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尼羅河的重要意義

在埃及的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前1786年),流傳著一首讚美尼羅河的贊詩:“如果尼羅河水流很慢,鼻孔就塞住,大家都變窮。………但當尼羅河水位上升,大地充滿喜悅。”詩歌作為一種藝術體裁,其描寫自然有超越現實之處,但是,不論是哪種詩,都要以現實情境作為依託,有些時候,現代人正式通過詩歌才能觸摸到幾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尼羅河中的水能否正常流動,決定了古埃及社會能否長治久安。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尼羅河


如果說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話,那麼尼羅河便是埃及文明的母親河。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由南向北進入地中海之中。在古代農業社會,居民們除了要尋找生活用水外,還需要大量水資源來進行灌溉。因此,擁有一條流域廣泛、流量巨大的河流,是當地居民最大的福祉。

不過,對於古埃及社會來說,尼羅河除了能帶來大量水資源以外,還會為埃及人民帶來一件其他文明難以擁有的珍寶。尼羅河並不是一條平靜的水域,每年5月開始,尼羅河都要經歷一段水位上漲、流速增加的特殊時期——“氾濫”。這段時期大概會持續4、5個月左右,到了年末,水位便開始下降,尼羅河將會回覆平靜。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不過,氾濫為埃及人民帶來的並不是摧毀住房與農田的水災,而是肥沃的黑土地。當尼羅河涌到岸邊時,河水流經森林與草原時所攜帶的腐殖質便會滲入土地,從而使土地的肥力大大加強。古埃及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埃及地區之所以是地中海的糧倉,全部得益於尼羅海氾濫帶來的黑土地。無外乎在古埃及文學之中,我們常常能發現古埃及的作家們經常不遺餘力的讚美這條帶來財富與糧食的神聖河流。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尼羅河的黑土地是埃及文明繁榮與否的關鍵所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當一個社會能生產出比生存所需物資更多的物資之時,人們就能供養出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手工業者、商人、學者、官吏和祭司,人們就能產生超越“填飽肚子”的需求,從事政治、文化、創新工作。得益於尼羅河黑土地的豐饒產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經出現了相當成熟的文明,包含了文字、政府、城市等要素。不過,這時並不存在統一的埃及,而是處於各個國家林立的狀態。

古王國時期的埃及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位名叫納爾邁的偉大君王結束了埃及的“戰國時代”。在埃及考古之中,兩件重要文物讓我們得以透視這位王的功績。第一樣是1898年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在這塊石板的左邊,納爾邁王頭上戴著一頂高聳的白觀,象徵著他獲得了上埃及的領導地位;在右邊,納爾邁則戴著紅色階梯式王冠,意味著下埃及也臣服於他。另一件文物則是納爾邁權標頭,它由石灰岩雕成,形如梨子。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兩個手持大羽扇的侍衛分立在納爾邁王的身邊,納爾邁站在河道旁,手拿鋤頭鏟著泥土,似乎暗示納爾邁治理河流的努力。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納爾邁調色板


不過,在納爾邁時期,埃及各地只是臣服於納爾邁的權威,而沒有真正被納爾邁統治。直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建立的古王國時期,整個埃及才真正成為埃及法老王們的所有物。在這個期間,王權必須要尋找加強自身合法性和權威的意識形態,才能令全國服從於自己。

法老們選擇的辦法是,將自己與神連結在一起,聲稱自己被神授予了神力,這些神力通常與超自然力量有關。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在古埃及的信仰之中,眾神是天上的星辰,而法老則是星辰們在地上的投胎,因此,在古埃及的建築物與儀式都有著連接人間界與上天的意向。被法老們當作陵墓的金字塔就有著“通天”的意向,它們被做成階梯形,預示著法老死去後在來世重生後,可以從金字塔下面的地下墓室直接走向天空,在一個金字塔的牆壁上,刻著這樣一句文字:“法老走向分身,一個梯子為他升起、讓他乘坐。”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作為神的化身,法老經常被認為具有控制自然的神力。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一本埃及人教育兒童的書籍中,法老的超自然力量被吹捧的淋漓盡致:“他就是太陽神,人看到他的光線。他照亮兩個土地,比太陽還亮。他比尼羅河還能使兩個土地青綠,因為他以力量和生命充滿兩個土地。”

在眾多超自然力量之中,法老王最被重視的便是擁有控制尼羅河漲落的力量。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樣,埃及那富足的糧食生產,全都要依託尼羅河氾濫所製造的黑土地。如果哪一年尼羅河的水位發生異常,沒有在耕種前氾濫的話,那麼糧食生產就會遇到嚴重的困難,糧食不足所造成的饑饉,會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影響。在國民看來,法老王必須要以自己的神力令尼羅河正常氾濫,否則的話,這位法老王就是失職的,因為他沒能照顧好自己的子民。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幸運的是,在古王國時期的大部分年代中,尼羅河水位並沒有發生異常。埃及的人民們可以繼續安居樂業,享受黑土地為他們帶來的恩賜。而法老王也能依靠著這點來維持自己的合法性與權威。

公元前2278年,法老王培比二世即位,這位法老如同我國的漢武帝一樣雄才大略,他在對外擴張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當培比六世在國外征戰時,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軍隊進攻埃及本土,培比六世無力回國,只得給予各地省長大權,並用金錢獎勵他們,令他們抵禦外敵。培比六世不會想到,這個決定會在未來斷送整個王朝的命運。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毀滅了埃及的厄爾尼諾

公元前2180年左右,古埃及的繁榮戛然而止。那一年,全球氣候發生了嚴重的異常,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厄爾尼諾現象”的結果。狹義上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秘魯西北海域發生的海水升溫現象,會對南美洲的漁業產生毀滅性的打擊。不過,海水升溫的實質性原因是因為東南季風減弱,導致海洋深處的冷水無法上泛,停留在海洋表面的便只有溫水。由於洋流的流動,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僅是發生在秘魯海域,而是發生在整個世界的海洋範圍內。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厄爾尼諾現象


海洋溫度的變化將大大影響各地的氣壓,而氣壓又往往決定了降雨的地點和降雨量。在厄爾尼諾的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氣壓異常將導致降雨的異常。對於尼羅河來說,其氾濫與否取決於5月是否能得到足夠的降雨。公元前2180年左右,一場世界級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因其所致,尼羅河流域的降雨量大大減少,這便導致尼羅河沒有發生氾濫,埃及陷入了造成糧食收成不足的旱災之中。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培比六世的窮兵黷武,本來便已經大大破壞了埃及的經濟,這場乾旱更是雪上加霜,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乾旱造成了餓殍遍地的局面,在上埃及省長的墳墓中,記錄了當時的慘狀:“整個上埃及都要餓死,到了易子而食的局面。”聖者伊普爾在回憶錄中寫道:“人靠吃草和喝水維生,找不到蔬菜和水果。”

飢餓造成了法老的統治性危機。一時間,埃及的百姓們開始質疑長期統治自己的法老:“難道法老們不是神在地上的化身麼?他們為何要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子民捱餓,而不是用神的力量,控制尼羅河的漲落?”在這段時期內,盜賊橫行,他們四處搶奪糧食,製造了更為混亂的局面。而各省省長卻因此受益,他們有在豐年留足儲備糧的習慣,在此時,他們便將糧食拿出來分給人民,從而成為人民真正的保護人。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各地的人民開始放棄了對法老的崇拜,轉而擁護自己的省長。省長們便依靠著自己在饑荒時期新獲得的權威,建立了與中央相對的割據政權。這段政治混亂時期,在埃及歷史上被稱為“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84—公元前2040),就像我國的戰國時代一樣。直到底比斯的孟圖霍特普統一整個埃及,混亂才隨之結束。

結語

在以孟圖霍特普的統治為起始中王國時期,法老不再向古王國那樣,聲稱自己是神的化身。他們採用了一種更為謙遜的說法:自己只是神派來管理子民的委託人,並不具有任何控制尼羅河漲落的神聖力量。在新的意識形態下,法老們主要依靠愛民之心和行政能力來治理尼羅河,而不是靠神力,這樣當尼羅河發生異常時,子民們便不會直接質疑法老王的合法性。


法老王的悲歌——氣候變遷如何“顛覆”古埃及政府?


在古王國的衰亡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決定歷史走向的並非只有統治者的決策、官吏們的政策、百姓的行動邏輯等人為要素,大自然的力量同樣左右著人類歷史向何種方向發展。氣候的變遷看似是個地理學問題,實際上,它亦是歷史學的重要議題之一,因為,人類社會是無法離開自然界變化的影響的。

這便讓我們得以對環境問題產生新的思考,我們之所以要求於自然界和諧共生,並不僅僅是為了審美的尋求,或是一種“自然倫理觀”。人類難以逃開自然界的影響,因此,與自然和諧共生,亦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