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北靜王”僅正面出場一次,為何總被賈寶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說起《石頭記》中“北靜王”與賈寶玉的交好與往來不斷,好像每一次都和林黛玉有脫不開的干係。

比如賈寶玉在為秦可卿送葬路上第一次結識北靜王,並接受了他贈送的一串聖上親賜的“鶺鴒香念珠”後,恰逢林黛玉為父送葬後從蘇州回來,寶玉便將這串“念珠”轉送於她,黛玉拒絕道:“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


“北靜王”僅正面出場一次,為何總被賈寶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北靜王與賈寶玉

第二次是第四十三回賈母在家中為王熙鳳舉辦熱鬧非常的生日宴會,寶玉卻偷偷離家到城外的水仙庵臨井祭祀金釧兒,回來後謊稱:“北靜王的一個愛妾昨日沒了,給他道惱去。他哭的那樣,不好撇下就回來,所以多等了一會子。”而這時家中戲班演的正是《男祭》---- 劇情是宋代名士王十朋貧賤時與錢玉蓮結為夫婦。後來王十朋考中狀元,被當朝宰相万俟看中,欲招其為婿,王十朋不從,萬宰相便懷恨在心,將王十朋的家書偷偷改成休書......錢玉蓮接信後一氣之下,投江自盡。王十朋得知,肝腸寸斷,來到江邊祭祀----林黛玉看到這裡後對寶釵說:“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裡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麼!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突出臨水祭祀)。

第三次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秋夜感懷,剛寫完了《秋窗風雨兮》。忽見寶玉冒雨前來,脫下木屐,“頭上帶著大斗笠,身上披著蓑衣。”便嘲笑說:“哪裡來了一個漁翁!”因見那蓑衣斗笠十分細緻輕巧,便問是什麼草編的?寶玉道:“‘這三樣都是北靜王送的。他閒了下雨時在家裡也是這樣。

你喜歡這個,我也弄一套來送你。別的都罷了,惟有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頭的這頂兒是活的,冬天下雪,帶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頂子來,只剩了這圈子。下雪時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頂,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及說了出來,方想起話未忖奪,與方才說寶玉的話相連,後悔不及,羞的臉飛紅,便伏在桌上嗽個不住。”


“北靜王”僅正面出場一次,為何總被賈寶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頭戴斗笠的林黛玉

因此種種,有朋友揣測:書中的林黛玉後來嫁給了北靜王。可我們知道:《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八十回原稿是一部可正反兩讀之書。在正讀小說的背後,隱喻的乃是一部明清“野史”。 而作者之所以為此書取名為《石頭記》,原是借用了歷史上自秦傳至明清的“傳國玉璽”,以及西漢末年成帝母親王政君因為王莽篡漢逼要玉璽一怒之下把璽摔掉一角的傳說,而把賈寶玉和林黛玉比喻成被摔成兩塊的“病玉”——只從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摔殘之後,如果說“賈寶玉”是那塊被摔掉一角的“病玉”的話,林黛玉就是那個被摔掉的“殘角”,代表的是大明亡後以永曆帝朱由榔為代表的(包括臺灣明鄭)南明時期“四帝一監國”的弱勢皇權。所以,所謂《紅樓夢》者,在很大程度上隱指的是南明小朝廷的復國夢。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凡是在小說中和寶、黛關係密切之人均可在明朝和南明小朝廷中找到對應:而在“北靜王”身上恰能找到被南明隆武帝朱聿建冊封的“寧靜王”朱術桂的影子——要想說清這一點,還須得從小說中“北靜王”送給賈寶玉的一串“鶺鴒香念珠”談起:

所謂“鶺鴒香念珠”者,就是用脊鴒鳥羽毛做成的一串佛珠。“鶺鴒”是一種嘴細,尾、翅均長的小鳥,它的特點是隻要有一隻小鳥兒離群,其餘的鳥兒都會急不可待地鳴叫,直到它平安歸來為止。所以,《詩經.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句。後人便以此比喻漂泊異地、急待救援的兄弟情誼。而“聖上”之所以把這樣的禮物親賜“北靜王”,說明他們原是朱明皇室的兄弟。而“北靜王”之所以把“鶺鴒香念珠”轉贈給賈寶玉,說明他與賈寶玉的藝術形象有一層重疊;而賈寶玉又把“鶺鴒香念珠”轉送給林黛玉,暗示的是林黛玉的藝術形象與朱術桂的愛妾之間有一層重疊。所以,才有了第四十三回中的寶玉偷祭金釧,卻謊稱是前去探望痛失“愛妾”的“北靜王”一說......其實繞來繞去,無非想說明書中的“林黛玉”與現實中朱術桂的“愛妾”之間有一層對應關係而已。正因如此,當賈寶玉雨天來到瀟湘館,說明自己的雨具系“北靜王”所送,也要送給她一套時,才有了她的關於“漁翁”和“漁婆”的一番比喻,進一步揭示了“北靜王”與朱術桂之間的對應關係。為了說明這點,還是讓我們瞭解一下朱術桂其人:

朱術桂(1617--1683):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孫。此人儀容雄偉、美髯弘聲、善書翰、喜佩劍、文武雙全。大明亡後的南明隆武年間,曾被朱聿建冊封為“寧靖王”。後又被永曆帝朱由榔派到鄭成功軍中任監軍。永曆九年,朱由榔準鄭成功自行設置六官:武官達一品,文職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晉封官員,都要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鄭成功離世後,鄭經將朱術桂接到臺灣,在西定坊為其修建了奢華的寧靖王府。朱術桂見這裡土地肥沃,便在萬年州的竹滬莊一帶墾田數十甲,苟安一隅......康熙元年六月(1662),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朱術桂卻在臺灣鄭經的庇護下得以保全,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離世,鄭成功孫鄭克塽繼位。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收復臺灣,在澎湖灣重創鄭克塽水師——明鄭集團遭受重創,鄭克塽迫於壓力,決定於七月十五日降清。計劃八月上旬,清軍將進駐臺灣。朱術桂失去了政治庇護,決心殉國。因為王妃羅氏已逝,便於七月二十日將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位侍妾召集一起交待後事:“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五人對泣曰:“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之後相繼在王府自縊殉節

----朱術桂將五人的靈柩安葬於南城外的魁斗山上(今五妃廟),在牆壁上留下絕筆:“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六矣。時逄大難,得全發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之後自縊而死。鄉人感其義,將他和元配羅氏合葬於湖內村棚仔林中,並築偽墓百餘座,以防不測。到康熙六十年(1721)臺灣的朱一貴起義後,曾追尊朱術桂為大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皇帝,是謂後話。

說到這裡,相信朋友們一定會聯想起第六十四回林黛玉在瀟湘館所作的一場沒有名堂的祭祀及作的《五美吟》。筆者以為:對應的正應是寧靜王及五妃殉節之事。其語言背景是,賈寶玉來到瀟湘館,向丫鬟問起林黛玉:


“北靜王”僅正面出場一次,為何總被賈寶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美女詩人林黛玉

雪雁方說道:“我們姑娘這兩日方覺身上好些了。今日飯後,三姑娘來會著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沒去。又不知想起了甚麼來,自己傷感了一回,題筆寫了好些,不知是詩是詞。叫我傳瓜果去時,又聽叫紫鵑將屋內擺著的小琴桌上的陳設搬下來,將桌子挪在外間當地,又叫將那龍文鼒放在桌上,等瓜果來時聽用。若說是請人呢,不犯先忙著把個爐擺出來。若說點香呢,我們姑娘素日屋內除擺新鮮花果木瓜之類,又不大喜薰衣服,就是點香,亦當點在常坐臥之處。難道是老婆子們把屋子燻臭了要拿香薰燻不成。究竟連我也不知何故。”說畢,便連忙的去了。
  寶玉這裡不由的低頭心內細想道:“據雪雁說來,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們閒坐,亦不必如此先設饌具。或者是姑爹姑媽的忌辰,但我記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餚饌送去與林妹妹私祭,此時已過。大約必是七月因為瓜果之節,家家都上秋祭的墳,林妹妹有感於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禮記》:‘春秋薦其時食’之意,也未可定
......進了瀟湘館院門看時,只見爐嫋殘煙,奠餘玉醴。紫鵑正看著人往裡搬桌子,收陳設呢。寶玉便知已經祭完了,走入屋內,只見黛玉面向裡歪著,病體懨懨,大有不勝之態。紫鵑連忙說道:“寶二爺來了。”黛玉方慢慢的起來,含笑讓坐......一面搭訕著起來閒步。只見硯臺底下微露一紙角,不禁伸手拿起。黛玉忙要起身來奪,已被寶玉揣在懷內,笑央道:“好妹妹,賞我看看罷。”黛玉道:“不管什麼,來了就混翻。”一語未了,只見寶釵走來,笑道:“寶兄弟要看什麼?”寶玉因未見上面是何言詞,又不知黛玉心中如何,未敢造次回答,卻望著黛玉笑。黛玉一面讓寶釵坐,一面笑說道:“我曾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者甚多。今日飯後無事,因欲擇出數人,胡亂湊幾首詩以寄感慨,可巧探丫頭來會我瞧鳳姐姐去,我也身上懶懶的沒同他去。才將做了五首,一時困倦起來,撂在那裡,不想二爺來了就瞧見了......(寶釵)因又笑向黛玉道:“拿出來給我看看無妨,只不叫寶兄弟拿出去就是了。”黛玉笑道:“既如此說,連你也可以不必看了。”又指著寶玉笑道:“他早已搶了去了。”寶玉聽了,方自懷內取出,湊至寶釵身旁,一同細看。只見寫道:


  
西施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明妃
  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綠珠
  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
  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紅拂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具眼識窮途。
  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寶玉看了,讚不絕口,又說道:“妹妹這詩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

筆者以為:這場祭祀雖然被寫得一波三折,並沒有說明祭祀的對象,卻最終以賈寶玉翻看“五美吟”作結,看似隨意,其實暗示的正是朱術桂的五妃;況且書中祭祀的時間為“七月”,這也正與現實中朱術桂與五美的死亡時間吻合(七月二十日)

。這樣看來:朋友們猜測的林黛玉最後嫁給北靜王之說還真非空穴來風!


參考資料:《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甲辰本百二十回和高本《紅樓夢》

《紅》海無涯,歡迎評論、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