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崇禎帝時為什麼滅亡這麼快,李自成為何步明朝後塵,也很快滅亡了?

一別成久違


從結果上看,明朝雖然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所推翻的,但李闖大軍卻並不能算得上是亡明的決定性力量。

明朝之滅亡可分為內外兩大主因:

一是外部後金政權的強勢,令明軍屢屢受挫,明政府不得不將全國的精兵猛將和戰略物資都遠調遼東與之對峙,就造成了國內地方上武裝守備的空虛,給農民軍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契機。


二是內部明朝不可克服的自身問題,像劇烈的社會土地兼併問題,國家財政連年赤字等,加之政府對民間賦稅徵收的高壓手段,所以明朝自統治上層到民間平民各階級都是矛盾重重一觸即發,明中後期的積重難返之現象愈演愈烈。

但凡中央政府足夠堅強時,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本不足為患,地方政府武裝收拾流寇綽綽有餘,但是明末的崩潰卻始於中央,朝廷外戰屢敗,國家財政拮据到無法維持官僚隊伍的俸祿支付,中央對地方上的權威一落千丈,也不願意繼續效力。


所以李自成的農民軍從陝西出師,途徑山西、河北一路兵臨北京城下,可以說是非常順暢,幾乎沒有遇到正規軍像樣的頑抗,包括進入皇城北京也是內有策應,說明朱明王朝的更替已是人心所向了。

李自成雖號稱有數十萬農民軍,但也只是徒有虛名拿老百姓湊數罷了,入京的闖軍最多也就十多萬人,而且整體戰鬥力十分脆弱,除掉老弱殘兵,除掉後勤部隊,差不多隻有六萬左右的能戰之士。

在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雖然號稱出兵二十萬,實際上只帶了軍中最能打的六萬精兵,而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吳三桂的四萬遼東軍,還有實實在在的八萬清軍,吳軍和清軍加起來的人馬是順軍的一倍還多,而且還都是裝備精良的正規部隊,無論是人馬數量上、武器裝備上順軍都沒有優勢,再加上李自成的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打輸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自成山海關一戰中大敗而歸,認識到了明清正規軍的厲害,所以急匆匆的率部逃跑,放棄了北京城,想要返還西北根據地東山再起,但是一路上被清軍打的節節潰敗,最終下場也很悲慘。


納蘭談史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身死,當天大順皇帝李自成進入北京,標誌著明朝的覆亡。關於明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都說了,我這裡就一句話國之將亡,何代無有。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誰也攔不住。

1644年春天和夏初,大順軍所向無敵,佔領了包括北京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這一廣袤地區的百姓欣喜若狂,歡迎恐後。連官紳地主除了極少數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於大順政權。


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才能站穩腳根,實現一匡天下的目的。這一任務實際上取決於兩點:一是他應當認識到遼東興起的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針對遼東的防務是新生的大順政權存亡的關鍵。二是在漢族文官武將大批倒向自己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必須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調整,儘量縮小打擊面,由打擊官紳地主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

這二者是互相關聯的。崇禎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敗以外,主要原因是戰略上兩線作戰,陷於左支右絀的窘境,造成兩大對手力量不斷的膨脹。大順政權既然繼承了明王朝的“遺產”,避免重蹈崇禎朝廷的覆轍,理應在最大程度上爭取漢族各階層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後,縉紳勢力已經成為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力量,能不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直接關係到大順政權在管轄區內的穩定和遏制並隨後解決遼東的民族對抗。


從當時形勢分析,大順政權的領導人如果能夠高瞻遠矚,對全國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完全可以採取正確的對策。首先,李自成必須放棄對官紳地主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代之以輕徭薄賦、整頓吏治。


就財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為維護貧苦農民利益實行三年免賦,以沒收明朝藩王家產和對官紳追贓助餉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有其歷史的必要性。佔領北京以後,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內帑,沒收同明王朝關係密切的宗室、國戚、勳貴、太監的全部家產,可以解決軍隊和政權的經費,即便需要向官紳士民徵派部分賦役,為數也相當有限。

只要採取這一措施,就足以贏得絕大多數漢族官紳的支持,結成共同對付滿洲貴族的陣線。在這種情況下,清方面臨的不是原先腐朽沒落的明王朝,而是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漢族為主的政權,雙方的力量對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順政權日益鞏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數量)、物資方面的劣勢肯定會越來越明顯。


然而,李自成等領導人並沒有依據形勢的變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調整。他們仍然以農民利益的維護者自居,在管轄區內繼續實行打擊官紳地主的追贓助餉政策。大量史實表明,大順政權(包括其前身)在1644年六月兵敗退回西安以前,在廣袤的地區內都是以追贓助餉代替按田畝計徵的賦稅。各地文獻都表明大順政權委派的官員到任後幾乎毫無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紳追贓助餉。


如1644年三月,劉芳亮部佔領大名府,“布州縣偽官,毒掠縉紳”。進佔廣平府之“次日,拷掠鄉紳,以官職大小定銀數之多寡,慘不可言”。高陽縣令王瑞圖到任後,“奉賊令逼索鄉紳,名曰助餉”。靈壽縣“偽令郭廉持符至靈壽,勒鄉紳捐餉,恣為橫暴”。


在軍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缺乏戰略眼光。崛起的滿清成為明朝棘手的問題,而明末農民戰爭的全過程又是同明清之戰交織進行的。為了抵禦滿清的進犯,明朝廷多次從陝西三邊抽調兵將。


按情理說,李自成在西安決策大舉東征,以推翻明王朝為目標時,就應當對下一步迎戰清軍做到胸有成竹。事實卻完全相反,他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將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

這首先表現在他在北京地區集結的軍隊不足以抵禦清軍大規模的進犯。大批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進佔山西、畿輔、山東以後,兵力進一步分散。這種部署對於穩定大順政權統治區的局勢雖然有積極作用,但是分兵駐防的結果勢必造成在京師和京東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


例如,李自成在湖廣荊襄地區部署了以大將白旺為首的七萬兵馬,當大順軍向北京推進時,明軍左良玉部乘機進攻湖廣承天、德安;河南劉洪起等地主武裝也同左良玉相呼應,顛覆當地的大順政權。白旺上書請援,李自成當即決定派綿侯袁宗第帶領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由陝西奔赴湖廣先擊敗左良玉部,隨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亂,直到大順軍在山海關戰敗,袁宗第和白旺的軍隊仍滯留於河南與湖廣。

這種局部的勝利只是導致了全局的失敗。白旺七萬之眾完全可以牽制住左良玉部,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統右營為大順軍攻城野戰的五大主力之一,本應調到北京地區,等到穩定遼東局勢以後再回頭收拾左良玉等手下敗將,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計不出此,說明他對用兵的輕重緩急缺乏戰略頭腦。  


佔領北京以後,李自成的麻痺輕敵思想進一步暴露出來。當時他身邊的軍隊總數大約有十萬人,受封侯爵的大將有劉宗敏、李過、劉芳亮、張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過來的軍隊,兵力也還可觀。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將張天琳鎮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將馬重僖為節度使,惟獨在京東山海關一帶沒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將去鎮守。


他的著眼點僅限於招降撒入關內的吳三桂、黎玉田和關門總兵高第,而對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卻置之度外。李自成在招降了遼東和關門明朝官軍後,似乎認為問題已經解決,對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險毫無認識。他在山海關地區的軍事部署只是派了幾天以前在居庸關投降的明朝總兵唐通率領原部八千兵馬接管山海關防務,而沒有派大順軍嫡系大將出鎮該地區。

從他下令吳三桂率部進京和派原駐畿輔地區的明朝投降總兵馬科率原部一萬兵馬同黎玉田一道遠征四川來看,證明他根本沒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來清兵在遼東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內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順政權從未同清軍交鋒,彼此無怨無仇,可以相安無事。


也許是出於這種天真的考慮,他既不派大順軍主力前往山海關一帶佈防,又把同清軍作戰最有經驗和實力的吳三桂部調來北京(召吳三桂本人入見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聯繫到李自成命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讓吳三桂率部執行南下之類的任務),充分說明李自成對清軍即將參加逐鹿中原的嚴峻形勢毫無認識。即使不發生吳三桂叛變,僅憑唐通八千兵馬也絕對抵擋不住清軍的進犯。何況,李自成進京後,如果對吳三桂安撫得當,並立即派遣大順軍高級將領率主力協同吳軍鎮守山海關一帶,吳三桂叛變的可能性很小,京東的局勢也將比較穩定。  

許多人斷言李自成進京後領導集團腐化變質,喪失民心,終歸失敗。這種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且不說不少親歷甲申燕京之變的人士記載大順軍在京期間紀律嚴明;就以時間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順軍進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吳三桂率部叛變回軍攻佔山海關,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率大軍離京平叛,其間最大時限為二十三天。


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榮,若干年之後壯志消磨,出現文恬武嬉的局面;卻沒有聽說過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喪失戰鬥力的。再說,大順軍失敗撤離北京後,清軍入京立即將北京中、東、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頭,總不會更得民心吧,為什麼沒有失敗呢?

可見,大順政權之所以站不住腳,不是因為領導層變質,失去貧苦群眾的支持;恰恰相反,由於它尚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不可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區,把漢族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清的一致勢力。


軍事上部署的失誤又導致滿清得以勾結漢族官紳,構成對大順軍壓倒的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短淺,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


鄜延路節度使李


不請自來深表感謝,我來回答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媒山自縊而亡,大明王朝滅亡,相國276年。

我們先來說說崇禎皇帝

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繼位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的工作力圖恢復大明王朝,希望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上得到振興。然十七年風雨飄搖,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終於知道了大明王朝以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憂憤至極自縊而亡,我們回首崇禎十七年的皇帝生涯真的沒一點機會了嗎?為何短短十七年整個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崇禎繼位之初也曾整治朝綱,勵精圖治,平亂黨,立新規選賢良大明朝廷一片朝陽之氣,然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上臺,官商勾結之風再次興起,崇禎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最後相互之間互不信任。

文官不行,武將亦是如此,崇禎繼位之後為了儘快回覆大明王朝以證明自己,結果對於前線將士們極為嚴厲,稍有不對,變猜測不以,搞得到最後將士們疲憊不堪,總是到最後一刻不能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內部叛亂同時,外部也無法有效遏止後金的崛起。

崇禎繼位之時天啟皇帝告誡朱由檢重用魏忠賢,並再三囑咐,天啟時期魏忠賢開徵南方富商之稅,打壓東林黨,雖然內外用兵不斷但國庫依然艱難支撐的住,魏忠賢一死,東林黨的文官集團上臺取消南方富稅,國庫頓時難以為繼,邊關戰時不斷只能提高國內百姓賦稅,導致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大明王朝最終亡在崇禎皇帝手裡並不能說崇禎無能,只能說崇禎並非救世之主,大明王朝傳到崇禎手裡已是內外交困,崇禎皇帝只是剛好站在了大明王朝的末端罷了!

再來看看李自成

李自成本身農民出生,因崇禎皇帝為應對邊關戰事而曾加賦稅百姓活不下去,而隨農民軍隊起義,最初聲勢浩大但畢竟實力太弱被孫傳庭擊敗,差點被殺帶十八騎逃走,後因後金入侵明軍不能趁勝追擊,而百姓苦難不減而捲土重來,幾年之後越滾越大最終擊敗孫傳庭,攻破北京。

然雖然攻破北京佔領北方大量土地,但其本身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體系,軍糧基本靠強,打戰基本靠勇,並且極為殘暴,北京城破燒殺搶掠從未停止,如此只靠一時之勢得到天下必然不會長久,遇到腐敗不堪,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尚可一戰如果遇到如日中天的滿清結果可想而知,上海關一戰,直接導致農民軍弱點暴露無疑,棄北京而去!最終大將劉宗敏被弓弦勒死,李自成被一個叫李九伯的地主誤殺。


外太空的首富


明朝滅亡主要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1、小冰河氣候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百姓沒有飯吃,紛紛造反起義,李自成起義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代表人物。

2、明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逃不掉每一個封建王朝的通病。王朝末期貴族士族土地兼併重,百姓手裡的土地變少,要知道貴族的土地是不用向朝廷納稅的,這就導致朝廷稅收嚴重縮水,如再遇到天災,朝廷無力救濟,農民起義就會爆發。如此明朝後期就出現了一個滑稽的現象,貴族世家富得流油,國家卻無錢籌建一隻強大的軍隊去鎮壓農民起義。

3、明朝對女真的控制不力,讓女真做大,與明朝連年作戰,巨大的戰爭消耗,導致明朝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4、山海關主將吳三桂獻關降清,更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進度。要知道山海關的軍隊可是明朝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了,吳三桂投降,而此時明朝財政空虛嚴重,已經無法拿出更多的錢財來組建軍隊了。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軍入關後明朝和闖王李自成很快就被打敗,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原來闖王在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城內因為常年的環境汙染,已經爆發了鼠疫,所以一群農民組成的烏合之眾才能輕易攻下北京。闖王攻下北京卻沒有立馬去奪取山海關,而是帶兵入了城,導致自己軍隊也染上鼠疫,軍力大減,才導致後面和清軍的較量中迅速敗北。




平頭哥vvip


明朝滅亡和李自成的覆滅,原因並不相同,但其中具有相繼關係。簡單來說,明末各個勢力角逐,最終的勝利者只可能是關外的清政權,這是根據諸方實力對比推斷出的。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追根溯源,能追到朱元璋。朱元璋的確是勵志典範,從放牛娃到天下之主,可謂一路開掛,逆襲成功。但真是因為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眼光的淺顯,這又是難以否認的。朱元璋對明王朝制度設計的主要原則有三:

  1. 保證社會秩序的絕對穩定,不能有絲毫變化,包括四民分工必須始終如一,不得改變

  2. 皇帝要掌握對政權的絕對控制,大臣的定位是奴僕而不是合作者,或者工作上的下級

  3. 朱氏子孫必須永久享受自己建立王朝的紅利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朱元璋分別訂立了三個弊端足以毀掉明王朝的制度:戶籍制度,廢除宰相,以及藩王制度。

戶籍制度,即按照社會分工將百姓分成多種互等,並且百姓的子子孫孫必須從事該行業而不得轉行。如軍戶便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衛所之中服兵役之人(家族),匠戶則是世世代代依附於官。府的工匠,灶戶則是世世代代為官府提煉食用鹽的人。這些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子孫後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能從事祖先的行業,並且這些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嚴格的限制,祖祖輩輩依附於官府,受到官府的剝削,地位如同奴隸。久而久之,在這些人中便產生了不少對現狀不滿之人,紛紛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試圖擺脫這種低微的身份。

然而,朱元璋對於這些人的逃跑所制定的懲罰措施,非常嚴格,一旦被抓住,則性命不保。因此,這些人在逃跑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四處遊蕩,久而久之,聚集成團團夥夥,形成了“流民”團體。固然流民中包含破產的自耕農和城市小手工業者,但逃脫的各色戶等人員也佔據了不小的比例。流民問題,從明英宗時期開始便成為了明政府頭疼的問題,明朝終其一世也未能解決該問題。

當然,為了社會的絕對穩定,朱元璋竭力遏制商業額髮展,因為商業作為一種互動性的產業,必然帶來“變化”,而變化的出現必將破壞穩定性。朱元璋不能確定變化時朝著有利方向還是不利方向,既然如此,比如一刀切,不讓它變。於是,明朝採取了海禁的措施,並且利用國家力量打擊大的商人。後世傳說朱元璋拿江南大商人沈萬三開刀,這固然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信息,但不可否認,朱元璋在繼位後對江南地區的大商人進行了致命打擊。海禁和重農抑商的後國,便是打破了宋元以來中國越來越開放,商品經濟欣欣向榮發展的趨勢,使得社會在此退回到絕對的農業社會;同時,海禁並不能完全禁止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因此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走私貿易。由此,明朝時期在海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走私帝國,明王朝無法控制,因此當西方的新航路開闢之後,大量的白銀流入這些中國走私商人手中,但這些白銀並不能投入社會生產,因為其來源不合法,所以明朝錯過了參與到變革時代的機會。

再說廢除宰相。廢除宰相,則使得皇帝不得不直接處理大量的國家事務,對於朱元璋這種權力慾望極強的君主而言,加強君權無疑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而,歷史上君主的常態並不是朱元璋類型,因此明朝後世的君主都成為了廢除宰相制度的受害者。宰相時王朝合法的最高行政長官,但明朝廢除宰相,設置了功能上相當於秘書機構的內閣,在制度上徹底讓最高行政機構消失。內閣的權力,本身就是皇權的延伸,因此其權力大小經常隨著皇帝本人的掌權意願而變化,非常不穩定;當皇帝不愛理政之時,其甚至具有遠高於之前宰相的 權力,從而造成朝廷嚴重的結黨問題,如嚴嵩;但當皇帝的掌權意願非常高時,如崇禎,內閣又絲毫起不到制約作用,造成皇帝獨斷專行,即使政策有錯也難以得到糾正。

綜合來講,內閣之類顧問性質的組織,始終無法向宰相那樣,做到對皇權既有制約和限制,也有幫助和促進,穩定性太差。

藩王制度,則更是離譜。朱元璋規定,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受到朝廷的供養,所有藩王爵位世襲,歷代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兒子都成為新的藩王。

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明朝的藩王數量便達到了數萬,這還不算各種郡王等其他爵位。這些人不從事生產,所有的生活費用由明朝政府支出。不僅如此,這些人還大量兼併民間的土地,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更有甚者,有些藩王甚至掌握地方的稅收權,如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便掌握著河南地區的稅收,當崇禎皇帝省吃儉用籌措軍費之時,福王還在花天酒地。

供養藩王的大筆支出加重了明朝財政的枯竭;藩王大肆的兼併,則造成了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朱元璋想讓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福利,但這種福利,卻成為了壓垮明王朝的巨大壓力。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不能全部賴朱元璋,而是世世代代社會矛盾積累的產物。到了明朝後期,衛所制和軍戶制之下,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退化,僅能對付蒙古的散兵遊勇;土地兼併嚴重,造成了大量自耕農破產,加入到流民的隊伍之中,社會不穩定的程度加重;君主素質的低下,官僚機構自然跟著腐化,對於社會的管理則越發不上心,社會矛盾沒有在合理的範圍內得到解決,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最終,內部的大起義和外部的後金同時對大明王朝發動攻擊,一個虛弱的帝國,自然是無法承受得住內外交困的局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以明軍的戰鬥力為例,明朝末期,大多數的邊境軍隊受到軍官的盤剝,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證,何談去打仗?明朝精銳的西北軍隊,在李自成崛起之後,居然主動投奔李自成,倒戈攻擊明朝。精銳部隊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其他不受重視的部隊。可見,明朝政權在最後已經失去了軍隊的支持,這樣的王朝,是不可能苟延殘喘太長時間的。

前文說道,李自成覆滅的原因和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一定聯繫。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李自成的根據地在陝西,從陝西到北京基本上是在東西方面貫穿了明朝的北方地區。因此,李自成在向東攻擊之時,順道清掃了明朝北部邊境的邊防軍,如李自成的精銳部隊便是由明朝的邊軍組成。這樣一來,明朝的北方防線已經不存在,這就為關外的清軍入關提供了便利。雖說在明朝北方防線尚未被摧毀的時候,清軍也多次通過借道蒙古的方式突入內地,但畢竟邊軍能夠讓清軍產生後顧之憂而不敢南下太深。李自成毀滅明朝的邊境防線,無疑是為清軍南下統一開闢了第二條道路。

清朝也的確做了這樣的打算。在吳三桂投降之前,多爾袞已經做好了進入中原的部署,即繞過山海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從河北突襲北京,擊潰李自成後反過頭來兩面圍攻山海關。但吳三桂的投降著實讓清軍省下不少事情。

當然,李自成的滅亡,原因不止於此。李自成的政權,始終是代表農民的政權,即使在他佔領北京之後,也依舊採取“追贓助餉”的方式解決自己軍隊的開銷,即對地主士紳採取強制徵收財產的方式。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歷史上不少農民起義軍到最後都變質了,成為了與地主階級合作的力量。但這也是歷史的趨勢,士紳掌握著絕對的資源,要治理天下,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下,一個政權必須要完成從農民政權向士紳地主政權的轉變。

李自成沒有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李自成起兵之初,得到了很多士紳的支持,因為這些人已經預料到明朝即將滅亡,於是紛紛向李自成示好。但李自成依舊對他們採取敵對和打擊的措施,這使地主士紳從內心開始反對李自成。當清軍入關後,飽受李自成欺壓的地主士紳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關外來客,明朝投降的官僚,將領也紛紛背叛李自成,這也是為何李自成迅速潰敗的原因。

軍事上的差距,更是決定了李自成不可能戰勝清軍。當時的清軍,在冷兵器作戰方面遠遠勝過明朝最為精銳的關寧軍,並且已經收編了關寧軍。李自成的部隊自然不是對手。更可怕的是,清軍配備了上百門紅衣大炮,火炮裝備和水平上也遠勝李自成,如此一來這仗就更沒法打。清軍消滅李自成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場景便是:紅衣大炮一頓轟,李城牆倒塌,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城池,因此清軍西征的速度非常之快。

綜上,李自成最終輸給了關外的清政權。


庭州行者


大家好,我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崇禎和李自成之所以滅亡的那麼快,在於他們都沒有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當時的明朝處於小冰河期,旱災和澇災頻繁發生。

當時的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全球年平均溫大幅度下降,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甚至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在崇禎即位之前已經有了,但一直等到崇禎即位後,小冰河期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達到了巔峰。

而在明朝時期,我國社會依舊處在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結構的社會形態,農民們因為旱災和澇災經常顆粒無收,民間動亂不堪,百姓疾苦。這也是導致李自成起義的一個重大原因。

在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的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

所以天時不在崇禎這邊,也不再李自成這邊。

小冰河期雖然對農業社會經濟影響很大,但是對遊牧影響更大,所以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2、地利:北方有清朝軍隊虎視眈眈,外加吳三桂打開山海關。

自古以來,從北向南的征伐的成功率都會比從南向北的成功率高得多,這完全就是因為地理優勢而導致的結果。

因為南方氣候溫暖,北方氣候寒冷。南方的軍隊向北打,他們遭遇的環境只會越來越惡劣,承受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北方的軍隊向南打,他們遭遇的環境就會越來越溫暖,承受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小。因此當時的清朝軍隊從北向南打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而到了李自成佔據北京時,因為李自成的愚蠢舉措,逼得吳三桂投降清軍,打開山海關,斷絕了防守清軍最後一個堅固可靠的關卡,使得清軍可以大舉南下,導致了李自成軍隊的覆滅。

3、人和:兩個統治集團內部危機嚴重。

在崇禎即位後,他立刻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

在如此迅速的產出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集團,暴露出了一個弊端,那就是原來巔峰文官集團缺少了閹黨集團的制衡,導致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在短時間內得到膨脹。

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雖然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城破自縊。

其中,崇禎皇帝最大性格缺點——剛愎自用、獨斷多疑導致了他不能和文官集團達到一個很好地平衡點,從而明朝內部的統治集團危機重重、互相猜疑,誰也不相信誰。

而李自成的統治集團之所以矛盾重重,在於他的思想始終停留於農民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得他從來沒有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考慮過他的政權該走向何方,因此李自成雖然進了北京城,但是因為他的種種舉措,也是不得人心。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如果效仿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後和咸陽人民約法三章,那麼一定也會得到北京人民的支持,但是他沒有,反而選擇了最最錯誤的選項——燒殺搶掠,這說明他目光狹隘,從沒有想過自己要立足京城,他的行為方式還停留在他當農民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一點都不為將來著想。因此他失去了北京人民的支持,也失去的一個可靠的立足地。

當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吳三桂便有了投降李自成之意,但李自成不懂得拉攏吳三桂,反而縱容他的部將劉宗敏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納為己有,並且拷打吳三桂的父親,逼的吳三桂只能投降清軍,並且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總的來說,如果一個統治集團要想長治久安,那就必須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崇禎集團和李自成集團缺乏天時地利人和,因此這就是他們滅亡的那麼快的原因。


歷史那些事兒QAQ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如果把中國曆朝歷代皇帝做一個排名的話,絕對是屬於前十名的種子選手。但是,朱元璋或許是出身的問題,不太懂經濟學。

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財權和事權應該是相一致的。國家將稅收集中到國庫,然後再根據地方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補貼,也可以集中起來辦大事,這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央地方分稅制的原因。

朱元璋因為是農民出身,認為這樣把稅收上來再發下去,勞民傷財,所以允許地方留夠自己的,剩下的才繳入國庫。

眾所周知,明朝已經進入到了火器時代。火器時代與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區別就是花錢多。一把刀,一杆槍,仔細用,可以用一輩子。但是火藥,彈丸需要源源不斷的產生。因此,財政的拮据,讓明朝始終無法建立一支強大的火器軍隊,而且生產出來的火器也因為質量低劣,屢有炸膛,被士兵畏之如虎,不敢使用。

因此,明朝從先天上就是不足。

美國,藍星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一直追求的軍事戰略就是同時打贏兩場中等戰爭。實際上,明朝末年,對於明朝來說也是同時進行了兩場不低於中等規模的戰爭,以明朝的國力,能夠堅持十數年,表現已經相當給力。

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國庫也無法支撐戰爭,但是通過發行國債等金融手段,硬生生的拖垮了大陸霸主法國。

明朝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民間資本雄厚,如果能夠通過金融手段籌集資金,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李自成的敗亡其實與他的出身也有密切關係。

他始終以農民的解放者自居,始終沒能與地主官紳階層合流,這使得他的統治非常脆弱.其次他沒有將滿清當成自己最大的對手,缺乏防範。前者使他失去了吳三桂這支強有力的軍隊,並最終將其推向滿清一方。後者使得李自成無法在北京站穩腳跟,短短20余天,便被迫退出了北京。沒有官紳階層的支持,李自成兵敗如山倒也是歷史必然。


最後的守門人


崇禎皇帝坐了17年江山,打了17年仗。說他滅亡那麼快過分了。李自成會很快步明朝滅亡,主要是因為李自成的戰略選擇。

李自成佔領北京容易嗎?會有很多人說容易。的確是,因為李自成在1644年陰曆二月出兵,三月十九日到達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死亡。感覺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勝利,一路傳檄而定。

但是李自成真的是兵力無敵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李自成在山西寧武城的時候,被山西總兵周遇吉五千精兵打殘五萬兵力。若不是後來劉敏宗帶著大順軍援軍來,李自成沒有任何機會能佔領北京。

李自成頭像

一、李自成佔領山西的關鍵步驟

李自成佔領北京的關鍵戰役是在山西,他主要採取了三個必要步驟:

1、傳檄而定。告訴到北京城沿路一線不要抵抗。

2、伺機而動。李自成攻佔北京期間,正好是崇禎皇帝重用閹黨期間。崇禎皇帝曾經下發過詔令:“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維寧總監天津、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勳總監宣府;王夢弼總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總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總監衛輝、懷慶;楊茂林總監大同;李宗先監視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視薊鎮西協。”這條詔令被認為是崇禎啟用閹黨的標誌,能看到這個詔令裡面沒有周遇吉什麼事,但是有姜瓖的問題。

崇禎皇帝

姜瓖本人和周遇吉曾經在皇太極五入中原期間,在太行山抵抗八旗軍。所以可以看到皇太極五入中原,在河北山東予取予求,但是兵力唯獨過不了太行山,是因為大同和太原兩地的兵士抵抗的結果。但是因為崇禎重用閹黨的原因,崇禎對於周遇吉和姜瓖態度完全不一樣。崇禎重用周遇吉,而姜瓖則被崇禎放棄。從後來看,姜瓖應該是直接被關到監獄了。周遇吉因為防止姜瓖的暴動,帶兵北去到了寧武關,這才被李自成鑽了空子。可見李自成也不是完全大老粗,李自成挺進山西攻陷北京是一次智取,李自成遇到的困難很大,只是因為明朝內部混亂,才讓李自成這才軍事冒險成功。

3、王輔臣問題。李自成佔領大同是最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據後來南明的人記述,是姜瓖打開的大同城門獻出的大同城。但是後來又是姜瓖從監獄叛出的大同城,收回大同。這一段歷史非常混淆,南明記載這些史料的人忽視了一個人——王輔臣。李自成軍攻佔大同,一定是有武將出戰,從後來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就是王輔臣。王輔臣在李自成軍中威名早有,貢獻大同不足為奇。比較奇特的是李自成安撫大同的高級官員沒有王輔臣,而後來王輔臣會投降姜瓖。如果王輔臣是李自成攻入大同時,大順軍中最有貢獻的戰將,但是卻因為李自成賞罰無序,王輔臣心存不滿,所以後來投靠了姜瓖。

被低估的王輔臣

二、李自成在北京的選擇

李自成佔領北京,大同已經重新被姜瓖奪取,王輔臣投靠姜瓖。李自成深知自己位置不穩,除了大同,天津也有一支明朝軍隊,由天津總兵婁光先率領。後來在浙江翻江倒海的錦衣衛張名振就是這時離開北京城,通過天津下海,奉崇禎命令到南方尋找援軍,可惜沒有找到。

李自成做好了佔領北京的準備,但是完全沒做好要和清軍作戰的準備。李自成已經明白自己的處境,關於清軍已經南下到山海關,李自成心知肚明。李自成當時的威脅很大,除了心知肚明的大同軍隊,天津總兵婁光先手下還有不少人馬,此外南方高傑軍隊此時也準備北上。不同於江北四鎮其他軍隊唯唯諾諾害怕清軍,高傑軍可不怕清軍。皇太極五入中原,高傑軍就攔截過清軍。後來清軍佔領北京南下,第一個南明北上的還是高傑軍。高傑與李自成是世仇,高傑本來就是李自成的部下,但是李自成的妻子邢氏跟著高傑逃離大順軍,成為明軍。高傑軍戰鬥力很強,李自成與高傑國仇家恨。

姜瓖頭像

李自成此時的最佳選擇,就是搜刮完京城銀子,趕緊撤退回到西安。但是那對於一個志在天下的統治者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若是李自成真這麼做了,最多就是張獻忠第二,沒什麼了不起。李自成需要證明他坐江山是合適的,所以他需要應戰清軍,向天下證明:崇禎做不了的事情,李自成做的了。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打贏清軍,打贏/招降吳三桂,李自成就是天下正主,誰都服氣。

李自成的攻擊山海關的戰略是對的,他的戰術也不能說有問題。

李自成對付吳三桂+清軍,他的戰術有:

1. 士氣因素。李自成命令大順軍在京城大肆搶掠,大順軍痛恨明朝,所以京城百姓都大順軍被搜刮乾淨了,大順軍士氣正高。

2. 瘟疫因素。李自成打清軍,派出去的是大順軍感染鼠疫的軍隊。大順軍的王牌軍隊帶領銀子此時在西撤。若是大順軍將病情傳染給清軍,那麼清軍自然會潰敗。畢竟清軍人少的情況人盡皆知。

3. 斷後部隊。李自成的嫡系部隊(沒感染瘟疫部隊)在撤出北京回到西安的過程中,也在河南安排了戰略防禦。這些斷後部隊除了將三千萬兩白銀運離京城之外,也佈置了防線,對清軍有所防禦。畢竟迎擊清軍的大順軍為撤退的大順軍贏得了不少防禦時間。

李自成手下李過

李自成的算計不錯,不如李自成雖然佔領大同,但是撤退並沒有走大同,因為知道大同軍力強盛。李自成雖然避開了不利因素,可是從事實來看,他的算計很多沒有實現。

1. 士氣因素。大順軍士氣高昂,大清軍也不差。大清八旗軍打遍天下,沒怕過誰。對於大順軍,大清軍也不害怕。士氣因素持平。在當時山海關,大順軍二十多萬對於八旗軍八萬和吳三桂關寧鐵騎四萬,人數並沒有絕對優勢。大順軍堅持一天一夜,全仗著士氣高昂,指揮有序,否則早就讓清軍擊潰了。

2. 瘟疫因素。李自成算錯了瘟疫因素。當時的瘟疫叫做鼠疫,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的,但是跳蚤討厭馬匹,所以鼠疫很難由跳蚤從大順軍傳到八旗軍。李自成妄想用瘟疫傳播清軍的打算整個落空。

李自成很重視馬,但是馬的因素影響了山海關之戰

3. 鹽的因素。李自成算計很多,但是鹽的因素是他算計不到的。現在醫學證明經常吃鹽的人比吃不上鹽的人,力氣大30%。這也是清軍對付明軍容易取勝的原因。清朝有德政,其中之一就是隨著八旗軍全國布兵,將鹽帶到全國,鹽自此之後在中國就不是特別貴的奢侈品(民國不考慮)。

這還不說其他因素,比如清軍將領本來就比大順軍將領能征善戰,而且圖謀遠慮。清軍已經做好了佔領中原的準備,而大順軍本來就沒有做好和清軍作戰的準備,所以大順軍兵敗並不意外。所以雖然李自成佈置了好幾道防禦關卡,而且有一些還起到了阻攔清軍進攻的作用,但是沒有起到轉折戰局的作用。

三、李自成的失敗結果

李自成算錯了大順軍和清軍的軍力差別,失敗在所難免。但是認為大順軍在李自成死後就失敗了,這個觀點是錯的。

李自成是清朝入關之後,最先反抗清朝統治的軍隊。特別是在多爾袞實施圈地運動之後,南明全面進入抗清時代,而這時李自成的大順軍總是站在抗清最前線。

高一功頭像

寒言冰語

姜瓖領導的第一次抗清戰爭中,南方李定國孫可望爭執不下,鄭成功偷襲鄭彩讓北伐計劃失敗,而北方堅定支持支持的姜瓖的抗清運動的,就有大順軍的李過高一功部,當時叫做夔東十三家。當時配合姜瓖的軍隊很多,除了比較知名的李成棟金聲桓鄭彩,還有一支,那就是浙江水軍,他們是魯監國後代,但是他們的將領,就是張名振——從天津逃出海的張名振。

張名振頭像


夢香寒冰


明朝崇禎帝,之所以會垮臺,主要是崇禎爺沒有意識到,他的皇權已成了空中樓閣。

所謂皇權,說穿了就是兵與錢。崇禎爺手頭沒有足夠的錢,明朝軍隊也掌控在大臣們的手中,並沒被崇禎爺直接掌控。

當闖王率軍逼近北京時,崇禎爺拿不出銀子,調不到關寧鐵騎,動員不起滿朝文武,可以說崇禎爺的皇權已經名存實亡了。

崇禎爺被逼到絕境時,終於看清了現實,所以崇禎爺不搭理闖王,不搭理大臣,不搭理清朝,直接去煤山以身殉國。大勢已去,萬事皆休,皇權已逝,帝亦當歸天!

崇禎爺不幸,主要是生長於皇家,對人情世故的認知不足,此君沒意識到自己已被架空,沒意識到自己沒有得到有實力的利益集團的鼎力支持。倘若崇禎爺主動與有實力利益集團結合,得到相關利益集團的鼎力支持,就絕對不會被逼入絕境。

李闖王也沒得到有實力的利益集團的青睞。闖王軍隊的戰鬥慾望,來自於攻下城池,劫掠財富。當帝都被闖王攻下,闖王軍隊也完成終極劫掠,闖王軍隊的戰鬥慾望,也就此消失了。

因此當闖王大軍遇上了清軍時,已經擁有美女、財富的闖王軍隊將士,已經無心戰鬥,他們畏敵如虎,一見形勢不妙,馬上帶著女人丶財富,一鬨而散。導致闖王的百萬大軍,瞬間猛縮水。最終闖王也只好帶著美女、財富丶少數死忠粉,跑路了。

闖王的失敗與崇禎爺的失敗,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兩位大爺的失敗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沒有獲得有實力的利益集團的鼎力支持,也就是說,他們都沒有強大的基本盤作為執掌江山的依託,因此他們保不住江山。

相較而言,清朝入關後,雖然實力有限,僅有12萬八旗軍,但是清朝卻十分老練。清朝及時與中原各大利益集團溝通、協調,清朝懂得利共而不獨,因而清朝在較短的時間,就統一了中原。

清朝一統江山,是以協商為主,以武力攻伐為輔。清朝統一天下後,直至晚清,都秉持著與各利益集團溝通協調,爭取支持的做法。因此儘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朝已是千瘡百孔,但是依然熬了七十年,才垮臺。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自始至終都有一個較有實力的基本盤,作為依託。這一點,是崇禎爺丶闖王所不具備的。


鬼影147951010


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明朝後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統統都來了,瘟疫橫行不說還到處跑。還處於小冰河時期國內糧食大幅度減產。任你有天大本事也不能救回來,何況崇禎剛愎自用大殺人才,立了點功勞就把別人殺掉時間長了手下戰戰兢兢都怕他了。有錢的怕出錢後被安排個貪汙罪殺了,武將怕打仗立了功勞被殺導致很多文武官員都不敢出頭了。這是自己作死啊,最作死的事就是收稅,本來收商稅好好的一年也有三四百萬兩國家還過的過去也沒有幾個造反的,結果哪根筋不對聽文官的去收農稅,而且還是加倍的收。老百姓本來就吃不飽飯了這下連粥都沒得喝了乾脆造反算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當時各路反王的外號,什麼曹操啊,劉備啊,孫權啊,李世民啊,甚至還有叫閻羅王的。有一百多個自己稱王的呢。這他媽幾乎都反了,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能活過來再氣死,好好的商稅變成了農稅,這就是官逼民反你你不得不反啊。崇禎要是有他哥哥的一半能力也不至於這個下場。聰明的懶人和勤勞的蠢人就是說的天啟和崇禎。天啟在的時候國內還是蠻富足的,打的後金壓不過頭來。國內總共就兩個起義的。崇禎一上臺變成了一百多個,這是真牛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