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前段時間,外媒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科學家紛紛購買回程票》,表示如今中國科學家歸國潮正在興起。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科學研究體系十分薄弱,許多學科體系還處於拓荒狀態,為了積極發展人才,中國開始恢復研究生招生,1983年5月27日,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開始了博士答辯,這也標誌著中國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開始慢慢成熟。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除了自主培養之外,中國還鼓勵學子留學,希望最終有一些學成回國幫助提高中國科研水平。截至2017年,中國已允許(且常資助)520萬學生出國接受更好的教育。

中國每年的科研投入也在不斷增加,2000年到2017年,每年研發投入增長逾17%,而美國為4.3%。美國的研發支出總額仍微弱領先——2017年美國佔全球研發支出的25%,中國為23%,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科研經費投入最多的國家。

2018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9677.9億元,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佔比重分別為5.5%、11.1%和83.3%。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報告顯示:

1、中國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中佔據了202席,比美國多出60多個席位。在中國貴州,那裡有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耗資1.8億美元的“中國天眼。”

2、中國也要登陸月球,建設月球基地

3、中國實現“多光子糾纏”,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是對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應用的極大突破

4、繼克隆羊多利之後,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將有助於對人類藥物的研究。

5、中國還提出要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的領軍者,計劃在2030年建立15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產業。目前,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已取得領先地位。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根據統計結果,截至2018年9月,我國高被引論文(2008年至2018年被引用次數處於各學科世界前1%)數量為24825篇,佔世界份額為17.0%,比2017年增加了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中國的國際熱點論文(近2年間發表且最近兩個月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數量為842篇,佔世界總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其中,我國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已經連續兩年保持世界首位,另有10個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2位,分別是: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環境與生態學、地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物理學、植物學與動物學。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評估,中國在2019年首次成為“化學第一大國”,把美國擠到了第二位。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中國的“自然指數”為6183.75,同比增長了17.9%,超過日本、韓國和印度這三個亞洲鄰國相加之和。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佈,它通過追蹤82份期刊,展示各國、研究機構和公司的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每年發佈年度排行榜。

美國曾連續三年盤踞自然指數化學榜榜首,但這次的數值只有5371.32,同比下降6.2%。

正因為中國國力的提升以及科研環境的不斷改善,取得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留學國外的科學家開始歸國。掀起了一股歸國潮,《科學與公共政策》不久前發佈的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科研論文追蹤中國科學家的職業道路。2017年有4569名中國科學家離美回國,而2010年只有2703名,離開美國回國的中國科學家人數比2010年增加69%。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而且這些歸國科學家給中國帶來了許多的研究成果,中國的科研論文有12%出自有海外經歷的科學家。高影響力論文的比例也大於中國本土的同行。

除了中國的科研環境的改善,這兩年西方對華人科學家的打壓也刺激著海外中國科學家回國,比如美籍華人科學家王春在,他被美國指控曾在美商業部下屬的海洋大氣管理局/大西洋海洋和氣象研究所 (NOAA/AOML)工作,同時期卻有意地還從中國長江學者計劃裡獲得另一份工資,這違反了美國法律。

有關王春在的信息都是早已公開透明的,但在其選擇回國發展後,美國方面就作出指控,這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強烈不滿。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除此之外,美國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開除三名華人科學家,美國埃默裡大學辭退生物科學家李曉江等等,西方這兩年對華人科學家的打壓也刺激了歸國潮。

比如楊培東,他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被譽為世界材料科學家第一人,楊培東在半導體納米線、原子組裝方面具有開創性研究,並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術設備,如微型發光二極管、激光器,到晶體管、計算機電路、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領域。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他曾擔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6年,楊培東牽頭的納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際創新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除此之外,還有謝曉亮,2018年7月1日起,著名科學家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謝曉亮在非線性拉曼顯微學和高靈敏度分子振動成像領域具有創新研究,在創立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領域中處於科學領導地位,而且他在酶反應動力學和活細胞基因表達領域做出了傑出工作。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還有段路明,他主要從事量子信息、量子光學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完成了量子信息應用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提出用於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DLCZ(Duan-Lukin-Cirac-Zoller)量子中繼方案,引發了世界上多個研究組的實驗研究熱潮。

可以說,這幾年以來,大批頂級的科學家回國,助力中國科技的崛起。我們也要看到,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吸引並受益於中國科研人才。目前流入美國的人才仍多於離開的,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還是非常漫長的。


1年研發投入2萬億,海外中國科學家掀起歸國潮,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