想禁錮,清朝統治者這招不可謂不絕,不過事情總有好快兩面,但現在為止滿族會寫滿文的應該也所剩無幾了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權”這也許也是中國能後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四、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齊民編戶。

比如喀爾喀原來是三部三十七旗,後來增為五十五旗,雍正時分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時又增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碩特蒙古,原是個統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將它編為二十一旗,並長期不設盟長,連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統歸於西寧辦事大臣轄領。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爾扈特部蒙古由歐洲伏爾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後,清廷又將其部編為新舊二部,分歸兩地進行遊牧。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內地民戶流遷到關外東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對於內地民戶,清朝政府都用設置府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象熱河設承德府,察哈爾地區設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豐鎮等廳,在土默特歸化城地區建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新疆有鎮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種做法,根本意圖還是想要嚴格區別移居漢民和原住民族,隔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致互為影響。

五、禁止蒙古人學習漢人文化禮儀;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化,會對漢有好感,這樣蒙古人跟漢人就會有更多的交流,也怕漢人與蒙古人聯合起來造反。還不準蒙古人跟漢人經商和通婚。不準蒙古人使用漢字名字,這樣做的就是為了蒙古人跟漢人直接有距離,不讓他們靠近防止交流,防止造反。就這樣,蒙古人與漢人的交流越來越少,漢人還有其他族的人來交流,漢人在前進,然而蒙古人仍舊是跟原來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蒙古人就這樣落後了。

六、不讓蒙古人和漢人來往;

為何制定這個政策,當初滿清能入關,就依靠了漢人吳三桂,要是蒙古人造反的話,要入關,蒙古與漢人入關是最大的隱患,如何不讓蒙古人與漢人來往?畢竟在表面上蒙古與清朝是友好的關係的,清朝就開始了設立關卡,每個重要的進去清朝的道路上都設關卡,每次關卡都盤點人數,發現少了人,都認為是偷渡,必定給捉回來,每次進去還有時間的限制。就這樣,蒙古人與漢人的交往越來越少。蒙古獨自在一個地方,漸漸落後了。

滿清通過這些嚴格的法律來隔離蒙古與內地漢族地區的交往,嚴格的遊牧界限強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態封閉性,而這一點恰恰與遊牧社會的生產力要求不相符合,從而使蒙古人民無法獲得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始終處於遊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進一步的發展。

在人們印象中滿族和蒙古族一直是處於很友好的狀態,其實不然,兩族基本上一直處於征戰狀態。初步取得政權的清朝在也施行了一個新的政策,這個政策堪稱冠絕古今,不僅很巧妙的減緩了蒙古人的野心更是最大程度上的削弱了蒙古的實力。

但同樣也就是這些的措施,讓蒙古族逐漸落後了,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磨滅了,也讓蒙古人的兇猛,血性的性格給變得柔和了,沒有了反抗的心思了,清朝就這樣當心的統治清朝了。清朝的這幾招真的很高超。

綜上所述,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十分強悍的蒙古族,曾經一度征服過歐亞許多國家,建立過一個近百年之久的蒙古大元王朝,在經過滿清三百年的統治後,人口由清初一千多萬下降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一百多萬,整個民族被制服成了一個一蹶不振,不相統屬,人口下降,貧窮落後的弱小民族。

這才是滿清對蒙古政策的真相!


關注【波仔談歷史】,討論中華大地不一樣的歷史趣聞!


波仔談歷史


我說九歌,給你不一樣的視野。

按理來說,歷史上對被佔領地的有效統治無非這麼幾種方式。先以屠殺、人口遷徙的方式,降低原住民的比重。

再從統治核心地區遷移大量人口填充進被佔領地區,這是對落後地區的處理辦法。

歷史上有這麼做的,有美國的西進運動。當時殺了一大批的印第安人。1812~1852 年美國人口從 725 萬增加到 2200 多萬,而到 1913 年,美國的總人口更是突破了 1 億。

這些都是移民的成果。

而滿清對蒙古的政策卻有點兒相反,相對較為溫和。

對關內的蒙古族人實行嚴格的封鎖政策,使他們不能與關內進行有效的經濟文化交流,始終處於落後的遊牧經濟生產方式。

這種政策執行了長達300年,而與之明顯的是蒙古族人落後了300年。

清朝政府設置撫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蒙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並在重要道路節點處設置關卡,嚴禁蒙古人不經審核出關,與漢人接觸。

並不準接觸漢文化,這是在防止蒙古族人與漢族人聯合起來,對清朝統治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康熙帝還對蒙古諸部積極利用當地盛行的“轉世”風俗和對“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家族血統的崇拜,在取得了當地精英和喇嘛教高級僧侶在文化風俗上的認同後。

建立了一個有別於其對漢族的、雙軌式的管控,即對喇嘛管理和世俗王權管理的並行操控系統。

用句大白話來講就是用宗教統治和束縛人心。把他們圈定在牧場上。同時用一些經濟文化的特權,與蒙古族的上層權貴做交換,換取他們對滿清政權的支持。另外還不斷打壓蒙古族中下層人民。

加上與蒙古族人的和親聯姻政策,這使得雙方的關係更加緊密。當然這只是上層。而對於下層牧民來講。則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戶人家若有三個男子,則必須有兩個人出去當喇嘛。喇嘛就是和尚,和尚是不能娶親的。這種近乎是獨生子女的政策,造成蒙古族人口數量進一步下降。

這些都是不怎麼流血的陰毒招數,滿清政府玩得很溜。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持有者,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給你新視野。


參考文獻:《康熙中葉文化政策與大一統政治之研究》


蕭中九歌


清朝解決北方蒙古威脅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軟硬兼施的過程,至於永久性,這倒沒有那麼絕對。

滿洲人對蒙古的征服

  說到蒙古,不得不提他們和滿洲人的恩怨。

  自從14世紀,蒙古人被趕出中原之後,他們在北方草原就陷入了長時間的內戰。公元17世紀初葉,蒙古分為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科爾沁部、喀喇沁部等部。

  而其中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最為雄心勃勃,他妄圖重新統一蒙古。他在蒙古內部採取高壓政策,導致其他各個部落的反感。

  1624年,科爾沁部脫離林丹汗的統治和當時的後金汗國努爾哈赤結盟,林丹汗大怒,立即率兵攻打科爾沁部。

  作為科爾沁部的同盟,努爾哈赤二話不說立即率兵救援並且擊退了林丹汗,這使科爾沁部從此對後金死心塌地感激不盡。

  隨後在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也脫離林丹汗投靠後金,緊接著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也先後向後金投降,而林丹汗被擊敗之後逃亡到青海,其殘部後來也投降了後金。

  至此,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後金稱其為內蒙古,相對於更北的喀爾喀部所佔據的漠北則稱為外蒙古。

  而在更遠的漠北,正處於喀爾喀的統治,此時滿洲人改國號為清,並已入主中原。蒙古諸部中,佔地最廣人口最少的喀爾喀部,主動歸附清政府。

  這一來徹底激怒了漠西的另外一支蒙古人——準噶爾部,因為此時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汗,其野心勃勃,妄圖吞併喀爾喀部。

  1688年,噶爾丹趁著喀爾喀部的內亂,發起了對喀爾喀部的進攻。

  這就由此開啟了清廷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對準噶爾部數十年的進攻,並最終徹底征服準噶爾部,解決了蒙古人的威脅。

對蒙古的懷柔和拉攏政策

  滿洲人入主中原,是首先征服了內蒙古,再和蒙古同盟者一道南下征服中原。加上滿洲皇帝多信奉喇嘛教,大家有著天然的共同信仰和親近感,滿洲人對於歸附的蒙古人特別懷柔,如同兄弟一般對待歸附的蒙古人。

  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取消過去的部落制度,盟旗制度的特點其實就是八旗制度的特點。

  蒙古人被納入盟旗之後,就侷限於一塊狹小的區域,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牧場,改變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習俗。

  同時清朝的滿洲統治者,還用婚姻控制蒙古人,雙方的統治階層進行大量的通婚,無形之中使得蒙古的上層階級對清朝皇帝有著天然的向心力。

  另外滿洲人還在蒙古人當中大力鼓勵和推行喇嘛教,用宗教的精神來降低蒙古人的戰鬥精神。

  在軟硬兼施、多管齊下之下,蒙古人徹底降服了清朝。



善發歷史說


1,政治穩定,清朝與準格爾蒙古的交戰史持續了超過70年,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陵三朝,而這一時期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十分穩定經濟發達,國家有能力支持西北持續用兵。如果發生大規模內亂,例如唐朝正與吐蕃角力把吐蕃打壓得差不多了時,突然發生安史之亂西北領土即全部喪失,清朝十分幸運,康乾盛世自平定三藩之亂後,沒有大的內亂,而且康熙和乾隆這兩位雄主主政時間加起來超過120年。反觀準部其內部遠沒有清朝穩定,內部變亂不止。

2,策略得當,康熙時期,團結內外蒙古共同對抗準格爾蒙古,雍正時期消滅青海西藏地區準格爾蒙古勢力,逐步壓縮準格爾蒙古生存空間,儘管雍正時期因為政治清理(殺了年羹堯,抓了嶽鍾琪)造成清軍一度慘敗於準格爾,但是乾隆時期沒有再犯此類錯誤,乾隆在對準部戰爭上用人十分英明,並密旨兆惠大將軍傳入天花霍亂等準格爾無法預防治療的疾病以求根除準部種族,這一戰略十分成功,清軍對準部的種族滅絕政策造成今日準格爾成為一個地名,而沒有種族,據清史記載準部蒙古人最後被屠殺得已經徹底喪失抵抗意志,居然排隊默默接受清軍砍頭,這是一個民族徹底意志崩潰的後果。

3,愚民弱民,這一政策是中原統治者用於統治中原的秘訣,具體措施例如八股取士,崇文抑武,保甲連坐,一般難以用於邊疆地區,但清朝做到了,乾隆對中國古代的帝王之術鑽研極深漢學功底深厚,將其成功推廣於內外蒙古和新疆青海西藏地區,具體措施:

第一,推崇喇嘛教,給喇嘛以政治經濟特權,誘使加強迫蒙古西藏青壯年當喇嘛,一家五個兒子,三個得去當喇嘛,喇嘛不事生產,空空消耗這些地區的經濟資源,拖累和愚昧當地人民,這是一招相當陰險的謀略。

第二,種族隔離,強制不許蒙古族藏族人民直接與漢地人民交流,先進的文化科技不能傳入邊疆地區,一直保留愚昧狀態,例如漢地人民已經知道治療預防花柳病了,蒙族和藏人得了只能請喇嘛唸經,喇嘛最後也傳上了花柳,這種疾病一度造成蒙古高原人口大幅度降低,清朝近三百年,內地人口空前膨脹,但是蒙古高原人口一直衰減,直到新中國才治癒了蒙古高原的花柳大規模傳播,這更是比金朝的殘暴減丁政策陰險多了。

第三,分而治之,將蒙古西藏地區分成若干小的領主統治,眾建諸侯少其力,他們不能集結成大的統治集團就不會對中原政權產生威脅,將這一政策制度化,並派駐將軍監視之,這一政策也是非常成功的,蒙古高原被劃分為一個一個小的盟旗,從此再也難以聚集形成大的政治軍事團體,對周邊地區的威脅消失於無形。

第四,上層聯姻,下層徵兵,通過滿蒙聯姻籠絡控制蒙古上層,大量徵招蒙古底層充當四處征戰的炮灰,這又是一個消耗蒙古高原青壯年的高明或者陰險政策,大量蒙古族青壯年喪命於與漢人,尼泊爾人,緬甸人,大小金川,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的持久戰爭中,蒙古最後一支的騎兵軍團就是被徵調剿捻時被北方捻軍一次運動戰給殺光了,最後的蒙古梟雄僧格林沁親王兵敗之後藏在山東一麥田,被一捻軍新兵搜出砍了腦袋,蒙古族青壯年更有大量死於與太平天國,八國聯軍的死磕之中,通州之戰,大清七萬蒙古鐵騎對陣兩千英軍,僅剩七騎逃走,而英軍傷亡在個位數,蒙古族炮灰是很慘烈的。


軍都弩


清朝之所以能消除了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主要是政策應對得當:

1,清朝用武力震懾了蒙古反叛勢力。

2,清朝採用謀權術,平衡了蒙古各部的利益,不讓蒙古有勢力能一家獨大。

3,清朝也注重維護蒙古上流社會的利益,懂得利共而不獨。

4,清朝也注重與草原各部的利益交集。①維護蒙古貴族的世襲富貴。

②加強草原與內地交流,極大的保障了草原的生活物質供應,促進了草原的安定祥和。

③,在草原推廣文化交流,鼓勵草原民眾讀書,鼓勵草原民眾參加科舉考試。

④,在人才任用上一視同仁,對於為清朝建功立業的草原人士,也委以重任。

總之,清朝在民族政策上的操作,是歷朝歷代中最為成熟老練的。既注重防範,也注重團結。

其實,以前中原王朝在很多方面,做得的確不如清朝好。倘若在中原王朝一統天下時,大力促進文化交流,大力促進經濟交流。推行文化融合,推行民族融合,也許草原與中原的戰爭,就會少很多。


鬼影147951010


這個問答問的很好,接下我們來看一下原因:

蒙古作為一個曾經征服過大半個歐亞大陸的強悍民族,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遊牧界限在戰爭中不斷地變化,遊牧民也處於大區域的流動中,不斷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相對開放,因此,此時蒙古人對世界各地區的技術和文化有著相當強的吸收能力。

一、分而治之,將其細分為很多小部落

而在滿清時期,清朝統治者在厚養蒙古頭領人物的同時,對蒙古防範甚嚴,作了種種限制規定。蒙古共被分為了200多個盟和旗,始終被束縛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統屬,不能統一在一起,這樣就不會對滿清的統治構成威脅。滿清一朝對蒙古,有所謂三大國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一方面籠絡利用蒙古貴族,不斷派遣宗室女子和親,甚至包括皇帝親生公主在內,以所謂滿蒙聯盟共同壓制漢人,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我們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對和碩公主的外嫁蒙古應該有著很深刻的印象吧。

康熙《大清會典》規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獵。越境遊牧者:王罰馬十匹;貝勒、貝子、公罰馬七匹;臺吉罰馬五匹;庶罰牛一頭。”。

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滿清分內蒙古為四十九旗,外蒙古為八十六旗。在王朝的統治過程中,分割的越來越細。 比如喀爾喀蒙古部落,原來是三部三十七旗,在康熙朝增為五十五旗,雍正朝時分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時又增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碩特蒙古,原是個統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將它編為二十一旗,並長期不設盟長,連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統歸於西寧辦事大臣轄領。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爾扈特部蒙古由歐洲伏爾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後,清廷又將其部編為新舊二部,分歸兩地進行遊牧。因為既不能越界遊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搶劫,所以清時蒙古對天災的抵禦能力,竟為歷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災荒只能活活等死。

二、更關鍵的是俄羅斯帝國控制南西伯利亞後,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遷徙躲避天災的可能,同時再也沒有源源不斷的遊牧民南下進入蒙古草原,作為新鮮血液補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減少。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內地民戶流遷到關外東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對於內地民戶,清朝政府都用設置府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象熱河設承德府,察哈爾地區設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豐鎮等廳,在土默特歸化城地區建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新疆有鎮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種做法,根本意圖還是想要嚴格區別移居漢民和原住民族,隔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致互為影響。

滿清還規定蒙古人到內地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六處入關。入關時登記人數,出關時仍照原數放出,而且除以上六個關口外,不得從其他關口出入。漢商到蒙古地區經商,設有關卡,必須持有官方發給的證明,並限制時間和地點,對漢商還要徵收各種稅。嚴禁蒙,漢民族聯姻。

三、禁止通婚,並限制了勞動技術的傳播,以及劃定了活動範圍

滿族統治者明文規定“禁止民人出邊”,“禁止蒙,漢通婚”。如果漢人娶蒙古婦女為妻,必須離異,不準取蒙古名字。(古代漢人是可以娶三妻四妾的,不像現在一夫一妻制。)並對漢人依法治罪,對主婚人和介紹人(蒙古人)各罰牲畜三九(馬兩匹,公母大小牛七隻),甚至官旗的扎薩克,臺吉(相當今天的縣長,鄉長)也要受到處罰。一度漢族女子如果進入蒙古地區,要處以死刑。 同時,禁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如道光年間規定:蒙古人只准以滿州蒙古字義命名,不準取用漢人字義,而且還規定,蒙古王公臺吉等不準請內地書吏教讀,或充書吏,其公文量詞也不得擅用漢文。而且還禁止內地人出關種地和經商,內地出關經商者必須持有理藩院發的票證,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準滯留各部娶妻生產,不準取蒙古名字等等。

滿清通過這些嚴格的法律來隔離蒙古與內地漢族地區的交往,嚴格的遊牧界限強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態封閉性,而這一點恰恰與遊牧社會的生產力要求不相符合,從而使蒙古人民無法獲得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始終處於遊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進一步的發展。

四、文化禁錮

此外,滿清更大力弘揚喇嘛黃教,對喇嘛給予種種優待,即“崇釋以制其生”;同時禁禁止蒙古人接觸先進漢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內,也不允許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收藏漢文書籍,以此愚民政策來穩定自己統治。

五、部分屠殺

對反叛的蒙古部族,滿清更毫不客氣嚴厲鎮壓,而且大量派遣親附清廷的蒙古部族與之對戰,也變相起到了“減丁”效果。滿清對蒙古可以稱得上“部族滅絕”的行徑,便是屠滅準噶爾部。

經歷康雍乾三代帝王數十年戰爭,攻滅準噶爾汗國這個大敵後,因為之前的帶路黨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並得到準部各部族廣泛響應;因此清廷對準噶爾蒙古,改變了之前類似內外蒙古那樣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除部分忠於清廷之準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將其餘各部的男丁盡數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賜給有功官兵,“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衛拉特草原“數千裡內,遂無一人”。

六、疾病傳播,醫療有限

本來準噶爾各部就因那幾年爆發天花,人口因疫疾減員慘重,再經此番大殺戮,數十萬部眾被處死,僅一小部分逃逸至鄰近的哈薩克汗國,為哈薩克人同化。“準噶爾”也變成了一個今天僅代表準噶爾盆地的地理名詞。滿清乾隆帝下令屠滅準部的動機,當是數十年對準戰爭消耗錢糧無數,擔憂其反覆,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之前清朝攻滅準噶爾汗國,收取天山南北兩麓,客觀說當然是一大歷史功績;但隨後這次大殺戮,即使不以道德因素評判,僅以純利害角度,也是弊遠大於利的。乾隆帝想從此一勞永逸幻想,隨即被黑水營之圍狠狠打臉。

七、滿清和親

滿蒙聯姻。清朝政府為了同蒙古貴族結成鞏固的持久的聯盟,使其成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支柱和理想的塞外屏障,與蒙古實習聯姻。這項措施的實行長達300年,在這300年中,共聯姻559次。清朝的滿蒙聯姻政策與前代相比,具有制度性、大規模、多層次與持續性的特點。滿蒙聯姻作為清代的基本國策,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首先,在建立全國統治和鞏固政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清入關前,蒙古王公貴族成為清進取中原的牢固同盟,入關後,蒙古的強悍騎兵 為滿洲在平定三藩、準噶爾部和青海羅卜藏丹津等數次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次,滿蒙聯姻是維護和鞏固邊疆的重要保障。聯姻以後,這些皇室姻親形成了蒙古牢固隸屬清朝的一股強大向心勢力;最後,清朝皇室貴胄和蒙古王公血統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滿蒙兩民族之間的融合。由於兩民族之間的長期通婚,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滿蒙民族乃至有漢族學分的混血後裔,對於民族融合,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滿蒙 聯姻的促進下,兩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有了廣泛的交流,加速了社會進步。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黑白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跟你說滿清永久性消滅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

聽說抗戰期間,有個偽蒙疆自治政權嗎?

這就是內蒙古的蒙奸實力,勾結蒙古,攻擊中國。

早在1933年,內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棟魯,聯合西蒙古各王公,宣佈成立蒙政會,要求自治。

隨後乾脆勾結日軍,通過日本提供的武器彈藥和經費,醞釀成立偽內蒙古國。

1935年,偽軍頭領,蒙古族的李守信在日本支持下,佔領察哈爾省東部的張北縣、寶昌縣、康保縣、尚義縣、沽源縣、商都縣、化德縣、崇禮縣等8縣,並控制了察東的正藍旗、鑲白旗、正白旗、正紅旗、鑲黃旗、太僕寺旗、明安旗、商都旗等8旗。

德王和李守信合作,在1936年建立了偽內蒙古政權,以察哈爾部的蒙古人8旗為核心。

隨後,他們大局進攻綏遠,妄圖吃掉綏遠後連同察哈爾省一同建國。

然而晉綏軍領袖傅作義,在百靈廟戰役中重創偽內蒙古偽軍,暫時保住了綏遠省。

但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德王、李守信仗著關東軍主力的援助,侵入綏遠,

10月14日侵佔了歸綏(呼和浩特),1937年10月17日侵佔了包頭。9月13日侵佔山西省大同市。

1937年10月27日,偽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以歸綏為首府。

德王和李守信做著建立偽內蒙古國的美夢,可惜日本人卻不是傻蛋。

日本人隨後開始削弱德王和李守信的權力,將他們逐步架空,還強迫他們派兵進入長城作戰。

由此這個偽內蒙古國徒有其表而已。

即便如此,這也不能改變綏遠和察哈爾省建立了偽內蒙古政權的事實,而偽內蒙古軍也確實入關作戰。

至於所謂消滅蒙古人的威脅,不是歸功於滿清,而是歸功於馬克沁老先生髮明瞭重機槍。

自從重機槍誕生以後,遊牧民族就變得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不再是燒殺淫掠了。


薩沙


清王朝是古代封建政權的巔峰


一直認為,清王朝雖然是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但他卻是古代封建社會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頂峰。同時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處理上也是最好的一個。畢竟滿族自身也屬於北方遊牧民族體系中的一員。

自明朝中後期開始,遊弋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開始四分五裂,實力和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汗一統天下的時候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了,但他們的實力仍然很強,對於當時還未立國的滿族來講也是一個絕佳的拉攏對象。


聯姻與分化管理


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朝對於後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但明朝卻對蒙古各部汗施行優待政策,使蒙古能夠起到牽制後金的力量。為了瓦解明朝和蒙古的聯繫,削弱他們之間的影響力。努爾哈赤對蒙古採取了聯姻的政策,和蒙古族化敵為友,不僅是與蒙古上層通婚,民間百姓也互相通婚,而且非常廣泛,這樣就使得後金與蒙古之間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固的政治聯盟關係,蒙古不再是後金與明朝戰爭的牽制力量,減小了作戰的阻力。

努爾哈赤對於那些願意與後金共創大業的蒙古貴族和經過征戰但願意歸順的蒙古被俘官兵給與優待籠絡政策,而那些和明朝一起與後金為敵的蒙古部族堅決打擊和消滅。同時也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內訌對其進行分化和打壓。

對信仰的肯定和扶持


逐步降服了漠南蒙古。皇太極繼承和發展了努爾哈赤的恩威並施政策,加強了對蒙古的控制,多次攻打林丹汗,實現了漠南蒙古的統一,使對蒙古的政策由“化敵為友”演變為“收為己用”。他通過利益誘惑、情感籠絡使蒙古各部逐漸歸順,轉而合力攻打明朝,還推行了蒙古八旗等制度,對蒙古諸部落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滿族原本是信仰薩滿教,但處於政治上的考量,和拉攏蒙古各部的戰略考慮,考慮到蒙古自元代以來信奉藏傳佛教的現實情況,於是採取利用和發展藏傳佛教的政策。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規定不準毀壞寺廟,不準廟內拴馬,違抗者立即問罪。

結束語

不僅是蒙古,在整個清朝時期,對待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政策上都堅持“因地制宜,“以夷制夷”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對於蒙古並不嚮明朝那樣進行簡單的防範和少量的金錢誘惑,而是真正的將實實在在的政策,適合蒙古的政策用到了他們的身上。清政府籠絡了各蒙古族上層人士,增強了蒙古各部族對清王朝的向心力,客觀上也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春秋亂舞


這個題目表述不準確。

清朝從來沒有消滅蒙古勢力的威脅。一直到清末,蒙古騎兵還是清軍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剿滅捻軍、抵抗太平軍北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曾格林沁帶領的蒙古騎兵,幾乎是清廷唯一可堪使用的軍事力量。

反過來講,這些蒙古騎兵,也可以威脅清廷。

實際上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開始,清兵與蒙古就進行了長期反覆的鬥爭,時間長達百年以上!

清廷通常是兩種手段。一是拉攏,通過和親,建立滿蒙同盟。化敵為友。因此,清朝皇室有很多蒙古妃子。康熙他奶奶孝莊皇后就是蒙古人。二是打擊。對那些不臣服的蒙古部落,清廷毫不手軟,持續開展軍事打擊。比如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長期戰爭,從康熙一直打到乾隆年間,雙方都動用了強大的騎兵、炮兵和火繩槍部隊。戰爭之激烈殘酷,在當時的東亞地區無出其右。

其後,由於八旗兵的腐朽墮落。蒙古騎兵又重新崛起,成為清廷最依賴的軍事力量。直到清廷開始編練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