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400多年的混亂格局,締造了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廢分封,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十七個字幾乎概括千古一帝的所有功績。而其中車同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等措施延續千年,對中國統一具有重要貢獻。但是,廢分封,立郡縣這一項對加強中央集權貢獻突出的制度卻未被後世採納,這是為何?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制度對於後世的影響需要時間檢驗。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分封制已經延續千年,其利弊早已凸顯,政治方面,分封諸侯擁有自己的官僚機構,對天子的管制接受與否,完全依靠“家底”而言,削弱了中央集權更造成了制度不統一;在軍權方面,諸侯擁有的資源極大削弱了中央軍事實力;而財政方面,各領地擁有自己的人員及物資,向天子繳納甚少,縮減了中央財政收入。分封制在政治方面的低劣表現,幾乎成為秦帝國的最大壁壘。

李斯舌戰群儒設郡縣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朝廷內部對於傳承分封制的聲音不絕於耳

面對朝政“一邊倒”的態勢,只有李斯一人諫言反對。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面對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面,李斯的建議切中要害,秦始皇如此雄才大略,必然根除諸侯興起的根基。於是,秦始皇採納李斯建議,將全國劃分三十六郡,後又增加十二郡。分封制的封地屬於諸侯,但郡縣制的封地屬於國家,官員方面也都由國家統一任命,這對加強中央集權作用突出。

而“絕對權力”的作用下,修長城,修馳道,修運河,南征百越,北拒匈奴等一系列耗費精力的事情上,能最大限度集結人力財力,為秦始皇的功績增添濃厚的一筆。

可以說,郡縣制的優勢在秦始皇在位十年間發揮的淋漓盡致。按理說,分封制度弊端千百年來飽受詬病,帶來的影響仍敷在眼前,在秦朝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面前,分封制的優勢如日中天

但是,史實告訴我們,劉邦所建西漢並未施行郡縣制,而是先後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儼然是分封制的模樣,為什麼秦朝之後分封制又死灰復燃呢?

無奈之舉——郡國並行制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周朝以家天下為尊,對於權力的統一併沒有清醒認識。由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的概念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楚漢相爭得力,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秦朝滅亡並非其制度劣勢,所以此時劉邦最佳的選擇就是“繼承”。但實際上,分封異姓諸侯的舉動就是對分封制的效仿,雖然郡國並存,但行使分封制確實是歷史的“倒車”。

爭議之下,必然也有人承認劉邦建國行使郡國並行制是促使社會鞏固的重要措施。而我認為,郡國並行制是窮途末路的必然結果,分封也是為了國。

站在歷史的最末端往前看,分封制的確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但是,分封制最初帶來的積極作用卻被忽視。周朝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分封為諸侯捆綁了一定的權利和相應的義務,烽火戲諸侯雖說是鬧劇,但是諸侯王舉兵前往卻是可喜的事實。秦始皇出身高貴,生來就是天子。

他所做的只是將天下統一,而他的臣子所做都是理所應當的。秦始皇的身份地位決定,奪得天下後的首要任務並不是施恩於臣子。劉邦卻截然相反,劉邦出身低微,天下是依靠親信捨命奪來的。為了彰顯臣子功績,分封諸侯實則無奈之舉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郡國並行制也是無奈的傳承。《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設立郡縣的想法是對秦朝郡縣制的繼承,而分封諸侯王卻是與項羽脫不了干係。

項羽生性豪邁,對所得天下早有瓜分,所以群臣情緒高漲,戰鬥力強盛。而劉邦雖然最後戰敗項羽奪得天下,但是與其相爭時卻一路艱辛。

項羽勢力龐大,劉邦望其項背。吸引人才為自己效力成為劉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瓜分蛋糕成為無奈之舉。為增強團隊凝聚力,劉邦在陣營內已經分封許多同姓諸侯為王。而異姓諸侯王也大有人在,如韓信、英布等人就在其列。

奪天下時眾樂樂,坐天下時豈能獨樂樂?面對秦朝優勢制度,劉邦何曾不想一以貫之,郡國並行制也實屬無奈。

郡國並行——一石三鳥之計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1.穩諸侯

《史記·律書》有言:“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未盡”。臣節未盡四個字證實我了劉邦的無奈,同時也能夠顯現出分封諸王對於西漢的態度。在他們的眼中,誰坐擁天下與他們好不相干,選擇劉邦只是順水人情。在他們的眼中,封地還在他們就是一方諸侯,對於朝廷盡忠只是可有可無的序言。

而且,當地百姓對於所屬封國有極強的凝聚力,獨立意識的壁壘短時間難以攻破。而劉邦的郡國並行制,雖然保留封國卻也有利於拉攏諸侯,同時安撫民眾,看似寬諒實則是劑猛藥。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2.安政局

雖然分封制有弊端,但是封國在劉邦時期卻也功效顯著。劉邦建國封八個異姓諸侯,但是也瘋了眾多同姓、同族者。劉邦登基,短時間內難以讓所有人臣服,對於地方的管制顯得漏洞百出,以血緣為紐帶的制度在此派上用途。封王賦權直接管轄地方,避免了天高皇帝遠的肆意妄為。

受到封地的諸侯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管理地方百姓的同時提高了中央政權的聲望。一定程度上讓劉邦走進百姓心中,增強了皇室影響力,從客觀上保證了國內政局穩定,保證了皇室的傳承。

3.攏民心

縱觀古代史,天下最難得的是人心。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在戰火洗禮中剛剛走出,壯勇稀缺。實行郡國並行制度,將土地劃歸地方,一方面安撫諸侯,另一方面也拉攏人心。百姓對於政事並不多問,但對於手中土地卻甘之如飴。如果大動干戈對已有的封地盡數收回,不僅會讓諸侯有“鳥盡弓藏”的悲涼感,更會讓百姓感到前途未卜。

休養生息看似與政治無關,卻在現實拉攏了人心,“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及亦能覆舟”道理不過如此。

禍亂的根源——分封制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劉邦對封國也有忌憚,在設立郡國並行時,就以郡縣力量抗衡封國力量。而且對於封國收回行政大全,僅保留一些收取賦稅方面的權力。但是這遠不能控制分封制帶來的負面影響。

《漢書·高帝紀》記載: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盧綰聞之,遂亡入匈奴。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故與帝為編戶民,北面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劉邦死後,諸侯王與權臣競相而起,直至景帝時期發生“七國之亂”的事件,往復幾代,直到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才真正將郡國並行的負面影響消除。分封制的弊端再次上演,但可笑的是歷史中“開倒車”的西漢並非唯一。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與劉邦相似,晉朝司馬炎也迫於無奈恢復分封制。為了消除前朝影響,企圖派遣諸侯王以鎮地方,但誰知引火燒身,沒有絲毫給朝廷喘息的空檔就引發了“八王之亂”。

不僅帶給西晉毀滅性打擊,更為中華國土帶來了三百年的黑暗時代。再看明朝朱元璋,朱元璋雖然高瞻遠矚,但對權力掌控的渴望,對家傳萬世的渴望下同樣行使了分封制。千年歷史總結的經驗不會被輕易打破,雖然此次影響只是同姓之間更替,但靖難之役仍是歸功於這禍亂的根源——分封制。

漢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廢掉的分封制,為何被劉邦再次撿起?

結語

分封制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在歷史上留有較深印跡。分封制在生產力不發達階段,對於推動歷史前行有重要作用。只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添加權力慾望之下卻又給歷史的發展造成掣肘,而“五胡亂華”就是例證。

但是,站在辯證的角度看歷史才能避免狹隘,單從某一方面就斷定分封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毒瘤實屬偏頗。不管“開倒車”的呼聲多麼高漲,分封制起源都有一定合理性。不管是為了家天下的主動迎合,還是消除影響的被動措施,都不能否認它是這一時期最佳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