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捨得”才能獲得一切嗎?你怎麼看?

南方妹紙


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這是一種哲學。捨得的哲學貫穿於人的一生,領悟捨得的哲學,是人生的重要一課。

一、捨得是一種選擇

所有的得都離不開舍,就看你的選擇。有的人為了追求名利,放棄了道德和尊嚴;有的人為了生活,放棄了夢想;有的人為了逃避,放棄了生命……為了得到心中所

想,我們要為之付出代價。也許得到的遠遠不如捨棄的,也許捨棄的不多卻得到了更多。捨得需要作出選擇,需要承受這個選擇帶來的一切結果,無論結果好壞,終

究是自己的選擇,與人無尤。那些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人,承擔不了捨棄的代價,也享受不了得到的快樂,反而要捨棄更多。

二、捨得是一種智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捨得的智慧。明白捨得的智慧,才能更從容地面對生命中的高低起伏。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沮喪,把它當作一場試煉。當試練通過

了,也就得到了成長;遇到成功和幸福,不要忘我,也許下一刻就會失去,要學會珍惜得到的一切,認清自我。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舍與得,決定了你的生活狀態。

過於看重舍與得,生活就失去了真正的快樂;無所謂舍與得,生活就失去了熱情。

捨得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智慧,更是人生的哲學。要參透捨得的哲學,就得從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開始,並且在每次選擇之後反省自己,讓每一次的舍與得逐漸積累成面對生活的智慧。隨著這種智慧的增加,捨得的哲學就在心中成形,就能夠為人生指明方向。








標峰理評論


在未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想說的是捨得這兩個字因何會出現?捨得又是代表什麼?捨得告誡人們什麼?

捨得最早出自《易經》.《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個人緝訪得賊人真信,來報你時,你還捨得二十兩銀子麼?”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捨得出現非偶然,因為人世間,大地萬物,人是存在於既對立又統一的空間裡。天與地,山與水,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陰和陽,男和女,悲和喜,得與失,平坦與曲折……等等。

人就是活在這些空間環境下生活,人在追求生給的同時肯定遭遇各種困難、悲歡和煩擾等情形,面對這些情形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呢?在得和失、生與死、成與敗之間如何去平衡自己呢?於是捨得兩字就成了人在對立中找到了這個平衡點,一箇中心點,一個支點。來中和這些對立既使其是對立又變得統一。因而捨得的含義是和,“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種理想境界,和睦,和平,人和,以和為貴……我們在和中生存,在和中追求人生。所以我認為捨得是一種心態,一種境界,是心態的平衡,是和。

在人生追求生活中,有風就有雨,有困難有容易,有成功就有失敗……並非將捨得定義為我捨得去努力去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得到一些東西或獲得一切,但世事往往事與願違,有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所以這要求人無論對事或人、成敗與否、得與失等都要用一種平和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有舍有得,有得有失,坦然面對一切,既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用捨得的心態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有話植說


真正的“捨得”是有格局的舍和得,“舍”是“有地放矢”,“得”是因德而獲。兩者是應合了自然的原理原則。大家都知道“捨得”有舍才有得,在這裡我把“捨得”的居多感受都寫出來,以充分顯示“舍”出與“得”到

1,捨出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2,捨出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3,捨出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4,捨去酒色,得到的是健康;

5,捨去虛名,得到的是逍遙;

6,捨出施捨,得到的是讚美;

7,舍走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8,捨去小利,可能得到更大;

9, 捨去近利,可能得到長遠

10,捨得某種精神,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最後我奉勸朋友們不要為了兩片薄面而爭,更不要為了不值得的賤命而戰,一身虛榮,一身醋味,不值得,也沒必要。這也是“舍”和“得”的互換。人世間就是這麼奇妙,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付出,才能有所追求. 更有所回報,


楊純


捨得意思是有舍有得。舍和得是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想要得到,就必須要有所付出,不能吝嗇。最早出自《易經》《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個人緝訪得賊人真信,來報你時,你還捨得二十兩銀子麼?”捨得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美德,一個人良好品德修養的體現。那麼你說的“捨得”才能獲得一切嗎?這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原因有下:

一,捨得不能帶有極強的目的性。你捨得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嗎?按你的問題邏輯思維是的,你捨得是建立在想要的東西基礎之上。這個思維邏輯是不可取的。你捨得不能帶有極強的目的性,也就是你捨得不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才捨得的。

二,捨得不能獲得一切。捨得簡單點的解釋,意思就是大方。大方肯定能獲得很多東西,比如說友情、客戶、經濟效益等等,但是真的不能獲得一切。一切太寬泛了,一切太多了。很多人一直都捨得,但是卻什麼也得不到,或者說獲得的東西並不多。現實中有很多的情況,你捨得,別人還會認為接受你的捨得是理所當然,並不會給予你什麼。

三,捨得是一種良好品德。做人有很多的優良品質,捨得是其中之一。我們在生活中與人相處,肯定不能做一個小氣吧啦的人,不能做一個摳摳搜搜的人。在能力範圍之內,在法律道德允許範圍之內,在對象值得捨得的條件下,我們都應該大方一些,對人好一點,對人要捨得。

社會上有很多捨得的人,對人大方,與人和善。這些捨得的人大部分能夠收穫一些意外的驚喜,比如說刻骨銘心的愛情、生死之交的友情等等。總的來說,做人要捨得。





熱評天下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能得。有信仰的人把舌頭看的很透,很開,很淡,很輕。時時踐行著這種做法。人生當中怎麼看捨得?捨得是人生哲學,也是哲學的人生。應該是為人處世做人的藝術。舍,究竟能夠得嗎?有真正道德情操的人沒有想到,舍了以後能獲得。而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比如說,湖北武漢發生的冠狀病毒疫情。許許多多人的大愛舍錢舍物捨身的奉獻精神,不是為了想獲得什麼。而是得到了自己心靈安慰和道德情操的昇華。日常生活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捨得,就是幫助所需要幫助的人。也有捨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獲得了更大的工作成績。就是舍小獲大利。比如說,許多體育運動員,捨棄自己的休息時間鍛鍊。為國爭光獲得了金牌。捨得有時就是一種放棄。捨得的放棄不意味著失去,而是獲得的前提和條件。捨得,如果帶有個人的目的,不是純潔高尚的。如果發自內心的無私奉獻,是陽春白雪。捨得就是一種大愛。就是一種善良的行為。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人人都捨得一點兒愛。社會就充滿著溫馨和諧,幸福和快樂。捨得,也是衡量一個人的政治覺悟和思想覺悟,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標準。為什麼這次為湖北武漢的捐獻?新聞媒體上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有許多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揚。也有極個別人所謂的社會名流和明星。受到社會的強烈的譴責和唾棄。捨得,折射出一個人的人格。也是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看出他是吝嗇和摳門兒的一個標準。捨得時刻敲打著每一個人的靈魂。應該是良心的呼喚。


慈音1


“捨得”,有舍才有得,但是單靠“捨得”不能得到一切,也不應該得到一切。

捨得是捨棄小利益,獲得大利益。

至於什麼是小利益,什麼是大利益,則要因人而異,也要因這個人的想法而異。通常所說的“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指的也是給予小的利益。

有的東西一旦捨棄,再無從尋覓。

人生中許多寶貴的東西,用金錢無法衡量,永遠不要隨便捨棄。諸如生命,愛情,自由……一個人,如果面臨愛情的時候信奉“捨得”,放棄表白的機會,那往往終生後悔莫及。古語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永遠不要捨棄生存的機會。

單靠“捨得”不應該得到一切,還需要“有效付出”。

任何事情沒有有效付出,單靠捨得,是無法達成心願的。並不是你舍掉娛樂的時間,就能得到期末的好成績;也不是你舍掉健康的身體,就能獲得職場的加薪;更不是你捨棄對家人的陪伴捨棄自己的一切時間投入事業中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在這件事上有效付出時間與精力,並不是單純的捨去某些東西就可以簡單獲得。

所以說,“捨得”是捨棄小利益,獲得大利益,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捨棄,單靠“捨得”也不可能獲得一切,想要成功,還是要有效的付出。


曉風向陽而吹


“捨得”分為“舍”和“得”,有舍才有得。

“捨得”好比一個房間

書房不是很大,裡面有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個書架,已經沒有更多空間了。現在你想要放進去一架鋼琴,如果一定要“得”這個鋼琴,就必須“舍”一件東西;如果不願意“舍”,當書房被塞滿,也就不是書房了,就變成倉庫了。有些時候,為了更好的“得”,“舍”是無奈之舉。

“捨得”好比能量轉化

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用火取暖,用火加熱食物。燒火需要柴。“舍”了柴,“得”了火,得到的是溫暖和美味。

人類造出了汽車,但汽車不會自己走,它需要汽油,需要把汽油燃燒掉,通過內燃機獲得動能才可以開動。這個過程中,“舍”了汽油,“得”到的是便利。

很多時候,為了“得”,我們願意“舍”。

“捨得”是付出和回報

一個人想要喝上清涼的井水,他需要挑上桶去井裡打水,擔水。“舍”了自己的氣力,“得”了自己想要的。

一個人想讓地裡長出糧食,他就要播種,施肥,澆水,除草……好好看護莊稼成長才能收穫糧食。“舍”了耕耘,“得”了滿倉糧食。

更多時候,為了更好的“得”,“舍”也能樂在其中。

有“舍”才能有“得”

“捨得”是儒家所說的“仁”: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更是道家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想要什麼樣的“得”,就需要做出相對應的“舍”。


泊雨渡風


“捨得”是傳統“陰陽平衡利於生”思想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待任何事務的平衡之道。華夏先祖認為,陰陽是組成一切事物的兩個基本面,兩者既是對立也是統一的關係。陰陽平衡關係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屬性。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同一事物裡,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的改變,都會破壞這種平衡關係,引發事物衰弱或消亡等一系列的變化,甚至直接危及到事物的屬性。理如此、事兒如此、人生及生活也是如此。

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人人皆知不吃飯會捱餓。一日三餐是我們活著的基本保障。對身體而言,我們吃到了足夠量的食物,身體才會健康。但如果我們只知道吃飯,而不加以鍛鍊或者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身體依然可能會出現問題。相對於人體本身,飲食和鍛鍊就構成了身體“陰和陽”的關係。這兩者共同作用於我們的身體,任何一方的改變,都可以引起我們的健康情況出現問題。這就是一個簡單典型的陰陽辯證理論。

同樣道理,在生活的事務方面也是如此。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狀況。比如,一個處世“吝嗇”的人在生活中很難獲得其他人的關注,而和他人交往中行事“大度”的人,則可以收穫很多的友情。這樣說可能顯得有點絕對,但比較之下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差異,如何去選擇也自有其中的道理。“吝嗇和大度”乃至生活中更基本面的“舍和得”,就夠成了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的基本“陰陽辯證”關係。

“舍”是我們對待他人和外部因素的做法,“得”是“舍”基礎上引發的結果。“舍”是我們待人處事的主動行為,而“得”是“舍”引發改變之後的被動結果。雖然這種變化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一定的“絕對化”關係。在“捨得”這一行事原則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對這種“因果”關係發揮著影響。這也是明明我們自己認為在某個事情上做得已經足夠好,可是仍然沒要達到我們心裡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是相對於“捨得”這個內因之外,外部的影響因素作用的結果。恰恰因為這些外部的影響因素,導致了“舍和得”之外又構成了另外一種“陰和陽”的辯證關係。這種“一環套一環”的複雜的事物交叉影響因素,使得事物變化出現了諸多不確定性,也使得類似於“舍和得”的行為,不能構成完整的因果關係。

對於“捨得”這種生活態度,我認為是絕對正確的。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必須堅持“舍”這種生活態度和做法。雖然這種“舍”的生活原則,在我們人生的認知內有一定的侷限性,也不一定因為“舍”就會有“得”,但“舍”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自身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和獲得一定的益處,改善我們自己與所處環境上的人和其他方面的關係,有利於我們的生活事務和人生選擇。


名字已在線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很多時候,有舍方才能有得,不懂得舍,便不能得。

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生活中,大多人總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就會沿著追尋獲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忽然發覺,憂鬱、無奈、困惑、傷心、無聊、一切不快樂都和自己的圖謀有著密切的聯繫。

我們想要的越多,反而越不快樂,想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也越多。

卡耐基有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因而當我們學會了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獲得。拋棄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時時不如意的煩心,簡單地享受生活,我們就是快樂的。

有舍有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物語星流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